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43节
这位置,能第一批进场,省了不少事。
大门还没开,维持秩序的衙役已经就位,眼神像鹰隼一样在人群里扫视,带着一股生人勿近的煞气。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
大哥像个门神似的杵在王明远身后,警惕地瞪着每一个试图靠近的人,好像是会有歹人对他行不轨之事一样。
李明澜则小声地跟王明远说着话,多是些“放宽心”、“肯定行”的鼓励,翻来覆去,自己都觉得词穷,可不说点什么又觉得不安。
终于,沉重的大门在刺耳的吱呀声中被缓缓推开。
衙役头目一声断喝:“肃静!按序进场!敢有喧哗拥挤者,叉出去!”
人群瞬间骚动,又强行压下。
王明远排在最前面,被两名军士带着,来到一张长桌前登记姓名、籍贯、保人。
接着就是搜检。
“考篮打开!衣物解开!”一个满脸横肉的军卒粗声命令,眼神像刮骨刀。
王明远依言行事。
他动作麻利地解开外衫,露出里面的单衣。
在递过考篮的瞬间,依旧是和县试时候一样,手指微动,一小块早就备好的碎银子,借着考篮的遮挡,悄无声息地滑进了那军卒粗糙的手掌。
那军卒动作一顿,随即隐蔽的收好,像没事人一样,继续翻检。
动作虽然依旧粗鲁,但检查速度明显快了不少,也没故意刁难。
“行了!丙字七十三号!”军卒把号牌拍在王明远手里,挥挥手示意他快走。
王明远松了口气,迅速系好衣服,提起考篮,大步走进考场。
考棚内部豁然开朗,一排排低矮的号舍如同蜂巢般排列开去,一眼望不到头。
他捏着号牌,一路寻找“丙字七十三号”。
还好,位置不算太偏,更重要的是——这次仍旧是远离“臭号”!看来运气不错。
走到号舍前,内部极其窄小,宽不过三尺,深四尺,三面是粗糙的木板墙,顶上有瓦遮头,正面敞开。
里面只有一块当凳子用的木板,和一块架在上面当桌案的稍宽木板。
王明远把考篮放在“桌”上,先没急着整理东西。
而是依然和县试一样,趁现在人还不多,而且还没发卷,和衙役打了招呼,便去旁边的号厕排空自己。
等他回到丙字七十三号,考棚里已经涌入大量考生。
脚步声、咳嗽声、被军士呵斥的噤声、还有倒霉蛋抽到臭号发出的哀叹抱怨,各种声音混在一起,嗡嗡作响。
王明远不再理会周遭,定下心神。
他拿出砚台,倒了一点竹筒里的清水,开始沉稳地磨墨。
时间一点点过去,门口传来的喧哗声渐渐小了。
最后一批考生被军士催促着,骂骂咧咧地小跑进来。
考棚里所有的号舍几乎都被填满。
又等了一会,突然——
“哐!!!”
一声震耳欲聋的铜锣巨响,如同惊雷般在考棚上空炸开!瞬间压下了所有嘈杂!
紧接着,一个威严洪亮的声音在死寂的考棚里回荡,清晰地传入每一个考生的耳朵:
“府试开考!肃静!发卷——!
第49章 府试开考
主考官的声音落下后,几个皂衣衙役抱着印刷好的卷子,挨个号舍分派。
纸页摩擦的 “沙沙” 声混着考生压抑的呼吸,这种氛围也让人越来越紧张。
卷子 “啪” 地甩在王明远面前的木板上。
他没急着就开始做题,还是和之前一样,先依次看下每道题的内容。
第一题: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结合 “温故而知新”,试述为学之道。
(这题考《论语》基本功,需要融合理解作答,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第二题:《孟子?离娄上》有云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试析德法相辅之理。
(这题考辩证思维,治理之道,但是又有点深意,答题的时候得把握好尺度)
第三题:《大学》言 “格物致知”,宋儒与汉儒释义迥异,孰为治学正途?
(这题考学术视野与思辨能力,但涉及学术流派之争,需谨慎应对)
第四题:今岁多地遭蝗灾,粮价飞涨,流民渐增,当如何安民生、稳社稷?
(这题在府试这个阶段着实有些超纲,而且直击当下民生难题,需拿出切实办法,估计也是想通过这题筛选下真正的有才学之辈。)
第五题:以 “秋夜读书” 为题,作五言律诗,限 “光” 韵。
(这题感觉出题者很有巧思,和以往的春耕、劝农、劝学、花鸟鱼虫完全不一样,这是考验考生的发散思维了,还好难不倒他,之前他就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词。而且有柳教谕赠予他的改良版词的加持,应该问题不大。)
又思索了一遍后,定了定神,他提笔蘸饱了墨,先在草稿纸上落笔,依次作答。
第一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
他脑中瞬间闪过前世工地上那些考了一堆证却图纸都画不利索的“理论家”,还有只会埋头苦干不懂总结优化的“老黄牛”。
每次被优化的永远都是这些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感觉扯远了。
于是笔走龙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非独悦于温故,实悦于温故而知新也!……”
他巧妙地将“时习”解释为实践应用之悦,“温故知新”则点出反思升华之乐,二者结合,方为真“学道”。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第二题: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有点像前世工地上光讲人情,安全条例形同虚设,迟早出事。要严格遵循施工规范和质检流程才是保障。
其实扣工资扣多了自然就遵循规范了!
而且他又想起来当初高空抛物,害他穿越过来的那个罪魁祸首了!
隐隐有点头疼,赶忙打住不继续往下想。
专心思索了一番后下笔:“善如春风化雨,能润民心于无声;法如规矩绳墨,可束恶行于有形。然春风无绳墨则散漫无归,绳墨无春风则僵冷难行……”
比喻生动,将抽象的德法关系具象化,点明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写完第二题后,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抬头一看,日头已经偏西,不知不觉已经过了这么久。
这会也才感觉到腹中饥饿,看来是答题答的太入神了。
他想起大哥考篮中给他准备的大饼,虽然已被剪成了小块,但起码没有被捏碎。此刻赶紧掏出来,就着竹筒里的凉水,大口吃了起来。
饼子很有嚼劲,麦香混合着椒盐的咸香,瞬间抚慰了辘辘饥肠。
对面号舍的考生见他吃得香,也忍不住咽了口唾沫,窸窸窣窣地翻找起自己的干粮。
一时间,这片考区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咀嚼声。
吃饱喝足,精神稍振。
王明远目光投向第三题。
第三题: “格物致知”,汉儒宋儒之争?
这题有点“学术打架”的味道。汉儒重“格物”,像老农研究种子土壤;宋儒重“致知”,像高僧参禅悟道。
他略一沉吟,提笔:“汉儒格物,如匠人析木,务求纹理分明;宋儒致知,似禅师观心,旨在明心见性。治学之道,岂能非此即彼?……”
他主张兼容并蓄,既要汉儒的实证精神,也要宋儒的内省功夫,走“求真向善”的融合之路。观点鲜明,不偏不倚。
答完三题,天色已擦黑。
考棚里陆续点起了蜡烛,昏黄的光晕在号舍间摇曳,映着一张张或疲惫或专注的脸。
王明远却果断收笔。
晚上点烛做题?风险太大!
万一打个盹烛火点了卷子,哭都没地方哭!
虽说有衙役巡视,但是总有注意不到地方。
消防安全齐参加,预防火灾靠大家!
唉,要是人人都像他一样自觉就好了,那么多人都还在秉烛夜战,真是又卷又肝!
他麻利地将卷子细心收好,把当桌子的木板撤下,铺上自带的薄毡,和衣躺下。
号舍狭窄,他蜷着腿,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叹息声,还有不知哪个倒霉蛋被蚊子骚扰的拍打声,好像隐约还有几个屁声……
迷迷糊糊,半睡半醒。
感觉整夜睡得也不踏实,天刚亮,王明远便已经醒来,整理好考舍,倒了一点水打湿手巾,简单擦洗,让自己清醒一下。
然后便招呼巡场的衙役,捂着肚子冲向那令人望而生畏的茅厕。
路过茅厕旁臭号周围考生,感觉都面如土色,精神状态奇差,他也无不感叹自己的幸运。
到了茅厕后,经过一夜的“发酵”,那味道简直辣眼睛!
他屏住呼吸,速战速决,逃也似的冲回自己的号舍,感觉鼻腔里还残留着那股销魂的气息。
又用湿布巾狠狠擦了把脸,才勉强驱散那股味道和残留的睡意。
要不要吃早饭?算了,没胃口。
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快速答剩余的题后再说。
第四题:蝗灾!粮价!流民!
这道策论题着实有些难度,王明远闭目凝神,脑中飞速运转。
柳教谕课堂上那些关于“常平仓”、“劝分”、“以工代赈”的零星话语,结合他前世刷新闻看到的救灾案例,渐渐在脑中拼凑成型。
上一篇:大唐:从武惠妃马奴到篡唐新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