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490节

  “此事说来也好笑。此前各地豪右大户,家里有良田无数,谁想租他们的田,想做他们的佃户,还要挑三拣四。

  嘉靖四十一年以来,上海开埠,纱厂、棉布厂、丝茧厂、绸布厂,比比皆是。那边给的工钱高,为了招揽人去做工,还修了房舍住所,免费给工人们居住。

  还办了医馆卫生所,学堂公学,商铺供销社,吃的穿的卖得都比外面便宜。孩子有书读,病了有医生看.”

  众人静静地听着,海瑞眉头微微皱起。

  “这么好的条件,谁都想去。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东南无地的百姓都跑了去,后来家里有地的只要有富余人手的,也跑了去。

  这几年,呼啦啦就跑了十几万人过去,还都是青壮,东南各地豪右大户们猛然发现,自家的佃户跑了不少,田地没人种了。

  开始时他们还不当回事。结果这两年上海那边不仅工厂大兴,商铺、转运社、银行、海运社,各种商行公司都在拼命地招人。

  人越涌过去,人家生意越好,生意越好,越需要人手。

  这两年苏州、湖州、松江、常州等府县的大户们都在骂娘,于是就跟官府报案,说佃户逃跑,反正就是捏造各种罪名借口,叫官府派衙役在要道关隘上拦人。”

  海瑞的眉头越皱越紧。

  “这些豪右大户,哪个不是一堆做官的亲朋好友,当地官府不敢得罪,于是派出衙役。豪右大户担心官府办事不力,干脆派得力管事,带着健仆家丁,混在徭役里,四处拦截去上海的人丁。

  不管是不是他家的佃户,反正不准去上海,只能回原籍。我在华亭县被拦,只好折回苏州,想着先去镇江,或去太仓,从那边顺江去上海。”

  海瑞问道:“肆意拦阻百姓去谋活路,这些大户还真是胆大妄为!”

  “人家胆子就是大。听说此事是华亭徐府带头,有这位前内阁首辅坐镇,他们胆子能不大吗?”

  “华亭徐府?真是他们带头?”

  “人家是三吴第一世家,徐相国更是东南缙绅领袖。此事当然是徐府带头做,他们府上的田地最多,佃户不足,他们受影响最大。”

  皇甫檀看了看海瑞,咽了咽口水。

  这事可不敢乱说。

  “四敛兄,你可有亲眼所见?”

  “徐府二公子四下勾连,还自封为苏常松防堵总提调,居中调度,这事去苏州街面上随便打听就知道。

  我去华亭被赶了回来,亲眼看到徐家三公子带着一群家丁在那里坐镇指挥。

  你们可以去浒墅关镇西土地庙看看,那里聚集了上千百姓,都是被从华亭等地赶回来,准备从太仓那边去上海。”

  众人沉寂无声。

  徐府这般德性,老爷,我们还要不要去拜访他,给他最后的体面?

  舒友良看着海瑞,欲言又止。

  海瑞端起碗,开口道:“吃饭,吃完了我们去土地庙看看。”

第571章 一鲸落万物生

  吃完饭,众人来到镇西土地庙。

  他们手里提着四盏灯笼,昏黄的灯光里,看到庙里庙外人影重重。

  走近了仔细一看,到处挤满了人,衣衫褴褛、垢面蓬头的男女老幼,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或躺或坐在一起。

  他们有的一家轮流啃着一个面饼,喝着河水;有的用石头垒了一个灶,架了半口破锅,煮着黑乎乎不知什么玩意。

  他们轻声议论着。

  声音就像周围荒野里的虫叫声,伴随着晚风,钻进众人的耳朵。

  他们最多的话题就是上海。

  上海!

  在他们的嘴里,上海是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在那里,他们可以轻易地进到一家工厂,找到一份事做,拼着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挣到钱粮,养家糊口。

  他们说着上海,眼睛里闪烁着光,光里有憧憬和希望。

  海瑞在人群了走了一圈,在一位老者跟前蹲下问道:“老丈,去上海?”

  老丈坐在地上,笑眯眯地问道:“是啊,你们也要去?”

  海瑞一撩衣襟,在他旁边盘腿坐下,“是啊,能不能一起搭个伴。”

  “好啊。”老丈笑呵呵地答道,然后问了一句,“你们也被那些狗东西拦了回来?”

  “是啊,那些狼心狗肺的东西。对了老丈,你们怎么想着去上海呢?”

  老丈脸上露出凄苦无奈,“唉,说来话长。”

  海瑞从怀里摸出半个米团,递给老者,“吃剩下的,老丈不要嫌弃。”

  “呵呵,有的吃就好,嫌弃什么。”老丈不客气地接过来,递给旁边的妇女和孩子,“老二家的,你娃儿还小,先垫垫肚子。”

  老丈转过头来,看着海瑞,“你看着像是官,但天底下没有哪位官跟你这样,没有一点官架子。你怎么爱打听这些?”

  海瑞笑呵呵地说道:“我就是老秀才,会写话本章回,喽,这几个都是我的后生晚辈,跟着我一起跑江湖混饭吃。

  说话本,算命相面,摇铃看病,哦,那位年轻后生是我的学生,兼带着给人念经做佛事,当几天和尚。

  原本我们想去上海淘金的,不想被徐相国三公子给拦了回来。”

  老丈被海瑞的话逗乐了,完全放下心来。

  在他的世界观里,没有海瑞这般模样的官。

  老丈说道:“原来是老秀才,想听我家的故事好编书是吧。”

  “是的,是这么个意思。”

  “我家的苦事,普通寻常的很啊,还不够惨,没有噱头啊。”

  话虽这么说,但老丈开始说起来,“我们家就住在淀山湖边,跟华亭县城隔湖相望。

  那年徐相国中了进士,衣锦还乡回原籍成亲,我父亲还跑去看热闹,说华亭出了一位文曲星。

  几十年过去了,徐进士成了徐相国,华亭真是出了文曲星。我老父亲十几年前去世时还念叨着,我们望里镇离得这么近,能不能沾点文气,让我们家也出个秀才生员什么的。

  呵呵,要是我爹地下有知,会不会悔得连夜扛着棺材搬家,离华亭县,离徐府远远的。”

  老丈的脸,在灯笼昏黄的灯光里,层层叠叠的皱纹里满是苦笑和无奈。

  “以前我们家也是有十来亩田,日子过得紧巴巴,可勉强还过得去。

  只是前几年没给菩萨烧香,家里走了霉运,孩子他娘病倒了,接着是老大,老大家的,还有老二家的,陆续病倒。

  接连倒下几个,看病抓药,花钱跟流水一般。只好跟徐家借印子钱”

  “徐家?”

  “对啊,华亭相国徐府徐半城。现在整个华亭县只有他们家在做善事,其他人家都不能做。”

  “做善事?”

  “是啊,以前华亭县还有几位世家,说要学苏州范文正公的风范,成立青苗钱柜。百姓遇到灾荒,在柜上借一笔钱,度过荒年。利息不高,熬个两三年基本都能还得上。

  这等善事,徐府岂能刚落人后。徐府一做,其他人家就不敢做,然后他家借贷出来的钱,利息高啊,比他家的门槛还要高。”

  海瑞点点头,在昏暗灯光里,他的脸更黑了。

  “徐府的钱,就是印子钱,就是驴打滚。不要熬两三年能还上,就是熬两三辈子都不能还上。

  没两年,我家里的十来亩田就改姓了徐,可官府鱼鳞册还把那十亩田挂在我们家头上。

  地没了,赋税还得交,这不是把我们一家子往绝路上逼。徐府发了善心,收我们做佃户。可是徐府的佃户没有那么好做。”

  旁边有人附和道:“呵呵,徐府可是三吴有名的大善人,慈眉善目三大善,善敛钱财、善侵田地、善匿赋税。谁要是被他家大发善心,不是家破就是人亡。

  大家哈哈笑了起来,笑声跟着昏暗的灯光摇曳晃动,满是悲凉。

  “后来有人从上海回来,说起那边的好处。开始大家不信,但有人去了就不舍得回来。大家开始信了,纷纷往那里跑,一传十十传百,这两年大家拼了命往那里跑。

  我们知道消息的晚,等到合计着准备去上海,徐家又大发善心,说给我们田种,让我们有口饭吃,还不知足,居然忘恩负义。”

  有人在旁边附和着,“徐府骂得可难听了,说我们是群贱骨头,徐家可是三吴世家之首,道德仁义满天下。

  这样的大善人家我们不跟,却自甘堕落跟着粗鄙卑贱的商贾去混,那些饱读经书的老爷们各个气得捶胸顿足,好像我们刨了他家的祖坟,偷了他家的婆娘一样。”

  众人又笑了起来。

  海瑞的脸更黑。

  皇甫檀、张道等人也笑不出来。

  舒友良在旁边幽幽地说道:“这些大善人,满口道德仁义,暗地里全是男盗女娼。现在连穷人家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都要抢走,好让大家继续给他们做牛做马,继续被他们敲骨吸髓。

  真是孔圣人的好门徒,朝廷的栋梁之材啊。”

  旁边的人围着他,呵呵笑道:“这位老哥说得好。”

  “这些大善人,全他娘的没有人性。”

  “上海有活路,他们却拦着我们不让去,就是想让我们给他们做牛马到死啊!”

  海瑞强自跟着大家笑了笑,跟老丈拱了拱手,站了起来,慢慢走到了一边。

  皇甫檀等人紧跟着他,一起看向在黑夜中晃动的重重人影。

  “这就是我们的大明百姓,在黑夜里千方百计求一丝亮光而不得。时至今日,老夫也体会到皇上曾经跟老夫说过的那些话。”

  “老师,请问是什么话?”

  “当时老夫对皇上大力扶植工商十分不解,甚至可以说是不满。老夫直言,农乃国本,不可轻移。

  皇上对老夫说,农乃国本,可惜有人偏偏不愿意给农民活路。世家豪右不仅大肆侵占兼并田地,还隐匿赋税,转嫁给百姓。

  工商大兴,不仅可强国富民,还可以给百姓们新增一条活路。

  只有让世家豪右们认识到,田地不会自己长出庄稼,只有人才能种出稻米麦子,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他们才会尊重百姓,爱护百姓。

  可是,那些贱骨头是不会自己明白的,只有等有人跟他们抢青壮,抢人口,抢到没有人给他们种地了,他们才会醒悟过来。

  老夫一直似懂非懂,现在终于明白了。多男求一女嫁,该女才显得无比珍贵。”

  舒友良在旁边说道:“世家豪右现在是知道百姓人口珍贵了,可人家不讲武德,直接用武力堵住道路要隘,直接耍流氓。”

  海瑞冷笑道:“呵呵,所以皇上派老夫来江南了。这世上没人敢在皇上眼皮子底下耍流氓,敢在他面前不讲武德。”

  舒友良呵呵一笑,“那是,皇上武德何等充沛,敢在他面前不讲武德,那真是老寿星吃砒霜,嫌自己命长。”

首节 上一节 490/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