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590节
“刘尹巡视即将结束,滚单说后天回来,那就暂定在五天后。要是刘尹有其它安排,我们再说。”
“是。”
“还有一件事。”
“大人请说。”
“你去跑一趟镇抚司,找下镇抚使苏峰。说我想请他吃饭,中午、晚上都可以,看他什么时候方便,越快越好。”
“好的大人。”
文庙坐北朝南,面积大约有三十多亩,建筑面积约有十一二亩,有房屋二百八十六间。
院落共有三进,沿着中轴线往里走,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和第一进院落,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
再进去是大成门,以及大成殿为主题的第二进院落,祭祀至圣先师就在这里。
大成殿红墙黄瓦,下有月台,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双层飞檐,四坡五脊。
沈一贯抬头看了一眼。
没落了!
以前世宗皇帝时,前期还亲自来祭祀先师,后期虽不亲至,但年年都会派重臣阁老来祭祀。
可是隆庆元年后,不仅皇上不来,连官员代祭也不来了。
原本文官士林们还心中激愤,纷纷上疏抗议。
可是江南三大案,接着湖南等地陆续出现其它大案后,文官士林们再也不嚷嚷了。
至圣先师,对不住了,我们要先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名教和你老人家,就只好先苦一苦了。
沈一贯继续往前,从启圣门走进去,这里启圣祠为主的第三进院落,也是翰林院的所在。翰林院百十号人,散落在两厢的房屋里。
正中靠北的启圣祠,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用以祭祀孔圣先师的父母以及先代。现在连孔圣人的牌面都保不住了,他的父母以及先代就更不用提了。
崇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
正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
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六位先儒之父。
隆庆二年,皇上就下诏,把孔圣人的先人搬回曲阜孔庙。其余先哲和先儒之父,也统统送回各自的家庙祭拜。
理由是国家祭祀圣人,以及配享的先哲、先儒是国事,但是祭拜圣人、先哲和先儒先人,是各家之家事。
国事家事要分别开来。
于是启圣祠正殿和东西配殿被清理出来,成了翰林院掌院学士、学士、侍读/侍讲学士以及庶务和典簿两厅的办公场所。
有人戏称,翰林院现在成了“文庙管理所”。
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想不到曾经炙手可热,养才储望,被称为储相之所的翰林院,居然败落成这个样子。
沈一贯心里一点惋惜都没有,只是有些痛恨,自己当初为何没有认清形势,没有早点从这个臭水坑里跳出来。
他转到了启圣祠的后殿,掌院学士张四维在这里办公。
隔着半开的纸窗户,沈一贯看到张四维坐在里面,戴着一副玳瑁眼镜,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叠文卷。
沈一贯出声叫道:“凤磐公!”
大人在元朝前是对父亲、祖父的尊称。但是在草原民族却是用来称呼贵人和头人。
到了明朝中期,大人已经成了对官员的尊称。《西游记》、《金平枚》以及当时士人笔记里都有记载。原因是元朝由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带来许多称呼的改变。
在作者心里,老爷有主仆之分,大人是尊卑之分。所以在新时代的称呼改变上,最后还是选了大人和长官两个词。
每个词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小姐,同志为什么那么拘泥。
满清用过的就不能用?满清除了阿玛、格格之类,有几个是自己的?他们兴起于东北,奴隶社会,有多少自己的文化,还不都是学的明朝的?连八旗都是学得明朝卫所的小旗、总旗,再把自己的奴隶制往上套。
以上针对部分读者的忿忿不平做出的解释。
第652章 我要咸鱼大翻身
张四维闻声抬起头,目光从玳瑁镜框上方投射过来,看到半开窗户后面有一张俊秀的脸,堆着谄媚的笑容。
沈一贯。
“不疑,进来,快进来坐。屋里有火炉,暖和。”
张四维挥了挥手,取下眼镜,把手里的文卷合上。
沈一贯掀开门口的厚布帘子,沈一贯叉手做着揖,微弯着腰走进屋里。
屋内一角放着一个煤炉,铁皮烟管先是竖起,到屋梁再折向,沿着屋梁通到窗户外面去了。
里面的煤火烧得很旺,上面坐着的一把大铜水壶,壶嘴和壶盖呼呼的冒着白气。
“凤磐公,叨扰了。”
“不疑来的正好。贵三,贵三!”张四维大声喊着自己的仆人。
等了半分多钟都不见回应,张四维忍不住骂道:“这个狗才!不知道又钻去哪个角落里玩牌耍钱去了。
现在的翰林院,连中央考成法指导委员会的巡查小组,都懒得来喽。”
张四维苦笑着发着牢骚,起身去提铜水壶,给沈一贯倒茶。
沈一贯连忙接过铜水壶,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又给张四维的茶杯里续上热水。
“凤磐公,各衙门里不是有杂役吗?怎么还叫上你府上的仆人来伺候?”
“不疑,不是衙门了,是机关单位。”张四维纠正了一句,“翰林院清水衙门,杂役配置的少。偏偏里面坐的都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清翰大老爷们,几个杂役被使得跟陀螺一般,根本忙不过来。
老夫是掌院学士,总得以身作则,就叫贵三在屋外候着随时伺候着。不想老夫才看了一会文卷,这厮就不知跑哪里去了。
不疑,你们国史馆在皇史宬,皇上眼皮底下,总会好些吧。”
“略好一点,也好不到哪里去。凤磐公,我们国史馆从编制上数,还是隶属于翰林院。”
张四维脸上的皱纹都挤到一堆了,“是啊,都是一个卤水坑里的,谁比谁好。”
一阵冷风吹了进来,在暖和的房间里格外醒目,就像黑夜的萤火虫,嗖地钻进沈一贯的脖子,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战。
举目一看,寒风正是从那半开的窗户里钻进了的。沈一贯起身准备去关窗户,被张四维拦住了。
“不疑,不要关,老夫闻不惯这煤烟味。”张四维挥了挥手,“这煤炉子火力足,烧得屋里热乎,就是煤烟味有点重。比不得银丝炭。”
沈一贯罢手,没有去关窗户,找了一个话题,“其它衙门办公室的窗户都安上了玻璃,暖和又亮堂,凤磐公这里怎么还没安上?”
张四维双手一摊,“你说呢!”
沈一贯苦笑着摇摇头,“学生失礼了。对了,刚才学生在窗外看着凤磐公在看书,难道先生新得了一本前宋孤本?”
张四维起身,从书案上拿起那卷文卷,回来递给沈一贯。
“《大明公文典范汇集》?”沈一贯有些诧异,他迟疑地说道,“凤磐公,要是按照这上面的规范,翰林学士就毫无用武之地了!”
张四维意味深长地摇了摇头,“不疑啊,你无非在说,此《典范汇集》一出,翰林院就更加穷途末路?”
是啊。
典范汇集一出,所有公文都用新格式和新笔法,这让擅长玩文字游戏,包揽朝堂公文诏书的翰林们毫无有武之地。
原本还在卤水池里,现在连屎都吃不到热乎的了。
沈一贯讪讪一笑,算是默认。
张四维捋着胡须,老神在在,“不疑,你想错了!此《典范汇集》一出,老夫反倒找到翰林院复起的机会。”
沈一贯眼睛一亮。
翰林院复起,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自己人在国史馆,挂的官职却是翰林院编修。
水涨船高。
翰林院复起,自己不也就跟着起来了。
“凤磐公,还请指教。”
沈一贯拱手虚心地说道。
“不疑,老夫且问你,翰林院职责是什么?”
“凤磐公,翰林院专掌制诰、史册、文翰等事务,编修国史、整理起居录、起草诏书草稿,为皇上讲解经义,为皇子宗室讲课,详细校正各类文书存留为档,同时并备天子顾问之需。”
“不错,本质上我翰林院专职就是写文章。《典范汇集》看着改了公文格式,换了新写法,好像是刨了我翰林院的根。
可是文章就是文章!没有一定功力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典范汇集》里有定,公文虽分十二种类型,但宗旨都必须是‘通俗易懂、精简准确、意思完整、条理清晰。’
不疑,你是翰林编修,细毫小笔也写秃过好几支,一篇文章要想满足以上四条宗旨,难还是易?”
沈一贯沉吟十几秒钟答道:“说难也难,说易也易。”
张四维一拍大腿,“没错!说难也难,对于一般官吏来说,一篇文章要做到以上四点,确实很难。
说易也易,对于我们翰林来说,却是非常容易的。
只不过是换一种写法,不再卖弄,直白简略,稍微练习一段时日,就能写出达到要求的文章。
你看,我们不是还有用武之地了吗?
此外,不疑,你有没有发现,这《典范汇集》里说的只是公文格式,有没有提及诏书制敕?”
沈一贯眼睛一亮,“凤磐公高见!《典范汇集》里没有提及诏书制敕,说明这些文策还是沿用旧格式。
我们翰林左手能写新规范的公文,右手能写旧制式诰诏,天下舍我其谁也?”
沈一贯越想越兴奋。
大家基本上摸清楚万历帝的脾性。
只要你有用,就能得到皇上的关注和重用。
这几年,逐渐被边缘化的衙门,都是在他看来没有什么用的部门。现在张四维替翰林院找到自己的价值,定然能焕然一新。
沈一贯忍住激动问道:“凤磐公,当下要怎么做,学生能帮上什么忙?”
这锅热汤,自己必须要挤进去,必须要最先一批喝到头汤!
张四维看了跃跃欲试的沈一贯一眼,心里非常得意。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