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英伦文豪

英伦文豪 第141节

  有人说:“不怪萧先生。瑞典文学院跳不脱束缚,伯爵老爷们还把俄国人当成野蛮人呢~”

  “伯爵老爷们”这个词从英国人嘴里说出来,就挺搞笑的。

  戴眼镜的老教授叹气,

  “托尔斯泰先生是俄国人的骄傲,而俄国在大北方战争中把瑞典从波罗的海霸主地位上掀翻在地,难免遭到记恨。当然,瑞典人是绝不会承认的,但我觉得其他解释都很苍白。”

  大北方战争的结果是俄国称霸波罗的海,而瑞典则自此衰落,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

  两国确实是世仇。

  (俄国好像跟邻国没有不是世仇的。)

  但陆时觉得这种说法很牵强,

  大北方战争发生在1700年~1721年,到现在都两百年了,瑞典人应该不至于这么小肚鸡肠才对。

  陆时说:“总之,这个名单没有托翁很不合理。”

  众人点头。

  刨去各种成见,单从文学的角度考虑,他们都赞成陆时的观点。

  萧伯纳说道:“我给那边拍封电报。”

  陆时问:“准备为托尔斯泰先生鸣不平?”

  萧伯纳嘴角勾起一个弧度,说:“不,我是准备拒绝这次的提名。”

  说着,视线游过名单,

  不只是没有托尔斯泰的问题,还因为有特奥多尔·蒙森这样的地位超然的历史学家。

  萧伯纳也看透了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的本质——

  蹭流量。

  这种情况下,萧伯纳自认不可能得奖,

  既然如此,那就不如发扬风格,主动退出评选,说不定还能成就一段佳话。

  萧伯纳笑着说道:“没有托尔斯泰先生,第一届的诺贝尔文学奖注定是不完整的。参加一个残缺奖项的评选,我实在提不起兴趣。这个奖,不评也罢。”

  话是这么说的没错,

  但在外人听来,处处透着“高风亮节”,就差把这个词纹在脸上了。

  议论四起,

  “我看,萧先生这是在给瑞典文学院下眼药呢~”

  “嗯,以退出评选相逼。”

  “哈哈哈哈哈,痛快!实在痛快!”

  ……

  事情发展成这样,确实是陆时没预料的。

  他说:“校监先生,你可不要一时冲动啊。”

  萧伯纳回复:“绝对不是一时冲动。听了你刚才说的那些话,我心意已决,不能胜之不武。”

  这语气,仿佛没有托尔斯泰,诺贝尔文学奖便是囊中之物似的,

  第一届得主分明是人家普吕多姆。

  陆时满头黑线,

   ̄□ ̄||

  他说:“校监先生,你要不要再好好想一想,这可是……”

  话音未落,便听身后传来“哗啦”一声。

  陆时回过头,

  只见一名年轻教授将手中的稿子丢到了一边,伸着懒腰说道:“我不评了。正如萧先生说的那样,‘没有托尔斯泰先生,第一届的诺贝尔文学奖注定是不完整的’。”

  有他这么一带头,其他人也跟着纷纷撂挑子了,

  一眨眼的功夫,众人都将稿件丢了。

  萧伯纳不由得大笑,

  “好!各位同僚当真有风骨!”

  陆时忍不住在心中吐槽,

  这跟风骨绝对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分明是被提名者太多,导致稿件太多,教授们不想通宵达旦地当牛马了。

  萧伯纳看向陆时,

  “陆,你怎么想的?”

  陆时回答:“我本来就没想蹚诺奖的浑水。”

  萧伯纳料到会是这样,

  “我就知道你还是一如既往的谦逊低调。那好,我们伦敦大学联盟的人一起草拟电报吧。”

  他转身看向众人,

  “大家想想电报应该怎么写。”

  一帮人七嘴八舌,

  “文学奖的本质是评议,就引用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写下的名言开头好了,‘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

  “尼采?我不同意。”

  “那你说。”

  “咱们会有今天的种种讨论,不是因为陆教授吗?直接引用陆教授的话多好。‘托翁的代表作是广度、深度和叙事技巧的完美融合。’”

  ……

  说着说着,众人的目光全都落到了陆时身上。

  陆时一脸懵,

  “等等……那个……不是……你们这样,显得我好像是始作俑者似的。”

  萧伯纳一脸淡定地说:“这么说肯定是不公平的,但是……嗯……似乎……好像……大概……可能也差不多。”

第116章 诺贝尔文学奖很牛吗?

  瑞典,

  斯德哥尔摩,

  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不凡的教堂、高耸入云的尖塔,狭窄的大街小巷尽显中世纪风采。

  瑞典文学院坐落其中,

  它是1786年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兰西学院而创建,有院士18名,

  因为是终身制,所以有且仅有18名,每当院士去世,文学院才可自行增补,并交由国王批准,

  但因为君主立宪削弱了国王权力,这种“批准”大多是走流程。

  除院士以外,学院还设有正、副院长,

  再就是常务秘书一职。

  现在的常务秘书是卡尔·大卫·阿夫·威尔森,

  此时,他正在圆桌会议室里忙着处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名单的事。

  身后有人问:“卡尔,还没结束吗?”

  威尔森转过身,

  眼前是一名五十多岁的瑞典男性,

  男性几乎没有都市气息,反而透着某种干涩,五官也异常坚定、立体,甚至显得有些突兀。

  此人叫汉斯·路德维希·福塞尔,瑞典文学院第一席。

  此处“第一席”听着就十分的中二病,

  但这并非什么笑话,而是院士终身制导致的席位数量固定,以至于瑞典文学院的院士很像亚瑟王的骑士们,开会也像圆桌议会,显得非常复古。

  威尔森说:“我正在研究来自亚洲的作家。”

  他指出一个名字,

  “你可曾听过胡鸿铭?”

  福赛尔纠正:“应该念‘贡’吧?贡鸿铭,就像贡纳尔。”

  贡纳尔·温纳伯格是瑞典文学院第二席。

  威尔森心里犯嘀咕,

  在“Gunnar”的拼写中,不是比“Gu”多一个字母‘n’吗?

  但他没问出来,而是继续说道:“贡鸿铭的许多作品还是不错的。只是不知道现在能不能联系到他,你是知道的,中国此刻正和一堆国家在打生打死呢。”

  福赛尔说:“没有打生,只有打死。”

  清政府不可能生。

  威尔森忍不住吐槽:“你这个人还真是典型的事务官,毫无同理心。”

  正如他所说,福赛尔目前在瑞典政府任职。

  福赛尔撇撇嘴,

  “我只是有能力、正直、高效。”

  这明显是一句玩笑话。

  威尔森不由得做出了夸张的呕吐状,

首节 上一节 141/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