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双穿:这个三国有龙气

双穿:这个三国有龙气 第247节

  “各位争论的很激烈呀,都在讨论什么呢?”季秋笑道。

  张昭回道:“诸位同僚正在讨论,此次高考,谁能夺魁?”

  “那诸位都看到哪些人才?”季秋颇感兴趣的问道。

  张昭道:“孔副部长很看好陈群的文章,认为他有状元之才。

  郑部长则认为步骘的才学、智谋与胆识皆为上上之选,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那不知子布可有看好的人选?”季秋问道。

  张昭道:“属下认为,张纮的能力,在诸考生中,可排在前列。”

  “嗯,都是一时之选啊!”季秋点头赞许道。

  这三人皆是史上有名的人才。

  其中陈群是颍川人,时年十七岁。

  自幼潜心研究律法与礼制,对治国之道有深刻见解。

  历史上初平二年,他在家乡参与修订乡规民约,以“公平公正”著称,其管理才能开始受到关注。

  后效力曹魏,制定“九品中正制”,对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影响深远。

  他也崇尚以礼治国,难怪会被孔融看中。

  步骘是临淮淮阴人,时年十七岁。

  早年孤苦,靠种瓜维持生计,但他坚持读书,胸怀大志。

  历史上初平二年,他在江东游历,与名士交游,以“沉稳善谋”闻名,常对时局发表独到见解。

  后效力东吴,官至丞相,在治理地方与外交事务上均有突出表现。

  这是一位允文允武的大才,最重要的是精通实务,难怪被郑玄看中。

  不过季秋对他最大的印象,是他的族妹步练师。

  这是孙权的宠妃,非常漂亮!

  张纮是广陵人,时年十九岁。

  精通文学、历法与占卜,是典型的“文儒之士”。

  历史上初平二年,他因躲避战乱南下江东,以一篇《讨董卓檄文》闻名,其文笔犀利、逻辑严密,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

  后辅佐孙策、孙权,参与制定东吴的内政与外交策略。

  历史上谈及江东早期谋士,通常是说二张。

  而这二张指的其实就是张昭和张纮。

  可见这二人之间,相性很高。

  如今这张纮果然是依旧被张昭所看重。

  这三人皆是出身寒门,脱离了历史上的固定人生轨迹,来到青州投靠季秋。

  其实也不只是他们,此次高考中史上留名的人才,还有很多。

  如徐庶、邓艾、吕蒙、凌统、蒋钦等,这些出身寒门的未来名臣名将,此时大多十六七岁,历史上此时大多处于是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

  如今却全都赶来青州,投奔季秋了。

  这充分彰显出了季秋如今在天下寒门子弟心中的地位。

  同时也是季秋发布唯才是举招贤榜,与晋升天下一流诸侯的联合作用!

  看着如此多的人才投奔到自己麾下,季秋心中油然升起唐太宗李世民的感悟,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这些人才并不能拿来直接用。

  因为随着季秋势力的逐渐成长壮大,逐渐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那些隶属于龙气三国世界的老式人才,不说完全被淘汰,也正在逐渐被边缘化。

  想要在季秋势力内部站稳脚跟,就必须时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这才能适应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连本就已经在季秋势力内部的早期人才都是如此,后期进入的新人才,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对于这些人才,必须要先进行改造,才能重用。

  不过好在他们目前都处于是十六七岁的年纪,正是最善于学习和改造的年龄段。

  同时他们天资绝顶,在原本没有太多教育资源的情况下,都能成长为天下绝顶人才。

  如今有了季秋提供的充分教育资源,必然能够更好的成长起来,成为日后季秋势力的中流砥柱!

  两日后,第一届高考开始了。

  五日后,第一届高考结束了。

  十日后,高考成绩单出来了。

  出乎所有考官的预料,获得第一名的,既不是陈群,也不是步骘,更不是张纮。

  而是徐庶!

  原因很简单,这次高考共有五场考试。

  行政、军事、工业、农业、医药五个学科,各考一场。

  然后综合计分。

  在综合分达到录取标准的前提下,根据考生各科成绩,来决定考生未来去哪个学院学习。

  徐庶在任何一科的成绩都不是最高的,但却是综合分最高的。

  简单来说,他不是专才,而是全才!

  这也符合他在历史上的情况,文武全才,百工之术皆有涉猎,不然也不能跟诸葛亮玩到一块去。

  季秋对此很是欢喜,这是天然去做地方亲民官的料子啊。

  所谓地方亲民官,就是县令、太守、州牧这类实际掌握当地军政大权的官员。

  对于这类官员,不需要你专精某个方面,但你对所有方面,都要有充分的了解。

  至少不会被人忽悠。

  季秋亲自在表彰大会为徐庶颁发了首届高考第一名的奖状,然后将他安置到了行政学院。

  五大学院名义上是平等的,但实际还是以行政学院为首。

  即便是军事学院都要稍逊一筹。

  没办法,在官本位社会,官员从古至今都是最高贵的。

  目前是天下争霸阶段,按道理来说是军事优先,军方理应能够压文官一头。

  不过季秋势力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因为季秋拥有现代世界这个大后方,即便是在战乱时期,也能充分搞好内部建设。

  这倒是即便是在战乱时期,军方依旧是被文官系统狠狠压制在下面。

  季秋势力内部,依然就是以文御武的情况。

  这也会是未来季秋势力长期坚持的国策。

  高考之事,就此算是告一段落了。

  那些被青州大学录取的考生,从此开始在青州大学为期两年的学习生活。

  而高考落榜的考生,可以选择重回中学进行复读,或是自行在家复习,以便来年再考。

  不过无论是复读,还是来年再考,都要缴纳一笔较为高昂的学费,这不是底层家庭能够承受的。

  季秋并不是大学至高论的坚定支持者,虽然从个人的角度看,多耽搁一些时间,考上大学是很值得的事情。

  但从国家和势力的角度看,每个人的学习资质有所不同,每个人擅长的方面也有所不同。

  强行将所有人都限制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既浪费资源,又没什么意义。

  还不如今早让他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有句话说来比较残酷,但却是真理。

  总要有人去做那些底层工作的……

  当然,他虽然是这么想的,却不会完全这么做。

  民意总还是要顾忌的嘛。

  所以就留了这个可以复读和再次高考的窗口。

  只不过要交一笔较为高昂的费用,等于是从用软刀子限制了人数。

  绝大多数落榜生,还是要回归社会,直接选择就业的。

  而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来说,他们想要找份好工作并不难。

  因为就目前说,中学毕业学历,还是蛮有用的!

第177章 刺董在即,路遇蔡文姬

  高考结束后,领地各项事务继续按计划推进。

  季秋的工作也回到了正轨上。

  在兼顾各项基本工作的同时,密切关注出云岛的情况。

  嗯,他目前主要有两项基本工作。

  第一项基础工作,是每日往返现代与龙气三国世界,运送两界物资。

  随着两界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他每日需要运送的货物也与日俱增。

  不过他的随身空间体积,也随着他的实力增长而不断扩大。

  总体来说,两者呈现出一个平衡状态,所以这项工作需要的时间倒是没有太大变化,基本就是每日一个时辰。

  季秋也曾利用空闲的时候,一天工作十几个时辰,往两界各自运输了大量物资,这样就可以腾出接下来半个多月的时间。

  但这也就是极限了。

  一方面,两个世界生产物资都是需要时间的。

  即便是季秋提高了运力,却也没有那么多资源给他运输。

首节 上一节 247/2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长津湖:从新兴里打到汉城

下一篇:天幕:刷短视频,嬴政得了MV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