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672节

  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是吧?

  葛知文白了他一眼,看向戚继光继续问道:“戚帅,还请为我等解惑。”

  其他也没想明白的将领纷纷附和,“对,戚帅,请为我们解惑!”

  “打败瓦剌联军,我们绝对有信心。五万也好,八万也罢,就算是十万,我们也有信心将其打败。

  本帅最担心的不是瓦剌联军的战力,而是他们分散各处。

  金山南北,广袤万里,瓦剌各部利用自己地头蛇的优势,跟我们周旋,把远道而来的我们拖到冬季,或者辎重耗尽,只好无功而返。

  我们可以继续发动西征,瓦剌也可以继续跟我们周旋,一次两次三次,让我们一次又一次西征无功而返!

  每一次西征,都耗费巨大,一次又一次无功而返,那就是一个无底洞,大明就算富有四海,也填不满这个无底洞。

  所以本帅出征前,皇上再一次跟我强调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戚继光环视大帐众人,他们都屏住呼吸,神情肃穆地听着。

  “皇上这番圣训,指明了西征根本目标,人!瓦剌诸部的人!想方设法歼灭瓦剌部的主力,收拢瓦剌部众,金山天山才算成为大明疆域,西征才算成功!”

  听到这里,就算耿直如柯名道也猜出戚继光的真正用意。

  原来如此!

  戚继光继续说道:“本帅就是要用六连败,让瓦剌各部认为我大明王师不过如此,只需团结一心,就能击败我大明!

  击败了我大明,瓦剌部就能重新统一草原!重振成吉思汗的荣光。巨大的诱惑,本帅相信他们肯定按捺不住。

  果然,现在八万瓦剌诸部的精锐集结在我们西边六十里外,蠢蠢欲动,各方情报反馈,他们正在进行最后的磋商,然后向我大明发起决战!”

  决战!

  柯名道等人一听这个就精神了。

  别人不知道明军的实力,他们不知道?

  当年他们也是顶天立地的铁骨汉子,要不是被打得实在太绝望了,谁愿意跪下来当狗?

  当然了,给大明当有编制的狗,那待遇相当不错。

  现在明军的新武器、新战术日新月异,现在身为明军一份子的他们,都在庆幸当初跪得太及时太英明了。

  现在你们瓦剌人要跟明军决战?

  好,决战好啊!

  看到大帐众将领悟到自己的意图,士气又高涨起来,戚继光继续说道:“各部抓紧休整,做好备战准备。

  政工处会加强工作,凝聚军心,振奋士气,你们务必要配合好。”

  “遵命!”

  四天里,瓦剌联军逐渐逼近,最近处离科布多大营不到四十里,也完成了对大明科布多大营的包围部署。

  第五天早上,朝阳刚刚从东边天地间升起,温柔的光轻轻抚摸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刚醒来的野兔从洞穴里钻出来,时而舔舐着草尖上的露水,时而站立四下张望。

  远处金山山林里,松鼠在晨光和薄雾交织中跳跃,给寂静的山林带来生机。

  “呜-呜!”

  瓦剌部雄浑的牛角号声,震碎了早晨的寂静!

  科布多大营马蹄声响,十几骑从中军大帐跑出,向四面八方疾驰而去,边跑边大声喊道:“瓦剌联军全军出动,向科布多大营逼近,各部应战!”

第715章 没打痛了吧?请再来一次!

  宋药师带着两个步兵团,前进到科布多大营五里外的地方,开始修筑防线。

  这是一片连绵不绝的山丘,背后直通着科布多大营。

  前面的平地地势平坦,少有起伏,南北宽二十多里,长六十多里,是方圆数百里少有的平川之地,被参谋处取名为落日川。

  宋药师所部占据的这处山丘之地,挡在了落日川正前方,过了这处山丘,科布多大营再也无险可守。

  早早就被参谋处选定为甲等防线,数天前也在这里做好了防线预备工作。

  地形被勘探仔细,防线布置图也早早绘制好。

  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制成了大量的木栅栏、木板和木桩,倒放在地面上,用草和树叶盖着。

  现在厢车运来了大量工具和器材,抵的步兵团官兵们,抡起铁铲、锄头、鹤嘴镐大干起来。

  挖出一道道深沟,把木栅栏埋在里面,填上土,夯结实,竖起一道木墙,隔五六米会搭建一个三角架,支撑木栅栏不会前倒后倾。

  再抡起大锤,把一根又一根的木桩深深地砸进地里,立在木栅栏前面,每隔三米一根,连成一道线,总共五到六道线。

  每根木桩还有三到四根稍细一点的木条做支撑,确保它有足够的支撑力。

  然后从外往里,开始布置铁丝网。

  这玩意目前得到了广泛应用。

  简单又好用!

  铁丝网上的尖刺对于牛马羊群来说,就是最有效的武器,它们在尝到几次刺痛的苦头后,再也不敢挨近。

  不仅是牧民们圈养牛马羊的好工具,也是阻碍骑兵进攻的利器。冲锋的骑兵直冲这里,会陷入到一张蜘蛛网。

  这张网会让人和马满身伤痕,痛苦不堪,偏偏又动弹不得,然后成为滑膛枪和霰弹的活靶子。

  五到六道铁丝网拉好,锐利的尖刺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就像阿拉克泊粼粼的波光。

  官兵再把木板扣在木栅栏缺口上。

  待会开战,士兵们会在缺口向外开火,这里会成为瓦剌骑兵弓箭手的重点照顾位置,必须有足够的掩护。

  六千多官兵在十五里长的防线上忙碌着,身后缓缓升起一只热气球。

  下面几十位士兵通过地桩木架以及滑轮组,用四根绳索拉着它,就像放风筝一般。气球越升越高,不到半个小时,升到了近三百米高的空中。

  气球吊篮上有六位士官。

  四位观察员,两位通讯兵。四位观察员两两一组,一组举着架在吊篮上的两具望远镜,交叉观察远近的情况。另一组一一对应,记录观察员报出的观察数据。

  两小时换一班。观察换记录,记录换观察。

  通讯兵也是轮班,一个控制热气球,监控它的状况,另一位打信号灯向地面传递信息。

  站在气球上,首先看到的是宋药师所部布置的落日川防线。

  站在高处可以清晰看到,落日川防线不是一两条长直线,而是长十几里,纵深两三里的星状防线。

  前面是十余个不规范方形营地,由木栅栏、铁丝网组成,方圆四五百米,四面可以开火。

  每一个营地之间留着一百米左右宽的空隙,空地上乱七八糟挖满了坑,坑里插着大量的尖木桩。

  坑周围的空地布满了拒马和木鹿,上面插满了锋利的长矛。

  不要说骑兵,就是步兵行进在其中,也要小心翼翼地绕来绕去,才能避开这些深坑和拒马木鹿。

  但是两边营地里的滑膛枪,不会让他们无所顾忌地在其中穿行。

  吊篮里的士官看了一眼,就知道这种防线是明军最新的防骑兵阵形。

  据说效果很好,今天可以第一次见识实战效果。

  吊篮上的士官摆正望远镜,向远处眺望。

  可以看到瓦剌联军骑兵已经全部出营。他们分成三大块。

  其中人数最多的就是西北方向,大约五万骑兵呈半松散队形缓缓进入落日川。这里直通科布多大营,除了不高的丘陵之外,没有什么阻碍。

  看来瓦剌联军把这里当成进攻科布多大营的主攻方向。

  从乱七八糟的旗号上,观察士官可以判断出,五万主攻骑兵三分之二来自和硕特部和准噶尔部,余下的是辉特部和部分杜尔伯特部。

  准噶尔部和辉特部的骑兵在前面,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的骑兵依次在后面。

  根据明军掌握的情报,瓦剌四大部中,准噶尔部最骁勇善战,现在被顶在前面,看来他们有志要抢头功。

  和硕部是瓦剌达尔加哈尼诺颜洪果尔的本部。现在他得意洋洋的自称卫拉特汗,把他老爹的大汗旗号又拿出来炫一炫。

  看他毫不犹豫把本部精锐都派遣出来的气势,看样子准备用明军祭旗,好让卫拉特大汗的名号响彻草原。

  在东南方向,土尔扈特部两万兵马自成一支,与落日川隔着一道山岭和一片近十里宽的山林,沿着布彦图河向科布多大营的东北方向进攻。

  只是这里地处山林和河流之间,地势狭窄,无法全部展开,只能做为侧击方向,策应落日川的主攻。

  土尔扈特部源自克烈部,成吉思汗崛起之前就是金山地区的主人。

  后来漠北蒙古人,亦马儿河(鄂毕河)、谦河(叶尼塞河)等地区的“山林之民”,纷纷南迁,把土尔扈特部挤到了目前的放牧区域。

  土尔扈特部心里对这些外来者一直忿忿不平,也不大愿意跟他们往来,“孤傲不群”。

  从目前观察到的瓦剌部进攻布局来看,符合参谋处对土尔扈特部的判断,他们宁可单独负责一个方向的进攻,也不愿跟和硕特和准噶尔部混在一起。

  再远处,大约一万左右的骑兵,渡过布彦图河,沿着科布多河西岸,向科布多大营后翼迂回包抄。

  看旗号,他们应该是杜尔伯特部的骑兵。

  观察士官把结果记录下来,递给通讯兵。

  通讯兵点亮信号灯。

  信号灯是油灯,灯芯粗壮,燃起的火光十分明亮。

  关键是灯芯背后是一个半圆球形的罩子,金属打造,涂着一层银,亮光闪闪,跟玻璃镜子一样,把油灯的光聚集在一起,向外反射,如同探照灯一样。

  就算是白天,隔着一千米依然能看清它发出的亮光。

  要是有浓雾,就会有块黄色的玻璃盖板盖上,发出的光变成黄色,可以穿透浓雾,传至两三百米远。

  信号灯口有一个框,拨动旁边的把手,可以让框里的百叶一闭一开。通讯兵就是拨动把手,让灯光一明一暗,向地面发送信号。

  地面接收完信号,会用同样的信号灯发送确认信号,核对无误,一次通讯才算完成。

  情报被火速送到科布多大营里的作战指挥部。

  戚继光看完后,轻轻放下。

  胡宗美在旁边说道:“戚帅,一号热气球观察的情况,跟二号气球观察的一致,跟三号气球观察的部分情况能互相佐证。”

  戚继光点点头,走到一幅巨大地圈跟前。

  这幅沙盘长四米,宽三米,按比例绘制了以科布多大营为中心、方圆五百里的区域。山岭、丘陵、树林、草原、河流、湖泊.画得密密麻麻。

首节 上一节 672/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