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349节
此前在广西杀的人有些多,养实希望接下来以抚为主,把人心收拢一二。现在要用兵的只是罗旁瑶。
此瑶盘踞罗旁山一带,经常北上袭扰德庆和肇庆,两处是西江要津,广东运往广西的各种物资,都是通过西江逆流运过去。
罗旁瑶几次阻扰西江船运,差点让广西前线军资不足。现在广西暂且平定,养实与刘总兵商议后,调集重兵,要赶在入冬前剿定罗旁瑶。”
潘应龙静静地听着。
“潮州府从福建窜来一股山匪,掠扰乡镇,老夫派员带着海防团河营卫军过去进剿,还写了份弹劾奏章拜发。”
潘应龙马上问道:“梅林公,弹劾谁?”
“当然是福建巡抚凌云翼,他纵容嗜杀,一味用剿,还故意把山贼赶往广东,差点酿成大错,影响广西改土归流和南海经略,老夫自然要弹劾他!”
潘应龙急了,“梅林公,奏章拜发了?”
“当天下午就拜发,叫海船直送京师。现在吹东南风,这会应该到泉州了。”
潘应龙连连跺脚,脸色涨红,“梅林公,你不该写这份弹劾奏章。”
胡宗宪放下酒杯,问道:“为何?”
“梅林公,而今莫氏已灭,南海绥靖,你也该被召回京师。”
胡宗宪眯着眼睛问道:“你为何如此笃定?”
“谭公已经入京,殿下岂会把梅林公单独留在南海?”
胡宗宪听懂了潘应龙话里的意思,谭纶以前是胡宗宪的副手,现在谭纶被召回京,胡宗宪却留在广东,朝野会怎么看?
太子殿下不会犯这等错误,他可是玩权术高手的先帝教出来的好学生。
既然自己要被召进京,不管是入阁,还是入督理处,都不宜与张居正结怨。
这两年他默默无闻,十分低调,但是太子近臣都知道,殿下非常器重他,他也在养望蓄势,等到时机成熟时定会一鸣惊人。
凌云翼是他的同科,又是他举荐到福建巡抚任上,自己一封弹劾,会不会被人趁机利用,以此为引子挑拨离间,把水搅浑?
自己现在的身份,一封弹劾看上去轻飘飘,实际上的重量不轻。
胡宗宪猛地站起身来,焦虑地走来走去:“老夫前日忙晕头了,只顾着性子,万万忘记了这一节。
还有那位昌文先生”
胡宗宪目光凛冽。
他回忆了一下,察觉出那位幕僚巧到好处的话,就是在引着自己往坑里走。
“来人!”
马上有心腹随从在门口应道:“老爷,请吩咐!”
“去把党如圭请来。”
“是!”
潘应龙也认识这位同僚,“党昌文?”
“是的,他跟了老夫四年。去年老夫奉太子令旨南下,幕僚带得不多,就选了他任机要文字。想不到啊,终于原形毕露!”
胡宗宪把前日的情况简略地说了一遍。
潘应龙想了想答道:“梅林公,党昌文入幕四年,想来已经了解你的脾性。这次趁着你公务繁忙,对症下药,引你入瓮。学生猜想,说不定他已经逃之夭夭了。”
“可恼!他敢逃,老夫就敢抓他!”
过了一会,心腹来禀告:“老爷,党先生留下一封书信,不见踪影。”
“给我!”胡宗宪伸手接过书信,拆开一看,气得七窍冒烟。
“气煞老夫!此獠处心积虑,潜伏在老夫身边,图谋不轨!”
潘应龙接过那封书信一看,无非就是十分抱歉,为人所逼,还请胡公高抬贵手,不要追究到底,留他一条活路。
“梅林公,此子是谁举荐到你跟前的?”
“是几位同乡。”
潘应龙了然。
胡宗宪的同乡多徽商,徽商多巨贾,也为胡宗宪仕途提供了不少帮助。托了一份情面过来,必须得认。
结果引狼入室,招进来一位内应。
“梅林公,想必党先生也不是特意潜伏到你跟前。可能是有人抓到他的把柄,进而逼迫他这样的做的。
梅林公,看来有人不希望你入京啊。”
“高拱?”
胡宗宪第一个就是想到了他。
当年借着倒查庚戌之变,嘉靖帝下诏,把晋党晋商几乎斩杀殆尽,胡宗宪当时任兵部尚书、山西宣大总督,是具体执刀人。
晋党的血海深仇,高拱肯定会记在胡宗宪身上。
潘应龙想了想,最后摇了摇头:“梅林公,学生觉得高阁部下手的可能性不大。他隆庆元年被召回京,出掌户部,历经挫折,最后向西苑输诚服威,这才得以入阁,推行新政。
新郑公虽然性子急躁,但宦海浮沉多年,轻重缓急他还是分得清。何况他当下最要紧的对手是其他几位阁老,没事招惹远在南海的梅林公作甚?
要是梅林公回京,只是入督理处,他不是平白招惹了一位强敌?得不偿失!”
胡宗宪点点头:“有道理。”
他想了想,其他人有嫌疑,又都似乎不像,一时间未决不定,猜不出是谁,干脆把幕后黑手抛到一边。
“凤梧,幕后黑手待后再说,现在老夫方寸大乱。这封弹劾奏章要是进到京城里,老夫担心被有心人利用,挑起老夫与张叔大之间的矛盾,进而亲者痛,仇者快啊!”
潘应龙答道:“梅林公所言极是,我们当务之急就是消除这封急奏的影响。现在兴北风,梅林公的奏章又是交给快速帆船,一等一的快。
追是追不回来了,我们只能另想它法”
他想了一会,提出一个建议:“梅林公,不妨揪住罗旁瑶一事,上疏弹劾殷抚台,再寻个由头把广东布政使司、湖广布政使司也弹劾一番。”
胡宗宪笑了:“把水搅浑!”
“对,梅林公,对手想把水搅浑,那我们就顺势而为,把水搅得更浑,浑到谁也看不清谁!
只是如此一来,梅林公可能要背负狂妄的非议。”
“狂妄就狂妄,总好过被人当刀子,跟张叔大去争斗一番。”
“梅林公说得对。太子殿下英明,见到这接二连三的奏章,一定会明白梅林公的苦心。学生建议,梅林公也给殷抚台去一封私信,坦言实情,请他谅解一二。”
胡宗宪捋着胡须,欣慰地说道:“养实是老夫的同乡,他会谅解的。幸亏凤梧及时提醒,要不然老夫差点酿成大错!”
潘应龙提醒道:“梅林公,现在出了这件事,可想而知京中朝堂上,暗潮汹涌,危机四伏。梅林公被召进京后,务必请小心为上。”
胡宗宪脸色凝重,重重地点了点头,靠着座椅,看着窗外阴沉不定的天,缓缓地说道:“到底是谁在挑拨离间?”
第449章 隆庆帝的病情
京城紫禁城坤宁宫,皇后陈氏微笑地看着朱翊钧在喝燕窝银耳汤。
朱翊镐胆怯地站在陈氏的身边,看着对面的皇兄。
朱翊钧端着描金蔓缠荷叶成化官窑碗,用调羹小口小口喝着燕窝银耳,和善地看着朱翊镐。
李氏前些日子突染风寒,卧榻熬了两个多月,还是熬不过去,一命呜呼。
皇三子朱翊镐突然成了没娘的孩子,陈氏跟朱翊钧商量过后,把他接到身边抚养。
“老三,还想学骑大马吗?”朱翊钧喝完了燕窝银耳汤,把碗放到桌边,接过手巾搽拭了一下嘴巴,开口问道。
朱翊镐眼睛一亮,脸上露出喜色,“好啊,皇兄,什么时候带我去学骑大马?”
“前些日子,御马监从太仆寺接手了一批小马,性子温顺,等他们训好了就带你过去。”
“皇兄,你要说话算数。”
“我当然说话算数,你等着就好了。”
陈氏等两兄弟说完,对朱翊镐说道:“镐儿,你今日的字贴还没临完,继续去临摹吧。”
“是母后。”朱翊镐老实应道,由尚宫带着转去偏殿,朱翊钧看着他的背影,神情复杂。
“太子。”陈氏叫唤着。
“母后,有何吩咐?”
“你自己定好的,明年大婚。”
“此事确实已经定好,儿臣叫礼部、太常寺和少府监筹办此事。钦天监选好了个吉日,隆庆四年二月十六日。
儿臣也叫少府监把西苑玉熙宫、清馥殿进行改造,改为四处宫殿,把此前的果园厂和鸽子房改建为一处花园。
从隆庆二年下半年开始动工,分段施工,能赶在今年年底前完工。
儿臣还计划把西苑的内乐安堂、司礼监经厂、西酒房、西花房、洗帛厂和赃罚库,重修为五处宫殿,也算是一番大兴土木。
前工部尚书雷公出的图纸,计划明年才能动工,要三年才能完工。”
陈氏听完后不置可否,“住的地方本宫不担心,现在最要紧的事钧儿不要避而不谈。”
“母后,什么要紧的事?”
“薛宝琴、曾婉儿、许悠莲、王兰儿、宋琉璃这五位,你要定一位为太子妃。礼部要走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需要时日。
钧儿,你迟迟未定,礼部如何走此六礼?”
朱翊钧默然不语。
这五位女子,各个有自己的背景。
薛宝琴代表着新旧勋贵;曾婉儿是传统的平民百姓;许悠莲和王兰儿代表着传统的儒生文士;宋琉璃代表着新兴的工商集团。
重华宫现在还多了两位,董玲珑和葛秀云,分别是董狐狸和葛知文之女。
不过她俩没有被立为太子妃的资格,陈氏自然略过。
“母后,叫他们先筹备着,儿臣尽快定下来。”
“太子,这可是大事,万万耽误不得。”
“儿臣知道,请母后放心。”
在坤宁宫又聊了半个小时,朱翊钧起身告辞。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