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史上最狠暴君

大明:史上最狠暴君 第54节

  朱由校负手而立,环视眼前众将,语气铿锵道:“这话…同样也是讲给诸卿的,以军功敕封爵位,被某些人用祖制阻挠着,但朕并不在意这些,今日之言,朕希望诸卿能牢记于心即可,朕不会亏待任何对皇明有功之臣。”

  这些时日待在京城,在丰台和西山筹建大营,通过跟天子的一次次接触,他们都能感受到一点。

  一项项新的任命,从朱由校嘴里讲出,令方正化、王承恩等一行人,一个个内心都很是激动。

  朕不喜欢这个。

  “陛下,曹变蛟也要上战场!”

  众将校再度喝道。

  “哎,别这样说。”

  “曹变蛟,在西山大营要好好表现。”

  众人当即应道。

  好好练杀敌的本领,打仗是一门学问,不是领些精锐横冲直撞,就能拍着胸脯说自己会打仗。

  在场每位将校的神态变化,皆在朱由校的观察下,尤其是戚金的变化,朱由校都看在眼里,不过有些事情想翻案,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契机的。

  “这次你们募集新卒立有大功。”

  “诺!”

  朱由校站起身来,俯瞰着眼前诸监,“朕对内廷就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论资排辈,把差事办好比什么都重要,摆驾乾清宫,朕有些事情要跟你们交代。”

  “不得无礼!”

  尤其是人群中的戚金,此刻情绪有些复杂,垂着的双手紧攥,如果能有这种被信赖,那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吧。

  众将纷纷抱拳应道。

  “诺!”

  诸卿,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都能有这样的斗志和魄力,朕希望你们别被比下来,皇明现在是靠你们,今后要靠他们,皇明在战场上的敌人,不要就局限于一个建虏,今后皇明要做的还有很多。”

  “诺!”

  曹变蛟眼神坚定,抱拳喝道。

  大明武将寒掉的心,想要暖回来,大明军改想要推行,某些事情就必须要做!

  文官插手军务这等错误,必须设法扳正回来。

  排兵布阵要懂,兵种分属要懂,钱粮供应要懂,军情刺探要懂,唯有做到比遭遇的敌军更好,更强,才能实现以最小伤亡赢得战争胜利。

  跟曹变蛟讲着,讲着,朱由校却看向眼前诸将,语重心长的讲了一番话,这也让陈策他们的斗志更高。

  朱由校颇为满意的赞许道:“把这股斗志,把这股劲头,都给朕保持下去,诸卿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影响更多的人,叫他们都有这种斗志,这种劲头,朕就不信区区一个建虏,昔日大明的家奴,能倒反天罡。”

  涉及内廷的掌权太监群体,朱由校有意进行区划,目的很纯粹,就是让他们彼此制衡和竞争,让他们没有精力对内做什么,给他们安排各种差事,叫他们口径一致的对外。

  人心就是这样,得到一些,就想得到更多。

  眼下朱由校需要一批忠诚可靠的内监,来帮着他去落实一些谋划,谁能帮他把差事办好,那谁就能得到重用,这就是专制皇权统治下的优势,做皇帝要有担当,要懂得恩威并施,这样身边就不会缺忠诚可靠的人。

  要上三江了,上架时会爆更,请大家多多支持

第81章 骡马化

  内廷所辖十二监四司八局,当属司礼监和御马监最具权势,相较于前者兼领的职权完整性,后者就略显驳杂一些,除了统掌四卫营和勇士营外,还兼领着京营监权、外派出镇、外驻监军、御马牧养、草牧征收等诸事,御马监最鼎盛的时期,甚至还提督西缉事厂,跟司礼监都能掰掰腕子。

  “四卫营和勇士营募集新卒,涉及后续的操练与重编诸事,你们就不必多管了,由驻丰台大营的诸将统管即可。”

  东暖阁内,朱由校坐在宝座上,端起手边茶盏呷了一口,看向方正化、王承恩一行说道:“朕让魏伴伴奉旨离京,亲领厂卫督办北直隶境的皇庄皇店之事,你们在顺天、永平两府遴选逃难辽民新卒时,相比也都听说了吧?”

  “禀皇爷,奴婢等都听说了。”

  方正化想了想,上前作揖道:“作为皇爷的家奴,非但不想着为皇爷分忧,反而将手伸到不该伸的地方,似这等家奴就该严惩。”

  “漂亮话谁都会说,朕想听的不是这些。”

  朱由校放下茶盏,神情严肃道:“皇庄皇店烂成眼前这副模样,那御马监控辖的牧场、草场只怕也好不到哪儿去。”

  方正化、王承恩一行心下一紧,他们才刚被擢升职官没多久,即便御马监控辖的牧场、草场真存在问题,那跟他们没有直接关联,而是前任遗留下的问题,不过众人心底依旧生出紧张。

  “方正化。”

  “奴婢在。”

  看着直接跪地的方正化,朱由校露出一抹笑意,内廷第二把最锋利的刀,也该正式亮相了。

  第一把最锋利的刀,即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缉事厂的魏忠贤。

  在朱由校的眼里,内廷的诸掌权太监,都是他手中的刀,但刀与刀是不同的,面临不同的境遇或难题,要挑最合适的刀才行。

  “提督西缉事厂之职,就由你来兼领。”

  朱由校语气淡漠道:“给朕尽快知晓御马监控辖牧场、草场,在北直隶境分属情况,然后奉旨离京清查,朕要弄清楚牧场、草场的真实情况,特别是诸牧场畜养的马、驼、牛、羊数目。

  最重要的一点,谁要是把手伸进来了,要全给朕逮捕起来,丰台和西山大营,需要配备一批作战驱使的战马,还要配备一批转运驱使的畜力,事情该如何办,无需朕再给伱强调了吧?”

  “奴婢明白。”

  方正化当即叩首道:“请皇爷放心,奴婢定会办好此事,谁要是敢染指皇产,奴婢定悉数逮捕!”

  年轻就是有年轻的好处。

  朱由校嘴角微微上翘,或许时下的方正化,在某些方面还比不过魏忠贤,毕竟经历的事情没魏忠贤多,不过这些都不重要,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之所以重用方正化,那是朱由校看重他的忠诚。

  这样的话,同样适用于王承恩这些

  人身上。

  “王承恩。”

  “奴婢在。”

  有方正化在前,王承恩跟着也跪下,他能有今日的地位和权势,那都是皇爷给予的,对王承恩来讲,他能做的就是尽忠职守。

  “方正化奉旨离京期间,你这个御马监监督太监,就给朕坐镇御马监。”

  朱由校不紧不慢道:“给朕领着御马监的人,细查历年从山东、河南、北直隶所征地亩草折色,朕要和户部打打官司,看看这些年来,本属内帑税收之一的折色,究竟有几分真,几分假。”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叩首道。

  大明日趋羸弱的财政收入,到了必须整改的程度,特别是累加在底层群体的税,不合理的必须要裁撤掉,大明的底层群体太苦了,苦到朱由校都不敢细想,不怪地方时有民变或叛乱滋生,但凡是有点活路的话,底层是绝不会铤而走险的。

  该收的税,收不上来。

  该免的税,不受控制。

  在大明各级统治阶层的眼里,底层的那帮群体,就是一帮屁民,死一批就死呗,反正大明多的是屁民,只要别触及他们利益就行。

  财政改革是漫长的斗争过程,朱由校没想过短期见效,有些事情靠内监不行,还是要靠外臣来办,不过这个外臣选择,朱由校有自己的想法。

  “高时明、李凤翔、褚宪章、张国元。”

  “奴婢在。”

  看着眼前的几人,朱由校沉吟刹那,语气略显冷厉,“你四人各携一批内帑银,给朕去宣府、大同等处,购买一批骏马、驽马、骡马等,你们率队离京期间,一律不准暴露内臣身份,朕不想让地方知晓此事,宁可收购的效率慢一些,也绝不能被人觉察到什么,都记住了吗?”

  “奴婢等遵旨。”

  几人当即叩首应道。

  方正化带队清查北直隶境牧场、草场,必然可以查出一批硕鼠,甚至还会牵扯到地方不少人,不过朱由校也清楚一点,想聚拢尽可能多的畜力,只怕是不现实的,所以他必须要两条腿走路。

  逐步将骡马化在新军推行起来,这是朱由校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此才能确保快速反应的能力。

  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可能晚到战场一个时辰,或者更短的时间,都可能导致战局的改变。

  想要有效干预明岁的辽左之战,确保沈辽等重镇不被建虏夺占,朱由校从现在开始,就必须要进行战前筹备,力保投进辽地的军事力量,长途跋涉抵达辽前战场,能够给予建虏最致命伤害才行!

  这就是一场提前投资的赌注,要是能战胜猖獗的建虏,那斩获的战争收益,足以弥补这部分开支,甚至还能豪赚一笔,要是没能战胜的话,损失的就不止内帑了,甚至国朝都将遭受巨损,这是朱由校绝不允许的。

  至于说让高时明他们隐藏身份,最主要的原因是朱由校不想打草惊蛇,背叛大明,暗中勾结建虏的那批晋商,朱由校肯定要敲掉,最好能在辽左之战爆发前敲掉,可真要敲掉他们,势必会牵连很多,将成为天启朝的第一大案。

  这个大案朱由校想好怎样处置了,就叫魏忠贤这把最锋利的刀去,叫骆思恭这个政治投机跟着,毒瘤是要拔除掉,但稳住宣府、大同等处同样重要,有些事情办起来,绝不像表面看的那样简单。

  “朕言明的这些差事,是朕相信你们,才叫你们去办的。”想到这些的朱由校,环视眼前众人,再次强调道:“希望你们别叫朕失望。”

  “奴婢等明白。”

  众人闻言再拜道。

第82章 文与武(1)

  “疏忽了,真是百密一疏!”

  东暖阁内,朱由校懊恼的声音,让殿外候着的诸太监宦官听后,无不露出疑惑的神情,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见皇爷这样。

  究竟是出了何事?

  难道是外朝的文官,又搞出什么事情了?

  “来人啊!”

  在众人猜想之际,朱由校的声音响起,让为首的太监忙低首走进,“奴婢王国泰,拜见皇爷…”

  “王国泰,你即刻去司礼监。”

  朱由校将那封《再论甘薯疏》放下,皱眉指向王国泰,“去找王体乾领一笔内帑银,领一队人密赴福建等地,去给朕收购一批甘薯、玉蜀黍、土豆等物,越多越好,最迟在正旦前赶回京城。”

  说着,朱由校又拿起御笔,王国泰见状忙低首上前,拿起墨块研墨,王国泰能感受到皇爷的重视。

  担心王国泰不知上述之物,朱由校特意将各种名称都写下来,此外,还将想到的其他几种作物,也都一并写了下来。

  真是百密一疏啊!

  当初将内廷清理出来,谴派一批批人奔赴各地聚拢人才,以实现干预朝堂、干预辽事的政治设想,却唯独把此事给忘了,错非是徐光启呈递这封《再论甘薯疏》,朱由校只怕短时间内不会想起此事。

  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谋势。

  太多的问题需要他去梳理。

  站在统治阶层的角度,去看被统治的江山,是很难直接看到或听到,来自底层的情况和声音,这需要逐级的向上呈报,可在呈报的过程中,一字之变就可能令事情性质改变,这算给朱由校敲响一个警钟。

  倘若不是徐光启,出于某种考虑向御前呈递奏疏,真要错过明年的春耕,即便想培育出适合北方环境的新作物,那至少会耽搁一年,可频生的自然灾害,不会因你的疏漏就不会发生了。

  “有必要在身边聚拢起智囊团了。”

首节 上一节 54/2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从小卒到西府赵王

下一篇:三国:开局盲盒抽到大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