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境:谁还不是个二代 第417节
将违反戒律说成功德第一,可笑!但他没有在宿何年身上看到有罪业存在。
“诸恶业当中,杀生第一。诸功德当中,放生第一。”
“你说功德中杀生第一,你杀生吗?”
只闻魔佛波旬出言直指宿何年,欲攻破其观点。
“杀生,功德无量。”尊佛轻轻摇头:“但吾不杀生。”
“呵,虚伪!”魔佛波旬语带嘲讽。
“灭人善根之杀生自然是重罪,然而,如果是扼杀迷相求佛的贪婪之心,抹杀着相解脱的愚痴之想,断绝自欺欺人的虚假之念,冥灭嫉恨为种的轻狂之行。”
宿何年神色平静:“这样的杀生,不仅功德无量,还是大智慧。”
魔佛波旬嘲弄道:“那你为何不行此功德?”
“起心动念,是为罪业,而非功德。”宿何年目含慈悲:“故而贫僧不杀生。”
“戒律有开、遮、持、犯。”
天佛尊在此时出言:“如大乘戒,不杀生是遮。但是安住净戒律仪的菩萨,见盗贼欲杀害众生造无间业,不忍此恶贼死后受大苦,以慈愍心,断彼性命,即是开。保持戒律是持,侵犯戒律谓之犯。”
“《瑜伽师地论》有载一杀多生,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
“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
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天佛尊所言,不止杀生,还有戒律乃至不同经典中对此的不同释意。
所谓「一杀多生」,乃大乘佛教菩萨道中之特殊行为方式。指为救多数人而杀害少数生灵的善权方便。
如实践得法,则此等行为,并不构成罪业。
真正被开眼界的不是魔佛波旬,而是身为主办方的姬青阳,遍学三教百家,在如今仍旧差了点意思。
无论儒、道、释,皆有诸多典籍、修行之法不对外公开。
对「杀生」与「杀生罪」的开释不同,视情况与心境不同,论「罪业」与「功德」。
“伪佛就是伪佛,巧言令色。”魔佛波旬直接说道:“若是按尔等所言,欲界信众诚心求道亦是大功德!尔等与欲界为敌,断人道途,岂不是铸下滔天罪业!”
“在吾欲界,以虔诚求道之心杀生,即为求道。”
宗佛对魔佛波旬之言进行反驳:“非也,为求道而杀,乃私心,非是功德。”
“在《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中记载。
复次智上。我念过去世。时有五百商人入海求宝。是时别有一商人。其性刚强猛利暴恶。于海中路而忽相逢彼一商人即生恶心欲谋珍宝彼自思惟。我今宜应设其方便悉断彼诸商人命已。当取珍宝还阎浮洲自受快乐。
是时五百商人众中有一商主。名曰善御。其性慈和于一切人常生悲愍。商主一时止息而卧。忽于梦中见大海神出现其相。谓商主言。
汝今当知诸商众外。别有一人其性暴恶。如是色相如是名字………
何以故。此五百商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住不退转。而彼恶人于如是住菩萨法者。若造杀业永堕地狱无有出期。
……
……
彼五百商人者。当知即是此贤劫中五百如来。”
一则典故被宗佛缓缓道出,简单来说,以大悲心断恶者性命,纵使下堕地狱百千劫,亦是心甘情愿,这样的杀生非是罪业。
恶者未坠三恶道,五百商人未失去性命,商主怀有大悲心阻止恶者铸下大错。
在佛法中可以这是三全其美之大功德。
九界佛皇,尊佛,天佛尊,宗佛,四人发表了自己对「杀生」的看法。
魔佛波旬亦展示了自己的理念。
唯有玉菩提,一言未发。
“光尊?”老佛看向玉菩提,两人先前虽然论过法,不过他并未参与到这场辩法中。
“在贫僧看来,无论是为救而杀,亦或者为杀而杀,皆是造业。”玉菩提看向魔佛波旬:“一味造业必会受罪业所困,须修功德,方能免去永堕地狱之苦。”
“然,既是造业,若愿肩负亡者之罪,亦可称一句上善。”
“负众生之业,可使众生死后再入众生道。”
光尊的理念与九界佛皇相似,却也只是相似而非相同。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
白羽忘云僧在此时出言:“请问光尊,如何评断众生是否该再入众生道?”
“再入众生道,由众生决定。”玉菩提回道。
“如此,第一题了。”姬青阳说道:“第二题请众人诠释何为因果。”
纵使是相似的理念亦有本质上的差别,第一论再继续下去便是浪费时间,因为,谁都无法说服其余人。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还是九界佛皇先出言:“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所做者因,所受者果。”宗佛所言则要更加通俗。
“请问光尊。”摩诃涅在此时开口:“若以功德抵消罪业,因果存乎?”
“存。”玉菩提从容解答:“因果是因果,罪业是罪业。”
摩诃涅又问:“光尊对「功过不能相抵」如何看?”
“是因果,是不昧因果,而非功德与罪业。”
每个人的回答不仅在引经据典,也与自身所行之道相契合。
因此,在玉菩提这里,因果是因果,是独立的存在,而功德与罪业皆可量化,乃至通过特殊手段以此精进自身。
“若有善人救人无数,却为恶人所杀,恶人夺其家产安老终生。”老佛看向众人:“诸位如何看?”
天佛尊与尊佛以及魔佛波旬尚未出言,第二题便少了许多引经据典。
“功德是功德,罪业是罪业,两者不可相抵。”
第545章 因果?吾便是天大的因果
尊佛说道:“善者或因前世善缘,或因今生恶缘,或成来世善缘;恶人或因今生恶缘,或因前世善缘,或来世偿还。”
“业力无穷,所经行为,确定其自果。”
“然,因果未熟故而难明。”
意思是,善人或许是因为前世所积功德,使今世颇有家资救人无数,但今生有恶缘,所以被恶人所杀,但来世亦会有善缘。
而恶人因为前世之缘成了恶人,却也享受了半生荣华富贵,今世之恶,将会在来世偿还。
但宿何年也只是用可能来进行阐述。
因为条件不够充分,因果未熟,所以不能做出判断。
“因果难断,又该何解?”老佛继续询问。
天佛尊回道:“果报成熟,因果自解。”
“哼!吾由质疑而来,因恶而生,为灭佛而存在。”魔佛波旬更是直截了当:“吾魔佛波旬便是尔等伪佛之果报!欲界便是尔等佛门最大的因果!”
因果?
魔佛波旬自身就是天大的因果!
“尔等既种下因,便不敢承担该来之果吗?”
三面六臂之法相杀气腾腾,若非姬青阳坐在那里,这句话说完,他就该掀桌子动手。
玉菩提道了声佛号:“阿弥陀佛。”
“非也,若我等不敢承担后果,便不会有今日这场法藏论道。”他继续说道。
昔日之因,意外促使魔佛波旬诞生,这是一段因果,魔佛波旬要报复佛门是另一个因,这个因又促成另一段果。
用方才的话来说就是果报未成熟。
其中有佛门的果报,也有魔佛波旬的果报。
众人坐在峰顶,周身隐有气机浮现,苍皇在此时出言提问道:“佛能断因果吗?”
姬青阳不担心众人在此时突然大打出手,君不见就连魔佛波旬都有所克制,归根结底还是他们拳头不够大。
此时选择翻脸有百害而无一利,若选择全面开战,更是后患无穷。
魔佛波旬再如何自信都需要反复权衡。
不同的气机在辩法中碰撞,彼此的心念与道路似乎在交锋。
“佛不能断因果。”宗佛回答:“善因或许会得恶果,恶果未必不为善因,因果循环,唯有厘清方能不昧因果。”
“将因果斩断自能分解。”天佛尊则说道。
尊佛说道:“斩断因果,虽是断绝恶业,亦是断了善行。”
“那苍生之心绪又要如何平复?”第一次参与这种大型辩法的摩诃涅,并非露怯:“诸位皆慈悲为怀,但谁为那些无辜者着想?他们不像诸位这般有大觉悟。”
“那这样的慈悲,对他们来说公平吗?”
宗佛道:“不昧因果,万般果报吾皆愿受。”
“蒙昧之人如何能看清因果?”魔佛波旬对此很是不屑:“尔等皆是不愿面对罢了。只要众生皆入我欲界,万般因果,大可尽加吾身,以助众生成道。”
“以众生之苦全尔等所谓慈悲,不是虚伪是什么?”
作为欲界之源头,魔佛波旬比在场众人有更多优势,因为他所言便是欲界之真义,无需像众人那般引经据典。
“魔佛所言非是众生之领悟。”九界佛皇对此并不认同。
“众生求不得,悟不得,吾代众生悟;众生看不清因果,吾代众生看清。”
魔佛波旬之三面看向在场众人:“吾将众生之因果担起,将众生之罪业担起,何错之有?”
“以尔等方才所言,有因即会有果,那吾魔佛波旬肩负如此因果与罪业,早该灰飞烟灭,又如何能与尔等辩法?”
若抛开欲界的修行之法不谈,或者对欲界没有太过了解,那此刻听到魔佛波旬所言,或许会意动。
上一篇:人在封神,开局二桃杀三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