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1968:从养殖开始奋斗

1968:从养殖开始奋斗 第587节

  “比如,我们正在规划的新项目,就准备利用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盛产棉花、苎麻的优势,建设现代化的纺织印染厂。

  “这些既能吸收富余劳动力,又能为周边提供生产资料和支持。”

  “第三步,”苏文宸的语气带着憧憬,“我们希望最终能依托不断积累的人才,技术和市场经验,向精密制造和高新技术领域试探性延伸。”

  “当然这肯定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的,这也是一个愿景。”

  “我们在引进设备时,就有意识要求搭配人员培训和技术消化条款,为未来打基础。”

  “毕竟我们不可能总是引进国外设备,还是得发展自己的才可以,哪怕落后一点,不然什么都依靠别人,到时候别人一卡脖子,我们呼吸都困难了。”

  “最后就是大力发展贸易,不仅要卖我们的特产,也要利用特区的窗口优势,帮内地兄弟省份的产品走出去。”

  老人听得非常专注,眼中不时流露出赞许的光芒。

  “深加工,轻工业,瞄准基础材料,再伺机向高精尖摸索……嗯,思路是对的,要稳扎稳打。”

  “尤其是发展贸易这个思路,很好!特区,不仅要‘特’在政策灵活上,更要‘特’在作为桥头堡的战略价值上。”

  “要当好‘两个扇面’的枢纽——对外的窗口,对内的辐射源。”

  他放下茶杯,站起身,走到另一面的窗边,背对着苏文宸,眺望着远处新建的厂房和更远处广袤的原野。

  声音不高,却充满了力量和对未来的深远思考。

  “文宸啊,你这里搞的这个模式,这个路径,非常重要。”

  每一个字眼都让苏文宸瞳孔收缩。

  就在这时,包厢门被轻轻敲响。

第373章 传承!

  时间流逝。

  转眼便进入隆冬腊月。

  1月13日,京市。

  临近年关,虽然严寒依旧,却难挡人民的热情。

  因为在这里。

  第四届人大马上就要在此地隆重召开。

  对于刚刚在黄淮海特区创造了“盐碱地上起金仓”奇迹的苏文宸而言,这次大会的意义尤为特殊。

  ,苏文宸拿起一份标题为《黄淮海发展特区设立草案》的文件,仔细检查了好几遍,才认真的装进公文包里。

  接着拿起放桌子上的第四届人大代表证。

  缓缓的夹在胸前。

  走到镜子前,看着镜子里沉稳坚毅,眼眸深邃身影。

  不知不觉间,他已经走到了这一步。

  苏文宸感觉胸前的代表证沉甸甸的。

  他已不再是几年前那个初出茅庐的基层干部,而是带着一个生机勃勃的特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以及一份关于“特区”未来的立法草案而来。

  步入宏伟庄严大会堂。

  穹顶高阔,灯光璀璨。

  空气里弥漫着庄重而热烈的气息,伴随着代表们一个个入场后,全场顿时响起阵阵低声的交谈与文件翻阅的沙沙声。

  就在这时,一股无需言语的特殊气场悄然蔓延开来,许多代表不自觉地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主席台侧方的入口方向。

  首先一道面容清癯却笔挺如松身影出现,他穿着一身熨烫得一丝不苟的灰色中山装,步履沉稳。

  而他的身前的轮椅上,则坐着一位身体已显羸弱,但那双深谙历史烟云,洞察世事变迁的眼睛却没有丝毫变化的老人。

  老人扫视会场,那目光仿佛积蓄了万里风霜后的平静大海,表面柔和,内里却蕴藏着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

  他坦然接受着这种不便,眼神里却透露出的力量,并未因坐姿而削弱半分,反而在这不便中更添一种历经沧桑的沉静力量。

  随着后面的老人稳稳扶住轮椅的推把,轮椅缓缓移动,几乎没有发出声响,却仿佛踏在包括苏文宸在内,在场每一位代表的心弦上。

  看着眼前一立一坐缓缓入场两位长者。

  苏文宸心头涌现阵阵酸楚。

  一位脊梁坚毅如磐,撑起了国家的责任。

  另一位现在身影虽显疲惫,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脊骨所系。

  这一刻全场陷入了更深层的寂静。

  呼吸似乎都凝滞了,唯有心脏在胸膛里擂鼓般震动的声音清晰可闻。

  每一个角落的代表,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

  很快,随着两位长者入席。

  会议议程开始有序推进。

  一个个议程开始提及,商议,投票!

  当议题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体制创新时,会场的焦点逐渐凝聚。

  “下一个议程,由黄淮海特区代表苏文宸同志发言!”

  随着大会主持人的话音响起。

  苏文宸也敏锐地捕捉到,主席台上几道目光扫向自己。

  有期许,欣慰,好奇,各种目光不一而足。

  苏文宸作为发言人,也在代表们和摄像机镜头的注视下,稳步走向发言席。

  他没有立刻宣读手中那份《黄淮海发展特区设立草案》的内容,而是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而清晰地回顾起来。

  “各位代表!同志们,四年前,在苏鲁豫皖交界的黄泛区盐碱地上,我们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群众智慧和科技力量。”

  “用‘治碱肥’驯服了不毛之地。”

  “我们发展了‘治碱兔-速生鸡’的闭环循环产业,引进了大型化肥厂,饲料厂,孵化系统,食用菌设备。”

  “初步构建了一条从‘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

  “三年后的今天!”

  苏文宸的声音提高了些,带着特区发展的澎湃。

  “那片曾经的贫瘠之地,已矗立起规划合理的工业区,繁忙的铁路支线吞吐着‘盐碱克星’走向世界,治碱肥出口累计已达百万吨,成为我们最重要且稳定的外汇来源之一。”

  “‘蓝水金羽’和‘东方月华’的品牌,通过高端拍卖让国际市场领略了‘东方味道’和‘东方瑰宝’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特区内人均肉类消费量大幅提升,粮棉种植面积稳步增加,数万农场职工和周边百姓实现了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我们真正在‘瘠田垄里起了金仓’!”

  伴随着苏文宸的话语,不少代表席中发出阵阵低语和赞许的点头。

  苏文宸提供的,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活生生的数据和变化。

  苏文宸话锋一转,语气转为诚恳而坚定。

  “我们深知,特区能有今日,离不开领导的胆略与信任,赋予了我们这片‘试验田’大胆闯、大胆试的空间。”

  “但这种探索模式的成功经验,是否具有推广性?它的未来发展如何保障?”

  “我们特区干部,特区的几百万群众,日夜期盼着一个清晰的名分和稳定的框架,好让我们能心无旁骛,行稳致远!”

  说完苏文宸高高举起手中那份,凝聚了他这几年心血的《黄淮海发展特区设立草案》。

  “为此,我们恳请大会细致审议这份草案!”

  “以立法的形式,正式明确黄淮海发展特区的法律地位,管理权限,特殊经济政策框架和发展目标。”

  “我草案的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立足区域特色,鼓励改革创新,大力发展产业,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国人民!”

  发言完毕,会场短暂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许多代表,尤其是来自经济领域的代表,眼神中充满了热切和思索。

  苏文宸的发言,不仅是在为特区请命,更是在为国家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份极具说服力的“实践答卷”和制度构想。

  后续的审议中,虽然有部分代表对“特区”概念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平衡提出谨慎意见。

  但苏文宸所展示的特区实绩,清晰的发展路径以及立法草案的严谨性,还是赢得了广泛支持。

  特别是在分组讨论时,苏文宸又详细阐述了特区如何利用开放窗口进行贸易。

  时强调特区发展与周边省市的联动辐射作用,也有力地回应了不少的疑虑。

  投票结束!

  当主持人宣读表决《关于设立黄淮海发展特区的决议(草案)》时,整个会场气氛凝重。

  赞成票的数字一点点增多,最终定格在一个压倒性的数字上——通过!

  那一刻,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苏文宸强抑内心的激动,眼眶微微发热。

  他看到主席台上的长者,也露出了欣慰而有力的笑容,并朝他微微颔首。

  这不仅仅是黄淮海特区的胜利,更是国家在探索改革开放,激发地方活力道路上迈出的里程碑式一步。

  而且这一次,苏文宸参与其中,他不知道自己能否让以后变得更好,但是却也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随着一项项议程的结束,全场代表并未立刻离席。

  所有人不约而同地保持着肃立姿态,目光聚焦在主席台上,会场陷入一种庄重而期待的寂静中——代表们都在默默等候着主席台上的两位备受敬重的长者先行退场。

  这种自发的等待,是对长者的深切敬意的无声表达,会场气氛肃穆而庄严。

  主席台上的长者环视全场,显然察觉了这份等待。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敬意,其中一位长者脸上露出了温和而亲切的笑容,他打破了这份安静,用轻松而略带幽默的口吻对着全场代表说道:

  “你们不走,我们,也不好走!”

  这句平实却充满人情味的话语,瞬间消解了大会堂内过于严肃的气氛,引来了一片善意的笑声和更为放松的掌声。

  在长者的示意和带动下,主席台上的领导们微笑着点头致意。

首节 上一节 587/5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万界穿越:从生化危机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的无尽人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