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第222节
【六宫之主】:“这叫不动则已,一动必中,丁谓这下傻眼了吧?”
【雉后临朝】:“哼,这才像点样子,对付这等权臣,就得抓住要害,一击毙命!”
【独孤天下】:“前些日子刘娥姐姐一直在群家园中调动‘诸天宝鉴’,想必就是为了寻找这些证据吧。”
【观音婢】:“证据确凿,丁谓无从抵赖了。”
不仅直播间中,皇后们议论纷纷。
朝堂之上,也是一片哗然!
许多原本依附或畏惧丁谓的官员,此刻都面如土色,不敢抬头。
而一些曾被丁谓打压的正直之臣,如王曾、张知白等人,则面露激动之色。
丁谓听着那一条条罪状,身子晃了晃,几乎站立不稳。
他万万没想到,刘娥手中竟掌握了如此详实致命的证据!
这些证据,太后她是怎么搜集而来的?
其中,甚至有一些与雷允恭密谋如何隔绝内外、如何打压异己的私密对话记录。
当时,他敢肯定绝对没有第二人知道,太后又是从哪里得知的?
难道雷允恭已经被抓了?招了?
“陛下,太后!”
老臣王曾率先出列,痛心疾首:“丁谓之罪,罄竹难书,若不严惩,国法何在?天理何存!”
“请陛下、太后明正典刑!”
枢密副使张知白等一众大臣纷纷附议。
丁谓瘫软在地,面如死灰。
他有心一搏,但看了看太后身边那位神秘的“江先生”,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见大势已去,丁谓挣扎着跪倒在地,涕泪交加:“太后,臣......臣一时糊涂,求太后看在先帝面上,饶臣一命啊!”
刘娥面若寒霜,丝毫不为所动:“尔之罪行,动摇国本,罪不容恕!来人,将丁谓摘去冠戴,押入天牢,候旨处置!”
殿前侍卫应声而入,利落地除去丁谓的官帽官服,将其架起。
丁谓面如死灰,再无半分宰相威仪,口中犹自喃喃求饶。
“太后息怒!”
这时,几位老臣连忙出列求情:“丁谓罪大恶极,然其终究是先帝托孤之臣,若斩首示众,恐寒了天下士人之心,亦显得朝廷刑罚过于酷烈。”
“是啊,臣恳请太后,依律严惩,但可否暂留其性命,流放远恶军州,以显天恩浩荡,亦警示后人。”
这些老臣开口相劝,既是遵循惯例,也是给刘娥一个顺势下台阶的机会,避免落下“暴戾”之名。
刘娥深知此理,她本意也非真要立刻杀人,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树立权威。
她目光扫过群臣,见多数人虽不敢言,但眼神中亦有赞同之意。
于是,她顺势而为,语气稍缓:“既然众卿求情......便依律革去丁谓一切官职爵位,抄没家产,其本人流放崖州,遇赦不赦!”
“臣等遵旨!”
那可是远在天涯海角的烟瘴之地!
这等处罚,对于一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宰相而言,比杀头也好不了多少。
丁谓闻言,彻底心如死灰,被侍卫如死狗般拖了下去。
“同党雷允恭,即刻杖毙,其余涉案人员,依律严惩不贷!”
这次倒是没人求了。
毕竟雷允恭在这群文武百官看来,不过是个阉人罢了,杀了也就杀了。
“太后圣明!”
王曾、张知白等大臣率先躬身,其余朝臣也纷纷附和。
顷刻之间,曾经权倾朝野的权相集团,土崩瓦解。
这一番雷霆手段,彻底震慑了全场,刘娥的权威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大脚马皇后】:“啧啧,抄家流放,这丁谓算是彻底完了,刘大姐这手腕,够硬!”
【嫣然烬玉】:“恩威并施,既铲除了权臣,又彰显了仁德,刘姐姐的政治手腕值得姐妹们学习。”
【倾城萧娘】:“经此一役,朝中再无人敢轻视太后了。”
【何方孤影】:“@帘卷天青 姐姐此举,妾身受益匪浅,日后若遇类似情形,当效仿之。”
【独孤天下】:“确是好手段,经此一事,刘姐姐权威立矣,后续推行新政,阻力大减。”
处理完丁谓,刘娥并未停下,她趁热打铁,开始调整中枢人事,提拔一批有才干、有气节的官员。
“枢密副使张知白。”
张知白出列,他方才力主抗辽,正气凛然。
“擢升你为参知政事,协助哀家与陛下,总领政务,清查丁谓余党,整肃纲纪。”
“臣,遵旨!定不负太后、陛下所托!”
张知白激动不已,深知重任在肩。
第311章 赵妙元的问题
接着,刘娥又连续提拔了数位官员,皆是历史上留有贤名的干吏。
最后,她的目光落在一位身形挺拔、面容刚毅、眉宇间带着忧思之色的青年官员身上。
“秘书省校书郎,范仲淹。”
范仲淹微微一怔,似乎没想到太后会点到他的名字,稳步出列:“微臣在。”
“哀家知你曾上书言事,痛陈时弊,虽官职卑微,却心系黎民,擢升你为右司谏,入谏院,望你日后直言进谏,匡正得失,莫负哀家所望。”
江祈年闻言,也不由多看了范仲淹两眼。
这就是那位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正公?
想当初上学时,自己还背过他的文章。
如今尚是青年才俊,但眉宇间已可见忧国忧民之志与刚正不阿之气。
他心中微动,能亲眼见到这位千古名臣年轻时的风采,倒也是此行一桩趣事。
历史的因缘际会,果然奇妙。
范仲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激动,郑重行礼:“臣,范仲淹,定当恪尽职守,以天下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声铿锵,其志浩然,令不少人为之侧目。
一番人事任免,迅捷而有力,初步搭建起了新的执政班底。
刘娥展现出的果决手腕和识人之明,再次深深烙印在群臣心中。
大朝会直至午后方散。
刘娥凭借江祈年的“神迹”震慑和自身的铁腕手段,一举肃清权臣,树立权威,其政治手腕之老辣,令江祈年也暗自点头。
这位历史上评价极高的刘太后,确实名不虚传。
接下来的几天,汴京城内风云变幻。
丁谓一党被迅速清算,家产抄没充公,其势力土崩瓦解。
而刘娥则马不停蹄,开始着手她真正的计划。
她深知与辽国关系已近乎破裂,边境战事可能一触即发,增强国力、革新武备刻不容缓。
随后,便以“整军经武,以备北患”为名,秘密召见了将作监、军器监的工匠大匠,以及少数几位她信得过的工部、户部能吏。
凭借从聊天群文件中获取的、远超这个时代的关键图纸和技术思路,她下达了一系列密令,要求他们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开展研究和试验。
随着一项项指令清晰发出,一个围绕着军工、纺织为核心的早期工业化秘密计划,在北宋的最高权力层悄然启动。
众臣虽对图纸来源倍感惊奇,但见太后如此笃定,再加上那神秘出现的“江先生”,竟无太多质疑。
至于江祈年,则相对清闲。
他大多时间在凝和殿中修炼,巩固自身灵种,感悟“万化道域”与“万化战法”的妙用,或指点一下巫行云、李秋水等人的武功,偶尔也与刘娥探讨一番天下大势。
但他更多的心思,则放在了小公主赵妙元身上。
那日传下《灵源种道经》后,赵妙元修炼极为刻苦,进展也极快,体内那先天阴寒本源之气被不断炼化,修为一路攀升。
然而,数日过去,到了凝聚灵种的最关键一步,却迟迟未能成功。
这一日,又一次尝试失败后,赵妙元小脸上带着一丝沮丧,来到凝和殿寻江祈年。
她仰着头,眸子里带着一丝水汽:“先生,妙元愚钝,总是差最后一步......感觉......感觉就差一点点,好像所有的气都准备好了,但它们就是不肯乖乖地聚在一起变成种子,好像缺少一点......一点让它们‘活’过来的东西。”
“勿急,凝心静气。”
江祈年安慰道:“放开身心,容我再细查一番。”
他让赵妙元再次静心凝神,运转功法,同时他伸出食指,再次轻点于赵妙元眉心。
这一次,他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专注,灵觉细腻如丝,彻底融入她的经脉气血乃至生命本源之中。
随着赵妙元功法运转,她体内那口“寒泉”果然汩汩涌出至阴本源之气,精纯无比。
这些气息在她的引导下,试图按照《灵源种道经》的法门交织、压缩、凝聚。
然而,就在即将成型的刹那,江祈年敏锐地捕捉到,问题并非出在阴气本身,而是出在承载灵种的“根基”上。
灵种灵种,既是能量之种,更是生命之种!
其核心在于以自身生命本源为引,天地灵气为养料,捕捉那一丝跳动的生命节律。
它需要以自身强大的生命节律为核,方能将能量约束、赋予其“生命”,使其凝聚成种,循环不息。
赵妙元年纪太小,虽天赋异禀,阴气本源源源不绝,但自身的生命节律相较于她体内那庞大的先天阴气而言,却显得过于“弱小”,不足以作为核心,支撑起灵种的凝聚与稳定。
这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燃料库,却缺少一根足够强劲的火柴将其点燃并稳定燃烧。
上一篇: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