首页 > 穿越架空 > 四合院里的阿婆主

四合院里的阿婆主 第175节

  “我看咱们也别培养那些工人了。”鞠伟建议道:“能学出来算他本事,学不出来拉倒,实在需要高技能的工人,我们也去社会上挖。”

  刘华摇摇头:“不行,还是要培养的,你培养十个,哪怕能留下一个,对咱们来说都是胜利。”

  鞠伟只能答应:“行吧,就是可惜老板你的金钱和精力,我还得继续招人啊,缺了上百个岗,我还得重新培养。”

  “招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得想办法建立起咱们的供应链系统。”刘华笑着说:“组织咱们厂里的技术员、工程师去周围的那些小的机械厂进行考察,一旦确认他们的技术指标什么的都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可以分给他们一些订单。”

  鞠伟摇摇头:“老板,你有点痴人说梦,你知道咱们厂的技术指标比周围那些小五金厂高多少吗,咱们厂的一些中级技术工人,星期天去周围这些厂打个零工,去了那可都是大师傅待遇,要不是这些厂的订单没办法保证,待遇不稳定,咱们厂好些中级技术工人,真想到人家厂里去做大师傅。”

  “先考察嘛,可以分给他们一些简单的零件。”刘华笑着说:“你也说我们技术高,技术高还做那些技术简单的零件,那不是浪费资源吗?”

  “万一没有能入我们法眼的呢?”

  “矬子里面拔高个。”刘华玩笑的说:“只要那个能勉强够得上的,就列入备选名单,他的技术达不到,我们可以给他培训啊。”

  鞠伟瞪大了眼睛:“老板,你这亏本买卖做上瘾了吗,自己厂里面培训也就算了,还给别人做培训,这不是吃力不讨好吗?”

  “鼠目寸光。”刘华挖苦的说:“你怎么永远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咱们供应链建立起来以后,可以极大的压缩我们的成本,而且现在外资来势汹汹,仅靠我们一家能顶得住吗,我们得建立一条坚实的阵线,一根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折不弯。”

  鞠伟这才恍然大悟,老板这是在下一盘大棋。

  “当咱们国家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承担起世界工业生产的供应链,你想想那是什么样的光景?”

  鞠伟眼睛瞪得溜圆:“就是说,大老美想生产点儿什么,得先问过咱们,咱们不给他提供零部件,他再先进的武器也生产不出来。”

  刘华点点头:“当然了,这只是咱们的目标,想要实现还是很困难的,至少,大老美永远会提防着咱们,武器的供应链是不会让咱们承担的。”

  “我还就不信了。”鞠伟昂着头说道:“等咱们做到这一步,大老美即使想不让我们掺和,他又能阻止的了吗?”

  鞠伟绝对是个大聪明,他现在所说的话,二十多年以后就成为的事实。

  大老美的领导层是不想让咱们掺和,但是架不住底下的承包商会贪便宜,用咱家东西,那不是一般的节省成本,堪称血赚。

  鞠伟先是让厂里的技术员,把生产的所有零件评选出难度等级,把简单级数的零件拿出来作为外包。

  接着鞠伟带着人考察了周围大大小小上百家的机械厂,并对他们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最后优中选优,选出了十二家技术比较出色的工厂,有大有小。

  鞠伟邀请了这十二个厂的老板开会,接到邀请的时候,大家伙心里是忐忑不安的。

  都是在机械厂这个圈里混的,大家都知道太一重工的体量,邀请他们参加大会,大部分人觉得刘华没安好心。

  实际上刘华压根就没有露面,这个档次的会议,有史以来,他都没有参加过,级别太低了。

  “诸位,是我们太一重工的技术团队优中选优选出来的。”

  鞠伟点点头开场白有些云山雾罩,那十二个老板,本来的赶紧菊花一紧,完了,太一重工这是瞄上咱们了,想要吞并。

  “鞠厂长,你们太一重工是想买下我们的厂子吗?”

  “不,我们太一重工对各位的企业没有任何觊觎。”鞠伟大气的说:“我们这一次召集诸位,是为了培养诸位。”

  “培养?”

  十二个老板开始议论纷纷,按理说同行是冤家,怎么太一重工还要培养他们,这里面肯定有阴谋诡计。

第393章 培养

  “请原谅我说话比较直啊,永远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鞠伟不客气的说:“当然了,我说的这个君子不是指我,我当初是想吞并你们来着,但我老板说了,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啊,一个好汉还要三个帮呢。”

  这些人或多或少知道刘华的大名,于是就有人问道:“鞠厂长,刘老板怎么没有来开会啊?”

  “我们老板平常开的什么会,你们什么档次呀?我们老板怎么会过来?”鞠伟摇摇头说:“请原谅我说话比较直,我们老板平常开会那都是跟领导一起的,而且没有一定级别的都参加不了。”

  太特么侮辱人了,这要放到别的时间、地点和场合,这些老板绝对拂袖而起,但是现在他们偏偏生不起来气,人家刘老板那是好几次出现在权威报刊的头版头条,那档次还真不是他们能够够得上的。

  “鞠厂长,有话你就直说吧,我们都是些粗人,大字都不识几个,跟你们刘老板没法比。”

  鞠伟点点头:“那我就打开天窗说亮话。我们太一重工订单是非常繁忙的,大家都是做机加工的,都知道这个东西也有高下之分,一些简单的零件,我们厂不准备再亲自进行加工了,想要转包给你们。”

  这句话就好像一滴水洒到了火热的油锅里,这些人有闯劲儿、有激情,在创业初期,他们不怕吃苦,不怕掉皮掉肉。

  怕就怕赚不到钱,怕就怕对不起父母妻儿,吃大苦,流大汗,最后只是拿不到钱回家,这才是要命。

  现在太一重工要把零件分包给他,虽然是技术难度比较低,但毫无疑问来说,这是一条稳定的财路。

  “鞠厂长此话当真?”

  “这是我们老板决定的。”鞠伟强调的说:“我们老板说了,现在外资大规模进入国内,咱们国内的企业要想求发展,就得组成一条阵线,我们可以是排头兵,但是我们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现在老板就是要培养你们成为我们后备力量。”

  这帮人这才恍然大悟,感情是这么回事儿,自己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有个老板竖起大拇指:“没话说,刘老板的觉悟绝对是这个,既然刘老板瞧得起我老张,那我也豁出去了,您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工厂还是你们的,我们不插手你们的经营管理。”

  鞠伟这句话算是给他们吃了一个定心丸,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心血被别人指手划脚。

  “但是我们会对你们进行培训,无论是经营上的还是技术上的。”

  “还有这好事了。”另一个老板笑着说:“我们就是草莽出身,做事情没个章法,现在刘老板不嫌我们蠢笨,愿意教我们,那是我们家祖坟冒青烟了。”

  “之所以选你们,那是因为老板很看好你们,你们野路子有野路子的好处,但是老板也说了,企业小的时候路子野,有助于发展自身,到了大企业就必须要有章法,这就是我们培训的意义。”

  出十来个小老板一个赛一个的高兴,谁不想做大做强。

  “我初步选择了你们十几个,但不代表就一定是选择了你们这些人,最终的结果还要看你们培训的成绩。”

  这帮人都有个共性,当年上学的时候可能读书成绩不好,但是论学本事他们却有十二分的渴望。

  太一小课堂开课了,每天晚上或者是厂里的大师傅来上课,或者是老板过来上课,搞技术的来学技术,搞管理的来学管理。

  刘华给他们找的任课老师可不是那些个照本宣科的教书,而是他明察暗访这些年搜罗的宝贝人才,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原来退休的工人或者在职的佼佼者。

  他们从实际出发来讲课,讲的也通顺,听的也理解,可以说课堂效果好的不得了。

  通过学习以后,这些小厂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三个月以后,太一重工重新对他们评估,竟然全员通过了标准。

  于是他们也拿到了梦寐以求的订单,太一重工是何等体量,国内的摩托车发动机就不用说了,现在还为小东洋提供一部分发动机。

  太一重工和他们的签约,一签就是一年的订单。而且每个月的生产额度都是他们现有业务的好几倍。

  有几个老板手足无措的开始手舞足蹈起来,还有几个老板简直就开始热泪盈眶了。

  这些年为了业务,他们是求爷爷告奶奶,就这样子还经常拿不到订单,没想到跟着太一重工混,仅仅只是考核合格,就立马拿到了这么多订单,简直要感激涕零了。

  要不怎么说出来混,最重要是遇到对的人。

  这些厂后来也一直伴随着太一重工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了北方机械加工的中坚企业。

  刘华的培训班一直没有停,甚至后来这些老板已经亿万身家了,还每年都要抽出时间来听课,不过那时候就不再是企业厂里的管理层或者是工程师讲课,而是专门外聘的专家教授,甚至有的时候讲课的是刘华本人,刘华就给他们讲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咱们老一辈的都喜欢叫苦,比如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说想当年我就是因为家贫,读不起书,你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还不好好读书。

  这些企业家也这么教育自己的子女,但是他们的子女反驳就有意思了。

  “当年确实因为家里穷没上学吗?奶奶都跟我说了,当年你比我还调皮捣蛋,再说了,你这是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你当年是没在学校里面学习,但现在都是院士给你上课,我在学校里面有这个待遇吗?”

  后来这个培训班出名了,全国各地很多企业家都想来上课,但是名额有限,想要进来,都得听其言、观其行。

  不是一心做实业,不是立志振兴民族工业的企业家,连门都别想进。

  刘华为国家工业的发展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来自草莽的英雄好汉。

第394章 授人以渔

  都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刘华岁月静好之时,有人却犹如火烧眉毛一样。

  自从咱们打开市场,西方的洋货一股脑的涌入,怎么保护民族工业这是重中之重。

  但是不管怎么保护,都不如发展自身来的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沈机现在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虽然刘华当年给他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但是底子毕竟是薄。

  面对着蜂拥而入的西方数控机床,他们难以应对市场被不断的蚕食,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秋了。

  “再这么下去我们沈机就要申请破产了。”沈机的厂长在会上唉声叹气的说:“咱们可是共和国家最早一批机床厂家,要是申请破产,你我可就在咱们国家的工业史上留下大名了。”

  “厂长,不是我们不努力啊。”总工程师愁眉苦脸的说:“这些年咱们的研究开发也是有进步的,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洋货,我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现在缺乏一款稳定的拳头产品,有了全套产品,稳定住市场,我们就能站稳脚跟然后步步向前。”

  “我又何尝不知道,但是想要一个拳头产品谈何容易?”

  一屋子人全都唉声叹气,实在没有好办法。

  这时候,总工程师突然眼前一亮:“厂长,实在不行的话,咱请外援吧。”

  “向谁求援?咱们已经是国内机床生产厂商的头把交椅了。”

  “您还记得当年帮我们改良机床,同时设计了半自动机床的那位吗?”

  厂长微笑着叹口气:“当然记得了,那时候我还只是个办公室的小科员儿,凭借着那两样产品,再加上我们沈机的品质,在国内机床市场,我们是要多风光有多风光。”

  “我知道那位先生。”总工程师介绍道:“如今人家自己下海了,同时还是华清大学研究生导师,半导体专业,他又懂机床,又懂半导体,如果让他来帮我们设计一款拳头产品的话,应该是十拿九稳。”

  “你也说了,人家现在下海了。”厂长摇摇头:“不得首先忙着做自己的生意,哪有功夫帮我研究啊。”

  总工程师把手一摊:“反正我现在就这一个办法,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您要是觉得不行的话,那您自己想办法吧。”

  厂长吸了一口气,最后疑惑的说道:“要不咱们试试,反正死马当成活马医。”

  厂长已经自暴自弃,反正他也没办法了。

  为了表示自己最大的诚意,厂长和总公司是两个人亲自出马,带着东北的特产,猴头菇、榛蘑什么的。

  他俩现在只恨动物现在被保护了,要不然高低给整几只梅花鹿,搞点飞龙啥的。

  拿着从工业部领导那儿打听来的地址,他们来到了太一重工。

  看见太一重工如今的规模,虽然远还比不上沈机,但是人家才发展了五六年,就已经有今天这个水平了,而沈机呢,四五十年的发展,反而在走下坡路,心中真是无限的羞愧。

  “刘工,初次见面。”厂长笑着说:“希望您不要介意,一点小意思。”

  秘书赶忙把礼物递上,厂长叹口气说:“如今在俺们那旮旯,想搞点稀罕的山货也不容易,您见谅。”

  “您二位这是有何贵干?”

  厂长搓搓手:“我们是沈机的,这不是来向您求援来了吗?”

  “沈机?”刘华点点头:“二十年前我去过,那地儿不错,是个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您说的这都是昨日黄花了,现在沈机陷入危机。”总工程师自责的说:“说起来也是,我这个工程师不中用,到现在都没有开发出拳头产品,让我们沈机无法在市场上立足,抵抗不了洋数控机床的攻势。”

  厂长赶紧接话茬:“我这不是听说您现在已经是华清大学的教授,是半导体方面的权威,您又懂机床,又懂半导体,想请您帮我们开发一款数控机床能帮我们在市场上站稳脚步,有了立足之地,我们就有喘息的机会了。”

  刘华有些为难,厂长心里很忐忑,来之前,他跟工业部的领导聊过了,领导对他说,如今可不比当年,现在刘华研究的基本上都是国家级工程,数控机床这活儿太小了,刘华不一定有时间接。

首节 上一节 175/2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重生1960,我的工业时代

下一篇:镜穿诸天从射雕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