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49节

  就算……就算大人说的不对,你也听着!千万别犯倔!知道不?”

  “还有……还有……”王大牛急得抓耳挠腮,恨不得把肚子里那点有限的处世经验全倒出来,

  “要不……要不哥陪你去?哥就在府衙门口等着!万一……万一有啥事,哥也好照应!”

  看着大哥那副比自己还紧张十倍的样子,王明远心里又是感动又是好笑。

  他拍了拍大哥结实的胳膊:“大哥,别担心。知府大人既然请我去,想必是好事。我会小心的,说话做事都有分寸。

  至于陪我去……也好,你在府衙外等我,我心里也踏实些。”

  王大牛一听能陪着去,心里顿时松快了不少,连连点头:

  “成!成!我就在外面等你!”

  酉时刚过,兄弟俩就出了门。

  王大牛一路走,一路还在絮絮叨叨地叮嘱,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小心说话”、“别顶撞大人”、“吃饭注意点”。

  到了府衙后,得到通传,王明远便被一位小厮引着进入了府衙后院。

  府衙内部和王明远想象的差不多。

  青石板铺地,高墙深院,处处透着庄严肃穆。

  路上王明远一边走一边回想,柳教谕课上只提过知府姓崔,字显正,旁的再没多说。

  倒是大哥前段时间打探到这位崔大人光姨娘就至少三个……他脑子里不由自主地拼凑出一个脑满肠肥、眼袋浮肿的贪官形象。

  也罢,若真是贪图他那篇治蝗策,拿去便拿去了。

  他一个无根无基的童生,还能跟四品大员叫板不成?

  仆役引着他穿过几道回廊,绕过一片打理得颇为雅致的小花园,最后在一间挂着“静思堂”匾额的屋子前停下。

  “大人,王案首到了。”仆役在门外轻声禀报。

  “进来吧。”一个温和中带着点圆润的声音从里面传来。

  仆役推开门,侧身让开。王明远定了定神,迈步走了进去。

  屋子不大,陈设清雅。

  靠窗一张紫檀书案,上面堆着些文书卷宗。

  一个穿着深青色常服、身材略胖的中年男子正背对着门口坐着。

  听到脚步声,他缓缓转过身来。

  王明远眼皮一跳——好家伙!跟他脑子里想的,分毫不差!

  这位崔知府,和他前世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贪官”形象,简直……太像了!

  白白胖胖一张圆脸,下巴微圆,留着三缕修剪整齐的短须,胡须下则叠着两层软肉,眼睛也被挤成两条细缝,此刻正笑眯眯地看过来。

  “学生王明远,拜见知府大人。”王明远压下心思,上前规规矩矩地躬身行礼。

  “呵呵,免礼免礼,坐。” 崔知府笑眯眯地摆摆手,声音温和,指着下首一张官帽椅。

  “谢大人赐座。”王明远道了谢,才在靠外的那张椅子上,小心翼翼地坐了半个屁-股,腰背挺得笔直。

  崔知府也在主位坐下,端起手边的青瓷茶盏,用盖子轻轻撇了撇浮沫,呷了一口,才慢悠悠地开口:“王明远,你可知本官今日为何请你前来?”

  来了!王明远心头一紧,面上依旧恭敬:“学生愚钝,还请大人明示。”

  崔知府放下茶盏,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多了几分郑重:“本官看了你府试的答卷。尤其是那道关于应对蝗灾的策论。”

  王明远心里咯噔一下,暗道果然是为了这个!

第56章 好知府!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王明远,

  “开仓放粮,悬赏捕蝗,以工代赈,整顿常平仓,刊印农书,劝富户捐粮助赈……

  条条切中时弊,句句直指要害。更难得的是,条陈清晰,举措务实,非纸上谈兵之辈可比。”

  他话锋一转,语气严肃起来:“王明远,你且与本官细细说说,你写这些对策时,心中是如何考量的?可有依据?

  尤其是这‘悬赏捕蝗’与‘以工代赈’相结合的法子,以及劝捐富户时提及的‘勒石记名,载入方志’,此等细节,绝非凭空臆想吧?”

  他不敢怠慢,连忙站起身,拱手道:“回禀大人,学生祖籍永乐镇清水村,世代务农,亦操持屠宰营生。学生自幼虽体弱,但亦常随父兄下地,或于村中走动,对农事、乡间疾苦,略知一二。”

  他尽量让自己的论据变得有据可依,哪怕他没下过地,此刻也只能说略通农务。

  然后又组织了一下语言,尽量说得清晰明白:

  “学生以为,蝗灾起时,首重安民......”

  崔知府听得极为认真,手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轻轻敲击。

  待王明远说完,他沉默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随即又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

  “好!说得好!条条出自乡野见闻,却又切中时弊!”

  突然,崔知府重重一拍扶手,脸上那弥勒佛似的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忧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愤懑。

  这突然的操作让王明远吓了一跳。

  “小小年纪,能有此见地,此等务实之策,着实不凡!

  比朝中某些尸位素餐、只会空谈‘天人感应’、‘无为而治’的老匹夫,强了何止百倍!”

  他站起身,踱了两步,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

  “什么‘蝗乃天谴’、‘当修德自省’!什么‘无为而治,静待天和’!

  全是狗屁!豫-西府那边,赤地千里,饿殍遍地!

  易子而食的惨剧,本官已接到不止一桩!

  那些高居庙堂、锦衣玉食的老匹夫们,可曾见过路边饿死的枯骨?可曾听过孩童饥饿的啼哭?

  他们一句‘天意’,就想推卸责任,置万千黎民于不顾!着实可恨!可恶!”

  说到激动处,崔知府又猛地一掌拍在书案上,震得笔架上的毛笔都跳了一下,身上的肥肉也紧跟着一颤一颤的。

  胸膛起伏,显然气得不轻!

  王明远站在一旁,看着这位白白胖胖,瞧着软乎乎的知府大人突然爆发的怒火,心中大感意外。

  他原以为这位大人养尊处优,可能只是对策论感兴趣,没想到其内心竟有如此强烈的忧民之心和对朝中某些不作为官员的愤慨。

  他之前那些“贪官”的刻板印象,瞬间被冲淡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敬意。

  崔知府发泄了一通,似乎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

  他深吸几口气,努力平复情绪,重新坐回椅子上,脸上又恢复了那种温和的笑容,只是眼底的疲惫和沉重尚未完全散去。

  “好了,不说这些糟心事了。”

  他摆摆手,语气轻松了些,

  “今日请你来,一是想亲耳听听你这少年俊才的想法,二是想与你探讨一番,将你这策论,再完善一二。”

  接下来,崔知府果然就王明远提出的几条策略,逐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补充。

  他不仅指出了王明远想法中一些过于理想化、执行起来可能遇到的困难之处,还结合自己多年的地方治理经验,提出了许多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建议。

  比如在“悬赏捕蝗”上,他补充了如何防止有人以次充好、如何确保赏粮及时足额发放、如何组织人力提高效率等细节......

  在“整顿常平仓”上,他详细分析了如何平衡丰年籴入与荒年粜出的比例,如何防止仓吏贪腐,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

  崔知府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见解老辣,许多地方都让王明远听得茅塞顿开,深感佩服。

  他这才真正体会到,一府之尊的见识和手腕,远非他这个纸上谈兵的少年可比。

  不知不觉,天色已深。

  崔知府似乎谈兴正浓,但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看王明远,笑道:

  “瞧我,一说起这些就忘了时辰。想必你也饿了。来人,传膳!”

  很快,几名仆役鱼贯而入,在旁边的八仙桌上摆上了精致的菜肴。

  虽说是“便宴”,但菜品也相当丰盛。

  “来来来,明远,坐,不必拘礼。”

  崔知府招呼王明远入座,自己也在主位坐下,拿起筷子,

  “尝尝这鱼,是今早刚从渭河捞上来的,最是鲜美。还有这海参,泡发得恰到好处……”

  他兴致勃勃地介绍着每道菜的来历和讲究,言语诙谐风趣,态度随和,全然没有半点官架子。

  说到兴起处,还讲起了自己在江南为官时品尝过的几道名菜,听得王明远也渐渐放松下来。

  王明远起初还有些拘谨,小口吃着,尽量保持斯文。

  但架不住崔知府的热情,加上这饭菜确实美味,远超他平日所食,慢慢地也放开了些。

  崔知府似乎很满意他的“放得开”,席间谈笑风生,对王明远的才学和务实精神赞不绝口,言语间颇多欣赏之意。

  酒足饭饱,仆役撤下残席,重新奉上香茗。

  崔知府捧着茶盏,看着王明远,笑眯眯地说:“明远啊,今日与你一叙,本官甚是欣慰。少年英才,心系黎民,实乃我长安府之幸。”

  他放下茶盏,语气郑重了几分:“你那份策论,本官会着人再行润色完善,不日便在长安府辖境先行预备推行。

  若行之有效,本官定当据实上奏天家,陈明利害,力荐此策!

  届时,本官亦会附上你的名字,言明此策乃你首倡之功!”

  王明远闻言,心头剧震!

  上奏天家?附上他的名字?

  这……这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他原本以为,自己的策论能入知府法眼,被采纳一二,就算不错了。

  最多像县试那次一样,被拿去用了,得点口头嘉奖。

  万万没想到,崔知府不仅要在长安府推行,还要上报朝廷!更要署上他的名字!

首节 上一节 49/1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从武惠妃马奴到篡唐新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