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53节

现在斯大林已无,马林科夫主席还会不会继续搞这些大海军计划呢?这还真是个未知数。

……

斯大林突然逝世也让中央书记处陷入了长久的思考。

现在主席他们只知道苏联几十年之后没了,那么,苏联到底是如何变成俄罗斯的?未来文件没有给定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许苏联解体的征兆在它解体前10年才出现,也或许这个征兆很早就出现了,因此,中央书记处现在对每一件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都慎重地进行分析和思考,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估这一件大事对后世的影响会有多大,会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斯大林逝世,这件事当然也属于值得审慎观察和思考的。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斯大林逝世并不会导致苏联由盛转衰,也不像是埋下了苏联解体的种子。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高层出现了三足鼎立的态势: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其中马林科夫在斯大林时期是围绕斯大林工作的,现在接管国家政务,主要是部长会议和国家计委;赫鲁晓夫接管了党务工作;贝利亚执掌内务部门。

在这个时候,看起来斯大林的接班人是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和贝利亚并不能和马林科夫平起平坐(赫鲁晓夫此时是苏共的第一书记,但苏共以前的首脑是主席)。在苏共中央宣布马林科夫等三人的任职之后,北京的报刊、印刷厂纷纷开始印刷马林科夫的肖像了。

不过在最后一刻,中宣部又传达了中央的最新指令:这位白白胖胖的马哥的画像,在必须挂的地方挂就行了,不要像斯大林像那样挂得到处都是。

什么是必须挂的地方?——只有涉及到中苏两国的外交事务、有中苏两国一同参与的文化和技术交流活动的时候才在活动场所挂。

……

“四一九”协定签署,海军和工业代表团准备返回。在临行前一天,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把一封密电送到了肖劲光住的饭店。

“东矶列岛附近发生4.18海空战,此战可能会影响到大陈岛-一江山岛解放战役的准备和实施工作。请司令员肖劲光同志及代表团中的海军参谋搭乘飞机,尽快返回国内;代表团其他成员照原计划乘坐列车返回。”

由于只是个提前返国的通知,以及为了保密需要,电报说得很简略。这场4.18海空战或者说东矶列岛海战的战斗,确影响到了大陈岛-一江山岛的解放,因为——这场战斗中,我方海军吃亏了。

事情是从1953年3月开始的。3月初,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第二师从东北调防浙江东部,开始通过空中交战的方式来争夺战区制空权,也就是将国民党空军从浙江上空赶出去。4月初,海航第二师抓住了两架侵入浙江的国民党空军战斗机,4架米格-15压上去将其全部击落。

国军此时的空军还是只有少数F-86,主力还是P-51,困惑惊慌之下暂时停止了在浙江上空的飞行。海航乘势扩大战果,想把自己战斗机的制空范围扩大到浙江外海的岛屿。于是海军舰艇开始频频组编队前出,为出海巡航的空军战机担任雷达哨、无线电导航站的工作。

4月18日傍晚,解放军海军由4艘军舰组成的编队在东矶列岛附近航行时,遭到国民党4艘军舰的截击。解放军海军的4艘军舰都是破旧日降舰,2艘1000吨多点的海防炮舰(解放军接收后称护卫舰)、2艘800多吨由运输舰改装的炮舰。国民党海军是2艘本森级驱逐舰、2艘美制护航驱逐舰。

双方从黄昏打到天黑,我方4艘军舰3艘带伤,国民党军舰看上去也有中弹的,但彼此都没有击沉对方。总的来说我方舰艇伤势较重,于是指挥员下令返航。但返航时指挥员进错一条海峡,绕了远路,导致第二天早上舰艇编队仍然没有回到海军基地附近,国民党空军6架战斗轰炸机、6架战斗机清晨来袭,“瑞金”号炮舰身中4弹沉没,指战员牺牲47人、失踪17人。

海航和舰艇部队之间的配合不够严丝合缝,米格-15赶到海面上空时“瑞金”号已经吃了4枚炸弹了,海航的战斗机只追尾击落了1架国民党的P-47。

这场海战的影响在于:国民党海军出现在这里的舰艇数量和质量超出了之前的估计。由于美国的舰艇援助陆续抵达,现在国民党海军能一次战斗就出现2艘驱逐舰和2艘护航驱逐舰,那么预定于5月发起的夺取东矶列岛的战斗就必须重新考虑,加强在海面和空中对登陆船队的护航。预定8月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1953年底解放上下大陈岛的战斗,都可能因此而延期。

海峡对面的那个常凯申,还真是一刻都不消停啊。

第二十八章,中国和英国在搞什么?

1951年6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之后,美国向台湾输送武器军援骤然加速。

就如同原位面1953年7月之后美国在短时间内突然给了台湾一大批武器装备差不多。

至少1952年底,国军在台湾经过重新整编,已编出20个师,全部换装美械,其中训练完整的8个师已编成了2个“野战军”。海空军方面接受的装备就更多了,原来国军P-51(F-51)H和P-47为主力的战斗机正在快速被F-86迭代,大批美制护航驱逐舰抵达台湾,舰队驱逐舰也开始出现在国军海军序列中。

不过,空军装备方面美国虽然慷慨地给了一大批喷气式战斗机,但却拒绝向台湾提供新的轰炸机,理由是轰炸机是进攻作战武器。海军装备也一样,台湾能顺利拿到美制驱逐舰,但坦克登陆舰却严格受限,哪怕美国现在的舰队坟场里还躺着几百艘二战剩下来的登陆舰。理由也一样:给台湾的美械步兵师已经很多了,要是给常凯申30条坦克登陆舰,这秃子特么的敢反攻大陆。

美国加速对台湾军援的理由和思路很清晰,可以简单归纳成一句话:

劳资再也不想和中国干仗了,在朝鲜半岛触的霉头已经够多了!

(两个历史位面都是这个思路)

于是,加速运送装备武装台湾的国民党军,同时加大经济援助,让台湾可以自保,然后美国就可以从台湾逐渐撤走驻军、取消自己军舰在台湾海峡的常态化巡逻。

但是美国不认为常凯申反攻大陆能成功。参联会早就得出了结论,反攻大陆只会让国军上岸多少损失多少,中国随即发起攻台战役,因国军陆军精锐在反攻时全部送掉,地面部队就毫无抵抗能力了。但参联会担心常凯申想不明白这一点(毕竟秃子以前不止一次这么脑抽),所以干脆就不给他提供进攻性装备。

加速的军援和力度加大的经济援助当然让国府感到安全感高了不少,不过这时候从台湾岛内部,可能是从国党内部的某些派别,传出来一条令人恐慌的谣言:美国大力武装台湾,武器装备一次给够,是美国可能过几年想和台湾脱钩!美国想和大陆建交,海峡两岸一碗水端平!

这个谣言有点过于耸人听闻,于是国府和美国政府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声,否认了这种传言。毕竟现在是冷战的高潮,美国真的不会放弃台湾这个桥头堡,常凯申在岛内的反对派掀起的舆论攻势暂时没能得逞。

……

常凯申也十分明白,冷战对抗的大背景是他在台湾的这个小王朝赖以存在的根本。如果冷战结束了或者中美对抗不存在了,台湾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如果不推翻中共伪政权,共党的威胁将不能消除,自由中国有早日击破铁幕的机会!……一旦自由中国的军队在大陆滩头建立桥头堡,极有可能大陆民众会起来抗暴!”

“……为避免牵扯到众多的国际问题,美国没有必要直接参与战斗。”

“……但如自由中国于华南沿海登陆时,美国可否提供运载工具?”

——1953年3月,常凯申写给艾森豪威尔的亲笔信。

参联会的判断没错,常凯申一直在这方面有谜之自信。

现在常凯申的策略是所谓的“有限战争”,就是不断袭扰东南沿海的岛屿。从1950年1月至1953年3月,国军出动兵力7万人次,先后袭击和骚扰大陆沿海岛屿共达31次。对沿海岛屿的登陆、空降袭击基本都失败了,骚扰也是吃亏比赚便宜的时候多,但管他呢,只要还在前面打仗,常凯申就可以维持岛内的统治和他所谓的民国“法统”。

美国新任国务卿约翰·F·杜勒斯抵达台北时,台湾上下正在大力吹嘘所谓的“东矶列岛大捷”或者“四一八海战大捷”。

击沉1艘近海运输舰改装的炮舰,被国府的宣传机构渲染成了“击沉苏制驱逐舰一艘,重创3艘”。

“欢迎您,杜勒斯国务卿,您的到访使得台北今天的天气也拨云见日。”

常凯申十分恭敬地对杜勒斯的到访表示欢迎。

杜勒斯:“雷雨天气飞机不能降落,我的专机是在东京等着,直到天气预报说台北转晴才起飞的。”

常凯申:“……”

“关于台湾的军事安全问题。”

杜勒斯本来想幽默一下,结果那话一说出口场面居然变得既尴尬又沉痛,他只好快速切入正题。

“我带来的是《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常总统。请注意它的定语:防御,是防御条约。”

“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而言,现在的战略重点显然是置于欧洲而不是亚洲。从全球的角度,遏制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让其‘外溢’到欧洲的其他地区,是最关键的一件事。而亚洲,坦率地说,现在已经明显地划分出了一条分界线,除了越南之外,其他的分界线,我看都非常清晰了。”

杜勒斯凑近常凯申,放低声音:“在临行之前,艾森豪威尔总统对我说了一句话:‘如果要打全面战争的话,我宁愿是与苏联而不是与中国打。’你明白总统的真实意思吗,常先生?”

常凯申唉了一声,但还是固执地说道:“大陆五亿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呐。”

杜勒斯:“全世界水深火热的地方还有很多。……参联会明确表态了,如果你们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攻,不可避免地将把美国卷入一场与红色中国的大战,这是美国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而且,从军事上说,除非动用核武器,依靠常规战争与中国大陆作战,美军并无获胜的把握,这已为朝鲜战争所证明。”

常凯申沉默。

杜勒斯:“当然,美国会不遗余力地保证台湾岛不会受到红色中国的攻击,但是,美国政府目前不会支持你们发动军事反攻。除非在出现了新的情况变化的基础上,你们与我们进行共同协商,白宫改变了主意。我再说明白一点,除非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新的法令,改变了策略,否则美国不同意中华民国政府对大陆的攻击性行动。”

常凯申:“杜勒斯先生,现在中华民国就正受到中共的攻击。我们在东矶列岛刚刚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自卫反击作战,这次战斗的起因,便是中共企图攻占东矶列岛,继而以东矶列岛为跳板,攻击一江山岛和大陈岛。”

杜勒斯:“白宫的态度是,台湾岛才是必须保卫的对象,或许还可以加上澎湖列岛,毕竟它是一个重要的前出防御支撑点。中国大陆沿海的岛屿……情况过于复杂。”

常凯申:“金、马、澎都是台湾岛的前出防御支撑点。”

杜勒斯:“参联会告诉我说,金门和马祖不是。它们不是防御的支撑点,而是进攻厦门或福建省的跳板。大陈岛、一江山岛也类似。”

……

常凯申虽然一直坚持说要反攻反攻反攻,但杜勒斯的态度是坚决的。白宫早就定下了基调,《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或者说“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主要条款已不可能改变。

其实通过这个条约,常凯申和他的民国获得的利益已经足够多了:

首先美国坚持认定“中华民国是美国承认的唯一合法中国政府”,联合国里CHINA的牌子后面坐着的是哪边的人不管,美国就认常凯申的政权。美国做出这个姿态已经比较不容易了。

其次是美国明确了要保卫台湾,并明白表示台澎绝没有置于任何国际解决讨价还价的柜台上。因为当时的谣言还未完全澄清,流言认为美国可能会以台澎交换中国的让步。

美国还承诺“加强中华民国的自由制度,彼此合作,以发展其经济进步与社会福利”,这意味着美国此后会一直对台湾输血,常凯申在经济上怎么作死美国都会兜底。

但是美国和常凯申的共同防御条约,还真就只包括台湾与澎湖。在条约的第二条和第五条是写了“中国和美国任一国的领土遭到武装攻击,另一国都有义务派出武装力量防御”,但第六条又针对第二条做了解释:“第2、第5条所言‘领土’,就中华民国而言,应指台湾与澎湖;就美利坚合众国而言,应指太平洋区域内在其管辖下之各岛屿领土。”

常凯申抗议了,中华民国的领土是全中国,为什么条约里只指台湾与澎湖?

杜勒斯回答道,对呀,美国在这个条约里的领土也指的是美国在太平洋部分的领土呀,如果美国东海岸有苏联人的磁爆步兵登陆了,这个条约也不强求您派兵协防。很公平不是么。

于是常凯申也无话可说了。

……

访问完常凯申的“偏安”民国,杜勒斯从台北飞往巴基斯坦,这是他访问的下一站,巴基斯坦是美国新近收纳的小弟嘛。

在巴基斯坦杜勒斯不谈什么条约什么共同防御,就主要是带美国的商人做生意。商务代表团比他提前2天抵达这里。

不过杜勒斯注意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巴基斯坦的农场主联合会向美国订购了大批的化肥、农药,以及农业机械。这些农业机械都是针对棉花田订制的。

看来巴基斯坦在扩张棉花种植。可是巴基斯坦却没订购多少纺织机械。

“他们巴基斯坦的城市设施不齐全,没有配套设施当然建不好纺织厂,”美国的商人向杜勒斯解释,“巴基斯坦现在的棉花都用于出口。”

杜勒斯:“出口给……印度?”

“不,他们收购的原棉不是卖给印度的,而是销往中国。有2家英国的大贸易公司在巴基斯坦立足了,去年的棉花贸易,巴基斯坦人和英国公司已经从里面尝到了小甜头,今年他们打算在巴基斯坦扩大种植面积,赚更多的钱。”

杜勒斯:“……”

“比这更夸张的是,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纺织厂把棉花纺成纱,把棉纱织成布,其中大部分布又出口出去了,当然,承接中国棉布、丝绸出口的也是英国人,他们在香港的贸易公司。国务卿先生,现在香港到广州的所有道路都繁忙异常,并且每天都有挂英国旗的商船穿梭于上海与香港之间。”

杜勒斯:“天呐,英国在中国偷偷做这种事……我是说,中国居然试图发展外向型制造业?!!”

“不是偷偷,这本来就不违法。国务卿先生,去年和前年中国进口的纺织机械,也大部分是从英国银行贷的款……美国主动断绝了和中国的一切关系,无论是否必要,一律断绝,不得不说,这让我们丧失了太多的赚钱机会。”

第二十九章,两头在外

“1950年,我国的棉花产量只有870万担,43.5万吨,化纤产量可以忽略不计。到去年,棉花产量已经提升到2607万担,但是呢,棉纺织业的原材料供应还是紧张的。”

“一五我们规划的国营纺织厂一共是要新建68个,这是按照我们预期的棉花产量增幅来制定的。但是……从1951年6月到1953年3月,新成立的民营纺织企业已经达到了70个。”

“不过现在上海、广东两个地方,无论是国营纺织厂还是民营纺织厂,已经逐渐习惯采用这样一种生产模式,那就是从国外进口棉花,然后在我们这里加工制造,然后又卖到国外市场,概括来说,主要就是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一头是原材料在国外,另一头是市场也在国外。”

1951和1952年负责发行债券的中央华南分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卓炯,现在已是中央财经委的经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他简单明了地把现在这种经济模式称之为“两头在外”。

两次发行的债券,有45%左右被用到纺织工业方面,其中又有70%左右用于国企的新厂设备进口或是技术改造,但有30%左右的外汇份额是给民营企业,建厂或扩产的企业可以申请使用。新建纺织厂稍微慢一点,但旧厂做技术改造的企业在1952年下半年就陆续完成,现在正轰隆隆全力开工。美国人发现的香港与广东、上海之间贸易超级繁忙,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1952年底,中国的纺纱能力为240万锭,如果加上在建工厂已经达到了330万锭,6.1万台织机。除了棉纺和棉织业,此时在建的还有6个印染厂、3个毛纺厂、7个麻纺厂、4个丝绸厂和3个化纤厂、2个纺织机械厂。

现在中国的出口总额当中,制造业只占40%多,制造业中又过半数是纺织品,在出口商品类别中,单纺织品这一项大约占了出口总额的25%。

出口的利润率不太高,7%。但贵在数量多,而且上涨势头良好。

卓炯总结出“两头在外”的纺织业经营模式后,陈沄一方面是觉得以后出口发展起来,外汇算是有着落了,但另一方面又感觉现在出口的窗口太少,中国对西方还是80%的封闭度。

除此之外,还有“出口型通胀”或者“出口型CPI上涨”的压力。

如果出口额1亿元,进口1亿元,那国内的商品-货币总额是平衡的。如果出口赚了1亿美元,没有进口,这1亿美元长期持有成了外汇储备,那国内商品少了,这是现在所说的输出型通胀,不过这个概念被50年代的财经委自己起了个名字“出口型通胀”。

如果出口1亿进口1亿,那还要看进口的是什么。如果进口9400万元的消费品,600万美元的机器设备之类生产资料,国内消费市场价格是基本平衡的(按利润率7%计算)。但现在当然不可能那么多消费品,实际上现在的中国根本就不怎么进口消费品。于是发给纺织工人的工资,工人用工资总要买东西,所消费的商品就只能在国内“匀”出来。用通胀的角度衡量,进口出口的商品等价,没有发生通胀,但居民消费品价格(CPI)上涨了。

按照现在重积累的经济模式,陈沄估计,这种因出口引发的CPI上涨恐怕会维持比较长一段时间。而且,如果未来对西方的出口增长较快,CPI上涨的效应会比1953年还明显一点。

但纺织品这样的“低端”工业出口也好过卖大米板栗花生。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就连国内的棉花产量限制也不存在了,只要国际市场还有发展空间,扩大再生产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而低利润的“低端”出口至少也能挣到外汇,当低端工业出口挣到的外汇足够国内建设发展的需求时,相应地就可以减少农产品的出口。于是,虽然国家还是舍不得进口大宗的消费品,但国内的消费品(尤其是农副消费品)出口减少了,压力相对来说也降低了。

……

1953年5月,第一届“中国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会”在广州举办。这个由广东省委想出来的促进出口交易的点子,现在范围从“广东”扩展到“中国”,并且内涵最后也确定为“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

(广东省自办的出口贸易商品展示始于1953年,1957年升级为广交会,在本位面)

广交会的现场充分展示了什么叫做农产品出口国的特色。大厅里乌央乌央的农副产品,大米就有十几种,其中糯米被摆在很显眼的位置:糯米价格高,1斤糯米等于1斤半籼稻米。

首节 上一节 53/19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