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境:谁还不是个二代 第971节
姬青阳颔首:“两位这是准备?”
“饮酒。”月无缺说道。
“原来如此,不知两位是否介意加我一个?”
“那就得帝君出酒钱了。”
“好说。”
没有立刻得到答复也在预料之中,武痴与三教法宗不同,真要纳头便拜,姬青阳反而会查一查背后是否有阴谋。
宏观来说武痴对所谓权势没有任何兴趣。
相应,他也没有像三教法宗那般,只有背靠神朝才能贯彻自身理念。
在月无缺的带领下三人来到一间酒肆,神朝外路边的酒肆,就不要想什么佳酿,也就神州江湖平均水平。
“当年玉千胜曾与我说,刀遇不平则鸣,虽有快意,但他总觉得仿佛有平不尽的不平。”
不过饮了一碗,姬青阳谈起往事,月无缺却脸色酡红,伸手捞起酒坛豪饮。
痛饮一番,他放下酒坛:“一人之力,说白了就是以匹夫之勇平不平。”
姬青阳说道:“当年我也是这样回答他。”
月无缺又揭开一只酒坛的泥封:“然后他就因为匹夫之勇被各方追杀,若非远走神朝,恐怕得直接死在外面。”
“彼时,以他之能为与阅历,只能做到匹夫之勇。”姬青阳给自己倒了碗酒:“而他亦曾将刀道理解为匹夫之勇。”
武痴出言:“这般理解不太准确。”
“先生认为,用治一家之法治一县,如何?”
“不可。”
“用治一县之法治一郡,如何?”
“不可。”
“用治一郡之法治一国,如何?”
“不可。”
当年姬青阳问玉千胜的三个问题,如今在武痴这里,得到相同答案。
第1314章 我可以全都要,武痴之侠
在武痴的「武侠」中有一条,叫量力而行。
治一家、治一县、治一郡、治一国,因为标准不同,所以需要的能力也不同;以治理一郡的方法治理国家,国家会乱套,以治一家的方法就更不用说。
包括史书记载,历代君王,有些武功很杰出对国家影响也很大,但他们并不受百姓爱戴,这样的国家在破灭后没有人会去复兴它、延续他。
百姓只会为此叫好,然后喜迎新君。
那些表面上似乎功绩不大,主要指疆域未大幅扩张,亦未缩减,但文治顶尖的君王,则是后世楷模。
这样的君王会让百姓心中生出归属感,在国家破灭之后,百姓心中仍会希望,再有一名这样的君王出现治世,甚至,后来者会自发延续那种意识形态。
武痴是好武成痴不代表他是文盲,能够修行到他这样的境界,还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书自然没少读。
只是因为他不是神朝之人,对轩辕神朝与帝青颺的理解相对有限。
书上终究没有写帝青颺对「侠」的态度。
姬青阳不疾不徐说道:“我又问他,以一人之勇,如何平尽天下不平?”
“他说不知。”
“随后,我与他说:先天人高居天上,高居庙堂,能高屋筑瓴,把握天下大势,却难免会忽视升斗小民。你如今已经看过升斗小民,不如往高处走走。”
当年说给玉千胜那些话,如今给武痴,并无不妥。
两人理念是不同,不过无碍。
武痴询问:“帝君这番话也是说给我?”
姬青阳将碗中酒饮尽:“立地才能撑天,匹夫之勇,匹夫之刀,只有一时之快,既不能平天下,也不能治天下。天下这么大,匹夫之勇能杀十个百个千个,却无法厘清天下的是非黑白。”
端起酒碗的武痴从容道:“身在江湖,未必不如高居庙堂。”
姬青阳轻笑:“当年他也是这样说。”
“身在江湖只能一人萧洒,得一时之快,想要改变时代必须高居庙堂才行。”喝到微醺的月无缺吐槽——
“比如玉人那位老兄,以他一人之力穷尽此生都无法平尽乱动,只会把自己累死,身在神朝虽然比以前更加严肃古板,至少,玉人不用担心他哪天死在外面。”
作为经常在江湖上走跳,加入过三教,又加入轩辕神朝那个人,月无缺有不少领悟。
武痴将空了的酒碗放回桌上:“世间总有律法无法兼顾到的地方。”
“所以我不排斥匹夫之勇。”姬青阳的态度却出乎武痴预料:“律法兼顾不到,若要求一个公正,就需要匹夫之怒血溅五步。”
这就不像是一国之君能够说出来的话。
武痴给两人倒了酒:“这般举动,会破坏秩序。”
“哈。”姬青阳闻言笑道:“那要看国家是依法治国,还是以法治国。”
与之相应,一个推崇武与侠的高手,竟然在此时谈起秩序,反差不小。
武痴虚心请教:“嗯?两者有何区别?”
姬青阳从容解答:“依法治国,法在前,人治在后;以法治国,人在前,法治在后。”
武痴直指其中关窍:“两者皆有隐患。”
“没有绝对的依法,也没有绝对的以法,必须把握平衡不断革新,顺应时代发展。”姬青阳坦然承认:
“但人终究是人,是人就有缺陷,有时等到发现问题,早已有不知多少人受害,这个时候就需要匹夫之勇,然后以法论处。”
武痴能够明白其中深意:“一时之胜负,与一世之胜负的区别。”
姬青阳颔首:“然也。”
“若是只能领悟「武」,这样的人,只能做到一腔血勇。”武痴对此深以为然,他说道:“唯有领悟「侠」,才有更多的可能。”
“侠,从人从夹,夹从大从二人。”姬青阳则提起另一个人:
“儒门的侠儒无踪先生或许不了解,但天纵奇侠先生应该有听过,就像无缺也是江湖无晓客一样。”
被突然点名的月无缺愣了愣,继续饮酒,他是一杯醺不是一杯倒。
这场谈话与他关系不大。
武痴道:“我确实有听说过他的侠名。”
“所谓侠儒,并非任侠之风与守文之风简单相加在一起,而是指带有侠风的儒者。”姬青阳提起酒坛给两人碗中倒了酒:
“哪怕直到现在,许多儒者仍不脱侠义气节,但亦在追求经明行修,修齐治平。而不同时代的「侠」所指群体不同,含义亦有不同。”
最早以武犯禁的「侠」不是指游侠,而是像信陵君等贵族,聚带剑之客、养必死之士,以聚徒属、立节操。
游侠则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统称。
再后来有卿相之侠、布衣之侠与豪暴之侠的区别。
就连侠客,都有不同的解释,就像将侠与客分开来看,一如武痴对武、侠的诠释。
两人言谈至此,如此剖析,武痴对姬青阳的想法亦有猜测:
“帝君想要对「侠」进行全新解释?”
姬青阳似笑非笑:“关于「侠」,先生不是已经做了解释?”
武痴闻言心中并未因此放松:“那帝君的意思是?”
“神朝以「人道」治世,罢黜百家,先生所诠释的「侠」亦会被纳入人道之中,但神朝不会禁止先生传道。”姬青阳回道。
武痴语气笃定:“帝君还要重新解释「正义」。”
“侠者学优而仕并无不可,修习儒经并身体力行,即是经明行修。”姬青阳颔首:“当然,所谓「儒经」亦为神朝编撰。”
武痴又问:“那「行修」是指?”
“礼教。”姬青阳作答:“但不是顽固腐朽的「礼」。”
武痴长叹道:“我大致明白了。”
帝青颺的意思是他全都要,以他之能为,他自信可以掌握一切。
姬青阳自始至终就没有去掩饰目的与想法。
“先生在江湖上「传道」,闻道者、学而有成者不过数百乃至十数,不可否认,其中佼佼者能为天下苍生做出一些贡献。”姬青阳开始给武痴画饼——
“然而,先生若在神朝传道,各学宫学子皆会读先生之著作。”
别看武痴经常传道,截止到当下,还没谁能够以「武痴传人」自居。
第1315章 一言难尽的武痴传人
从另一个时空来看,正统的武痴传人,实际上只有莫长铗与蜀道行两人,蜀道行还是莫长铗的徒弟,可谓一脉单传。
而没有尽得武痴绝学的传人不少,满打满算有十余名,这些人至少练出一定名堂。
像空谷残声这般借助武痴绝学,走出属于自己道路的武者,同样存在,但像蜀道行那般深化武痴精神之人更希少。
武痴绝学不仅需要一定悟性,还需要一定的心性。
因为不能速成,所以前期修行与“坐牢”非常相像,一旦速成五式合一必生破绽,只有按部就班领悟武痴精神,打磨心性,根基与境界自然而然会提升。
传道授业的武痴就是担心有人急功近利,学到武技后不走「侠」道,转而为非作歹。
至于武痴传人有多少功绩……
不提也罢。
不是没有,毕竟武痴传人不像武痴,没有那么强大的实力,曾被迫害过,能够存留性命都得小心翼翼,以至于「功绩」非常一言难尽。
姬青阳的出发点,参考了“剧情”,参考了另一个时空,结合当下。
请武痴前往稷下学宫作为「教授」传道,允许他著书立说,将「侠」融入「人道」,皆是双赢之局。
但这只是战中姬青阳的角度,他觉得双赢对方觉得不妥,也是常有之事。
上一篇:人在封神,开局二桃杀三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