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我以天赋聚权柄,铸天庭

我以天赋聚权柄,铸天庭 第129节

  另外就是探寻徐光启,以及其所著《农政全书》的消息。

  他记得这个时候的徐光启,似乎是在南直隶上海县老家的。

  也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徐光启,有没有被崇祯重新启用。

  如果能够寻到这些高产作物,还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再配合育禾神通,救民军就将再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而如果能够将徐光启邀请过来,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了。

  由他以育禾神通培养农作物,必然可以培育出良种。

  更不用说,徐光启可还懂得火器、铸炮呢。

  虽说王朝以及救民军掌握了神通,但那可不是说火器,以及其他科学技术,就全都无用了。

  想想后世的种种科技武器,他们如今的神通又能算得了什么?

  而且,也许它们和神通结合,会产生许多不一样的火花呢?

  流水线法器作坊,神通符文炸弹、飞车等等。

  想一想,王朝还真有几分期待呢。

  当王朝安排好这些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天启七年12月30,即将进入崇祯元年。

  崇祯元年一月一日,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篇章。

  站在临洮府府城城墙之上,王朝遥望夜空,心神却是陷入了冥冥之中,以笼罩整个领地的灵力、国运为媒介,他似乎看到了整个领地。

  因为王朝大规模招募劳工,组织修路、建立学校等等,使得领地之内的百姓,全都收获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就算最后纳入统治的地区,也已经有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少说也能赚上个两三百文,并且还能在工地吃喝。

  所以,他们在这新的一年里,可谓是过了一个往年不曾有过的富裕年,这让他们对于王朝,对于救民军,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归属感。

  一时之间,王朝便就通过灵性视觉,看到领地内各地拥有人烟的所在,全都升起了大量的明黄色光辉,使得各地国运渐渐强盛,并且不断的向外扩张,彼此连接成片。

  渐渐的,整个领地之内的国运,全都开始混为一体,再没有强弱明暗之分,似乎镇压了一切不臣。

  不过,王朝却是能清晰的感觉到,在领地的各处,依旧有着灰黑之气缠绕,只是在强盛的国运之下,被彻底的压制了而已,显得那般渺小不堪。

  如果,这是前世玄幻仙侠小说描述之中的世界,恐怕那些运朝之主,巴不得自己国家的国运再强上几分,最好将那些灰色的民怨之气彻底磨灭。

  不过,这里到底不同于真正的玄幻仙侠世界,王朝也并非想着建立什么运朝。

  至少目前来说,王朝并没有那方面的需求。

  反而是国运与民怨之气的纠缠,能够更加清晰的看清各地理政情况。

  所以,如今这般国运太盛,彻底压制了民怨之气的情况,反而是对于各地治理,造成了一定的妨碍。

  毕竟,王朝能够在强盛国运之下,感受到各地民怨之气。

  但是,其他人可就未必了。

  也许那些强烈的民怨,因为灰黑之气太过明显,他们可以清晰的察觉。

  但是,那些普通百姓的抱怨不满,可能就要淹没在强盛的国运之下了。

  也并不是说,王朝非要强行、必须为那些抱怨百姓说话,照顾到每一个人的不满情绪。

  但是,在能够做到的情况下,他却也绝对不介意,对麾下百姓报以更多善意。

  更何况,到时候处理事情的也不是他,而是那些地方官吏。

  王朝所需要做的,只是需要调整国运与民怨之间的平衡而已。

  国运可以占优,却也绝对不能彻底压倒一切,不能不允许百姓,在灵性层面的不同发声。

  嗯,就是那些民怨之气。

  而当民怨被解决的时候,他们就会与同等的国运,以灵力为媒介,瞬间转移到王朝意识空间。

  想到这里,王朝不禁便是念头一动,那覆盖领地的浩荡国运,立即就是开始迅速的向他汇聚。

  不过,王朝并没有将其收入意识空间,而是操控着无量的国运,一点点的没入头顶金色光球。

  渐渐的,那本来虚幻飘渺,夹杂着大量明黄色国运的金色光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运填充、压实。

  慢慢的,那金色光球开始呈现一种实质之态,无数的明黄色国运,在领地百姓的归属感、向心凝聚力的作用之下。

  开始不断的凝练压缩,一点点的金色力量凝炼衍化而出,这让金色光球之内的金色愈加浓郁,渐渐绽放璀璨金光。

  当领地国运重新恢复平衡之后,王朝头顶上方的金色光球,已经近乎彻底化为实质,绽放着璀璨的金光,宛如一轮灵性世界的太阳。

  只不过,王朝却能够通过对它的掌控,清晰地感受到其内部,依旧充斥着为数不少的明黄色国运。

  这代表,其依旧没有完成最终的蜕变。

  而且,随着金色光球的不断凝练,明黄色国运开始难以融入其中,需要更强的力量,才能将其强行压入。

  结果就是,金色光球内部国运的转化,需要的国运力量越来越强。

  王朝估计,其想要彻底的转化,完成最终蜕变,恐怕还需要两三轮这样的国运力量汇聚。

  或者,占领更大的地盘,汇聚更多人的灵性力量转化国运,然后汇聚力量促使其蜕变。

  不过,作为这方世界巅峰的存在,王朝倒也并不着急,他更愿意稳扎稳打的扩张。

  否则的话,王朝甚至现在就可以前往顺天府,悄无声息的割了崇祯脑袋。

  但是,那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救民军就那么些人,农社社员在被王朝大量抽掉,任职各级官吏之后,也已经变得稀少无比。

  王朝就算占领了京师顺天府,也无非就是多上一个城市而已。

  结果就是,大明彻底的乱套,动乱四起,不知要死上多少百姓。

  就算不为其它,只为了无数百姓散发的灵性力量,他也要尽量避免动乱,最大可能保留人口啊。

  更何况,他的前世今生,都只是一个底层普通人而已,可不是那些高高在上,冷酷无情的神灵君主。

  他对于普通百姓,同样有着极强的共情,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他自然更愿意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一点点的扩张势力范围,争取让更多百姓活下来。

  当然了,如果需要,他也绝不介意一些必要的牺牲就是了。

  王朝从不介意给予他人善意,但是更多的,他却还是利己的。

  没有威胁,怎样都好,但是如果威胁到他,对他造成了麻烦,那自然是一巴掌拍死。

  就比如...

  王朝看向巩昌府的方向。

  一片明晃晃的浩荡国运之中,突然多出了一片片的灰黑之气。

  一般情况下,王朝是不会理会这些的,自然会有各地官吏处理。

  当然,对于这些地方,只要没有过分的举动,各地方的官吏,也并不会采取过激的手段,往往就是实行分化,以及潜移默化的改变。

  比如一片地区,全都是反感救民军统治的,那就将他们分散开来,分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

  如此,他们独木难支,自然也就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第107章 不同的选择,恶劣影响

  那些被分散开来安置,独自生活的反对派。

  甚至有可能,在周围众人言语行为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逐渐的放下对于王朝,对于救民军的芥蒂,最终心升归附。

  就比如那许多乡间的读书人,不都已经在申请加入农社,想着成为村长了吗?

  也许,这救民军,真的能够取大明而代之呢?

  没有真正加入体制,或者还处在农社考核的阶段,没有真正加入农社,成为农社社员的,或许还会有着诸多的怀疑。

  但是,当他们之中的一些人,真正加入农社之后,立即便将之前的怀疑抛却。

  这救民军竟然都能掌握神通了,又岂是普通国家势力能够抵挡的?

  所以,这些人在加入农社之后,立即就会彻底的转变态度,全心全意的做事,希望能够成为村长,然后一路提升。

  而且,他们作为读书人,终归要在见识、知识上面,超过普通的老农,考虑问题也会更全面。

  因此,一旦他们认真下来,全心全意的做事,在许多建设性的问题上,也确实要比那些只是学了些许文字的老农要强,也要更有章法。

  自然而然的,在一般情况下,只要那些读书人,没有什么过分的行为。

  各个地方的官吏,还是更愿意分化、潜移默化影响他们,将他们吸纳过来的。

  当然了,还有一些特殊的人群,却暂时不在这个考虑范围之内。

  那就是那些已经被抄家者的家眷,他们是需要劳改的。

  不管他们是心有怨怼,还是已经悔悟,那都要等到他们的劳改刑期完结再说。

  而他们所在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有着大片灰黑之气覆盖。

  所以说,哪怕有着王朝坐镇的临洮府府城周围,也一样有着不少灰黑之气存在的,实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不过,值得王朝关注的,那自然是有所不同的。

  随着种种新的政策执行,读书人的许多特权,都被王朝给去除了。

  逼得许多读书人,只能自己去工作。

  而这其中,最得读书人之心的,自然就是去私塾教书了。

  因为要维持读书人的清高,也就只能靠着村里的束脩为生,日子其实清苦的很,对于救民军的统治,心中自然是颇多不满。

  至于说多收些束脩...

  清高的读书人不屑为之。

  至于不清高的...

  为了更好的生活,以及更好的未来,又怎么会介意加入农社、成为村长?

  难免的,那些清高的读书人、教书先生,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就会夹杂自己的私货。

  再加上学生大多是稚子萌童,心思犹如一张白纸,最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

  哪怕家中长辈,对救民军十分拥护,但长时间待在私塾,受到教书先生的影响,心中想法依旧会发生偏移。

  甚至真的有着许多孩童,开始对救民军产生些许不满。

首节 上一节 129/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开局成为禁区之主,大帝只配看门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