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72节

方向都告诉我们了,足够了;接下来不走弯路,足够了。让我们一步步把路走出来,正好练练脚力。

李强觉得主席说的也确实很对,但是……如果除了指明方向,还给我一辆自行车,那该多好啊。

而且未来文件对具体科技的描述真是太少了,包括计算机科技。

至今为止国内计算机技术最大的突破是率先(或者世界上最早之一)实现了晶体管的商用量产化,但李强仔细一想,好像这不是未来文件提示的,而是老子查阅了国外计算机行业的最新技术研发方向之后确定搞晶体管,然后在白颐路猫了四个多月研发出来的!

未来文件在其中起到的最大的作用是:中央上下都知道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很重要,因此我们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多抽出一些人力财力来搞这个计算机。

除此之外,“雷布斯提案”中对2022年如何改革科研创新体制所提的一些问题也非常关键,这让现在的中央很早就开始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四大电子集团的创新小组,针对的是未来前景不明(也就是有争议)的技术方向,由集团内的科研人员、具备科研素质的员工自己组队,只要能拟定一份可以自圆其说的科研方向规划报告,能拟定一份合理合规的不霍霍钱的经费使用计划单,就可以从集团专门的创新基金里面领到一些经费,用来开展他们想做的研究工作。

当然,规划报告虽然是“能自圆其说”就行,但创新小组能领到的经费多还是少,还确实与规划报告里面所说的东西有关系。

创新小组是现在国有企业(不只是电子集团)的第二重创新机制,国企不是只有这一层研发体制。常态化搞研发工作的研发部门广泛存在,与创新小组体制相对独立,但人员上可以重叠,比如天津消费电子实验室,这个部门在研发一些东西,但部门的研究人员如果感觉业余时间足够,也可以打报告申请搞一个创新小组。

这一这套制度的效果呢——到现在为止,发展势头良好。

天电集团的梅花牌收音机,1954年2月首次出口,这一年多的时间在苏联和东欧地区横扫收音机市场,销售出去10万台以上,在香港渠道也有少量出口,大约一万多台,当然这个渠道只能算是小头,在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梅花牌收音机确实被TR-54压得死死的。

梅花牌之后是丁香牌收音机,这是天电集团以TR-545为目标卧薪尝胆一年推出的换代产品,它在各个方面、几乎所有的技术参数都达到或者超过了TR-54的水平,现在样机已经出来,预计55年下半年投放市场,以后就逐步取代梅花牌收音机,成为天津的主力轻便型收音机。

为什么不继续“老型号”的梅花牌收音机,卖到东欧,多赚点大毛二毛们的钱,是因为丁香牌的生产成本比梅花牌还低,毕竟体积小其实就等于不那么浪费物料。

北电和上电的通用型、专用型计算机持续量产,这本身就已经足够吓人了,中国在数字式计算机领域基本上和美国持平了,两国的晶体管计算机都是1953年下半年诞生的。

这个时期英国也是计算机强国,他们1951年制造了第一台含晶体管的计算机,但那是一台晶体管-真空管混合计算机,没捞到“世界第一台(纯)晶体管计算机”的名号。但英国也并不着急,1955年3月,英国很开心地宣布,他们终于把计算机从晶体管-真空管混合体制更换成了全晶体管体制,并且制成的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起点很高,运算速度达到13万次/秒,而他们的上一代计算机运算速度是3500次/秒。

这台计算机还有一点英国人不提,那就是他们的晶体管不是曼彻斯特大学的实验室手工生产的,也不是从美国进口的,而是买的中国货……

这大概就是香港对于英国人的意义吧……

……

“二五计划当中,钢铁产能的扩充我们打算继续加强,现在预定的、到1961年底增加400万吨钢铁产量的计划,应该改成700~800万吨。”

1955年6月,二五计划起草。

与一五计划一样,还是中国国家计委与苏联国家计委在一起协商拟定草案。不是说现在中国国家计委还不会编制五年计划,而是二五和一五一样,仍然有大量的机器设备需要从苏联进口。

以及,苏联在二五计划中照旧提供贷款,初定数额是40亿卢布(10亿美元),偿还期限10~15年,利率依项目而定,低的1%,高的2%。

——反正相比香港和西方国家提供的利率,从苏联拿贷款始终是利率比较低的选择,只不过,从苏联拿贷款肯定就是买苏联设备。

在6月份的第二次协商会议,中国国家计委提出了增加钢铁规划的意见。

按照最早的计划,二五期间中国新建一个钢铁厂,4座年产75万吨的高炉,总产能300万吨(就是武钢);鞍山、抚顺、上钢的技术改造扩建增加100万吨的钢铁产能,总共400万吨。

但中国可不只是在发展军事工业。经济运行对钢铁的需求量太大了,与其到时候全国上下钢材紧俏,那不如一步到位。

苏联国家计委的亚诺夫对中方提出的这一要求没多大反映,他本来也觉得只兴建一个钢铁厂对中国来说一点不多。翻了翻手头的资料,亚诺夫说道:

“你们确定了武汉钢铁企业的厂址,这已经安排进计划了;除此之外,第二和第三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厂址你们也都进行了地质勘察,一个位于包头,一个位于马鞍山。两个厂址都可以发展成年产300万吨钢铁的企业,你们可以在两处地方当中选一个,在二五期间再建设一个钢铁联合企业。”

李富春:“我们也看了包头和马鞍山的情况,我们的想法是——这两个钢铁厂一齐上马。”

“什么?你们不是只需要扩充300~400万吨钢铁的年产量吗?同时两个钢铁厂可就是600万吨了。”

李复春:“我们想的是工程分期进行,马鞍山和包头在1961年以前各投产两座75万吨高炉,两个钢厂总计增加300万吨年产量,另外上钢集团进行一些扩建,让二五期间的钢铁产能增量达到400万吨。”

亚诺夫:“按照武钢的投资额,一个钢铁厂的设备投资大约是2200万卢布。如果同时开工两座钢铁厂而不是兴建一座,那么在二五期间的设备投资就不是2200万卢布了,而是大约2800万卢布,毕竟你们要建设两个厂区。”

李复春:“我们接受这种投资额增加的情况。”

亚诺夫:“中国打算增加投资额?”

“增加,从40亿卢布增加到45亿卢布。”

……

一五计划苏联援建的91项重点工程大多与军事装备生产以及军工厂建设有关,钢厂也是如此,压着“军事装备需要多少钢,我就扩多大的钢铁产量”来计算的。二五计划一开始制定的时候,产能扩充也按惯例只考虑到了军事工业体系的钢铁需求,比如二五期间要投产一个坦克厂,生产T-54A的仿制版,峰值年产量1000辆,这直接折算成钢铁就是三万多吨,那么就想办法在坦克厂周围1000公里之内,找一个钢铁厂想办法让他多生产出3万多吨钢铁。只要做到了这一点,那国家计委就不再管了。

(实际上59式达到年产千辆的规模要到80年代初期了)

但钢铁又不只是生产坦克大炮。修桥铺路要钢铁,盖房子盖高点也要钢铁。也就是所谓的“基础建设”,基本都离不开钢铁。上海还有个上钢在那儿“就近”取材,钢铁业不太发达的广东早在1954年就嗷嗷叫了,1954年国家进口了65万吨钢铁,其中30万吨是被广东用掉了。

由于钢铁紧缺,在广州湾已经出现了4家拆船厂。废钢在电炉炼钢的时候是用来当“引子”的,往铁水里添加一部分废钢便于快速冶炼,不过在现在的广州,拆船拆得来的废钢是100%回收再利用,把船切割开,拾掇拾掇就直接进高炉再变成钢材了。

广州甚至整个广东地区既没有大铁矿也没有什么煤矿,拆船业可以说是“铁矿”自动向广东跑过来,成本不算高,至少比铁矿石从武汉用火车运过来便宜。

一艘长长的船体被拖入了广州湾,如果是拆船厂的老师傅,可能看几眼就能估计出一个数字:“这艘船不错,至少能拆出五千吨钢铁来”。

然而,这艘“报废船”可不是拿来拆的。不看别的,光看它进入广州湾的时候海军用了4艘炮艇来为其护航就知道这一大坨铁疙瘩不是简单货色。

英国海军城级轻巡洋舰“利物浦”号,1955年6月从印度拖曳至广州。

在英国海军码头拆除了雷达、电子设备、炮管;在英国的拆船厂拆除了主副炮塔,拖曳到印度之后“利物浦”号还被印度的小毛贼光顾过。

来到广州的海军同志登船检查,发现英国公司说好的动力系统用油纸包裹密封起来的,但有一部分油纸包已经被扯掉了,裸露出来的管路、零件,上面的铜制零件不翼而飞。而英国公司拿出记录单表示我很无辜:这船我送走的时候,油纸包绝对是完好的。

——好吧,也就是得想办法再多搞点船用动力的零件了。

1954年底,中苏两国海军人员对打捞起来的“重庆”舰进行了完整的勘察之后,认为这艘舰受损较为严重,被水泡的时间比较长,硬要修复很不划算,因为这几乎等于把这艘轻巡重造一遍。

跨洋而来的“利物浦”号,可能是中国海军唯一的一颗“独苗”了。

(今天12点前还有1更)

第六十二章,台湾海峡力量均衡原则

“利物浦”号进入广州湾,在香港附近海域慢速拖行的时候,国民党在香港的特务机构闻讯出动。

因为这艘船拖曳速度很慢,从出现在外海、香港街头传言纷纷到进入广州湾我军控制区域用了一天多时间,国民党特务甚至有时间在码头租一艘渔船,开到“利物浦”号旁边仔细观察。

这下眼见为实了。

炮塔虽然拆掉了,但180米的修长舰体,抗浪性良好的艏楼高干舷,英式舰桥,——不好啦,阿共仔从英国买来了大兵舰!

不过说实话,“利物浦”号这桩买卖的保密工作已经做得很到位了。这艘船直到进入南海海域,国府都对此一无所知,直到出现在香港附近——现在是知道了,但肯定也没法派军舰拦截了。

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立刻抗议英国向中共出售重型武器。英国政府表示这是商业公司行为,不关我的事。英国政府还说,这艘船已经拆除了所有的武备和军事相关的零件,只能当做废铁拆掉,因此也不违反军贸规则。

看看,英国政府还是很讲信用很仗义的吧。

——并不。要不是中国向英国卖了一批二代的高频锗晶体管,剑桥和曼彻斯特大学设计的那台计算机根本就造不出来,就算造出来也达不到13万次/秒,所以这是一次公平的交易。

英国政府的辩解把民国给噎住了,在法律上找不到说头,常凯申政府只得在对内宣传的时候反复强调“国军海军仍然具有绝对制海权之优势”,一边在外边采取各种措施。

向美国要求引进轻巡洋舰。美国表示至今为止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我还没有拿来当军援送过,你们要轻巡洋舰啊?容我再好好想一想。

更加严密地封锁台湾当面的中国沿海,并且扩大海上封锁范围。这一招倒是有效,无动力的“曼彻斯特”号拖曳速度很慢,由于台湾海峡及台湾周边海域都被封锁,它抵达广州之后应该是没法继续北上到上海或大连进行改建修复工程了。

怎么办?在广州就地改造。苏联提供的152毫米炮塔可以从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直接海运到广州,其他的小零件小部件甚至可以用铁路运输,只要广州造船厂设施到位就行。

设施,广州没有大船坞怎么办?修一个。

在“利物浦”号确定拿下之后,中央和海军就考虑到可能这艘船到了广州再也没法挪窝的情况。

在1953年,广船集团成立时,最大的船坞165米,而“利物浦”号全长180米。因此必须把这个165米船坞改造扩展成200米船坞,这样才能容纳下“利物浦”号。

无论是从修复军舰的角度还是为外国商船提供大修服务的需要,200米船坞都不过分,所以广船就动起来了。在修完“利物浦”号之后这个船坞还可以修船甚至造新船。200米长的船坞如果造的是又肥又短的货船,能从里面造出两三万吨的大家伙来。

……

造万吨轮——广州暂时还是只能想想。就算有了船坞,造船材料动力系统这些现在广东还没规划。

在1955年,琢磨造万吨轮的是大连造船集团。

1955年6月,苏联向中国提供了567型远洋散货轮的图纸。

567型综合了二战美国“自由轮”和“胜利轮”的特点,长艏楼、巡洋舰艉、单机单桨,双层纵通甲板,总长169米,满载排水量2.2万吨,载货量1.34万吨。这船的特点是燃料舱很大,可连续航行12000海里不需中途靠港,而且相比“自由轮”它还有有限的破冰能力。

能破冰的船就可以在冬季比较自由地出入日本海,此时中国北方港口与海参崴的海上航线还是比较活跃的。随着国军海军控制范围的逐渐萎缩,“租船做外贸”的模式现在中国逐渐有了新想法。租外国的货船国民党海军会比较忌惮(但也不是绝对不敢打,只是安全性稍高一些),但毕竟租外国船得花外汇,而且租船时是连外国船员一起租的,船员的工资也得给外汇。

如果海军可以保证上海以北的港口不受国军海军的干扰,那自然还是自己造船配自己的船员跑海上航线更“划算”。

1955年6月,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成立,此时的中远旗下有十几条船,但都是用来跑沿海航线的货船,吨位小的两千吨,多的八千吨。

中远成立后国家给他们远期任务首先是开辟国产货船到海参崴的航线,其次是开辟中日航线,这两个任务都得要万吨轮来解决。中远自己预计,1958年会用一艘从苏联进口的567型货轮试着跑一次日本航线,1960年左右国产货轮顶上去。

大连造船集团的总经理原宪千接到任务,先去了一趟苏联考察海参崴的造船厂,回来之后再与苏联专家商议确定:第一艘万吨轮还是用“苏联零件组装”模式比较好。

567型货轮的主机是大功率高参数蒸汽轮机,这个国内不能造。仿制是可以现在就开始仿制,但不会太快。567型货船是单机单轴,只有1台主机那就得要求这台主机的可靠性足够强,否则主机一坏全船停航,如果三天两头在外海抛锚,这船就没法用了。

船体结构采用CXπ-4高强度合金钢,这个国内现在也冶炼不出来,肯定得进口。不但冶炼不出来,甚至国内还没有把CXπ-4加工成钢板的能力,恐怕第一艘船得进口现成的CXπ-4钢板,第二艘船才是进口CXπ-4钢锭、由国内自己加工成钢板上船。

陀螺罗经得进口。航迹自绘仪进口。无线电测向仪由上海自制,水压计程仪进口,航海雷达由南京自制,全船大概有80%的零件从苏联进口,20%自制。

但是好在从苏联进口组装方式的建造周期较快。大连造船集团估计,1956年底200米船坞改造完毕,改造船坞的这段时间造船厂工人做培训、工程师读图,1957年初万吨轮开工,当年就可以下水。

……

“我觉得——大连造万吨轮急了点,你们中远要是肯等一等,上海能搞出更好的货船。”

上海船舶集团沪东造船厂对“大船”急忙上马万吨轮项目表示不以为然。中远公司总部就在上海,此时沪东造船厂的杨俊生厂长对大船的万吨轮计划表示不以为然。

杨俊生说这番话是有底气的,从1953年到1955年,沪东厂三年交付了4艘七八千吨的大型沿海货船和8艘1000~4000吨的小货船、内河货船,中远公司现在的商船队里有40%的船是沪东厂生产的。

中远的船舶采购部霍经理摊手:“造船这个事情很慢的,现在要大连造船,他们都得1958年才能交船,整整三年时间。如果你说等等,再等两年再要国产船,那交船就得等到1960年了。”

杨俊生:“大连厂他们仿造的那个567型货船,结构重量太大,当然我知道那是要冰区航行的货船,可要是它不在冰区航行,破冰结构岂不是累赘了。所以你们中远应该只建造少部分的冰区货船跑海参崴,其他大部分货船不应该有冰区航行能力,这样船造起来便宜,用起来也便宜。”

“还有船员。567型货船标配六十多人,按我们现在的方式,还得标配一个基干民兵班11个人,这11个人是不开船只打仗的,如果海上出事,他们带船厂的其他几十个船员一起打仗……70人的编制。其实一万多吨的货船,现在西方国家船员标配就四五十个人,霍经理你肯定是知道的,在上海停泊的外国货轮你肯定上去看过,他们一万多吨,甚至两万多吨的货船,如果是5年之内新造的,船员一般就四十多人。”

霍经理:“这也是以后慢慢来吧。”

杨俊生:“……”

……

上海船舶只是觉得从自由论改过来的567型货轮设计有点老,并不排斥苏联零件组装舰船。

在上海现在有1艘01型(6601)护卫舰已经下水,2艘正在建造。这3艘护卫舰都是苏联零件组装的。

现在海军的主力是小艇和国民党起义的旧军舰。旧军舰有民国建造的炮舰、日本投降后国军接收的炮舰,还有2艘从香港买来的花级护卫舰,这些在解放军海军里统称护卫舰。

和苏联签订419协议后海军进行了改造,舰炮统一制式化,大点的军舰两门单管苏式100毫米炮,小的两门单管76毫米炮(个头最大的装了2门单管130毫米炮,但这是个例)。但是旧舰的大小不一,形制不一,其中甚至有三四十年舰龄的老爷舰,在海上如果单挑,基本上不太打得过国民党的护航驱逐舰。

01型护卫舰也是火炮护卫舰,但是主炮总算增加到3门100毫米炮了。而且01型护卫舰是高速护卫舰,能跑到28节,如果在海上遇到国民党海军的护航驱逐舰(航速20~22节),打起来还是比较有把握的。至于国军海军里的那几个大家伙——美援或日降的舰队驱逐舰,那可能就得等从苏联引进的4艘07型护卫舰到货了。

在最近一轮不欢而散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上,双方都如复读机一样地重复自己的观点:中国表示美国继续支持台湾的叛乱武装是在西太平洋搞事;美国表示中国既然不愿意放弃武力占领台湾的想法,那美国只能想办法维持台湾海峡双方力量的均衡,用来保证西太平洋不爆发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大使还更直白地表示,如果中国海空力量继续增强,那么美国对台的援助也将相应增强,但美国“不会让台湾的力量增强到会威胁中国大陆的程度”。

在台湾海峡,两岸的军事力量就这样在美国的均衡原则精心操纵下达成了“平衡”。这个平衡可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

第六十三章,国共合作了两次,为什么不能合作第三次!

195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结束,并发布会议公告。

首节 上一节 72/19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