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农业狂魔

农业狂魔 第29节

  “他们不算城里人,只是乡下人拿到了城市户口,然后在城市里没工作,没房子,没养老金,甚至孩子还要走借读。如果在咱们乡发展好,肯定会留下,再说,也没说不让他们回来。”

  “希望一切顺利。”

  “我先去睡觉。”

  余阳嘴上说着,手里却拿出大哥大,联系老韩的合伙人,拳铺挂车的东家,岳东来。

  “岳老板,睡了没?”

  “还没,余大当家的有啥吩咐,直接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菜贩子学着壮汉,也喊起了大当家。

  尤其跑县城打了一架之后,这个称呼似乎更顺口了。

  “是这样,帮我准备五辆半挂,来聊市三鑫玻璃厂,有人问,就说拉玻璃。”

  “巧了,我们刚调过来五辆半挂,准备拉走那1000筐豆苗,我现在就派过去,走高速。”

  “恐怕会耽误两天时间,等忙完,高速费、燃油费、误工费等等,全都记我账,回头补你们200筐豆苗。”

  “我就不客气了。”

  余阳挂了大哥大,又联系二哥。

  让那边时刻准备着。

  只要这边拿到贷款,立马租大巴来干活,等把设备装上车,再跟随半挂返回十里营。

  当然,拆卸设备的工具,还有机械维修师傅,肯定也要准备着。

  ……

  玻璃厂外。

  AMG虎头奔虽然被那些掌握绝大多数财富的人,所嫌弃。

  但普通人,包括领导们,压根不知道AMG,他们只知道这台虎头奔7.0排量,车身更宽、更长,看起来远比普通虎头奔更霸气。

  而买这台车的人,身份肯定不一般。

  玻璃厂对面的马路上。

  “查清楚没?”

  “查清楚了,这个年轻人叫余阳,那辆虎头奔价值220万,个人支付,没走公司账款。”

  “哪里人,做什么生意?”

  “留下的信息太少,还没查到,但通过销售顾问,我们打听到他父亲做工程生意,家里有好几辆豪车,但这个小年轻刚刚跟他父亲闹掰了。”

  “闹掰了?”

  “嗯,他父亲买了两辆日产车,一辆八九十万的皇冠,一辆百十万的丰田世纪,他骂他父亲汉奸。”

  “……”

  “跟他父亲闹掰了,还能一次拿出一百七十多万零花钱,显然家境极好,但我找遍搞承包的圈子,始终没能对上号。”

  “这倒无所谓,就看他是不是真给玻璃厂下订单,现在厂子都开始招工,显然不是作假,估计玻璃厂很快就会跑贷款。”

  “我们?”

  “只要能解决下岗职工安置问题,能松则松。”

  “明白。”

  ………

  第二天。

  玻璃厂跟余阳签订质押手续,拿到了AMG虎头奔,以及购车发票、购车合同、发动机证等等。

  随后,玻璃厂厂长带好证件、材料,领着财务直奔聊市银行。

  忙活一上午,直到按手印,玻璃厂厂长方才明白余阳为什么非要找本地银行。

  因为贷款手续太快了。

  找其他银行办理贷款,审核最低一周。

  找本地银行,谈完贷款数额,不到半小时就批了。

  若非玻璃厂厂长不愿节外生枝,他都打算去信用社再贷一笔。

  当然,签完贷款合同不等于拿到钱,依旧要等,看看贷款什么时候到账。

  但事实证明,质押过来的AMG虎头奔,确实很有排面。

  当天晚上,玻璃厂就拿到了50万贷款。

  余阳收到消息,立刻联系拳铺挂车的东家,让那边的五辆半挂起身。

  同时让89位哥哥,连同十里营汽修店、农机站的老师傅们,化整为零,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来聊市。

  随后余阳首次公开露面,当着许多盯着自己的人,直奔隔壁塑料厂。

  既然得罪了聊市,那就索性得罪到底。

  把塑料厂也带走。

  毕竟咱豆芽还没包装呢。

  当然,咱是正儿八经的生意人。

  不偷,不抢,不骗。

  谈收购。

  而资金……

  玻璃厂50万贷款,豆苗今天收入23万。

  总计73万。

  这些钱,收购一家小规模塑料厂,足够了。

  余阳思索着,来到塑料厂。

  抬头看看招牌……

  嚯,三全塑料制品加工厂!

  “玻璃厂叫三鑫……”

  “我果然与三有缘!”

第24章 三全塑料厂

  “余老板,欢迎欢迎!”

  虽然余阳走着过来,但塑料厂跟玻璃厂仅有一墙之隔,这边早就听到那边的动静。

  甚至知道玻璃厂拿下一个百万订单,不仅解决了下岗职工安置问题,还即将增资扩产。

  羡慕啊!

  塑料厂老板一边引领余阳走进厂区,一边搜刮生平所学介绍自家历史。

  昔日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

  三全塑料厂自然也是一家由国营转为私营的企业。

  同样面临资产被提前倒卖、下岗职工无法安置、往年欠债难以算清、退休养老金支付困难等问题。

  只是塑料厂命好,赶上了时代步伐。

  就像七八十年代,重工业落后,轻工业不行,铝制品又被拿去造飞机,大伙只能使用搪瓷缸、搪瓷盆、铁皮水桶。

  而如今,在经济发达的城里,轻便、低廉、易塑形的塑料制品,已经大范围普及。

  塑料杯、塑料盆、塑料纸、塑料玩具、塑料桌椅……

  三全塑料厂就是凭借餐盒,艰难的活了下来。

  “我们虽然可以正常经营,但塑料原料,比如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颗粒,主要源于树脂、虫胶、松香。”

  “这些东西在咱们国内,产量较少,大部分需要进口,我们资金不多,订购较少,进而造成产量不高,盈利缓慢,最终导致企业规模上不去。”

  “再就是,制造塑料用品需要用到压延机、轴承、吹塑机、注塑机、挤出机、传送带,甚至需要压模机。”

  “这些设备大多只能制作一款产品,若想更换产品款式,就要更换模具。”

  “而更换一套模具,少则数千,多则数百万。”

  “这也就成了限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不过,余老板放心,只要我们拿到订单,就会第一时间订制模具,增设相关生产线,绝不会延误交货。”

  余阳点点头,看向忙碌的工人们。

  塑料厂的规模,远远比不上玻璃厂。

  走进厂区,左边是两间办公室,右侧是车棚和六间宿舍,中间为停车场。

  而在正前方,则是五间红砖砌筑的大瓦房。

  房间两侧堆集着众多袋装塑料颗粒、罐装催化剂、桶装润滑剂……

  中间则是自东向西,排列着七八台掉漆的老旧机械。

  它们全都需要人工操作,甚至需要人工助力,很难看到电气化系统,更看不到智能数控。

  但即便如此,这套设备的最低估值,也不会少于50万。

  如果算上房产、地皮、现有业务等等,60万拿不下来。

  这是余阳让乡长托人多方打听之后,又找玻璃厂厂长问了问,获得的商业情报。

  稍许。

  众人参观完厂房,来到办公室。

  余阳落座后,开门见山。

  “其实我今天过来,是打算收购咱们塑料厂。”

首节 上一节 29/7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御兽:能看到进化路线的我无敌了

下一篇:四合院之十分快乐的年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