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英伦文豪

英伦文豪 第140节

  他说“看不懂”,指的是需要翻译。

  陆时的视线再次扫过名单,

  里面确实有泰戈尔,

  但事实上,泰戈尔是从《刹那集》后才开始用孟加拉口语写诗的,现在的作品大部分无须翻译。

  陆时往前翻,很快又发现了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字——

  苏利·普吕多姆。

  这位大佬的诗歌陆时是读过的,有几首还很喜欢,

  就比如《破碎的花瓶》,第一次读便惊为天人,将之背诵了下来。

  只不过,同时期有一位作家的存在,让普吕多姆的得奖显得有些名不副实。

  “为什么没有托翁?”

  陆时问道。

  众人俱是一愣。

  有人好奇道:“陆教授指的是托尔斯泰先生?”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在20世纪初,这些代表作都已发表,

  特别是《复活》,堪称托尔斯泰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陆时点头,

  “没有托翁,总显得非常奇怪。”

  有人问:“托尔斯泰先生的作品思想性很强,但技巧上该如何评价?”

  陆时回答:“托翁的代表作是广度、深度和叙事技巧的完美融合。”

  他见众人低头思考,便给出例子:“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待在农庄想心事时就用到了意识流手法,以及列文和斯捷潘打猎时插入了一只狗的视角,这些技法运用得十分纯熟。”

  众人不由得低声交流,

  “确实,托尔斯泰的风格虽然以真实自然著称,但也是靠技巧写出来的,只不过他的技巧实在是太精妙、太多样、太复杂,给人一种仿佛没有技巧的感觉。”

  “这就是浑然天成吧。”

  “陆教授说的对,被提名者中没有托尔斯泰先生真的很奇怪。我觉得,他是可以和莎翁并列的存在。”

  “你说什么?和莎翁并列?那不至于吧?”

  “别因为我们是英国人就护短。说句实话,有些时候,我甚至觉得托尔斯泰先生比莎翁更强,因为我竟然能从那些经典作品里看到他自己的思想斗争。”

  ……

  托尔斯泰把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只要还有公正之心,就没人可以否认这一点。

  萧伯纳说:“还没有契科夫先生。”

  陆时审视名单,

  “嗯,没有契科夫。”

  戴眼镜的老教授低声道:“托尔斯泰先生说过,‘我并没有谦逊,在写作技巧方面契诃夫已经超越了我’。如果托尔斯泰先生够格,那契科夫先生肯定也是够格的。”

  旁边有人反驳:“契诃夫确实好,不过没有长篇作品。短篇和长篇的写法、技巧完全不同。”

  老教授擦擦眼镜,

  “短篇怎么了?这里还有那么多诗人呢~”

  这么说让人无言以对。

  众人都忍不住讨论,为什么没有托尔斯泰和契科夫。

  事实上,1901年的文学奖究竟花落谁家,很多人都认为会是托尔斯泰,

  原因很简单:

  一、他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

  二、他是诺贝尔生前最喜爱的作家。

  而出人意料的是,托尔斯泰根本就不在被提名者之列,更不用说获得最终奖项了。

  转过来的1902年,人们又认为诺贝尔文学奖非托尔斯泰莫属,结果却是蒙森,让舆论一片哗然。

  以至于到了现代,人们在讨论这段文学史的时候,还是觉得瑞典文学院脑残。

  萧伯纳问道:“陆,你觉得文学奖应该怎么评?”

  陆时挠头,

  “这种事哪有标准啊?关键还是要看文学奖设立的时候进行了何种限制。因为大部分奖项都是某人资助,或者为纪念某人设立的,受个人影响甚深。”

  雨果奖,只颁给科幻作品;

  普利策奖,新闻类奖项的获奖者不限国籍,但必须在美国媒体中发表过作品;

  曹禺戏剧文学奖,看名字就懂了;

  ……

  奖项各有各的不同。

  陆时举例道:“夏目与我说过,日本有一个文学奖是《万朝报》设立的悬赏奖,第一次的奖金额仅为10日元。”

  萧伯纳对是日元没什么概念,

  不过,即使对标十英镑,这笔钱也少得可怜。

  他吐槽:“就这还‘悬赏’呢?”

  陆时摇头,

  “没必要这么批评日本,毕竟有很多地区连文学奖都没有呢。当然,10日元确实是离谱,还不如好好地帮获奖作品出版,以满足作者的表达欲。”

  萧伯纳轻笑,之后说:“那诺贝尔文学奖呢?你怎么看?”

  说着,他拿出章程递给陆时。

  陆时仔细地翻了翻,随后咋舌道:“啧……”

  章程上说,奖项必须颁给“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萧伯纳问:“怎么样?”

  陆时说:“我觉得,评价应该分几类。第一类便是托翁这种,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他自己的光荣,反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光荣。这次没有提名托翁……哼哼……”

  后面的话不言自明,

  就差指着鼻子骂瑞典文学院是傻X了。

  萧伯纳沉吟,

  “继续。”

  陆时说道:“第二类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可以通过给他们颁奖证明自身价值。”

  例如马尔克斯,著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百年孤独》,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评为“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

  陆时继续道:“第三类作家就是相得益彰的得奖者。代表作和文学生涯都有足够分量,但不足以在文学史大书特书。”

  萧伯纳有些明白陆时的标准了,

  “那最后,就是那种名过于实和有争议的获奖者。”

  陆时摇了摇头,

  “不,这不是最后。”

  萧伯纳不解,

  “这还不是最后?”

  陆时说:“校监先生知道我最近在办报吧?我发现奖项也是一种舆论工具,是可以‘发掘’作者的。刚才我说到了《万朝报》设立的悬赏奖,获得这个奖项的,销量会不会有提升?”

  萧伯纳点点头,

  “商业行为和文学评议确实可以相互结合。伱刚才说的‘最后’是这种吗?”

  结果,陆时依然摇头,

  “其实还有‘最后的最后’,那种莫名其妙的作家。就比如写了《罗马史》的蒙森先生。文学奖又不是历史学奖。”

  萧伯纳愣了片刻,随即哈哈大笑,心中佩服,

  “陆,你可真敢说!”

  他陷入沉思,过了一阵,问道:“陆,在你心中,我属于哪一类?”

  “噗!”

  陆时当即喷了,

  没想到自己一番长篇大论,竟然会引火烧身。

  他尴尬地咳嗽几声,说:“校监先生,现在毕竟是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没有任何得奖者作为参考,不存在比较,我又该将你划分到哪一类呢?你不能为难我啊。”

  萧伯纳点头,

  “懂了。”

  陆时:“……”

  他忍不住问道:“你懂什么了?”

  萧伯纳轻笑,

  “如果我是你心目中的第一类或者第二类作家,你肯定会明说。”

  陆时更尴尬了,

  “啊这……”

  萧伯纳拍拍他的肩,说道:“其实我也是多余一问。就说你刚才提到的托尔斯泰先生,我哪怕再没有自知之明,也不敢去跟他比啊。”

  两人的对话吸引了其余人的注意力。

首节 上一节 140/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