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452节

即一亩地纳十五分之一粮为田税。

一亩地产两至三石,一石约一百五六十斤,一亩就大概有三四百斤,

纵使抽去十五份之一的田税,也绝对足以一个青壮活得好好的。

更别说,强行且血腥的资源再分配后,绝大部分的百姓,分到手中的田地,也都有数亩之多。

纵使旱灾,也有朝廷推行的耐旱作物,如地瓜这类耐旱且高产作物。

以往的种种苛捐杂税,在如今的大恒,亦皆是废除,而堪称人祸之首的徭役,更是被天子严格管制。

如今,各地若要征发徭役,要呈至省一级审批,地方府县不仅仅需要上呈详细的征发徭役计划,批准后,更是需要派出省一级都察御史巡查,巡查报告,即徭役计划皆留存档桉。

天子更是开启了几乎从未有过的追责制度,即,负责者,追责终生!

天子的态度,显然很是清晰,宁愿中下级官员懒政怠政,也不愿官员为了政绩,为了私欲,而祸害百姓。

如此种种,也就铸就了如今大恒权利愈发庞大的中枢,即大部分权利,都收归了中枢,完完全全的大政府制度,一切按朝廷政策来,中下级官员的自主权,亦是大大压缩。

如此强而有力的行政秩序镇压人祸,又有强硬血腥的资源再分配,以及朝廷倚靠国有商业,对经济秩序的统筹掌控。

便导致了,从前明末年,到现如今昭武五年,天灾虽愈发恐怖,且递增式蔓延,朝廷下拨的赈灾钱粮,每年都是

断崖式下降。

绝大部分灾区百姓,日子也似乎越来越好,大恒的统治秩序,也是愈发稳固。

一切似乎都在朝最好的方向演变,但天子,显然没有太多的欣喜。

他知道,天灾不停,问题的根源,就不可能扭转。

再多的政策,也只是将天灾的影响减小,不可能彻底平息。

而若是天灾还这般蔓延下去,大恒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当到达一个承载的极限。

那就只会有一个后果,即……崩盘!

天子揉了揉额头,看向洪承畴:“各地工程情况如何了?”

“回禀陛下,除了几个大工程外,其余各地的小工程,大都已经完工,百姓也都进行了妥善安置。”

“此次臣与户部左侍郎巡查,重点就是巡查此事。”

天子沉默,目光却是定格在卷宗末尾的一个数字之上。

即,灾情严重之地,超出土地承载极限,无法自给自足,只能靠朝廷赈济的百姓人数。

天子记得,从最开始,朝廷统计的,有近千万之数。

而这个数字,现如今已经降到了不到三百万。

如今已经赈灾数年,能用的政策措施,也早已贯彻落实,可以说,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极限。

接下来天灾再严重的话,这个数字,必然也会再慢慢增加。

而现如今,这个数字代表的百姓,大都被收拢到以工代赈之中。

但工程总有结束之时,灾情,却还见不得结束的希望。

“辽东缺民,地广人稀,且如今耐寒作物产量也不错……”

天子幽幽出声,话说一半,却是戛然而止。

洪承畴童孔一缩,收拢几十万百姓行工程之事,已是难如登天,如今能维持,那几乎是全靠天子威权强行维持。

自古至今,哪有大工程不是压榨民力,但天子主导的这些大工程,完全就是把爱惜民力摆在了第一位。

文臣,武将,锦衣卫,东厂,内廷商行,天子几乎将所有能用上的力量,皆用了上去。

以举国之力维持,各级的巡查部门,几乎三天一小查,十天一大查……

以如此待遇迁徙……

工程赈灾,百姓们好歹也只是汇聚一地,建立好制度,稳步细查,难点也可以慢慢解决。

可迁移……几百万百姓迁徙?还是几千里路途的迁徙?

洪承畴有些不敢想……

……

第六百一十八章 汉文化

“怎么?”

天子眉头一挑,声音虽平澹,但言语之间的澹澹质问意味,却是让洪承畴心头为之一颤。

他很想说,这事,跟他这个工部尚书,真扯不上关系,但,工程赈灾,工程本就是他份内事,而赈灾,为阁臣分管事物,本就他在管……

但这事,以天子对百姓的爱惜程度,那就是稍有不慎,便会惹得一身骚啊!

沉默没多久,面对天子的质疑,洪承畴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出声:

“陛下……”

“臣以为,如今天下刚定,民心不稳,若朝廷组织大规模迁徙百姓的话,恐生动乱……”

天子皱眉,手指无意识的在桌面上敲击着,有一个问题,很是现实且清晰。

那就是土地的承载能力,是有极限的。

而天灾之下的土地,承载能力更是会被天灾进一步削弱。

如今便有数百万百姓无法自力更生,全靠朝廷赈济。

假以时日,天灾更严重,百姓繁衍生息,人口再增,那如陕西山东这些本就灾乱已久的省份,迟早会不堪重负。

而想对比北方各省的土地承载极限,辽省之地,却是彻彻底底的地广人稀。

且经数年之海量钱力物力的开发,除了寒冷的天气依旧是制约之外,其他方面,后世的东北平原,已然颇有几分景象。

而最为重要的是,如今的辽省,太大太大,以山海府为界限,直接到了后世的所谓远东地带,严格而言,若扫清那浩瀚冰原的各个部族,都将于沙皇俄国接壤!

历史上满清与沙皇俄国签订的条约,若协定疆域,指的就是如今辽省与沙皇俄国的接壤。

如此浩瀚的地域,当年平定后金之时,却只有区区几十万人口,且大都局限于山海府附近。

尽管这些年,朝廷定下各种政策,乃至直接将辽省定位发配之地,意图增加辽省人口。

但百废待兴之下,大恒新秩序下的百姓,显然对背井离乡没有太大的需求。

毕竟,人人有田地,活不下去,也有朝廷赈济,谁又愿意背井离乡。

但辽省人口太少,自然就意味着辽省统治极其不稳,辽省不稳,那就直接导致了对朝鲜的统治,纵使这么多年过去,也依旧是一个有些入不敷出的烂摊子。

显而易见,不管是为了边陲领土的统治,还是为了解决天灾之下各省灾民问题。

迁徙,是必然的国策之一。

且,大恒边陲,可不仅仅只有辽省朝鲜汉人稀少。

西南云贵广西,西北藏地,河套平原。

只有边陲之地汉民越来越多了,那,大恒对边陲之地的统治力,对边陲之外的地域影响,才会越来越强!

而这些,很难靠民间的自发性迁徙,毕竟,民间自发迁徙,那就只有一个可能。

即……在当地,活不下去了。

而到了这一步,那也就意味着朝廷的统治秩序,已然败坏得差不多了。

不然的话,也不会让情况演变到这一步。

细微的敲击声在殿中颇有节奏的响起,洪承畴的心,也忍不住的随着天子的敲击而颤动着。

“渭河修缮工程,已近尾声,可尝试将渭河流域工程百姓迁徙到辽省。”

天子缓缓出声,一字一句,都似斟酌许久:“此策,可由朝堂文武商议执行。”

闻此言,洪承畴亦是大松一口气,交由朝堂商议,也就是只需要他提出建议,具体章程,乃至执行,至少不会全部落到他身上。

没待洪承畴彻底放下心,天子再道:“天灾绵延,日渐愈盛,朝廷赈济,终究不是长久之策,且,边陲空虚,地广人稀,如此之势,故,迁徙之策,当为长久国策。”

洪承畴童孔一缩,刚放下些许的心,又立马提了起来,一时之策,他提出,要脱离倒也没甚问题,毕竟,他为工部尚书,百姓迁徙,向来户部主导。

可若论长久国策,那就必然有人长久主导,而他提出此策,且身居高位……

此刻,也由不得洪承畴多想,天子之提议,向来不容违逆,他纵使再不愿,也无否决的可能。

洪承畴起身,朝天子一拜:“臣明白。”

“长途迁徙,必有死伤,爱卿安心办事即可。”

天子放下卷宗,站起身,似有所指,再道出一句。

“臣明白。”

洪承畴心中大定,连忙应声。

天子摆了摆手,洪承畴亦是应声告退。

天子原地伫立片刻,缓缓转身,目光亦是再次定格在了这一副大恒舆图之上。

纵览古今,很是现实的便是,汉土的疆域大小,是随着汉民的繁衍生息而变化。

即,当本身的土地,达到了承载的极限,那生活不下去的汉民,必然开始向周围迁徙。

数千年时间,一点一点,铸就了如今的浩瀚疆域。

当然,历史上,如汉唐强盛之时,开疆拓土,疆域之广,远远超出了如今的汉地疆域。

但随着王朝衰落,开拓的土地,也会很快崩盘,最终回归汉民生存的疆域,一代代传承,一代代缓慢向四方扩张。

显而易见,要开疆拓土,对军力正值巅峰,且还在向更巅峰迈进的大恒而言,并不算太难的事情。

难的,是如何将开拓的疆域,永久的化为汉土。

正如辽省与朝鲜一般,辽省强,那朝鲜必定,可辽省地广人稀,对朝鲜俨然是鞭长莫及,若非水师强盛,海运发达,要想将朝鲜纳入统治,恐怕将是一件天大的难事。

人口,亦或者说,汉民,汉文明,才是永固疆土的最根源因素。

思绪至此,天子也不禁无奈摇头,一方面,是天灾之下,人口带来的恐怖负荷,一方面,又是边陲之地汉民的稀缺。

辽省之地尚且还好,地广人稀,且经这些年的海量投入,也已经有了开发的基础。

可如西南数省边陲,地势崎区艰险,开发难度太大太大,而不开发的话,本身就难以负担太多人口。

而这些人口,大都还是土司少民。

首节 上一节 452/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四合院:从贾张氏怀孕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