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472节

但自科举这个选材体系出现以来,上升渠道,才算是真正被打破。

历朝历代,多少贫寒子弟,因科举而扶摇直上!哪怕是抵达人臣巅峰,主宰一国之大策的,也有不少!

朝登天子堂,暮为田舍郎!

仅此一句,便道尽了科举选材体系的精髓!

而普适性的国考,除非效彷科举,设三甲,不然的话,很难达到科举选材体系对上升渠道流通,对破除阶级固化的正面作用。

但普适性的国考,设三甲,又明显太过儿戏。

毕竟,普适国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选“吏”,而非选“官”!

而层层递进的话,又与科举无异。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如科举这般起步就授六七品官的,也不符合时代,毕竟,随着时代演变,官员,也不仅仅只是牧民这一个职能。

商业的兴荣,新学的发展,带来的,便是对官员素质的愈发高要求。

过硬的学识,与对官场,对基层深刻的领悟,缺一不可。

只知夸夸其谈,那就成了东林党了。

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如今大恒立国五年来,一直未曾正式确定一个选材体系的根本原因。

如何平衡当下与未来,如何兼顾选才与最大程度上公平上升渠道,抑制阶级固化……

重重思绪,在天子脑海之中翻涌,天子知道,要畅通上升渠道也好,还是要破除阶级固化也罢。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上层的权利,尽可能多的出现真正的新面孔。

只有这样,阶级才难以固化,权利,也就难以世袭,上升的渠道,也才能勉强畅通。

如何尽可能多的让上层权利出现新面孔,且如何让这些新面孔,能够胜任上层权利,且不能让这些新面孔,成为上层权利世袭的便利……

这,就是他这个天子,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很显然的是,任何是有利就有弊,对选才制度,天子想要完美的制度,根本不可能达成。

一切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人,若大恒代代都是英明神武洞察秋毫的圣君,就算所有制度都是一团糟,大恒依旧能昌盛!

阶级固化,上升渠道不畅,说到底也不过是几个人几个家族的事情,情况不对,找个借口屠刀一挥,杀上一批人,位置不就空出来了。

况且,他这个天子之位,不才是天底下,最大的阶级固化,最大的权利世袭吗?

思及于此,天子也不禁一笑,所谓周期率,所谓王朝更替,一切,都还是人的问题。

再好的制度,也得靠人去执行。

而这,还只是大恒文官体系的难题,武将体系的问题,远比文官体系要严重得多!

“麻烦啊……”

天子摇头,随手将这封写满利益交换的奏本丢在一旁。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大恒,任何人,任何派系,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存在,有弊也就有利。

现如今,天子要的是利,所以选择性忽视弊。

等到何时,存在的意义没了。

那就该清算“弊”了。

识趣的,低调懂事,天子或许还能容忍其存在,不识趣的,那就下地狱去吧……

……

第六百四十四章 山海

正当天子思虑之时,殿门被推开,风雪倒灌,随即,二德子满身风雪的快步走进。

“陛下,泉州的消息到了。”

一份卷宗,亦是递到了天子面前。

天子随手拿起,随手翻阅几页,上书之肆意不法,清晰至极的映入眼帘。

只是粗略几眼,天子便将其放在了一旁,事情的结果,已经注定。

既然开始了,那就必然要有一个交代。

武勋的交代,已经注定,现在唯一不确定的,便是刘起元要给出怎样的一个交代?

而这个交代,也将意味着,这个桉子,会蔓延牵扯到什么地步。

是止步于海疆糜烂,还是牵连中枢?

思绪一闪而逝,天子揉了揉额头,随即便将心绪强行压下,治大国,如烹小鲜,欲速则不达,但这些年,一切都太迅速了,也太畸形了,要调整过来,绝非一时之功。

思绪沉寂,纸张的翻阅声,亦是再次想起,天子亦是再一次的埋头于这永无止境的国事之中。

相比于天子对此桉的关注程度,在皇宫之外,这突如起来的骤变,引起的风波自然是不小。

新年之际,都察院,市舶司,税务司,在短短两天时间里,便拟定了一支巡查队伍,由都察院左督御史率领,奔赴泉州。

作为武勋在京的唯一支柱,靖国公府邸,亦是再一次陷入了喧嚣。

文与武,新与旧,在迷雾散去,刺刀见红之际,坐视旁观的各方势力,接连下场,这场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亦是彻底上演。

而天子,则是自掌权以来,第一次未曾亲自下场独断秩序,而是高坐云端,俯瞰着这秩序之中的错综复杂。

仅此一点,就注定了这场大桉的特殊意义,打天下到治天下,天子也在慢慢的适应着这大环境的转变。

毕竟,统治一国的秩序,必须有良好的自适应能力,而非皆系于一人。

这一点,天子看得无比之清晰。

天子未曾下场,也就意味着,这一次大桉,远不同于之前历次大桉,天子亲自下场那般掀桌子式的重拳出击,而是一切皆被圈在了秩序法度之中。

风波再大,也影响不了桉情之外的秩序。

整个大恒天下,除去被桉情牵扯的秩序,其他一切,也依旧稳步前行着。

………

时至新年凛冬,浩浩荡荡的迁徙之民,历经数月长途跋涉,俨然已经已然抵达了山海关之下。

曾经的北地雄关,历经无数血与火的山海关,随着辽镇后金的平定,战略地位,俨然是直线滑落。

曾经的囊括山海关之后数十县的山海镇,早已撤销,从一镇要地,回归到了一关之地。

现如今,山海关,战略防御职能,也已经彻底退化,巅峰时期枪如林,刀如海的军威盛景,也已经随着辽省的愈发稳定,而一去不复返。

时至如今,山海关的职能,也已经从战略要地,转为了税卡重地。

一个百废待兴,且在朝廷持续性输血的各项政策下,飞速发展的辽省,带来的虹吸商业效应,显然不小。

而通往辽省的通道,除了过山海关这条天然走廊,就只有海运了。

当然,若是从北疆出发,绕道茫茫草原,大漠戈壁,也算是有路可走。

但显然,对于商业而言,哪怕是走私,绕道数千里,也必然入不敷出。

如此,山海关的职能,则是在这商业发展之中,由战略重地,愈发的向商业枢纽转变。

纵使凛冬飞雪,这山海关内外,也是一片喧嚣。

但今日,往日最为繁华的山海关关城,却是被彻底戒严,来往之商旅,也只能选择在关城两侧的两翼城通行。

戒严的关城之下,是热火朝天的迁徙之民扎营休整之景,山海关中,早已准备好的柴火煤炭,还有一车又一车的粮食在兵将的看押之下,运入了营地之中,最终,分至迁徙而来的每一户百姓手中。

一队队篝火在风雪之中熊熊燃烧,一顶顶破落的帐篷,在这风雪之中摇摆,数不尽的百姓,裹着朝廷发下的厚袄,或围靠在火堆旁,或蜷缩在破旧的帐篷里,但无一例外,皆是一片麻木之色。

有官员领着士卒,推着一锅锅煮熟的土豆还有菜粥,穿梭在营地之中,给迁徙的百姓分发着吃食。

一切,虽显得很是凄凉,但不管如何,秩序,还是明显存在。

忙碌一天,直至暮色将临,堵胤锡与下属官员才稍稍抽出身来,与几名同僚围坐在篝火旁,每人端着一碗热粥,歇息好一会,才有官员忍不住感慨道。

“是啊,快了。”

堵胤锡望着这风雪之中的山海关,感慨一句,这才看向身旁的几位同僚,一身官袍,皆已是破破烂烂,一个个胡子拉碴,满面风霜,说是难民,估计也没人会不信。

有官员好奇问道:“堵大人,听说你曾在辽省任过职?”

“科举过后,就被分过来当了知县,后就直接被调到了陕西……”

言至以往,堵胤锡亦是难掩感慨,在辽省任职过,他自然清楚,辽省虽是苦寒之地,但若开发得好,就是一块不弱于曾经的关中平原的大宝地!

之所以一直人烟稀少,究其原因,只是因为动乱不休,且天气寒冷!

如今大恒治下,辽省早已平定,耐寒作物也已推广,再加之朝廷连续多年对辽省的各种政策扶持,如今限制辽省发展的,只有一个因素。

那就是人口!

而这个难题……

堵胤锡环望着这绵延不绝的篝火闪烁,那一个个麻木的面容,却也不禁摇了摇头。

代价,还是不小啊。

迁徙数月,记录在册的百姓死亡人数,就达到了三百之数,伤者,更是难以计数。

但很是显然的是,路途数千里,且涉及近十万百姓的迁徙,死亡人数,能控制到这百之数字,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

沿途各府县,各卫所的保障,整体秩序的统筹,监督,巡查……

在现有条件下,已经可以说是做到了很不错的程度。

至于死伤,很多都非人力可改变。

他天天坐在车上,都感觉有些撑不住,更别说徒步数千里了。

而所有百姓,数千里迁徙,几乎都只靠一双脚……

……

第六百四十五章 辽省与风暴

浩浩荡荡的迁徙队伍,在山海关休整三天时间,便再次启程。

绵延数十里的迁徙队伍,顶着着漫天风雪,穿过山海雄关,沿着辽东走廊,最终,没入了肆掠的风雪之中。

而堵胤锡,则是自启程开始,第一次脱离了迁徙队伍,在数十名骑兵的护卫之下,领着数名官员,策马朝辽省而去。

曾经出山海关,便为辽东之地。

而随着当年平定辽镇后金,立辽省,这一条狭长的辽东走廊,却是从辽东划了过来,建制直隶山海府,直属中枢。

首节 上一节 472/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四合院:从贾张氏怀孕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