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494节

577.十月总结

  十月总结

  按时到来的十月总结。

  本书进入中年期,也不可避免遇到中年危机。

  十月份,写了三十五万字,超出了七月份的二十九万字,八月份和九月份的三十二万字。总字数已经冲到了一百六十万字,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中年期,也遇到了中年危机。

  明明还有很多故事能写,但作者写得累了,读者读得也没有激情了,就像一对中年夫妇.

  不过日子还得过,书还要继续写。

  十月份,在主角英明神武的领导下,明朝周边一直不安分守己的小弟,都被收拾了。蒙古被收编为左右后三翼诸部,安南成了安南布政司。朝鲜民乱结束,但它离朝鲜布政司更近一步。

  只剩下日本这个大逆子,还在那里进行最后的倔强。

  十一月份,主线会进入到内部的全面改革。

  如何改,会是一些喜欢键政的读者爱看的。具体举措会提一部分,但政治国制十月份已经确定,不会大的改动。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新的经济制度、社会风俗和文化思想,用句教科书的说法,就是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推动新的生产力发展。

  其中在改革过程中,旧与新的激烈碰撞,新的事物和社会风俗如何逐渐出现,应该是十一月份要写的。我会一方面介绍明朝旧有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然后构思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后相应出现的新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面貌。

  旧的好写,整理史书,把它们融会贯通,嗯,人话就是会抄就好但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查阅资料,把它们整理好,在合适的剧情里用合适的方式写出来。

  新的不好写,完全靠构思,不仅要有想象力,还必须有逻辑基础,不能凭空乱想。所以我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推敲,严不严谨,有没有逻辑基础

  历史频道的读者不好糊弄。

  所以有时候我还会借鉴清末洋务运动时出现的某些现象,再一次说明一下,是借鉴

  下月的章节可以看得出,这方面的内容开始增多,旧的在不断消亡,有的顽固存在。不断涌现出来的是新事物,新名词有些书友很奇怪,觉得历史书一定不能用新名词。

  你穿越一趟历史,不创造出新的历史,新的事物,你不白穿了吗?创造出新的历史、新的事物,为什么就不能用新的名词,出现新的习惯。而且我写的新习惯和新名词,都是历史长河里出现过的,有的是我旧瓶装新酒,有的是我提前使用了。

  十一月份,除了内部改革,还会继续有抢占新大陆,如何在天竺、波斯和大食推行自由贸易。也会开始收复西域吐蕃,克复汉唐旧疆。日本也会收拾,成为主角的一块试验田

  在此,我也向诸位书友提出一个小请求,请诸位书友把我这部小说写得好的部分,写得不好的部分,比如思路、文笔、节奏以及其它各方面,请帮忙指出来。

  让我继续进步,写出更好的故事和书来,回报诸位书友。

  好了,接下来又到了感谢环节:

  先谢谢诸位订阅的朋友,谢谢诸位衣食父母!

  然后是诸位投月票的朋友,非常感谢你们的慷慨支持!

  接下来是打赏的书友,他们比较有牌面,拉清单了!

  专业假账,恩-海幽蓝,书友20181222142112201,书友20170517183557865,兰陵叫叫生,书友20180407210105230,Z道士,书友160116112427514,书友20231103153914686,中了埋伏,书友20241008081126557

  谢谢以上书友的打赏。

  再一次对诸位支持我的书友们表示感谢。

  最后说一点。

  四个月高强度的赶稿码字,我的腰椎和颈椎已经发出严厉的警告了,所以十一月份会减少更新量,会改成每天两章,但保证每天更新在七到八千字。

  一是缓口气,写书挣钱不容易,进医院却花得贼快。

  二是本书写到这一步,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和推敲情节,激情过去了,需要更多让人心动和喜欢的故事,来维持老夫老妻之间的感情.

  当然了,有时候思路通了,写得顺手了,会多存一些稿子,赶上普天同庆有推荐的好日子,我也小爆一下。

  一天一万一到一万二的更新量,伱叫我爆一下,我真挤不出来。

  一天七千到八千的更新量,你叫我爆一下,努努力,还是能挤得出来的。

第574章 袁咸安审案记

  眼尖的《顺天政报》万记者,是常年跑刑名监察线的,对官场比较熟悉,目光扫了一圈,把在场的官员看了个仔细,心里有了数,不由暗暗咋舌。

  后面《滦河报》的邓记者对这块不熟,进来的官员没几个认识的。

  哪个衙门的官员都不知道,这报道怎么写?回去肯定要被报社的编辑骂。

  他急得抓耳挠腮,突然看到前面坐着的《顺天政报》万记者,是崇义公学出来的学长,以前还受邀回公学给大家上过课。

  后来在校友聚会上见过两次,喝过一次酒。

  他就像是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拉了拉万记者的衣襟。

  记者这个称呼也是新进冒出来的,来源不详,反正是随着报纸盛行,需要大量记者编辑后流传开来。

  “万哥,万哥!”

  万记者回头一看。

  “是我,小邓。《滦河报》的记者,崇义公学隆庆二年毕业生。”

  万记者一听是崇义公学的学弟,脸上浮现起热情,他戳了戳旁边的同伴,“跟我学弟换个位置,回去请你喝酒。”

  同伴知道崇义公学、一念公学这帮人最讲团结的,心里不愿,却不敢得罪万记者,讪讪地跟邓记者换了座位。

  “师哥,晚生我刚跑通判署这条线,什么都不懂,还请师哥提携。”

  “好说,大家都是崇义公学出来的,互相帮忙,那是没得话说。问吧,有什么不懂的,你只管问。”

  “师哥,这堂上坐着的官老爷,晚生一个都不认识,这案子不知道怎么动手写。”

  “不急,多跑几次,没事就来通判署,去刑部和都察院转转,转多了就都熟了。我们做记者的,靠的就是多跑多看多记。

  现在我给你介绍。主审官是顺天府通判袁老爷,伱知道吗?”

  “这个我知道。”

  “他左右两边是同审官,是通判署的判官,一个姓刘,一个姓赵。袁通判亲自出面,他俩就是个摆设,也就结案签名时动动手,待会肯定是天聋地哑。

  前面是三位书记官,专事笔记案情,你可以把他们当成是没有感情,会自行写字的毛笔就好了。

  不过中间那位姓茅,也是我们崇义公学出来的,嘉靖四十六年毕业,国子监律科生。

  你有机会认识认识他。书记官官阶不高,才八九品,但是消息特别灵通,以后你想知道通判署什么消息,问他没错了。”

  邓记者马上记下。

  “谢谢师哥。”

  “客气啥!我们继续。按照《范律》规定,审民事案时公堂左边坐着的是原告,右边是被告。

  审刑事案,左边坐着的是公诉人,被告也就是案犯得跪在堂下。

  今天审的是刑事案,所以左边是公诉人。你看,为首穿白鹇补子青袍的那位,是刑部中央检法厅头号检法官,司法郎中张玉诚。”

  “张玉诚?”

  “对,是个老刑名。

  没改制前,他是刑部主事。他手里定过上千号人的死刑,有宗室王爷,有勋贵,有文武百官,有名士大儒。

  一支勾魂笔,笔下无无名之辈,人称玉面判官。”

  邓记者吸了一口凉气,听听这外号,想想就刺激。

  看样子今天这审案,会精彩无比。

  “张郎中左右两边三人都是他的助手,今天是他挑大梁,这三人无关紧要。最边上两位你要注意了。”

  “穿新式制服的那两位?请师哥指教。”

  公堂左边案桌上,最前面边上坐着两位,穿着类似隆庆二年制式军装的制服。

  藏青色,上衣下裤,扎着皮带,圆檐帽,红领章,肩章上的符号跟军阶类似,不过军阶是红底黄色,它是蓝底银色。

  一个是两杠三颗星,另一个是一杠三颗星。

  左臂有臂章,上面写着京师警政四字,左胸有一块小长方形白底硬布条,绣着两人的名字。

  “他们穿的是新式警服,刑部王尚书看着新式军装眼热,就叫人设计了这么一套,用在他改制的警政部门里。

  不过现在还只是京畿、直隶附近的警政部门有穿。

  看到没,他们肩章上叫警衔,少尉、中尉、上尉、大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再上面是准将、少将和中将,听起来跟军阶很像。

  据说警政部门最高警衔就是中将。”

  “这些警衔也是王尚书改的?”

  “是的,不过听说是王尚书先搞了一套,太复杂了,皇上知道了把他叫到西苑,两人商量了一下就改成这样。

  你看到没,最外面那位肩章是一杠三颗星,是上尉,京师警政厅直属分局刑侦大队队正粱四平。

  坐在他里面那位,肩章两杠三颗星,是上校,京师警政厅专管侦缉破案的副都事,严维安。案子名义上是他们侦办的,按理要跟着一起来,随时备询。

  对了师弟,还记得不,这位严都事曾经去崇义公学上过课,做过我们教官。”

  邓记者眼睛一亮,“师哥,你这么一说,我记起来了。严教官,当时我们都叫他阎罗王。”

  “嘿嘿,记得就好。有机会叫他一声教官,拉拉关系。我们做记者的,笔杆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消息灵通。

  京师地面上,消息最灵通的就是警政厅这帮人了。你把严都事的线拉上了,受益无穷!”

  邓记者激动了,今天这审案来对了。

  “谢谢师哥,等审完案子,学弟请你下馆子。”

  “哈哈,好说,好说。我给你继续介绍。”

  “谢谢师哥。”

  “右边是列席位,来的都是各衙门的人。

  那两位穿斗牛服的,是锦衣卫的人。不要听外面瞎比比,师哥告诉你真相,这案子全程就是锦衣卫办下来的,京师警政厅的人,就是跑跑腿。”

  “原来如此,所以他们也来列席。”

  “没错。

  旁边那两位穿鹭鸶补子青袍的官员,是都察院中央监察厅的司直主事,一个姓闻,一个好像姓吴。

  再旁边两位穿鸂鶒补子青袍的,是大理寺的司理推官,好像一个姓王,另一个我不大熟。大理寺管的都是通天的案子,我们接触的少。

  还有那两位,一位穿白鹇补子青袍的,是刑部办公厅的郎中,好像姓张。另一位穿黄鹂绿袍的应该是他下属。张郎中应该是奉刑部王尚书之命,来列席旁观。”

首节 上一节 494/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