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 第167节
汉王爷说了,有了这枚戒指,汉世子就会认可那私生女的身份,还会专门为他这个庶女补上陪嫁的。
当然,我也不是为了拿陪嫁,反正我的俸禄也够我俩吃穿了。
我就是寻思着,既然汉王爷当初说这枚戒指这么重要,那它肯定是汉王府一脉的一件重要的信物。
它既然如此重要,那等我们到了云南后,与汉世子谈判的时候我再给亮出来,好借此让汉世子殿下不出兵,不也就多了几分依仗。”于谦明确的告诉杨士奇和樊忠,他之所以要拿出这枚戒指,就是为了方便到时候与汉世子谈判用的!
对于于谦所说的话,杨士奇并未反驳。毕竟,以他对于谦的了解,于谦是能做出这样事情的。
当然,对于于谦所说,什么汉王爷的这个庶女没来得及送去云南,才留在北京城,想让于谦保护之类的话。杨士奇对此那是嗤之以鼻的,毕竟子在杨士奇和樊忠看来,这些话都是扯淡!
以汉王爷那滔天的权势,他要是想送一两个人进出北京城,或者再送到云南,那就是他汉王爷张张嘴就有无数人抢着办的事儿!什么来不及送!这绝对就是汉王爷那家伙,看上了于谦这个潜力股,好进行的提前投资!
杨士奇对汉王爷的操作满心的不忿,他都不惜的拆穿汉王爷那拙劣的借口!
当然,最重要的是,杨士奇和樊忠要确认于谦不是汉王府的人!不是汉世子的亲信就行!
“杨阁老,樊将军。我到现在都很疑惑,汉王爷赠与我的这枚戒指,到底代表着什么?!居然会让你们二位如此的谨慎?”眼看杨士奇和樊忠对这枚戒指这么重视,于谦不由的将手上的戒指取了下来,捏在手里一脸认真的凝神看着。在仔细端详下,于谦只见手里的这是一枚黄铜材质,雕刻着一尊头尾相连鼍龙样式的戒指,其他的也没什么稀奇的地方呀。所以,心里疑惑之下,于谦一脸好奇的对着杨士奇和樊忠开口询问道。
听了于谦的询问后,杨士奇和樊忠不由的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见了惊讶。显然,二人虽然心中有所猜测,但是当得知于谦真的不知道这枚戒指含义的时候,还是有些惊讶的。
“于大人,这枚戒指,乃是汉世子勒令铸造,用以赐于汉王府内汉世子的绝对亲信的物品。
也就是说,只有得到汉世子的绝对信任,或者汉世子的亲信才有机会获得这种样式的鼍龙戒指信物!
而且,这枚戒指,就是我们此行云南,你要知晓的那个,隐藏在汉王府巨大秘密的钥匙!”杨士奇一脸认真的告诉于谦,有了这枚戒指,就代表着持有人乃是汉世子绝对亲信!并且,持有了这枚戒指还能更加顺利的让于谦知道,那个隐藏在汉王府里的惊天秘密!
“什么?!”听了杨士奇的话后,于谦拿着戒指的手,情不自禁的颤抖了起来。有了这枚戒指就是汉世子的绝对亲信?可他于谦乃是朝廷的官员啊?怎么能是汉世子的绝对亲信呢?这不是开玩笑的吗!
心中惊骇之下,于谦手上一抖,手里的戒指居然脱手了,差点就将手里的戒指跌落在地上。幸亏是边上的樊忠眼疾手快,接住了于谦跌落的戒指,并重新将戒指递到了于谦的面前。
“咕噜~!”于谦下意识的伸手去接樊忠递过来的戒指。但,于谦接戒指的手却突然停了下来。却是因为于谦此刻突然发现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第331章 杨士奇:于谦,我抗旨了
因为,于谦在樊忠的手上,看见那一个熟悉的戒指!什么情况?皇宫御营的樊忠居然也戴着跟自己一样的戒指?难道说樊忠也是汉世子的亲信人物?!
突然,于谦脑海里浮现出了这个可怕的猜想。一时间惊骇之下,于谦直接神情呆滞了。
“于大人,你没看错,我也戴着与你一样的戒指。
不过,你不要害怕。我刚才的说话,你怕是没听清楚。
这枚戒指,除了代表着汉世子的绝对信任外,还代表着能知晓汉王府那个惊天动地,乃至于影响大明万世的秘密。
所以说,持有有这枚戒指的人,除了代表着汉世子的绝对信任外。
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持有戒指,就代表着他们都知道,汉王府那个惊世骇俗的秘密!”樊忠自然是看见了于谦盯着自己的手看后,那惊骇呆滞的模样。随后,樊忠还大大方方的露出了手上戴着的戒指展示给于谦看。同时,樊忠还告诉了于谦一件更加震撼的事情,这枚戒指,还代表着知晓汉王府秘密的人!
“樊将军说的不错。有了这枚戒指,就代表持有戒指者,知道汉王府的那个隐藏的秘密!”樊忠的话音落下后,于谦只见杨士奇也默默的伸出了自己的手,并显露出了一枚一模一样的金黄色戒指!
“什么秘密~?”当看到杨士奇手上戒指的一瞬间,于谦的脑袋好似被巨锤砸了一般,晕晕乎乎的直接宕机了,他的脑袋此刻似乎已经完全停止了思考,只是下意识的顺着杨士奇的话,开口询问那个隐藏起来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此刻,于谦的脑海里莫名的浮现出了汉王爷给予戒指时候,那莫名诡异的笑容和模糊的话语:在任何地方都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意思的事情!
之前,于谦并未将汉王爷的这句话放在心里,但此刻,当今天看到樊忠和杨士奇手上戴着的戒指时候,于谦才知道,汉王爷当初说的那句话的分量,有多重!简直就是惊天动地,震撼泰山!
“于大人,那个秘密太过惊世骇俗,可以说,那个秘密乃是我大明朝的最高机密。
当初撤兵榆木川之前,瓦剌骑兵突袭我军炮兵阵地,老营被迫撤退的那天夜里,我陪同太宗皇帝陛下,跟随汉世子殿下雪夜外出,此事,你应该也是知道的。
当时,汉世子殿下独身一人,就赶走了盘踞在老营的万余瓦剌骑兵!彼时,我才得知了这个秘密!若不是亲眼所见,我自己都不会相信看见的一切!而我相信,若不是让你亲眼看见,你是不会相信我和杨阁老的任何说法的。
当然,我手里的这枚戒指,也正是在那时候,被汉世子殿下所赠与的。”樊忠告诉于谦,自己知道这个秘密的时间,以及当时获得戒指的一些实际情况。
樊忠的这话一出,于谦的脑海里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炮营被瓦剌一万余骑兵冲散后,诸将连带太宗皇帝移营的夜晚。他记得,那天夜里,是他第一次见识到汉世子那可怕的威势。
同时,也是在那一夜,汉世子带着太宗皇帝,樊忠,还有汉世子的舅舅,四人冒着大雪出了临时营地,天将亮的时候四人才返回,并且在返回临时驻扎地后,诸将就率军返回了老营。原来,在此期间,是汉世子是带着几人去赶走汇集在老营的瓦剌骑兵了!
可是,这怎么可能!!!!?
汉世子殿下居然能独身一人,赶走了万余的瓦剌骑兵???!!!!樊忠脑袋昏了在说胡话吗?樊忠这话真的没说错吗?!反应过来的于谦,一时间脑袋都僵硬了。
一个人,怎么可能赶走,或者说战胜万余的骑兵呢?!!得知这个消息后,于谦的脑子已经直接就宕机了,他根本想不通其中的道理。
但樊忠的话刚说完后,杨士奇就继续开口说了起来。
“于谦,当初,太宗皇帝时期,因汉世子立下大功,太宗皇帝赐予汉世子一整个远洋船队。
汉世子在仁宗皇帝在位时就藩云南后,就向朝廷要船,并扬言朝廷要是不给船,他就要占领两广时候。由此,我第一次出使云南,同样也是在那个时候,经过汉世子允许,我亲眼见到了那个可怕的秘密,并被汉世子赠与了这枚戒指。
而此番叫你也来云南,就是为了让你也知道这个秘密,并准备接替我,成为下一任的首辅。
同时,也是希望你在知道这个秘密后,能尽量约束皇上那肆意妄为的性格。尽一切可能,避免汉世子任何起兵的借口”杨士奇也叙说了自己第一次知道秘密的时间,以及获得戒指的过程。
“那个秘密.!”听了杨士奇和樊忠的这番话后,于谦也深刻意识到,这个所谓的秘密可能真的是惊世骇俗,以至于需要有人去约束皇帝的行为,防止汉王府恼怒之下,会去动用出这个可怕的秘密!
“不过,既然此番于谦你有了汉王爷赠与了戒指,那到时知晓这个秘密自然也就简单多了。
同时,加上你的身份,也能更好的与汉世子好说上话了。”此刻,樊忠一脸庆幸的对着于谦说道,话语里满满的都是欣喜。
“不仅如此,在与汉世子谈判时也会好上一些。
传闻汉世子对王府内的兄弟姐妹都很好,男子强制要求习文练武,女眷要求管家习文。
于侍郎,此番,怕是要借用一下你这汉世子妹夫的身份优势了。”杨士奇对于樊忠的话,也是一脸的赞同。并且,杨士奇对汉世子对兄弟姐妹的严格管理非常大赞同,觉得汉世子这才是长兄如父的真实体现!
“不是.,
你们俩.”于谦此刻也是有些懵逼的,突然知道了自己手上的戒指乃是汉世子亲信的信物;
又知道这戒指那是那个大明朝终极秘密的钥匙;
现在,于谦又被俩同僚对自己能说服汉世子寄予厚望。一时间,冲击在脑海里的信息实在太多,以至于让于谦都有些应接不暇起来。
“于谦,既然话说到这一步了,那咱们就把一些话说透了吧。”鉴于目前的这种情况,杨士奇决定将自己隐藏的一些事情告诉于谦,让于谦在以后的朝堂上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分寸。因为,杨士奇不确定自己此番前往云南后,还能不能活着走出来!
“樊将军,警戒下四周,我要与于侍郎说几句话。”杨士奇让樊忠帮忙警戒一下周边。
“没问题!”虽然不知道杨士奇要同于谦说些什么话,但此刻樊忠却一点也不好奇。毕竟在官场上,知道的越多,往往就代表着命就越短!所以,樊忠很是顺从的听了杨士奇的话,转身离开了。
“杨阁老请讲。”眼看樊忠离开,并且围拢在周边的兵士们也远离了四周后,于谦有些好奇的向杨士奇询问道。于谦也很好奇,杨阁老到底要和自己说些什么话。
“于谦,当初在榆木川的时候,咱们也算一起共患难,有些事情,我也不瞒你。
当时,在榆木川时候,我,杨士奇,大明内阁首辅,抗旨了!”杨士奇眼神环顾四周看了又看,确定了周边已经没人后,才端坐在马背上,语气轻柔却又严肃的对着于谦说到。
第332章 杨士奇的托付
“什么?!”听了杨士奇这惊人的话语后,于谦不由的心里突兀的生出一阵惊悚之感,一时慌乱之下,于谦差点从马背上直接跌落下去!
“杨阁老,慎言啊!此言断不可胡说的!”心里感到惊悚之余的于谦,身形恍惚间兀的抓住了马背上的鞍子,才堪堪稳住了身形。在马背上稳住了身形后,于谦不由的下意识用眼神快速的向四周看了看,在确定四下空无一人后,于谦才艰难的咽了咽口水,一脸急促的对着杨士奇低声呼喝道。
显然,杨士奇这个突然迸出的抗旨言论,着实是将于谦给吓得不轻!毕竟,那可是抗旨啊,灭九族的罪过!
但相较于于谦的惊悚不安,而杨士奇就显得平静的很。于是,杨士奇就继续对着不安的于谦开口说话了。
“于谦,事事皆有缘由,但,如今事已至此,我也无意骗你。
可我说这抗旨之言,就是事实!”杨士奇一脸坚定的告诉于谦,关于自己抗旨不尊的言论,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妄言!
听了杨士奇的话,于谦不由的心里一阵触动。再看杨士奇此刻的神情,于谦知道,这抗旨一事怕是真的了!而且,其中怕是有很多的故事!
这边不等于谦开口询问,杨士奇就再次自顾自的说了起来。
“当时你也随军出征,随太宗皇帝一起退兵榆木川。而我奉旨前往榆木川,并携带了数万备倭兵和粮草。
但实际上,那次,我乃是奉了太宗皇帝旨意,给军队补充些粮草辎重,而没有备倭兵补充的。
而我前往榆木川最重要的事情,乃是奉太宗皇帝旨意,要改奉汉王为新帝!
并借我拥立汉王之功劳,请汉王爷准许彼时的太子和太孙一家,去南京奉养晚年。”在于谦呆滞的目光中,杨士奇一脸回忆的叙说了,当时他前往榆木川的真实目的!
此刻,于谦已经被杨士奇突如其来的说辞给惊呆了~!当时在榆木川的情况,他于谦也是亲身经历的。是以,于谦当然知道杨士奇带备倭兵,带粮草过去的事情。但,于谦无法想象,杨士奇当时居然是奉了太宗皇帝旨意改立汉王为帝的!最后,杨士奇更是在联合太孙殿下,阴谋隐瞒所有人发动抗旨叛乱!
于谦难以置信的看着杨士奇,神情呆滞的用手指着杨士奇,满眼的惊慌失措和不安!
“彼时,我尚且还不知道太宗皇帝在汉王爷身上,留下的那一份惊天的谋划,只是觉得太子乃是国家根基,又有太孙在,皇位不可轻动,而汉王爷又是那么急躁的性子,一旦上位怕又是一个连年征伐的太宗皇帝。
所以,我就私自联合当今宣德皇帝,扣押汉王和赵王,又拥立了仁宗皇帝继位即位。”说起当初拥立仁宗皇帝继位的过程,杨士奇不由的一阵唏嘘。那场景,就好似恍若昨日一般的在杨士奇的眼前浮现。
此刻,于谦已经眼神完全呆愣了,他也只是呆呆的听着杨士奇的讲述,而毫无动作。
“而就在仁宗皇帝继位后,在汉王与赵王起兵叛乱期间。由于太宗皇帝赏赐汉世子远洋船队的事情,我第一次出使云南。
那时,我才真正的见识到了,太宗皇帝在汉王府一脉的那一份惊天谋划!
可惜,新帝继位,太子也已然选定,一切都晚了!”杨士奇一脸唏嘘的叙说着,一边回忆着自己第一次前往云南的情形,满眼的失落感。
而,于谦,此刻依旧只是静静的听着杨士奇的话语。
“但事已至此,为了国朝稳定,我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幸而太宗皇帝也早有谋划,并留下了那一封遗诏!且太宗皇帝与汉世子早有约定,汉世子殿下又遵守了不起兵的约定,才使得国家得以安稳。
而,就在汉世子就藩云南之前,曾与仁宗皇帝单独见过一次!彼时,仁宗皇帝显然是已经知道了那个秘密。所以,在仁宗皇帝才会在弥留之际,在太宗皇帝的留下的那一封谋划后世的遗诏上亲自署名。
并且,仁宗皇帝还留下数份遗命,让我在宣德皇帝成熟之际告知这个秘密。让太后娘娘也督促皇上不得杀害血亲。但,没曾想事与愿违。”杨士奇一脸失落的对着于谦说道,满眼都是浓浓的寂落和感慨之色。
“于谦,此次,汉王爷身死,我有大责任!
此番到达云南后,我会拼尽全力让你知道那个秘密。当然,凭借你的戒指,和你汉王爷女婿的身份,也会更加简单的做到这一点。
返回朝堂后,我会想办法让你尽快让你接替内阁首辅之位,你也要学着稳住朝堂,稳住皇上!稳住那个秘密!
直到皇上,能如同太宗和仁宗皇帝那般成熟之时,再告诉他这个秘密。”杨士奇激动的拉着于谦的手,慢慢的讲述着自己协助宣德皇帝抗旨,并拥立仁宗的过程,说的很详细。
同时,杨士奇这也算是在对于谦托付朝堂了。毕竟,在杨士奇看来,自己可能是没有从云南汉王府的领地,活着走出去的机会了!
而杨士奇却是对于谦寄予厚望!不仅是因为于谦对朝廷的忠诚,更是因为于谦与汉王府的联系!
于谦乃是下一任汉王朱瞻壑的亲妹夫!还是汉王爷亲选的女婿!更是汉王爷愿意托付戒指的存在!加上,杨士奇知道汉世子乃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这多重身份的加持下,在杨士奇看来,于谦就是稳定汉王府和朝堂最好的枢纽!没有之一!
“.”而此刻,于谦已经是被杨士奇突如其来的信息给惊呆了,甚至连脑袋都宕机了。只能呆呆的张着大嘴,满脸不可思议的看着面前的杨士奇。
“杨阁老,抱歉,我需要冷静冷静。”愣神了片刻后,于谦才终于是从震惊中缓过劲来。他下意识的揉了揉自己被惊掉的下巴,使劲看了看了看依旧平静的杨士奇,又看了看自己手上这个此刻只觉得异常烫手的戒指。一时间,于谦有些懵懵的感觉,只好咽了咽口水,满嘴干涩的对杨士奇说,自己此刻要好好冷静下。
不过,现在的于谦也确实是需要好好冷静下。毕竟,刚才杨士奇的话语的内容,对于谦来说实在是太过惊悚。虽然,截止此刻,杨士奇依旧没有说出那个隐藏在汉王府的秘密到底是什么,但是,于谦却又知道了关于太宗皇帝皇位传承的真实情况!
这一刻,于谦才知道,汉王爷不是一个叛逆者,而是皇位的正统继承人!当今皇帝一脉才是那个逆乱者!而且,于谦从杨士奇的语气中,却能明确的感受到,杨阁老后悔了!杨士奇后悔当初没有拥立汉王爷登基了!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杨士奇是觉得,汉王府隐藏的那个秘密太过惊人,太宗皇帝临终前的谋划秘密太大,让得知那个秘密的杨士奇觉得,那个可怕的谋划,只有汉王爷和汉世子这类以武治国的人才能完成!
而最可怕的是问题是,太宗皇帝是在临终前才确定的这个谋划!十分的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