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86节

  老者见他们态度坚决,也不再强求,只是郑重地再次抱拳:“既如此,老夫也不便强求。山高水长,后会有期!诸位保重!”

  说完,他也带着车夫,转身离开,身影很快消失在街角。

  送别了这两位贵人,王家一行人继续往城里走。

  府城内的景象比城外稍好,但灾情依旧触目惊心。

  他们穿行在熟悉的街道上,只见一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古旧的庙宇祠堂,倒塌了不少,断壁残垣随处可见。

  瓦砾堆旁,也有百姓在哭泣、在挖掘。

  相比之下,那些新建的砖瓦房、结实的商铺,受损就轻得多,大多只是墙体有些裂缝,瓦片掉落了一些。

  最让王明远感到一丝安慰的,是城中穿梭不停的一队队官兵和衙役。

  他们有的在清理街道上的障碍,有的在帮助百姓从危房里转移财物,有的在维持秩序,引导人流。

  虽然人人脸上都带着疲惫和凝重,但行动迅速,各司其职,并未出现大的混乱。

  街道上虽然行人匆匆,神色惶然,但整体秩序还算井然。

  “三郎的师父……动作真快啊。”王大牛在前面赶车,忍不住低声说了一句。

  王明远默默点头。

  看到城中这副景象,他心中对师父崔知府的能力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组织起有效的救援和秩序维护,这份决断力和执行力,绝非寻常官员可比。

  马车终于抵达了张府所在的街巷,离别前已经清退了梧桐小院的房子,此刻也只能去到张家叨扰了,不过现在两家的关系也已经今非昔比了。

  张府宅院修建得颇为坚固,除了院墙有几道裂缝,门楼掉了几片瓦,整体并无大碍。

  在门前停下没一会,得到消息的张文涛就像个圆球一样从门里滚了出来。

  他眼睛红肿,脸上还挂着泪痕,一看到王家人,尤其是看到虎妞,立刻“哇”的一声又哭了出来,情急之下甚至冲上来就想抱下虎妞,被虎妞下意识地一巴掌拍开。

  “你们可算回来了!呜呜呜……吓死我了!听说路上山崩了,我……我以为……呜呜呜……我今日本想偷偷出门去寻你的……呜呜呜”张文涛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完全不顾形象。

  他一边哭,一边又忍不住凑近虎妞,抽抽噎噎地说:“虎妞……你……你没事吧?我……我担心死你了!真的!”

  虎妞被他哭得有点懵,看着他红红的眼睛和胖脸上挂着的泪珠,黑红的脸上也难得露出一丝不好意思和感动,小声嘟囔:“哭啥哭,我这不是好好的嘛……胆小鬼张文涛!”

  张德海也闻讯快步迎了出来,看到王金宝被王大牛搀扶着,左腿明显不利索,脸色一变:“金宝老哥!你这是……快!快进屋!大牛,扶你爹进来!”

  他转头又对管家急声道:

  “快!快去请回春堂的刘大夫!要快!就说我张德海求他,我和他有过命的交情,他定会来的!

  算了,还是我自己去一趟吧,这个光景,怕是他还真不好请。

  文涛,你在家看顾好你未来岳丈。 ”

  王大牛连忙道:“张伯父,我跟您一起去!”他担心父亲,一刻也不想耽搁。

  张德海点头:“好!走!”

  看着王大牛跟着张德海急匆匆出门,王金宝被赵氏搀扶着进了张府。

  进了张府后,在张伯母和下人的帮助下安置好父亲。

  见一切都安顿好后,“文涛兄,”王明远叫住还跟个跟屁虫一样,跟在虎妞旁边微微抽噎的张文涛,“府上可有安静的书房?借我一用。”

  张文涛抹了把眼泪,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立刻点头:“有有有!我爹的书房就空着!我带你去!”

第102章 献救灾策

  很快,王明远被带到了张家的书房。

  书房布置得颇为雅致,但王明远无心欣赏,径直走到书案前,铺开纸张,深吸一口气,提起笔。

  他此刻要做一件事,他将前世亲身经历过的那场灾难换来的经验和教训,结合这个时代的特点,快速梳理。

  把他能想到的,关于震后救灾的一切要点,都写下来!

  哪怕只有一丝可能帮到师父,帮到那些受苦的百姓,他都得试试!

  笔尖落在纸上,墨迹迅速晕开。王明远眼神专注,手腕沉稳,一条条清晰、务实的策略在他笔下飞快流淌:

  一、安民告示,稳定人心。

  除张贴外,组织衙役、里正等沿街宣讲,确保信息通达底层……

  二、设立集中安置点。

  提出分区管理,如生活区、诊疗隔离区、厕所区、物资发放区等,入区者发放登记凭条……

  三、开仓放粮,施粥济民。

  凭登记凭条按人头定时定量领取,专人监督,防止冒领、重复领取及哄抢……

  四、水源管控与防疫。

  在安置点设“疾疫观察哨”,发现发热、腹泻、呕吐者立即隔离上报……

  五、以工代赈,恢复秩序。

  凭登记凭条“做工”,领额外发放的生活物资,帮助府城尽快恢复秩序……

  六、医患救治,分级处置。

  分轻伤、重伤等不同等级病患,调用不同等级的大夫分级诊治,提高大夫利用率……

  七、严查治安,震慑宵小。

  设立举报点,对提供作奸犯科有效线索者给予奖励……

  八、信息畅通,快速响应。

  在各安置点、重要衙门、城门之间,设立固定或流动信使,确保政令畅通,灾情及时上报……

  九、灾情上报,请求支援。

  明确统计受灾情况,所需物资,用确切数据说话,禀报上官早日尽快拨粮……

  十、二次灾害预防。

  派人巡查各处山体、桥梁等险要地段,预防余震或降雨引发二次塌方、泥石流、洪水。危桥区域,立牌警示或暂时封闭……

  笔走龙蛇,墨迹淋漓。

  王明远写得飞快,几乎是不假思索。

  这些策略并非他凭空想象,而是融合了前世无数经验教训,结合本朝实际,力求最直接、最有效地应对眼前的危机。

  写完最后一条,王明远放下笔,长长吁了一口气。

  他拿起纸张,墨迹尚未干透。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条目,他心中依旧沉甸甸的。

  这些纸上谈兵的东西,能否真正帮到师父,或者有些师父已经做了,他所写能否让师父查缺补漏这都是未知数。

  但他必须去试试。

  他小心地吹了吹墨迹,待墨迹干后,将纸张卷起,紧紧握在手中。

  回到堂屋,大夫已经来了,此刻正在给父亲诊治。

  从大夫口中得到问题不大,只需静养半月的消息,他也松了口气。

  那么,接下来,他要去府衙!现在就去!

  给家人说了声后,王明远来到府衙后,往日里还算清静的衙门,此刻简直像炸了锅的蚂蚁窝。

  胥吏们抱着成捆的文书,脚步带风地穿梭在廊下,个个脸上绷得死紧,眼神里透着焦灼。

  王明远报了名号,门房的小吏认得他这位知府新收的弟子,不敢怠慢,立刻引着他往里走。

  到了内堂后,见到崔知府这位师父,王明远差点没认出来。

  这才两天不见!

  书案后头坐着的崔知府,哪里还是两天前那个红光满面、富态圆润的师父?

  眼下的崔知府,两个眼窝子底下是浓得化不开的青黑,像被人狠狠揍了两拳,脸颊也有明显的凹陷,嘴唇干裂起皮,要不是还穿着官服,此刻看起来真像路上的难民。

  他正埋首在一堆公文里,眉头拧成一个死疙瘩,听见动静才抬起头。

  “仲默?”崔知府的声音嘶哑得厉害,带着浓浓的疲惫,看清是他,那疲惫里又透出点微弱的亮光,

  “你……你没事?路上可曾遇险?华县突发地龙翻身,波及甚广,为师这几日焦头烂额,实在分不出人手去寻你……”他语速很快,带着深深的疲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歉疚。

  他话没说完,但意思王明远懂。

  王明远心头一热,连忙上前几步,躬身行礼,“学生没事!老师!”,看着师父这副模样,心里又酸又急。

  “师父您……您保重身体啊!”他本想问怎么憔悴成这样,但想也不用想也知道原因,于是话到嘴边变成了关切。

  他顿了顿,没有再啰嗦或者去叙说他一家被困山坳又脱险的惊险,直接切入正题,

  “师父,学生此来,并非只为报平安。学生……学生听闻灾情惨重,心中难安,斗胆……斗胆写了些关于救灾的浅见,或许……或许能帮师父查缺补漏,万望师父不弃,看上一眼!”

  他话说得有些急,带着少年人特有的赤诚和忐忑。说完后,赶紧从怀里掏出那份还带着体温、卷得紧紧的纸张,双手递过去。

  崔知府显然没料到他是来献策的,疲惫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接过那卷纸,没多言,直接展开看了起来。

  起初,他的目光只是快速扫过,带着一丝例行公事的审视。

  但很快,那目光就凝住了。

  他看得越来越慢,越来越仔细,手指无意识地划过纸面,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安民告示……稳定人心……集中管理?分区?……”他低声念着条目,声音越来越沉,眼神却越来越亮。

  突然,他猛地一拍桌子,“啪”一声脆响在压抑的书房里格外清晰!

  崔知府“噌”地站了起来,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王明远,里面是毫不掩饰的震惊和狂喜:“仲默!这……这都是你想出来的?!”

  王明远被他吓了一跳,连忙道:“学生……学生只是有感而发,结合路上所见所想,以及……以及一些杂书所载的前人经验,胡乱写写,不知是否……”

  “好!好一个‘有感而发’!好一个‘前人经验’!”崔知府打断他,激动地在书案后踱了两步,拿着那份《救灾策》的手都在微微发颤,

  “这哪里是胡乱写写!条理清晰,切中要害!尤其是这隔离、分级处置、以工代赈几条,简直……简直是神来之笔!

  为师这几日只觉千头万绪,处处漏风,你这册子,如同给为师递来了一盏明灯!

首节 上一节 86/1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从武惠妃马奴到篡唐新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