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573节
还有不臣土司暗地里多征税赋,擅自开矿以自肥。借着攻伐之际训练兵马,进而逐渐坐大,甚至凭借掌握的土军分裂割据。
云南莽瑞体在嘉靖朝割据作乱,朝廷鞭长莫及,坐视千里疆域被分裂出去。云贵民间有传言,‘官府只爱一张纸,打失(云南语遗失之意)地方两千里。’
危害不可不大啊,确实到了必须整饬的地步。”
王一鹗点点头,接过话题,“天子圣明,洞悉西南困境乱象,对我等臣子坦言,想要长治久安,还得是改土归流。
圣谕有云,‘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
川督石汀公(殷正茂)在两广一面剿除当地土司挟民作乱,一面试行皇上的‘改土归流’之策。
试行三四年,总结出诸多的经验,‘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
‘制蛮之法,固应恩威并用。’
皇上简旨多次召开会议,中枢地方一起探讨改土归流之良法,进而确定军事、政治、经济并举之法。
先以军事举措,驻军、屯兵、修边、筑卡,以防万一。
再以政治手段,置府县,派遣工作队,宣传教化。进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兴水利、设学校、立医所。
重要的是经济手段。
先是统一赋税。此前土司收赋税,先肥私囊,只有少部分缴纳朝廷,完全不顾治下百姓死活。
改土归流后,统一缴纳赋税。皇上还多次传旨,对归流新地三免五减。即三年内免人丁税、徭役,五年内减缴田赋,减轻归流百姓的负担。
其次充分利用供销社等商社,互通有无,平价提供归流百姓此前需高价购买的棉布、食盐、粮食等日常必需品,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三分军事,三分政治,四分经济,进而确保改土归流顺利推行。”
王一鹗看了汤克宽和刘显一眼,着重说道:“军事虽然只讲三分,却是改土归流的根基。诸土司不臣多年,跟他们讲道理是讲不清楚的,必须恩威并施。
皇上交代,拳头要硬,能砸碎一切负隅顽抗者;手掌要软,能安抚所有归顺臣服者。
你们的兵马,是让诸土司心甘情愿坐下来,听朝廷讲道理的前提。
威德威德,威在先,才能以德服人。”
汤克宽和刘显点头答道:“皇上英明,本将定会遵循皇上圣谕教诲。王督宪和殷督宪但有照会钧令,吾等遵行无误。”
等了两个多小时,张瑢四人神情各异地走了进来。
“王督宪,果然名不虚传,我们就是被你盯上的鱼肉。”
王一鹗呵呵一笑,“本督知道四位,不是等闲之人,也不想成为碌碌无为之辈。只是欲成非常之人,必建非常之功。
现在有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在四位面前,你们不心动吗?
播州杨氏、水西安氏、永宁奢氏,将成为西南归土归流中杀猴骇鸡的那三只猴子。反面典范有了,千金买马骨的正面典范,四位愿不愿做?”
张瑢、安岳四人目光闪烁,炯炯有神。
当然想做了!
只是做这正面典范,冒得风险太大了,搞不好连一家老小都得搭进去。
值不值得啊?
王一鹗把四人的神情看在眼里,继续说道:“改土归流,是皇上钦定的国策。本督也看得出,四位与其他西南土司截然不同。
你们久沐皇恩,仰慕文明,对大明忠心耿耿,而今时代激变之时,正当风云直上。
浩荡皇恩,别人求都求不来的。”
张瑢长叹一口气,看了看身后三人,转过头来对王一鹗说道:“王督宪,我们四人愿意把身家性命,卖于王督宪。”
王一鹗欣然地点点头:“四人既然下定决心,本督也请四位放心,本督头顶上不仅有浩然苍天,还有圣明天子。
你们可以不信本督,但是不能不信圣天子。”
张瑢四人知道自己已经上船,想反悔下船已不可能。千难万险,就算是阎王滩,也要往前闯一闯了。
“王督宪,我等四人就算是豁出性命,也定不敢有负王督宪重托,朝廷期望。”
王一鹗大喜道:“好,四位义士如此深明大义,本督定不会负你们四位,但有食言,天诛地灭!
汤都使、吴长史,我们与四位义士好好议一议细节。嗯,刘都使,后续也会需要川边都司的帮忙,你也一并来议一议。”
“好!”
镇远府镇阳河向东过思州府平溪卫(玉屏)古鱼关后改称为舞水河。
过沅州(芷江)六十里后调头向南,直至黔阳县汇入清水河,合称为沅江,调头向东至洪江寨,再调头向北,一路直奔辰溪县。
黔阳县,西汉高祖五年置镡成县,唐贞观八年改为龙标县,宋元丰三年改名黔阳县,县城江边码头旁有一座芙蓉楼。
艳阳高照,把整座芙蓉楼照得如同是画里的一样,恍惚间不似在人间。
“芙蓉楼?”
一位二十多岁男子抬头看着这座画梁雕栋的四层高楼,疑惑不解地问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莫非这里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里的芙蓉楼?”
旁边一位三十多岁的绿袍官员呵呵一笑,“杨校尉博学多才,不过这里不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里的芙蓉楼。
诗里的芙蓉楼在润州西北,原名西北楼。这两首诗也是王昌龄任江宁丞时所做。
不过王昌龄做江宁丞后,又被贬为龙标县尉,在这里居住了八年。这里的百姓为了纪念它,故而修建的。”
“原来如此!”杨校尉点点头,叹了口气道,“‘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们杨家的一片冰心,为何朝廷就不能理解呢?任由王鱼.王督宪任意羞辱。”
他正是播州宣慰使杨烈第二子,播州宣慰司实际掌权人杨应龙之弟杨兆龙。
陪在他身边的绿袍官员是黔阳县主簿廖智,他目前是黔阳县衙最大的官,因为黔阳县知县、县丞、县尉空缺好几年了,他是一肩挑。
廖智哈哈一笑:“下官官职卑微,不敢胡乱议论朝政。下官的职责就是让杨校尉吃好住好,再送杨校尉坐上开往辰溪的船,就算功德圆满了。“
杨兆龙看了他一眼,心里有些愤然。
什么时候明朝的官吏都改了性子了,自己砸钱都买不到任何情报。到底是他真的胆小,还是什么都不知道?
“廖主簿的盛情款待,杨某心领了。”
“哈哈,好说。杨校尉,接你们的船已经备好,请!”
“请!”
杨兆龙随意拱了拱手,带着一行随从,拾步走下台阶,沿着挑板走到船上。
看着两艘座船逐渐远去,廖智头也不回地对心腹说道:“马上放信鸽,告诉姚都事和任都事,货已上路。再把详情写成密文,交快船送到辰溪去。”
“遵命!”
第639章 虽僻远之何伤
卢溪到辰溪之间的沅江江面上,三艘桨船在鱼贯逆江而上。
王一鹗站在船头上,迎面吹来的江风,把他的衣衫吹得哗哗作响。
两岸青山翠屏,连绵起伏,仿佛远古之际就沉睡于此的巨人。
山上植被层层叠叠,仿佛披在巨人身上的绿色衣袍。
有的山高耸险峻,云雾缭绕,时不时鸟叫猿啼,破空而出。
阳光照得江水波光粼粼,船桨划开水面声,在寂静的江面上,在高耸的夹山间回响。
看着这如诗如画的美景,王一鹗兴致大发:“诸位,千年前,屈原大夫正是逆着这条江而上的。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吴承恩在旁边说道:“枉渚是枉水流入沅江的小水湾,在而今常德以南。
辰阳就是而今辰溪。溆浦也有此县,辰溪上游的溆水之畔。传闻楚汉争霸时,项羽葬楚义帝于此地,故而又名义陵。”
王一鹗哈哈一笑,“屈大夫悲愤绝望,那是因为身逢乱世,楚王昏庸,所以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之哀叹。
而今大明天子圣明,朝廷焕然一新,上下奋发图强,故而有‘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之壮言。”
汤克宽欣然说道:“每次读到皇上这首《少年中国说》,我都会心潮澎湃。是啊,而今我大明正脱胎换骨,焕然一新,故而才有这少年朝气蓬勃之相。”
全慎勇、任博安和姚丙周看着眼前景色,神情激荡。
川边都司都指挥使刘显已经离开卢溪,顺江出常德,再转澧水去澧州,北上至长江边上的枝江,转船逆江而上,去四川赴任。
下午王一鹗一行来到辰溪县城。
辰溪城位于辰水入沅江口,是铜仁府、麻阳、凤凰、溆浦、黔阳、沅州、晃州通往常德府的水陆要道,比卢溪县城略大一些。
这里也有两个码头,官码头和民码头,也叫水码头和旱码头,相隔不远,都在沅江边上。商铺也集中在附近一处,显得更加繁华热闹。
街道也是石板路,往来的人也多是头缠包布,藏青斜襟衣衫宽腿裤,背着竹背篓。相比卢溪城,多了不少身穿襕衫衫袍,头戴儒巾的文人学子,以及短打劲衣装扮的旅商。
码头上辰溪县丞徐耕田带着县衙十几位官吏来迎接。
“辰溪县衙就你们十七人?”
王一鹗皱着眉头问道。
徐耕田被王一鹗一问,吓得脸色发白,身子哆嗦,“下官,下官有失远迎,还请督督.督爷恕罪。”
他吓得连如何称呼王一鹗都不记得了。
全慎勇上前一步,替他解释道:“启禀王督宪,辰州府卢溪、辰溪、溆浦、黔阳、沅州、麻阳六县,县衙主佐官总是会缺一两位。
好一点的有县丞、县尉和主簿,差一点的只有主簿或县丞一肩挑。”
王一鹗点了点头:“此前国朝吏部分拣官吏,全靠抽签。只是上有计策,下有对策。说是全凭天意,实际上多有舞弊。
给钱的就上天保佑,中个好签。没给钱的就中签偏远边陲之地。这里此前是荒蛮流放之地,就算被吏部签中,多半也是告病推辞不来。
现在新官制改革了数年,湖广还未被惠及到。不着急,凌抚台已就任,这次乡试虽然被宵小扰乱,只不过是推迟半月而已。
现在已重开乡试,录取的乙丙三科举人,按照律制将分拣本省为官。等到他们培训期期满,抚台会优先安排到辰州府、永顺府。
此外吏部会选调五百名国子监和学院招录生,分到各省锻炼。本督找方天官要了五十个名额,届时也会优先分到辰州和永顺府。”
全慎勇惊喜道:“那可太好了。多谢督宪。”
王一鹗挥了挥手,“改土归流,永顺府和辰州府是另一处战场,最是锻炼人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希望你们辰州府给湖南,给吏部好好锤炼几把好刀来。”
进到辰溪县衙里,王一鹗在全慎勇的陪同下,找徐耕田谈话。
“辰溪县事繁吗?”
“回督宪的话,辰溪县事不繁。此地百姓苗汉五五开,苗民平日自行其是,就算有纠纷也是各寨内部或互相协商,少有到县衙告事。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