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第383节
加上漂亮国有意帮助它们对这段历史的遮掩,使得研究进展非常艰难。
能找到的资料少之又少。
所以,如今曹子建手头的这些文件,不谈经济价值。
毕竟他根本就没想过将这些东西换钱。
所以,单论研究价值,不夸张的说,即便王羲之的真迹在它面前,那也是弟中弟。
因为这些证据不仅能揭露了那些脚盆国人在华的恶行,同时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要知道,去年的时候,漂亮国有一小伙,在整理顾客寄卖的物品时,意外发现了一本记录二战时期脚盆国侵华罪行的相册。
这本相册包含了三十多张照片,定格了脚盆国战争期间的暴行。
每一张都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残酷。
面对金钱的诱惑和生命的威胁,那漂亮国小伙选择了将这本相册无偿捐赠给华国。
为了表示感谢,外交部赠予了他“娇黄釉喜上眉梢花鸟纹盖罐”。
这是堪称现代版“丹书铁券”的存在。
使得对方成为了如今唯一在世的国礼瓷拥有者。
所以,等回到现实世界,曹子建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联系一下上头,将其也给捐了。
一宿没睡的曹子建,这会全然没有睡意。
这就翻身下床,洗漱了一番后,便是出了四合院。
现在实在没什么胃口的他,直接来到了古雅斋。
随着进店,刘淑芬便是打了个招呼,而后泡上一壶热气滚滚的茶端到了曹子建的边上。
至于方廷,则是很自觉地自己练起了穿针引线。
就在曹子建坐在座位上,想些事情的时候,刘淑芬的声音缓缓响起。
“掌柜的,您这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曹子建回过神来,看向对方,不解道:“淑芬,怎么突然这么问?”
“要是之前的您,这会茶水应该见底了才是,可今天,给您泡的茶,您一口都没喝。”刘淑芬答道:“所以,我才这么认为的。”
对于有些事,曹子建并不想刘淑芬知道,当即摆了摆手,道:“没事。”
说着,曹子建揉了揉自己的脸,努力让自己的心情不那么压抑。
毕竟过去的事不可改变,可未来可以改变。
所以,自己要赶紧在民国世界壮大起来。
只是,王卫都出去快半个月了,还不见回来。
这导致曹子建的计划有点搁浅。
“算了,先抽空去张英那一趟吧。”曹子建暗道。
储物戒指里不仅有多具尸体要扔到海里,同时,那些枪支弹药,他也要给张英那边分配一些。
这用起来的,才叫物资。
要是一直在储物戒指里存着,那不就是一堆破铜烂铁嘛。
“把事情安排一下,今天就出发去津门,然后坐船去虎头沟找张英他们。”
就在他这么想着的时候,一道声音从店外传来。
“曹爷在这吗?”
还没等曹子建闻声望去,只见来人是跟万三混饭吃的王伍。
此刻,在对方的背后,还背着一个黑色包袱。
只是这包袱并没有将物品给完全包住,使得曹子建一眼就看到那露头的三卷画轴。
典型的老装裱。
只是,还没等曹子建起身呢,刘淑芬第一时间便是迎了上去:“这位客人您好,请问您口中的曹爷是我们掌柜的吗?”
只是,不等王伍回答,曹子建已经来到了刘淑芬的边上,道:“淑芬,你去沏壶茶。”
“曹爷,不用这么麻烦。”王伍忙道。
“来者是客,进来坐。”曹子建将对方领进了店内之后,这才问道:“老伍,找我有事?”
“三爷让我过来找您的。”王伍答道。
第414章 死生祸福有命
“跟你带来的这三卷字画有关?”曹子建伸手,指了直还系在王伍背上的包袱。
“对。”王伍点头:“三爷说,这三卷字画,他看不准,所以就让我过来找曹爷您掌掌眼。”
“兴许以曹爷的见解,能看出一二也说不定。”
这话,让曹子建双眸一亮。
他知道,万三虽然在字画方面不及青铜器那么全面,但也算小有研究。
连他都看不准,那这三幅画多少有些来头。
这会,王伍已经背上的包袱给解下来,将其中三卷书画给放到了桌上。
这三卷书画,两长一短。
短的那卷是以手卷的装裱方式。
看其卷曲厚度,估摸着有三四米的样子。
如此横幅的手卷,曹子建没有急着将其打开。
而是同刘淑芬等人先将店里的四张桌子拼凑成一张后,确保桌上没有任何的水渍等物后,这才将手卷给缓缓打开。
随着完全摊开,曹子建先是大致扫了一眼。
该画是绢本设色,横长三米五,纵长30厘米。
虽然有这么长,但是手卷上,画的内容只占三分之一,后面的两米多,是那些收藏过这幅手卷之人的题跋和各方鉴藏印。
可能是年岁有些长的缘故,画面的颜色趋于一种很自然的偏淡。
但是保存的相当完好,画面十分清晰。
画作的内容很简单。
远处的山水笼罩在雾气之中,近处有两块山石。
山石状如蜗牛,盘旋如涡,似有运动感,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石下长出几丛虽然稀疏,但生命力顽强的幼竹。
这竹子跟清代画家郑板桥的截然不同。
郑板桥的竹子笔法劲廋挺拔,布局疏密相间,竹叶间有一股孤傲之气。
而面前这幅画的竹子参差错落,用墨色的浓淡着重描绘了竹子的整体形态和神韵,而不是局部的细节。
两块山石和幼竹给曹子建的整体感觉,就如同画主人对身处逆境的不满和抗争。
“这风格,怎么有点像那位大文豪的...”曹子建心中这么想着,在画卷上寻找起有没有落款或者钤印。
然而,并没有落款。
倒是找到了一枚钤印。
只是这方印并不是人名,也不是斋室,职官、藏书印等。
而是‘死生祸福有命’六字。
看着这枚印章,再结合画作的整体特点。
曹子建对于该画的创作者,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判断。
大文豪,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宋四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总之,集各种头衔于一身。
其书写的《寒食帖》更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他的字写的很好这件事,可谓人尽皆知。
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位文豪还是华国绘画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倡导和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对华国古代绘画影响深远。
只是,他的一生大起大落。
从21岁考中进士走进仕途之日起,便陷入错综复杂的政治旋涡中。
踏上了一条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华国古代文人,往往以画抒情,以画明志。
生活的坎坷和仕途的不顺,反映到绘画中,就变成顽石和幼竹的奇妙组合。
画中,幼竹冲破巨石的重压而顽强生长。
倒是很贴切苏轼对险恶逆境的抗争。
而且根据记载,“死生祸福有命”正是他用过的一枚闲章。
为了确定自己的判断,曹子建查看起了画作后半卷部分。
其上是一代又一代收藏家的手迹和印章。
尤其是卷首位置,最显目。
居然是元代赵孟畹奶獍稀�
赵孟睿翁嬲钥镓肥皇浪铮氖榉摇⒒摇⑽难Ъ遥被故且幻詹丶摇�
接着是明代初期几位文人的题诗。
除此之外,还有三十多方鉴赏印。
上一篇:华娱:重生了,还逼我做渣男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