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477节

  徐阶闭着眼睛,实在不想跟他说话。

  海瑞这次南下,先是一招瞒天过海,把大家的胃口吊得足足的,然后突然现身查抄了江南第一丛林天界院,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至少江南的官绅都如徐琨一般,放下心来。

  海黑子这次不是冲我们来的。

  幼稚,愚钝啊!

  “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这点你都分不清,老夫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你去把元冬叫来。”

  徐元冬是徐瑛之子,也是徐阶的四孙。

  叫这小子干什么!

  徐琨还在迟疑,徐阶一声怒吼:“快去!”

  徐琨马上爬起来,拔腿就跑。

  不一会,徐元冬站在门口,“老爷,孙儿徐元冬唤到。”

  “进来。”徐阶挥挥手,和声和气地说道。

  徐元冬走到跟前,垂手而立。

  “这里有封信,你拿着马上动身,去京师找张居正张太岳。”

  徐元冬一愣,“老爷,是叫孙儿找内阁总理张公吗?”

  徐阶长叹一口气,“找到他后,不管如何,你就留在京师,听他的安排。”

  看着徐元冬的脸,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准备上京应试的自己。

  匆匆四十年就过去了,自己也到了风烛残年。

  “去吧。”徐阶萧索地挥挥手。

  徐元冬拿着信,恭敬地退出书房。

  徐阶看着空荡的书房,黯然叹息道:“老夫的苦肉计,人家连看都懒得看.无疾而终,严介溪,还是你有福啊!”

第560章 难道我们看错了?

  京师承天门南边到大明门左右两边,是官署集中的地方。

  右边以前是锦衣卫和五军都督府。

  锦衣卫搬去了此前的太仆寺,就在西苑西安门外。

  大明门右边现在是戎政府、五军都督府、宣徽院,以及戎政府直属的参谋局、宣赞局和测绘局。

  此前在照明坊的戎政府旧址就给了京营总督衙门。

  这个衙门不仅管着京营诸军,还管着顺天府、直隶武备防务,以及直隶近海的海巡营,类似于直隶总督。

  但京师五城城防不归它管。

  紫禁城归御马监管,皇城归锦衣卫奉宸司管,东西南北中城归翊卫司管,他们三都归御马监太监节制。

  御马太监还管着一支直属的,不归京营总督管的勇卫营。

  大明门左边是兵、吏、礼、户、工五部,以及鸿胪寺、太医院、翰林院、銮驾库等机构。其中占地最广,足足四分之一面积的是銮驾库。

  銮驾库,顾名思义就是放置皇帝、皇后出巡时卤薄仪仗的各种家伙什。

  朱翊钧把它挪到了皇城合适的地方,腾出一大片地方来。

  太医院搬去了柏林寺,跟京师医院和京师医学院搭伙过日子去了。翰林院、国史馆等机构搬到皇史宬里去了。

  再往周边扩建了一部分,于是大明门左边挤下了兵、吏、礼、户、工五部,以及光禄、鸿胪、太仆、太府、太常、司农、都水七寺。

  刑部和都察院还有大理寺,这三法司依然在阜财坊那里。

  朱翊钧把皇城里太庙后面那一大块地方全部拨给内阁。

  内阁总理张居正把那里改造了一番,直属于内阁的条例局、办公厅、国策研究局、总理承宣局等机构逐渐搭建起来。

  张居正坐在内阁位置最好,最宽敞的办公室里,心情还不错。

  内阁的架子终于搭建起来了,用起来也挺顺手的。

  条例局,负责初审六部诸寺的“部议”,在自己批准后上报资政局秘书处和司礼监报备,下发六部诸寺执行。

  在张居正看来,类似于内阁的票拟,但比那个权力还要大。

  按照流程,只要司礼监没有奉圣意否决,那么审批的部议就成了部令,可下发各司和地方布政司遵行。

  条例局也可奉自己和左右议政合议后的意思,制定阁议,上呈资政局秘书处和司礼监报备,只要在规定时日里不被否决,就可形成政令,下发六部诸寺和各布政司执行。

  张居正现在是踌躇满志,拿起一叠抄件说道。

  “水濂、鉴川、疏庵、金湖,这是皇上御笔拟定的《内阁治政条目草案》,规定了内阁职权。以后要归在《国律》名下,成为正式律法。”

  他的盟友潘晟、王崇古、王国光,好友兼亲信方逢时坐在对面。

  四人对视一眼,接过抄件细看起来。

  开篇第一条写道,内阁在皇帝授权下,行使大明最高行政权,坚决执行圣谕。

  后面的条目依次为。

  第三条,规定各部诸寺,以及内阁其它下属官署的任务和职责,统一领导各官署的工作,且领导不属于各部诸寺以及其它官署的全国性的行政工作。

  第四条,统一领导地方各级行政官署的工作,规定中枢和布政司、府、县各级行政官署的职权的具体划分。

  第五条,编制和执行国计民生的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

  林林总总,总共十六条。

  四人看完朱翊钧亲笔拟定的草案,沉默许久。

  “四位,如何?”

  潘晟顾盼左右地说道:“此条目文字并不华藻,完全是皇上直白、简单和准确文风。要是让翰林院那些翰林看了,肯定痛心疾首,大呼石麓和太岳等师傅,没有教育好皇上,是大明罪人。”

  坐在旁边的王崇古笑了:“但是在我等看来,这草案的条目过于震撼。短短十六条,把内阁的职权以及责任说得直白无误。

  听说皇上还御笔拟定了《资政局决策条目》,总理是资政之一,定有过目,不知能给我等看看?”

  王国光和方逢时会心地笑了笑。

  张居正知道四人都非常谨慎,想着转移话题,暂时还不愿发表意见。

  “皇上拟定这些条目,就是给诸臣工商议的,然后删增修改,正式为律法。”

  张居正说完又拿出三份抄件,递给四人。

  四人接到手一看,名字不是《资政局决策条目》,而是《资政局及朝议会评议决策条目》。

  朝议?

  第一页第一条居然是资政局在皇帝指导下,召开和主持朝议。

  四人“虎躯一震”,居然提到朝议了!

  皇上居然还记得有朝议,实在难得啊。

  朝议是指皇帝召集朝臣公议重大事宜,太祖皇帝就开始的一种群臣议政方式,分廷议和集议。

  廷议就是早朝时文武百官在皇极门或皇极殿前公开评议,提出解决方案。

  集议是召集一定范围的官员,比如九卿会议、尚书会议等,关门评议,提出方案。

  但大部分官员,尤其是清流只认廷议,不认集议。

  因为他们特别热爱那份参与感。

  廷议他们能够参与,集议就不一定。

  没我参加的朝议,不完整,不是朝议!

  但不管是廷议还是集议,最后的决定权还在皇帝手里

  但是从正德皇帝后,朝议就变得很不正常。

  武宗皇帝不是在豹房玩乐,就是去宣府大同嫖妓玩打仗游戏,政务全甩给司礼监和内阁。不要说朝议,连正常的朝会都没有几次。

  嘉靖朝时,世宗皇帝早年还勤政,朝议经常有,大礼仪就是在朝议上展开的。

  中后期就几乎没有了,只是小范围的集议,在大部分朝臣京官看来,属于不正常的乱政。

  到了隆庆朝,太子秉政,十分勤政,但由于身份限定,无法举行天子才能有的早朝,改为在西苑太极殿朝议。

  半廷议半集议。

  太极殿朝议让许多大臣犯了难。

  这是廷议还是集议?

  当时还是太子的皇上,朝议手段跟诸位先皇大不相同。

  每次朝议,他会让司礼监先确定太极殿朝议的议题和议程,都是六部诸寺以及地方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一二三四五六七,条款清晰,朝议前两三天就发给内阁和各有司,大家做好准备。

  同时司礼监会通知参加太极殿朝议的人员,内阁、六部尚书侍郎、诸寺正卿少卿,都察院左右御史,还有六部诸寺相关各司。

  涉及地方的,有地方代表,还包括新近在该地任职过的京官。

  凡是跟议题相关的重要人员,基本上都会被召集到太极殿。

  有时候人员太多,相关人员就在南华门值房里候着,议程到了再带进去。

  朝议上皇上会详细询问相关人员,把该问题的来龙去脉问得清清楚楚,然后大家再各自提出意见

  有时候议着议着就争吵起来,只要不拔拳相向,或者问候对方亲人,一般都不会有问题。

  朝议一般由经验老道的首辅,先是徐阶,后是李春芳主持控场,不至于失控。

  有时候太子会亲自下场,给争论不休的话题一锤定音,把大家的议论收回到议题上来。

  皇上即位后,恢复了每月两次的朔望早朝。

  随着二月初一的事件发生,皇上干脆规定,每月两次的朔望早朝,改为黎明时分开始。

  以前的早朝太早了,天都还没亮,黑灯瞎火的,感觉满朝君臣像是去集体偷鸡。

首节 上一节 477/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