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辛亥大军阀

辛亥大军阀 第429节

  看着这个下一代飞机的概念机后,陈敬云又是观看了同样是滁州飞机所生产的B4轰炸机的飞行表演。

  这个B4轰炸机和F2战斗机一样,同样是全金属制造,大量采用了铝合金和轻质钢管,飞行性能上大大提高的同时也让它的造价急剧攀升。

  这些年飞机的价格是越来越高,中国刚装备飞机那会一架飞机才三四千元呢,而现在呢全都是已经上万甚至好几万了。

  前几年还好,B3轰炸机最后一架改进型号的B3轰炸机在1921年出厂价是一万六千元,同样已经停产的F1战斗机在1919年的时候出厂价是九千元。

  而这两种飞机停产了后,作为接替型号的B4轰炸机的价格却是直接攀升到了三万六千元,F2战斗机也不便宜,空军版本的最新型号的出厂单价是一万八千元,海军型的还要更高一些,要差不多两万元。价格之所以飚的那么高,主要是因为这两款飞机都是采用了全金属制造,这年头的铝合金可是正儿八经的高新技术,就跟后世里的战斗机所用的隐身复合材料一样,价格可是贵得很。再者,这两款飞机的单价现在之所以那么高,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飞机的生产量还比较小,而滁州飞机公司以及其他的子系统公司都是想着靠前期这些订单收回研发成本呢,毕竟谁也不知道以后空军和海军会不会继续订购F2战斗机了啊,所以这研发成本摊到少量订单上,就造成了单价比较高。

  这种偏高的价格并不能实际代表她们的造价,如果是战争时期的话,只需要考虑造价另外大量生产的话,成本就会迅速的拉低,到时候价格直接降低一半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不过现在中国没有爆发战争,要增加武器设备的采购量是非常困难的,自从中日战争结束后,国内对于缩减军费的呼声一天比一天大,所以尽管这两年中国的经济情况已经初步摆脱了战后经济危机的影响并开始逐步提升,但是军费却是没有增加太多,相反这军费的比例都是比较低的,去年的时候是百分之二十七,三军总军费是五亿五千三百万元。而今年的财政预算案里,政务院那边依旧牢牢限制着军费的上涨,今年的军费比例不涨反跌,三军总军费占据财政支出预算里只有百分之二十六,再创历史最低点,虽然受益于今年的财政收入预算达到了二十三亿,军费总量相对比去年增加了四千万达到了五亿九千万,但是这个比例却是越来越低,而且看政府那边的大批官员以及经济学家们的意思,这军费估计还得进一步压缩,所以就算中国的经济情况在增长,但是军费的增长速度却是没能跟上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总之自打中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三军不管是海军还是陆军又或者是空军,日子都不太好过。

  这总体军费都不多了,那么分到空军手上的军费自然也就不可能多到那里去,而空军由于是极其以来后勤的技术兵种,所以很大一部分军费都用花在了维护现役的飞机以及飞行员的培养和训练上了,此外每年还得拿出一大批的经费用于支持各个项目的研发,所以这能够腾出来采购新飞机的经费实在是不多。

  要不然空军早就全面换装F2战斗机和B4轰炸机了,那里用得着等到现在啊。

  看着这架巨大的双发轰炸机腾空而起,陈敬云又是想起来了以后千机轰炸日本的场景,而这个B4轰炸机虽然已经足够先进了,但是载弹量和航程还是太少,其中的载弹量还可以,有一千五百公斤,但是航程却是太近了,只有一千五百公里的航程,而且这还是轻栽情况下的最大航程,如果要满载弹药的话实际上作战半径也就五百到六百公里左右,虽然B4轰炸机对于现今的航空界来说已经足够先进,但是对于陈敬云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中国必须拥有更大,飞的更高,飞的更远的轰炸机,要不然以后用什么对日本进行战略轰炸啊。

  “这飞机很好,以目前的技术把双发飞机做到这种地步,可见你们是用了心的,花了大力气的!”陈敬云说到这里却是话头一变:“不过,这对于我们来说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拥有飞的更高,载弹量更大,飞的更远的轰炸机!”

  陈敬云这么说了出来后,旁边的秦国镛也是有些诧异了,他可是航空界的专业人士了,他手下的这款B4轰炸机可是他的骄傲,而据他所知,目前中国的B4轰炸机已经属于绝对的世界先进水平,其他国家可没有这么先进的轰炸机,但是陈敬云却依旧是不够,所以他沉默了会后道:“主席,这载弹量上继续提高还可以,不过这航程,不知道主席心中所希望的是多少?”

  陈敬云听罢后心中暗自算了算了后说出了一个数字:“作战半径至少要达到两千公里!”

第〇六一一章 B6俯冲轰炸机

  对于战略轰炸机要求两千公里的作战半径可不是他随便瞎说的,而是根据中国和周边潜在敌国的空中距离所得出的一个数据:上海到东京是一千八百公里左右,而山东威海卫以及青岛的空军基地到日东京的空中距离有一千七百公里左右,而在东北沈阳附近的空军基地到日本东京的空中距离大约在一千五百公里左右。哪怕是从海参崴出发也需要一千三百公里。所以说中国要想从本土出发直接轰炸日本的大部分工业城市,轰炸机的作战半径至少需要在一千五百公里以上,而最好是能够达到两千公里。至于从朝鲜半岛的釜山出发,那是战争爆发以后的事情,万一中国陆军到时候打不下朝鲜半岛的话,难道就不用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了吗。轰炸机的航程需要考虑到对日轰炸外,也得考虑对苏联进行轰炸,最简单的一个航程标准就是:从鄂木斯克出发,需要整整一千八百公里才能抵达莫斯科。再者,如果考虑到南洋以及中亚地区的话,那么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也差不多需要一千五百公里以上。所以中国对未来战略轰炸机的作战半径需要至少是需要一千五百公里以上,而且是越大越好,最好就是能够达到两千公里的作战半径。

  如果是作战半径要两千公里的话,那么轰炸机的航程就得需要四千五百公里到五千公里之间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对现今中国航空界而言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过陈敬云向来是喜欢先把目标定下来,然后让下面的人慢慢地去努力,他也没说要航空界立刻或者几年内就拿出着种轰炸机出来,他完全可以慢慢等嘛,他就不信研究个十几年后到了三十年后中后期还弄不出来。

  根据历史上美国人在34年就开始研发B17轰炸机,36年就开始少量订购B17轰炸机的原型机进行试飞和测试,而意大利的四发轰炸机差不多也是在三十年代中期得以实际研发和制造。因此差不多可以这么说,现代化战略轰炸机真正实用化的时间段差不多是1935年前后,而在这之前各国的轰炸机计划顶多只能称之为战术轰炸机的阶段。

  就和中国空军中最新式的B4轰炸机一样,这款双发单翼全金属轰炸机已经具备了现代轰炸机的所有特点了,并且载弹量也不算小了,然而它的航程过短,轻载状态下才能够达到一千五百公里的航程,实战满载起飞的话作战半径只有六百公里左右,而这种航程的轰炸机怎么也是算不上战略轰炸机的。

  说出了自己所希望的两千公里作战半径后,陈敬云觉得有必要继续加深空军和航空界对远程轰炸机的重视,于是又对身边的空军中将李屯洋道:“空军是一支进攻性的军种,而空军的打击手段主要是依靠轰炸机!”

  说到这里,陈敬云再一次强调:“空军方面必须认识到,轰炸机才是空军的主体力量,而战斗机,侦察机等机种只是为了掩护轰炸机进行攻击行动的辅助力量。所以空军中的战斗机固然重要,但是轰炸机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一支空军只有战斗机而没有轰炸机的话,那么这支空军充其量也就只能是一支守势空军,空军只有具备了对敌国进行大规模打击能力后,那才能称得上是一支进攻空军。”

  “而且空军轰炸机的轰炸目标也不应该继续局限在敌军的军队等军事目标上,一旦战争爆发,那么敌国的工厂都可以是空军的打击目标嘛!试想下,如果中日战争时,我们的轰炸机能够飞临日本的各大工业城市上空,对这些工业城市进行毁灭性打击的话?那么日本还能把战争继续下去吗?”陈敬云首次对着空军人员提出了战略轰炸的理论。

  而这种理论以前可没有,对于轰炸机的研究和利用,中国空军自认为算是走在了世界前头,尤其是中日战争时期对旅顺进行的长达数个月的大轰炸,让中国的轰炸理论得到了实践,并获得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但是之前各国的轰炸机部队一般都是把目标对准了军事目标,可没有说过直接对敌国的工业城市进行大规模毁灭性轰炸的。

  先不考虑怎么飞到日本上空,更不考虑需要多少炸弹把日本的东京摧毁,但是当李屯洋想象着自己空军的数百架甚至上千架飞机飞到日本的上空,然后投下无数炸弹的时候,这种场景让他想象都觉得兴奋了。

  而陈敬云继续说着:“要对敌人进行战略性的打击,那么单靠现有的B4轰炸机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拥有更远航程,能够搭载更多炸弹的战略轰炸机!”

  李屯洋这个时候也是幻想到了千机轰炸东京时的盛大场景,当即也是道:“主席,您放心,空军一定会达成这个目标的!”

  听到他这么说,陈敬云也是得吩咐两句,让他们也不用着急一时,毕竟实用化的战略轰炸机还得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呢,现在要是一股脑的想要短时间研发出来,很有可能就是投下了无数资源后一无所获。

  “这个飞机呢,你们可以慢慢来,先立了项进行前期的研究,等技术成熟了再投产也不迟!”陈敬云看着李屯洋有些兴奋了,赶紧给他泼盆冷水,免的脑子抽筋想要立刻就研发出来这种属于二战技术水平的战略轰炸机。

  陈敬云可是知道军方的这些人对这些都是非常敏感的,一知道有什么好东西就是想要。不过这个时候陈敬云也在想,如果让他们知道核弹的庞大威力的话,他们会不会疯了一样都想要把核弹搞出来呢?

  有时候陈敬云觉得自己的耐心真的够可以的,明明知道什么东西是最好的,但是愣是可以耐住性子慢慢等着,而且还是一等都是等十几年的那种,远的就不说了,就是那个航母,这都多少年了,都十几年过去了,这航母依旧不堪用。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海军的航空兵还没有发挥出来陈敬云所期待的作用来,并不是因为中国的航母太差,实际上航母只是一个平台而已,以中国目前现役的四艘航母来说,一直用到四十年代后期都没有问题。影响航空兵战斗力的并不是航母,而是舰载机。

  舰载机大体分两种,一个是战斗机,用作防空以及给轰炸机进行护航,而另外一个就是包括水平轰炸机以及鱼雷轰炸机以及俯冲轰炸机在内的轰炸机了。至于在航母上的侦察机,由于航母上载机量有限,加上为了简化后勤维护,所以中国海军里的侦察任务都是战斗机兼任的。

  中国的舰载战斗机直到现在主力都是F1战斗机,这两年虽然F2战斗机已经逐渐成熟,但是开始两年F2战斗机主要是供应空军,而海军也需要对F2战斗机进行改装后以便让他符合舰载机的标准,这改装完成后,海军还的对F2战斗机进行大量的测试以及训练,海军的舰载机飞行员训练起来比空军飞行员困难多了,那么是老练的F1舰载机飞行员改飞F2战斗机后,也需要很长的一段适应期,等训练完成后,这F2战斗机才能够上舰执行任务。

  目前的五艘航母中,泰山号是训练航母不算,而庐山号刚服役还没有完成各种试验测试也不算,真正服役的其实只有华山号和衡山号以及黄山号。而这三艘航母当中只有华山号航母上有一个中队的F2战斗机,而更多的海军F2战斗机都还在训练当中。

  战斗机之外还有就是轰炸机,而实际上中国海军航空兵里虽然一直都有轰炸机的编制,但那都是岸基的B3轰炸机,实际上舰载的轰炸机要到1920年后才开始装备,在1920年之前中国航母上搭载的清一色是F1战斗机。

  海军早些年也尝试过让双发的B3轰炸机上舰,但是B3轰炸机的体型太大,根本就装不了几架,更关键的是这B3轰炸机在携带了航空鱼雷后,由于航母甲板距离有限,所以B3轰炸机携带鱼雷后根本就无法在航母甲板上起飞,几次的试验失败之后海军就放弃了这个想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航母上清一色的都是F1战斗机,等到一战结束后,中国从英国获取了索普维斯T1舰载鱼雷轰炸机的技术资料并购买了几架进行研究,随后根据这款英国的舰载鱼雷机才研发出了中国的第一款舰载轰炸机:B5轰炸机。

  这款飞机乃是单发单座双翼舰载轰炸机,装备了一台上海动力公司生产的三百马力的航空发动机,最大速度为一百八十公里每小时,航程为六百公里。这些性能都不算太重要,重要的是这款飞机可以携带一枚重达五百公斤的1920年式航空鱼雷或者是一枚五百公斤的重型航空炸弹从中国的现役航母上顺利起飞。

  中国的B5轰炸机在中日战争中的东海大海战中也携带过鱼雷和航空炸弹参与过对日本第4战队的进攻,不过当时的战果实在不眨地,东海大海战已经给中国海军证明了,单靠鱼雷轰炸机是无法进行作战的。

  现在真正限制中国航母发挥战斗力的就是俯冲轰炸机,所幸的是在晚了许多年后,中国的俯冲轰炸机的研发也是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采用了全金属机身后,这款B6轰炸机进行高角度俯冲投弹,其机身强度足以让飞机在投弹后迅速拉平机身并高速撤离战场!在海军的多次测试中,届时完美的取得了试验结果!”秦国镛对着滁州飞机公司的试飞机场中那架正在缓慢滑行准备升空的B6俯冲轰炸机如此说着。

第〇六一二章 航母崛起

  中国的俯冲轰炸机一直发展的都不算顺利,之所以不顺利那完全是因为海军对俯冲轰炸机的要求太高,这年头,俯冲轰炸也不是什么陌生东西了,人家英国一战的时候就玩过了,而美国这几年也是大力发展,现在都已经开始装备F8C俯冲轰炸机了。但是中国海军口中的俯冲轰炸机跟英美两国现役的俯冲轰炸机是两码事。中国海军要求的俯冲轰炸机可是要求能够携带两百五十公斤重的航空炸弹从数千米高空中以至少七十五度的角度向下俯冲,在数百米左右的高度投弹后能够顺利拉平然后逃离敌人防空火力的打击。

  而这种动作要求是现今的任何一种轰炸机甚至战斗机都无法完成的,那些木制的轰炸机不用说了,估计还没俯冲完呢就得散架,哪怕是中国现役最新F2战斗机进行类似动作的时候在最后的拉平阶段机体也会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拉力而解体。这空中当场解体的例子海军可是遇上过好多会了。

  要求如此严格的海军用俯冲轰炸机和现今各国的俯冲轰炸机根本就是两个概念,如果按照英国和美国的标准,那么中国的F1和F2战斗机也可以充当俯冲轰炸机了,要知道不管是F1还是F2战斗机可都是可以携带轻型航空炸弹进行俯冲投弹的,但是他们的俯冲轰炸可对军舰造成不了什么损害。

  中国海军所期待的俯冲轰炸机是可以对敌军主力战舰造成致命伤害的机种,甚至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B6轰炸机还没有研发成功的时候,中国海军就已经是开发出来了250公斤重的航空穿甲弹以及250公斤的航空半穿甲弹了,可以说这种炸弹专门就是搭配B6俯冲轰炸机使用的。

  “主席请看,现在飞机已经进入俯冲阶段了!”秦国镛指着空点的黑点对陈敬云说着,顺着秦国镛指示的方向看去,陈敬云从望远镜里只见那架带着炸弹的轰炸机在数千米的高空里突然机头向下一栽,然后竟然是以高达七十多度的角度直接朝着地面俯冲了下来,速度是越来越快,就当陈敬云以为这飞机已经失去了控制就要一头撞上地面的时候,这飞机机腹上挂载的那枚两百五十公斤的航弹却是一下来就是脱离了开来,就是这一瞬间,那架B6轰炸机迅速拉平机身,虽然它的高度还在不断下降,但是已经是再慢慢的拉平机身,就在B6轰炸机努力拉平机身的时候,那枚航空炸弹却是已经高速冲向了地面,陈敬云清晰地看见那枚航弹落在了标好的一个大圆圈内,然后一团爆炸的火焰升起,掀起了演习场的大片烟尘,随着火焰升起,那震耳的爆炸声也是传到了耳中。

  而这个时候,一边的海军程璧光已经是用着兴奋的神色对陈敬云道:“这一枚两百五十公斤的航空穿甲弹如果命中敌舰的话,哪怕是敌舰是一艘新式战列舰也得受到重创!而且这种俯冲轰炸机在精英飞行员的驾驶下,命中率非常高!”

  对于俯冲轰炸机的高命中率,陈敬云是早有耳闻,之前陆军和海军对F1以及F2战斗机进行俯冲轰炸试验以及实战的时候,都曾经多次提起过,俯冲轰炸的命中率非常的高,甚至能够取得百分之四十的超高命中率。而这种命中率对于主炮只有几个百分点命中率的海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可以说正是俯冲轰炸机的超高命中率,才让中国海军如此锲而不舍的连续多年投入重资进行可以携带重型炸弹的俯冲轰炸机的研究,这种研究甚至在出现了多次试验事故,牺牲了多名试飞员后依旧没有停止。可以想象,海军是有多么希望获取一种打击敌人主力舰的飞机。
首节 上一节 429/7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理想年代

下一篇:史上最牛驸马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