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第176节

  转头望去,见一青年文士站在一旁,身着青衫,气质温润,目光清正,正含笑看着那木雕。

  江祈年看了他一眼,点头道:“形神兼备,确是好手艺。”

  他并未显露身份,此刻的他,气息内敛,与常人无异。

  那青年文士只觉得眼前人气度非凡,令人心折,便拱手道:“在下马周,见兄台器宇不凡,冒昧搭言,还望勿怪。”

  听到这个名字,江祈年挑了挑眉。

  这人他还真知道。

  马周出身贫寒,早年曾任博州助教,因不满官场陋习弃职西游长安,寄居于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李世民令百官上书言政,常何以武人不通文墨为由,请马周代笔。

  马周条陈二十余事,皆切中时弊,如批评皇室奢靡、主张节俭治国、强调 “国之兴亡在百姓苦乐” 等。

  李世民惊叹“常何一介武夫,何能及此”,得知实情后“四请马周”,最终拜为监察御史,开启仕途巅峰。

  这李世民“四请马周”虽不如刘备“三顾茅庐”出名,但也是青史留名的典范。

  “看来他现在还寄居在常何家中?”

  想到这里,江祈年淡淡一笑:“无妨,市井之中,偶遇投缘,亦是乐事。”

  他并未通名,与马周就这木雕闲聊了几句。

  言谈间,江祈年偶尔几句点评,皆切中要害,让马周暗暗心惊,只觉此人学识见解深不可测。

  片刻后,江祈年买下那只木雕,在上面留下一个“江”字,随后赠予马周。

  “请将此物送到当今陛下手中。”

第243章 长孙无垢的诗

  话音落下,江祈年转身悠然离去。

  马周站在原地,看了看手中的木雕,又看向江祈年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良久才喃喃道:“长安城内,真是藏龙卧虎......”

  他隐约觉得此人不同寻常,送自己的“圣师木雕”上,还留了一个“江”字,却还是万万不敢与白日那尊贵的圣师联系起来。

  江祈年漫步回到皇宫,信步来到了立政殿。

  殿内灯火温和,宫女皆静立远处。

  长孙无垢并未在宴席上久留,此刻正独自站在一张书案前,对着一幅刚刚完成不久的书画出神。

  那是一幅春日游园图。

  笔触细腻明媚,画着春日皇家上苑的盛景,桃花灼灼,柳丝袅袅,蝶舞莺啼,生机盎然。

  画旁,还题着一首娟秀而不失风骨的行楷诗。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字迹清丽秀雅,诗画相得益彰,将春日的明媚与一丝不易察觉的闺中情思描绘得淋漓尽致。

  江祈年的目光落在“兰闺艳妾动春情”、“出众风流旧有名”等句上,眼中闪过了一道光芒。

  画上的这场景,倒是与他们前些日子游御花园有些相像。

  看来这位历史上以贤德端庄著称的皇后,这段时间的心绪的确有些不平啊。

  这诗,这画,与其说是描绘春景,不如说是她心境的映照。

  那被盛大典礼、无上荣光包裹之下,一丝属于长孙无垢本人、而非“圣言天后”的细腻情思与悄然萌动的春心。

  他缓步走近,并未刻意隐藏脚步声。

  长孙无垢骤然回神,发现江祈年不知何时已立于身侧,正含笑看着那幅书画。

  她顿时“啊”的一声轻呼,白皙的脸颊瞬间红透,如同画中桃花。

  她手忙脚乱地便想将那画卷掩起,羞窘道:“先......圣师,您何时来的?妾身......妾身随手画作,不堪入目,让圣师见笑了。”

  “娘娘过谦了。”

  江祈年微微一笑,阻止了她遮掩的动作:“画工精湛,诗意灵动,将春日生机与人之情态结合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偷面色’、‘学身轻’之句,巧思妙想,活色生香。”

  说着,江祈年挑眉:“没想到娘娘还有这等才情风流。”

  还是说......并未看出其中深意?

  听到江祈年的夸赞后,长孙无垢只觉得脸上烧得更厉害,心跳莫名加速。

  她美眸闪烁,生怕江祈年从这首诗中,看到了她隐藏于心底的一些情绪。

  长孙无垢垂下眼帘低声道:“圣师谬赞了,妾身愧不敢当......只是今日见前些时间游园,见春光正好,一时有感而发,便将其写了下来,之后又配了画......”

  “嗯,春光甚好,人心亦当如此,不必时时拘束。”

  江祈年意有所指。

  闻言,长孙无垢抬眸飞快地看了他一眼,又迅速低下,心跳再次加速。

  见状,江祈年随即转移了话题,以免她过于窘迫:“今日大典,辛苦娘娘了。”

  见他不再提诗画,长孙无垢稍稍松了口气,但心底又隐隐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失落。

  她整理了一下心绪,恢复了几分皇后的端庄:“一切皆是妾身分内之事,何谈辛苦,倒是圣师,为大唐、为陛下、为丽质劳心劳力,妾身......感激不尽。”

  “为大唐、为陛下、为丽质......”

  江祈年嘴角微微翘起:“娘娘似乎漏了什么......”

  听到这话,长孙无垢心中一跳,脸色更红,连瓷白如玉的秀颈都泛上了点点红霞。

  她慌乱转身,从一旁取过一个精心准备的锦盒,双手奉上:“此乃妾身一点心意,聊表谢忱,望圣师勿嫌鄙薄。”

  江祈年打开一看,竟是一件极精致的常服,针脚细密,用料考究,纹样清雅,显然是花费了大量心血缝制而成。

  一国之母亲手为他缝制衣裳,这份心意,确实远超寻常珍宝。

  “娘娘有心了,我很喜欢。”

  江祈年含笑收下。

  长孙无垢见他喜欢,眉眼弯弯,露出温婉笑容。

  她抬眸望向他,踯躅片刻才道:“妾身曾言,必有重谢,今日之谢礼,仅表寸心。”

  越说,她的声音越小:“昔日承诺......依旧有效,圣师但有所需,妾身......力所能及,无有不从。”

  最后四字,几不可闻,长孙无垢更是耳根都红透了。

  这与她白日母仪天下的姿态形成了微妙反差,格外动人心弦。

  江祈年看着她闪烁不定的目光,摇了摇头。

  长孙无垢之所以说出这番话,也不过是受承诺所束而已,内心仍有枷锁。

  他正欲开口,脑海中却响起了私聊提示音。

  他对长孙无垢笑了笑,道:“娘娘的心意,我明白了。礼物和承诺,我都收下了。”

  说完,他分神查看私聊。

  【倾城萧娘】:“先生安好,妾身......妾身有一不情之请,望先生勿怪。(忐忑.jpg)”

  【岁安祈年】:“萧皇后但说无妨。”

  【倾城萧娘】:“谢先生。”

  【倾城萧娘】:“妾身......妾身是指历史上那个‘我’,据先生所言,历史记载中,她如今应仍在突厥颉利可汗处,颠沛流离,受尽屈辱......妾身每思及此,便感同身受,心如刀割。”

  【倾城萧娘】:“虽知此请或许强人所难,但......但妾身仍恳请先生,能否施以援手,将她从苦海中带回中原?妾身......必有重谢!”

  江祈年恍然,倒是忘了这一茬。

  历史上的萧皇后,在隋炀帝死后,确实辗转于宇文化及、窦建德等处,后流落到了突厥,直至贞观四年才被迎回长安。

  如今才是贞观三年,她确实还在突厥。

  【岁安祈年】:“原来如此,萧皇后不必忧心,此事易尔,我这便去一趟突厥,将她带回。”

  【岁安祈年】:“至于重谢,倒也不必。”

第244章 突厥臣服

  江祈年回复了萧美娘之后,抬眸看向长孙无垢道:“娘娘,我需暂离片刻,去处理一件小事。”

  长孙无垢虽不知具体何事,但见江祈年神色如常,便温婉点头:“圣师有事尽管去忙,妾身随时恭候。”

  江祈年不再多言,心念微动,玄鸟装甲瞬间覆体。

  下一刻,他化作一道金光冲天而起,在夜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朝着北方疾驰而去。

  立政殿内,长孙无垢望着那道远去的光影,轻轻叹了口气。

  随后,她看着自己所画的那幅春游图上的题诗,微微有些出神。

  ......

  北方草原,突厥王庭。

  虽是夜晚,但王帐内依旧灯火通明。

  颉利可汗正与一众部落首领饮酒作乐,气氛却显得有些压抑。

  自从前几日数万联军精锐被大唐皇帝身边那位“天神”挥手间击溃,主帅、众多将领和亲卫队全都暴毙的消息传回后,整个王庭都笼罩在一种巨大的恐惧和不安之中。

  残兵败将带回来的描述语焉不详,只说是天神降罚,金光如雨,人就没了。

  甚至还有什么违反天命,雷神降怒的离谱消息。

  颉利可汗本就因内部叛乱而焦头烂额,闻讯更是惊疑不定,又怒又惧。

  “可汗,我们真的不前去称臣......”

首节 上一节 176/2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