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第254节

  听人劝可以,但起码,在对方劝说前,你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意识。

  就好比现在,众人都觉得这《陶冶图说》一千八百大洋不值得入手,但曹子建却认为十分值得。

  因为有些东西,不是单纯用金钱就可以衡量的。

  尤其是像这种在现实世界已经被认为是‘国宝级著作’的《陶冶图说》。

  虽然它现在品相有些问题,但自己可以将其拿到现实世界找书画修复师将其给重新修复。

  因此,曹子建没有理会众人的劝说,而是朝着梁海开口道:“刚刚这图册我还没上手看过,现在可否先让我鉴赏下?”

  “可以。”梁海说着便是将图册递给了曹子建。

  曹子建接过,这就对着画卷边上的文字仔细看了起来。

  这些文字是以行书的书写方式。

  字与字、点与画之间,墨色枯湿浓淡的变化上,都能看出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兴许是书写者洒脱的心情和精湛的技艺使得这些文字气韵贯通,极具观赏性。

  “确实是唐英的书法风格。”曹子建暗道。

  此刻,他已经完全可以肯定,这就是最珍贵的乾隆八年本。

  将其重新收好后,朝着梁海确认道:“一千八百大洋,不让价是吧?”

  “对。”梁海点头。

  “行,我要了。”曹子建说着,便是从兜里掏出一张银票外加五十张拾圆银圆券交给了对方。

  随着双方交易完成。

  梁海没有过多停留,朝着曹子建告辞了一句之后,径直离开了包厢。

  只是梁海前脚刚走,陈庆文便是发出一道叹息声:“子建阿,你可真是糊涂,即便有钱,也不能买这么一件残缺品啊。”

  “就是,一千八百大洋,就收这一卷残破的清代图录,太不划算了。”钱华也是跟着开口道。

  其他人也是为曹子建花这么一大笔钱感到不值。

  更有甚者,还以一副长辈的姿态对曹子建进行了说教。

  “年轻人嘛,做事难免会冲动一些,等到回过味的时候,你就会后悔了。”

  “没错,但如今钱也给了,即便后悔也没用了,毕竟人家不会给你退货。”

  “就当一千八百大洋交个学费吧。”

  听着这些话,曹子建却是笑着开口道:“对于诸位的关心,我曹子建心领了。”

  “因为我个人认为,这钱花的一点都不会后悔。”

  “哦?”众人皆是不解的看向曹子建。

  曹子建见状,并没有立刻解释,而是朝着众人询问道:“诸位,知道为何北宋时期的汝官哥钧定,永宣青花,成化斗彩,还有清三代的御制瓷器价格为什么远超近代的瓷器嘛?”

  “那当然是因为这些瓷器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感。”有人答道。

  “可唐代的陶器历史感更重,为什么价格上不去呢?”曹子建朝着那人反问道。

  那人本来就专研书画,对于瓷器属于是只识其一不识其二,所以被曹子建这问题问得完全答不上来。

第268章 《淳化阁帖》整套,可惜不是最善本

  曹子建也没有卖关子,直接道。

  “官窑之所以被称之为官窑,是因为其用料考究,工艺繁琐,耗时耗力的缘故。”

  “而如今,正常的制瓷技艺已经无法养家糊口,这就导致,大家开始逐渐抛去繁琐的工艺,使用最便捷高效的烧瓷方法。”

  “这种方法使得烧制出来的瓷器,釉面死板,黯淡无光,无古代瓷器那般釉面给人莹润的感觉。”

  “这也变相导致精美的瓷器艺术品越来越少,老祖宗的手艺开始逐渐失传。”

  “试问,按照如此发展下来,将来我们留给后代子孙的有什么呢?”

  “而这《陶冶图说》作为集古人对于烧瓷的全部心得,正好弥补了这一点。”

  “其上的图文并茂,只要将其利用起来,完全可以重塑清三代瓷器的荣光。”

  “所以在我看来,其重要性,比之其品相来得更为重要。”

  “不夸张的说,不论是从艺术角度出发,还是文化角度,这《陶冶图说》在将来,都能担得起‘国之重宝’四个字。”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大价钱也要将其买下的原因。”

  听着曹子建的这番话,众人面面相觑。

  他们没想到,如此有深度的话,居然是从一个年仅二十多岁的青年口中听到的。

  一个个都有些好奇曹子建到底经历过什么?才有这番感慨。

  望着众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曹子建想着,今儿毕竟是书画鉴赏会,而非陶瓷鉴赏会,这就将话题给重新拉回了正轨。

  “各位,不谈那些事了,咱们还是开始今天书画鉴赏会的正常流程吧。”

  “嗯。”陈庆文闻言,点了点头,这就将自己带来的画卷打开。

  罗聘的《看花古佛图》。

  罗聘,清代画家,字遯夫,号两峰。

  “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为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入室弟子。

  此人对于人物、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

  其擅长的释道人物,小鬼传统人物等作品深入人心。

  陈庆文拿出来的藏品,正是释道人物图。

  此图作红枫绿竹之间,一罗汉正伎眉赏优糙昙花,后湖石仅用墨染,不加勾勒。

  是罗聘常用的画法。

  与罗汉劲拙的衣纹相互映衬,在古厚生拙之中多了一份淋漓活泼的情趣。

  画幅左侧有题识:花枝寺僧罗聘敬写。

  钤印:两峰。

  随着众人欣赏了好一会后,陈庆文将目光看向曹子建,开口道:“子建,要不你来点评几句?”

  曹子建明白,这是陈庆文想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展示一番。

  对此,曹子建也没拒绝,开口道。

  “罗聘的释道人物画不仅在技法上有所创新,而且在主题表达上也独具匠心。”

  “他的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通过绘制释道人物,罗聘试图传达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解脱的主题,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幅画在构图和笔墨运用上,可谓别具一格。”

  “笔墨运用大胆而富有变化,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以及线条的粗细、疾缓,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的意境。”

  随着曹子建话音落下,陈庆文率先拍手夸赞道:“点评的十分到位。”

  “确实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钱华也是跟着开口道。

  至于其他人,此时,也已经肯定了曹子建的眼力。

  之后,一幅幅作品被展出。

  曹子建也是看得真切。

  很快,便是轮到了曹子建。

  “子建,我早就好奇你今儿带了什么书画过来了。”陈庆文开口道。

  曹子建笑了笑,朝着众人开口道:“诸位,听说过《淳化阁帖》嘛?”

  “当然。”钱华第一个开口道:“这可是咱们华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书法丛帖。”

  “历观明、清两代尺牍、文书,件件有《阁帖》影子。‘

  ‘《阁帖》已然构成行草书的正源,不仅是华国书法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恐将之视为华国书法发展的“命脉”也不为过。”

  “我手头,就收藏了整套十卷的《淳化阁帖》。”

  曹子建闻言,双眸大亮,忙问道:“是最善本嘛?”

  “这怎么可能。”钱华摇头道:“《阁帖》刊刻后不久即遭火毁失传,北宋中后期最善本《淳化阁帖》已极为罕见。”

  “我至今也没听说有谁手里有全套最善本的《淳化阁帖》,即便是其中一卷也是闻所未闻。”

  曹子建闻言,大失所望,但还是问道:“那钱老你收藏的是什么版本的?”

  “历代翻刻本中影响最广、传播最久、声名最重的“明拓肃府本。”钱华一脸自豪的答道。

  对于这明拓肃府本,曹子建是了解的。

  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四皇子朱楧为肃庄王时,赐了最善本《阁帖》一部十卷以为传代之宝,秘藏内库。

  此部《阁帖》即是“肃府本”刊刻之原始底本。

  “曹小兄弟,该不会你今天带来的也是这明拓肃府本吧?”钱华问道。

  “钱老自己看。”曹子建笑着将自己带来的《淳化阁帖卷第九》取出。

  众人这就开始鉴赏了起来。

  随着一页页被翻开,钱华的眼中惊讶之色愈发的浓重。

  “这...这该不会是最善本吧?”钱华一脸难以置信的朝曹子建问道。

  只是曹子建还没说话呢,现场便是有人质疑道。

  “老钱,你没看错吧?”

  毕竟最善本的淳化阁帖,太少见了。

  “不会看错的。”钱华笃定道:“看看这乌黑而有油脂的光泽,这就是当初最善本《淳化阁帖》所采用的乌金拓。”

  “不仅如此,这卷《淳化阁帖》上,有着“肃府本”所没有的银锭纹。”

首节 上一节 254/3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华娱:重生了,还逼我做渣男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