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385节
他们可以不念皇恩,不顾宗情,大奸大恶,但孤不能不仁不义。”
果然是先皇的好圣孙,好话都让你说完了,好人都让你做完了。
会议还要继续,接下来是陈以勤往下汇报。
“殿下,截止前日,各地宗藩子弟报名讲习所者三万一千六百四十三人,投军者六千二百五十五人,其余另谋生路者一万一千二百六十四人.”
各地宗室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终于认清现实了。
告御状没用的,因为你是堂下状告本官者何人?
哭陵也没用,除非你把太祖皇帝哭活过来,说不定还有商量余地。
朝廷也语气非常严厉地明诏天下,再发一个月的禄米就全面停发旧制禄米。
以后只有审查过关的藩王、郡王、镇国/辅国/奉国将军发宗俸,标准另定,分禄米和俸银若干。
其余的只有老老实实报名讲习所,学习一项技能的,才给你发三个月补贴。还有考入学院、国子监的,那确实是人才,也有补贴。
至于其余自谋生路者,有补助。
剩下还在胡搅蛮缠,死活还赖着要朝廷养活的,只有一个词,死去!
朱翊钧转头对高拱说道:“高阁老,宗室入讲习所学习的三月补贴,以及自谋生路的创业补助,户部要按时发放。
按照新法子来,叫他们在富国、汇金、通商和惠民四大银行开户头,户部直接把钱拨到户头里去,省得他们说有人中间盘剥,纠缠不清。”
直接拨款去银行户头,这个法子在逐渐推行,尤其是户部从国库拨款,现在要求必须走银行账户。
此举虽然繁琐,但正如朱翊钧所说,宁可多费笔墨,多费会计,也要尽可能杜绝胥吏上下其手、从中贪墨的机会。
高拱答道:“回禀殿下,户部把这些款项都已经列出预算,准备妥当,可按时拨付。
殿下仁厚,既要为朝廷着想,减轻百姓负担,又要顾及宗亲之情,殚精竭虑,为他们想得太周全了。
希望这些诸藩宗室能好生体会殿下的一番苦心,自强不息,不要辜负了殿下和朝廷。”
其余五位阁老盯着高拱。
高大胡子,你变了。
当年你可不是这样啊!
敢当面顶严嵩和徐阶,先皇的话也可以不屑一顾,现在居然在太子殿下面前,如此恭顺温良,我们真是一时适应不了。
高拱目光一扫,把众同僚的眼神收在眼里,嘴角一撇,不屑一顾。
有本事你们跳啊,当个刺头给爷看看啊!
看太子殿下怎么收拾你们!
先皇只是廷杖要性命,惹毛了太子殿下,他杀人诛心,直接叫你传不过三代。
大家目光在空中交织了一会,各自收兵。
众人都知道,诸藩的事就告一段落。
十万宗室以后就按照新制过日子,少数人奉宗庙继续享福,大多数人要投身到新大明建设中,投胎优势荡然无存。
李春芳插话禀告道:“殿下,内阁收到湖南、湖北有司奏报,蕲州、武冈、长沙等地有宗室子弟四下活动,勾结山贼盗匪,蠢蠢欲动,朝廷当应早做准备。”
朱翊钧冷然一笑,“这些宗室败类,自甘堕落,那就由他们去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们去。
锦衣卫早就盯住了各藩,这些人的异常,早有禀文呈上。督理处已经廷寄抽调海军陆战营四团兵,乔装逆江而上,进驻武昌、长沙。
他们赶着去死,孤就舍得埋。”
内阁五位阁老默不作声,太子殿下做事,都会有预案,他对宗室大动干戈,肯定预料某些人会狗急跳墙。
早就布下眼线,把这些人盯得死死的。
现在又把他的金牌打手海军陆战营抽调出来,悄悄布置在武昌、长沙一带,伺机而动,只等着那些宗室子弟跳出来作死。
接下来是张居正汇报《官吏考成法》执行情况。
先从六部诸寺各司各厅开始。
六部下分司,诸寺下分厅,都是主管一事的中枢机构,主副官都叫郎中员外郎。
天子脚下,首善之地,有好事就先让他们试试京察。
这一试不得了,六部诸寺怨声载道。
张居正话刚落音,一直按捺住性子的高拱马上开火了。
“考成,考成,我看是在上枷锁,行拷问。户部事务繁忙,各司官吏从早忙到晚,脚不落地,还要应对考成法的条条框框。
以前能全心全意地处理政务,现在好了,还要花一半时间去应对考成条例。现在户部各司被耽搁的事情越积越多。
长此以往,户部糜烂,耽误政事,你吏部不用担责,责任还得我们户部扛。”
张居正毫不客气地反驳道:“考成法目的就是太子殿下所言,高效廉明。
种种条例,无非就是让六部诸寺依规而行,杜绝重虚不重实浮夸之风,防止瞒上欺下、伪报虚报,通过月考、岁籍的方法促使官吏们言行如一,提高效率。
户部被耽搁的事多,不是因为考成法阻碍,而是考成法挖出了户部种种积弊,要是还依照以前弊政陈规行事,肯定是寸步难行。
只有革新除弊,积极改进,以考成法为纲,才能提高效率,政务越理越顺。”
高拱眼睛一瞪,继续说道:“户部规矩国朝之初就建立,一直延续至今,有何不妥?吏部标新立异,设立考成法,是故意为难他部,好彰显你部权威。”
张居正呵呵一笑:“高阁老在这里胡搅蛮缠了。你也是饱读史书之人,当然知道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诸侯各国行上计之法。
此法制度明晰,官员需详述所治区域户口税收等状况,并一分为二,一份自存,一份呈交国君,以确保考核公正透明。
年终之际,官员亲赴王京面君,将两半记录合璧。国君则据此对比去年与今年的信息,从而考核官员一年来的料理政务之成效,并确保考核客观公正。
高阁老说户部规矩自国朝沿用至今,无须更改。太子殿下曾言,一切以事实为准绳。那户部沿用两百年的规矩好不好,以户部国库粮库银为准。
那张某问一句,大明国库是越来越宽裕,还是越来越窘困?”
看着慷慨激昂的张居正,高拱一时愣住了。
以前在内阁里,张居正十分低调,可以跟低调之王陈以勤比翼双飞。
往日的内阁会议里,不管是在一团和气堂,还是在紫光阁,嗓门最洪亮的是高拱,话最多的也是高拱。
而张居正是话最少的那位,不声不响,只是微笑着点头,发表意见还多半是附和首辅李春芳的意见。
今日是时隔一段时间在紫光阁召开内阁会议,想不到他突然雄起来,真是让人想不到啊!
他问大明国库是越来越宽裕,还是越来越窘困?
这话把高拱问得有些措手不及。
隆庆元年,高拱入执户部,被窘困的国库逼得焦头烂额,满朝文武都是看在眼里的,他总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吧。
高拱心里非常郁闷,老张你今天吃错药了?
第481章 人生如戏
高拱暂时哑火,但张居正还没打算就此罢休,继续说道。
“洪武二十六年,鱼鳞册有田地八万五千零八十七万亩,每年纳粮赋三千二百七十九万石。到了嘉靖二十一年,鱼鳞册上有田地四万二千八百九十三万亩,每年纳粮赋两千两百八十五万石.”
户部国库数据张居正是张口就来,最后反问了一句。
“高阁老,这是越来越宽裕吗?”
高拱脸色幽幽泛黑,你个老张,是不是看上我老高户部尚书的职位了?
张居正看着高拱的脸色,再狠狠踩上一脚:“张某不才,遍历地方,发现大明是生民之骨血已罄,国用之广出无经。”
高拱盯着张居正,发动辩驳技能。
须发皆张,仰着头直着腰,洪声反驳道。
“满朝百官非你张叔大一人忧国忧民。吾等也明白而今民困国贫。
虚糜干没、公私交困。
故而户部大兴田地清丈,人口普查,均衡赋税,以达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行财税改革,以求国用富足,诸民乐业。
国朝早有监察考课百官之法,而今各部诸寺奉殿下令旨,殚精竭力推行新政改革时,吏部又搞出什么考成法,让百官陷入案牍劳形之中,吏部到底是帮助改革,还是阻碍新政?”
张居正不甘示弱,大声答道:“正如高阁老所言,国朝是有百官考课之法。
太祖定制,吏部考功司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都御史的遇朝觐,考查,同吏部司贤否黜陟。
两者相辅相成,分工协作,且相互监督。
考课百官有考满和考察。
考满是为内外官满每三年一考,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考核结果论称职、平常、不称职为上中下三等,以定黜陟。
考察,通天下内外官计之,京官六年一察为京察,外官三年一察为外察。
考察将不称职官员分为贪、酷、老、病、浮躁、不及、罢软和不谨八种,为‘八目’,按致仕、降调、闲住和为民四种论处,谓之‘四科’。
太子殿下曾再三复谕宣庙皇帝御笔,‘为治本于任官,任官贵乎责实,考课黜陟之法,所谓责实也。盖天下机务,人君一身,势不能独理,必资于群才。然其贤否或殊,勤怠亦异,非考察以验其功过,黜陟以示夫劝惩,未可以几于治也。’”
朱翊钧盯着意气风发的张居正,看了一会把目光移向其他阁老。
高拱神情激愤,感觉像是受到了极大的挑衅。
他努力压抑着怒火,免得犯下君前失礼之罪。
他不知道改革吏治先行的道理吗?
知道!
他心里透亮着。
可是他不管吏部,管着户部,所以他必须先顾着户部的政绩。吏治归吏部管,搞出政绩来也与他无份。
再说了,搞吏治,最容易得罪全体官吏,他没有必要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杨金水一眼就看出高拱不如张居正,除了胆气之外,高拱搞新政改革,更多的是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张居正搞新政改革,除了立功立名的儒家传统思想之外,还有他迫切感觉到再不行改革,大明将会民不聊生,国之将亡。
必须要改,不惜一切地要改!
陈以勤呆呆地看着张居正,嘴巴微张,眼神里全是诧异之色。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