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大魏谋圣,开局迎娶蔡文姬

三国:大魏谋圣,开局迎娶蔡文姬 第173节

  “二、生产粮食的人,与拥有土地与耕作工具的人,二者之间处于什么地位。

  “三、生产出来的粮食,最终由谁来负责分配。”

  每说完一个概念,陈玄便停顿一下,留给三人充足的记录与思(诺得好)考时间。

  而曹操这时候也已经坐到了曹昂身边,全神贯注听了起来。

  “按师父的意思:

  “生产粮食的人口、土地、粮种与耕作工具归谁所有,最终是由生产粮食的能力决定的?”诸葛亮有些疑惑。

  曹昂与王粲二人同样疑惑不解。

  曹操想了半晌,似懂非懂。

  他从现实情况出发,大概理解:生产粮食的能力若是低下,会导致人口、土地、耕作工具的所有权发生变化。

  陈玄解释道:

  “就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来看,生产粮食的人,由佃农与自耕农组成。

  “所以于自耕农而言,劳动人口是他们自己,土地是他们的,而粮种与生产工具,则未必是他们的。

  “于佃农而言,他们是属于豪强地主的劳动人口,土地不是他们的,粮种与生产工具也不是他们的。

  “所以最终生产出来的粮食,于自耕农而言,具有部分分配权;于佃农而言,则完全没有分配权。

  “这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大小,会导致上述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众人再次奋笔疾书,记录下来。

  “你们也知道,今日用木锄耕作的自耕农,他们的生产资料中的粮种,已经是从豪强处借贷而来。

  “借三石粮种,到收成的季节要还五石,是典型的高利贷。

  “而已经到了要借粮种的时候了,他们必然也已经没粮吃饭,又要借高利贷。

  “如是三五年,或是遇到一次灾荒,他们便要卖田卖身,成为豪强地主的佃农。

  “而那些用得起铁锄、牛耕的自耕农,则因为生产力较高,延缓了此种佃农生产关系的退化。”

  “用木锄的自耕农生产力的低下,则加速了佃农生产关系的退化帖。”

  “这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诸葛亮点头兴奋道:“还有宏观角度?!”.

第122章 以蛇吞象,周灭商在生产关系层面的深层逻辑

  “自然是有的。”陈玄道。

  “我方才举的例子比较片面。

  “只是想让你们暂时从中理解、并认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概念。

  “接下来,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你们想知道,周之所以能以小邦灭大商,秦之所以小国灭六国,底层逻辑什么吗?”

  曹昂、诸葛亮、王粲三小只直接正襟危坐,连连点头。

  曹操顿时一惊,以不可思议的神色全神贯注地盯着陈玄。

  刚开始的时候,他也知道陈玄突然带三人去锄地不会没有目的。

  但他本以为,陈玄的目的大概只是让三个孺子体会一下农耕辛苦,让他们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之类的。

  结果没想到陈玄竟以小见大,突然转到探讨经世济国之道上去了。

  刚刚这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别具一格,确实有一定道理,但确也如陈玄所言,比较片面。

  但他也明白,陈玄是因为要教三个孺子,所以不得不用尽可能浅显的例子来说明。

  现在陈玄说到周灭商,秦灭六国。

  曹操再联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说,顿时明白过来:

  将生产关系放大到整个天下来看,说的难道不就是王朝吗?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说的难道不就是生产力决定王朝的国运兴衰吗?!

  刚才陈玄也说了,生产关系由三部分决定。

  方才举的例子是地主与佃农,可放大到整个天下来看呢?

  一、生产粮食的人口、土地、粮种、工具,都归谁所有?——朝廷啊!

  二、生产粮食的人,与拥有土地与耕作工具的人,二者之间处于什么地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谁不是朝廷的子民?

  三、生产出来的粮食,最终由谁来负责分配。——谁不要给朝廷交税,朝廷收税,不就是分配粮食的一种手段吗?

  曹操现在大概能猜出来:

  陈玄接下来要说的“周灭商,秦灭六国的底层逻辑”,一定与生产力的进步,即“种植粮食的能力”的进步,有极强的相关性。

  “在说周灭商的底层逻辑之前,还要先记住一个知识点。”陈玄娓娓道来。

  “——提高生产力有两种方式:

  “一,升级生产工具。

  “二,升级生产模式。”

  三小赶忙记录,其后又一脸期待地看向陈玄。

  “你们对这两点,有什么疑问吗?”陈玄浅笑着问道。

  “没有。”诸葛亮道。

  曹昂也连连点头,道:

  “木锄升级913为铁锄,种植粮食的能力大大提升;而铁锄又升级为耕牛铁犁,种植粮食的能力同样大大提升。

  “生产模式的话,像我们庄园里有些地方实行的【代田法】,也能提高种植粮食的能力。”

  陈玄点点头。

  代田法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

  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

  这种方法,每亩可以增产一石以上,还能保持土地肥力。

  可以实现代田法的土地,可以种植大豆等能固氮肥田的农作物。

  大豆的战略价值还高,可以榨豆油,榨出来的豆渣还可以喂牲畜,甚至可以直接用食用。还可以做成豆腐补充蛋白质,除了产量不够高外,几乎没有缺点。

  这个年代,农耕技术也几乎全都掌握在大家族手中,底层的自耕农很难学到什么高级的种植知识。

  有些天子是想重视这方面的,但无奈阻力太大。

  在各地为官的世家大族子弟,自己压根也不知道,也不想学,就算知道,也懒得教与泥腿子们。

  真正能做到主动向民间普及种植技术的官吏,说一百个里面能有一个,有可能都说多了。

  口头上喊着“以农为本”的封建王朝,无有不是这副摆烂样子的。

  这其中有主观层面上,士大夫统治阶层的不屑与不愿;也有客观层面上,行政命令难以传递到地方,及百姓的抗拒心理等等。

  所以集体农业,势在必行。

  而且现在正好有条件,可以把所有人都集中起来,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把更高级的耕种方式,以最短的时间传授给更多的人,在生产模式上提升生产力。

  “既然你们都明白,生产工具与生产模式的进步,都能提高种植粮食的能力,那接下来我要说的,你们应该也可以明白了。”

  “商朝以前,实行的是奴隶制,这个大家没有问题吧?”陈玄道。

  “没有。”诸葛亮声音稚嫩,目光炯炯有神。

  他早已经通读了几遍春秋,史记也已经通读一遍,对历史有了一些了解。

  “由于连续数十上百年的对外作战,商朝获得了大量的奴隶。

  “在商朝的绝大多数时候,奴隶大都用来祭祀,而不是作为劳动力来使用。

  “为什么商朝的贵族们没有想到,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呢?”陈玄问道。

  曹昂想了想,道:

  “按先生说的生产力来判断的话。

  “我觉得,是因为商朝生产粮食的能力,不足以供养数量如此之大的奴隶,而且奴隶并不好控制。”

  诸葛亮与王粲点点头,曹操颇有些满意地看着曹昂,也认同这个说法。

  陈玄道:

  “不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戎是王权,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奴隶,更大的地盘;

  “而祀是神权,除了那时候真的信奉鬼神外喜欢人祀外,还有就是为了给扩大地盘,获得奴隶一个师出有名的口号。

  “而到了帝辛,也就是纣王时期,地盘的野蛮扩张时期基本结束,奴隶的获得速度变得缓慢,而且奴隶们的服从性开始变强。

  “于是以帝辛为首的部分思想先进的贵族,开始珍惜起起奴隶的性命,奴隶们开始加入到种植粮食的生产活动中。

  “这时候,他们的生产工具仍然没有改变,仍然是木、石、骨等制成的耒耜,以及少量的青铜器,人力耕田。

  “但他们的生产力得到了提升,为什么?”

  诸葛亮迅速举起小手道:

  “师父刚刚说了,生产力的提升有两种方式,一是改进生产工具,二是升级生产模式。

  “商朝开始用奴隶耕种,生产模式变成协同耕种,所以他们的生产力提升了!”

  “我明白了!”诸葛亮话音刚落,曹昂便突然出声,道:

  “少部分奴隶加入种植粮食的生产活动中,商朝的生产力得到提升,这也使得粮食产量上升。

首节 上一节 173/4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军阀:从西北边陲崛起,横扫列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