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第26节
“到时候官府查起来,我就算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那您说,我这么苟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张四爷重重的叹了口气。
“按理来说,你比我见长那么多,我没资格对你说教。”曹子建正色道:“但你这样,我不得不说两句。”
“您说。”张四爷道。
“放纵声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是大不孝。”曹子建开口道。
“我也读过四书五经,圣人的话说的是不错。”张四爷接口道:“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是不孝。”
“但圣人说这话那会,还没大烟阿。”
“染上这个后,该怎么做?圣人也没说阿。”
“你倒会给自己找理由开脱。”曹子建懒得废话,拿过青花碗,道:“好了,你也缓过来了,我走了。”
“卖青花碗的二十银圆券已经放你兜里了。”
说着,曹子建起身,准备离开。
只是刚起身,张四爷立马拦住了他,露出恳求的目光,道:“小兄弟,能在耽搁你一会吗?我想跟你聊几句。”
正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对方的脸面那也得给那青花碗面子。
最后,曹子建点了点头。
“小兄弟,贵姓?”张四爷问道。
“我叫曹子建。”曹子建答道。
“我叫张海山,家中排行老四。”张四爷自报家门之后,朝着曹子建感激道:“曹小兄弟,我这条命是你捡回来的。”
“您不光心眼好,眼力更是一绝。”
“我就是个生瓜蛋子。”曹子建摇头道。
“您可真谦虚。”张海山开口道:“我那青花碗,在鬼市摆一宿了。”
“问价的人也有,不过一听要三十大洋,连价都懒得跟我还。”
“更有甚者还会甩几句闲话给我听。”
“就您,跟我还价了,还买下了它。”
“我看这碗漂亮,所以多嘴还了一句,没想到你真同意了,我总不可能不买吧?”曹子建打了个马虎眼。
“嘿嘿。”张海山突然笑了起来:“实不相瞒,你来我摊位时,听到动静的我就睁开眼瞅过你一眼。”
“起初,以为你是个小年轻,不懂货,所以就没主动跟你搭话。”
“但当我看到你将青花碗拿在手中端详的时候,那上手动作,以及那股子专注。”
“绝不是一个生瓜蛋子能表现出来的。”
“所以,您是行家。”
曹子建没想到,这小老头居然如此见微知著。
结合对方能拥有宣德青花这种重器,曹子建愈发觉得,这小老头的身份并不像表面看的那么简单。
第29章 如意坊,雕玉匠
明代是青花瓷生产的黄金时期。
宣德朝的青花烧制技术更是达到了最高峰。
堪称明代青花之冠。
其成就被歌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在陶瓷界素有‘青花贵宣德,彩瓷贵成化’一说。
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
市场行情基本在百万元级以上的水平。
目前最贵的宣德青花,是一件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
在17年的时候,以2.29亿港元被人拍走。
当然,曹子建现在入手的这件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碗没有那么贵。
但保守估计也是达到千万级别的存在。
见曹子建只是笑笑,并没有接自己的话茬,张海山继续道。
“曹小兄弟,我跟你说这些,并不是要要回那件宣德青花的打算。”
“我只是好奇,你是如何看着那是一件宣德本朝青花的?”
“毕竟如今市场,宣德瓷的赝品还是很多的。”
见对方都将话给挑明了,自己就没必要藏着掖着了。
毕竟这东西已经付过钱,可没有再要回去的说法。
当即开口道:“该碗青花有晕染效果,堆积处青花发色呈现黑蓝色,并有锡斑吃进瓷胎,因此釉面会给人一种凹凸不平的感觉。”
“这只有当时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才会出现的效果。”
张海山微微点头,也没有插嘴,示意曹子建继续说下去。
“宣德青花瓷器纹饰采用双勾小笔触填工艺,画工精细,不会出边界。”
“还有那青花大碗的露胎处,有着星星点点的褐色痕迹,那是典型宣德官窑的装烧造痕。”
“最后便是所署年款款识。”
“凡大明宣德御窑瓷器,这德字‘心’上无横画,有则必定赝品。”
随着曹子建说完,张海山由衷的感慨道:“曹小兄弟,真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对瓷器的了解就如此透彻,乃我张某生平仅见。”
“古玩知识,浩如烟海,我也只是刚入门而已。”
曹子建这话并非谦虚。
因为华国上下五千年,先辈们留下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有些是史书上有记载的,有些则是不为人知的。
这就需要自己的眼界去判断,分析。
所以,不管是才高八斗,还是学富五车,在一些神秘的华国文物面前,还是会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和浅薄。
在五花八门的历史遗存面前,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的无助和茫然。
就比如三星堆文明。
它的遗址表明古蜀国曾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但其历史在一千五百多年后突然中断,再次被记载时已过去两千多年,且关于这段历史的细节知之甚少。
所以,古玩一行,并不是看了几本书,学了点知识就行。
它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唯有开阔自己的眼界,一步一个脚印,一点点的去填补。
“谦虚谨慎。”张海山一脸赞许道:“你确实是吃古玩这碗饭的。”
兴许是觉得跟曹子建投缘,没等曹子建询问张海山的身份,他自己就将自己的底给透露了出来。
“曹小兄弟,其实我在鬼市,呆的时间并不短,但从来没人知道我到底什么来历。”
“我们老张家,到我这代,祖上四辈,全是给皇上当差,都在宫里造办处。”
说这话时,曹子建明显感觉到张海山脸上露出的自豪之色。
这很正常。
造办处,宫中具有实权的特殊机构。
一个专门负责皇家物品的制造,修缮和保养等工作。
皇帝用的,穿的,赏玩的珍宝,都出自这个神秘的机构。
造办处网罗了整个华国最顶尖的能工巧匠。
甚至还有来自西方的科技能人。
他们按照皇帝的要求,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器物。
清宫造办处一直延续到清宫末年。
民间也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凡造办处出品,必是精品。”
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张四爷,我听说造办处有匠作六十一种,有造办处六一行之称。”
“每一个匠作都有一个自己的擅长,负责一个门类的制作,不知道你负责哪个门类呢?”曹子建好奇问道。
“你祖上在宫里做过官?”张海山面露惊讶之色。
“怎么这么问?”曹子建疑惑道。
“这可都是宫中秘辛,不为官如何知道这些信息?”张海山答道。
曹子建也没想到,在自己世界得到的信息居然就成了宫中秘辛。
当即脑子一转,随口胡诌道:“我是做古玩生意的,跟我打交道的多是前朝遗老遗少们。”
“这些都是通过他们嘴里得知的。”
“懂了。”张海山恍然道:“肯定是他们为了能将东西卖上好价钱,跟你说了造办处的一些事。”
“没错。”曹子建点头。
“清朝还没倒台的时候,我是在如意馆负责雕玉方面的事宜。”张海山开口道。
“雕玉匠。”曹子建双眸一亮。
因为接下来他要做的一些事,正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张四爷,今后咱俩或许有合作的机会。”
“合作什么?”张海山好奇道。
上一篇:华娱:重生了,还逼我做渣男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