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41节

  府学的课业本就繁重,柳教谕的要求又严,他不仅一丝不苟地完成,还自己给自己加码。

  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先是在院子里把那套五禽戏打得虎虎生风,活动开筋骨,让脑子也跟着清醒。

  然后就是背书,默写,揣摩经义,常常是王大牛把早饭热了又热,他才舍得放下笔。

  随着府试的临近,府学里的气氛,也一天比一天紧绷。

  原先散学后还聚着聊些闲话的同窗,如今都闷头复习,廊下只剩书页翻动的哗啦声和墨锭研磨的沙沙响。

  柳教谕的课,讲得越发深了,也越发快了。

  他不再满足于照本宣科,常常是抛出一个问题,引着大家去争论,去深挖。

  有时候,讲着讲着,他会看似无意地提一句:“府尊大人(知府)向来厌恶空谈虚文,尤重实务策论。”或者,“听闻府尊对《礼记》中‘大同’篇的见解颇为独到。”

  这些话,轻飘飘的,落在别的学子耳朵里,或许只是寻常。

  可落在王明远耳朵里,却像炸雷一样。

  他这才深刻体会到,赵夫子拼尽全力把他塞进府学旁听,是多么大的恩情!

  在这里,不仅能学到真东西,更能接触到外面根本打听不到的“秘闻”!

  就像前世在首都高考和在偏远县城高考,那能一样吗?

  信息差,有时候就是天堑!

  他王明远,占了大便宜了!

  作为回报,他只能学得愈发刻苦,在课堂上表现也愈发亮眼。

  无论是经义的辨析,还是策论的见解,常常能说到点子上,引得柳教谕频频点头。

  连那个总爱斜眼看人的陈胖子,看他的眼神也没有了轻视,多了几分复杂。

  这天,柳教谕讲完一段诗赋,让大家自行讨论。

  王明远习惯性地掏出他那本宝贝疙瘩——《明远诗集词汇大注》,想把刚才讲的几个亮眼的词记录下来。

  他正低头翻着,没注意柳教谕踱步到了他身边。

  “在看什么?”柳教谕的声音不高,却让王明远一个激灵。

  他下意识地把那本厚厚的册子往怀里藏了藏,但已经晚了。

  柳教谕的手指已经伸了过来,轻轻一捻,就把册子抽了过去。(好像上学的时候被收手机一样)

  王明远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完了!这玩意儿,在真正的学问大家眼里,不就是投机取巧的“作弊器”吗?

  柳教谕会不会觉得他心思不正?

  柳教谕翻开册子,一页一页地看。

  他看得不快,眉头微微蹙着。

  册子里密密麻麻,分门别类,全是各种描写景物、人物、情绪的词汇,旁边还标注着出处和用法。

  时间一点点过去,讲堂里安静得可怕,只有册子翻动的沙沙声。

  王明远低着头,手心全是汗,感觉后背都湿透了。

  他几乎能想象到柳教谕失望甚至带着点鄙夷的眼神。

  终于,柳教谕合上了册子。

  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抬眼,目光沉沉地落在王明远脸上。

  那眼神锐利得像刀子,仿佛要把他看穿。

  “王明远,”柳教谕的声音听不出喜怒,“这便是你作诗的‘倚仗’?”

  王明远脸上一阵发烫,喉咙发干,艰难地开口:

  “学生……学生自知才疏学浅,于诗赋一道尤其愚钝,唯恐临场词穷,故……故出此下策,搜集词藻以备不时之需……请夫子责罚。”

  他不敢抬头,等着劈头盖脸的训斥。

  柳教谕沉默了片刻,那沉默压得王明远几乎喘不过气。

  半晌,才听到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取巧之道,终非正途。”

  柳教谕的声音依旧平稳,但似乎少了几分严厉,

  “诗词之道,贵在情真意切,有感而发。靠堆砌辞藻,纵能得一时之巧,终究落了下乘,难成大器。”

  这话像冷水浇头,让王明远心头一凉。

  果然,还是被嫌弃了。

  然而,柳教谕话锋一转,语气竟缓和了些许:

  “不过……这份用心,倒也难得。能想到此法,并持之以恒地记录、整理,足见你于学问一道,并非全然惫懒怠惰。”

  王明远猛地抬起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柳教谕没再多说,只是把那本《词汇大注》递还给他,淡淡道:

  “收好吧。日后当勤加体悟,莫要再过分依赖此物。”

  “是!学生谨遵夫子教诲!”

  王明远如蒙大赦,连忙双手接过册子,紧紧抱在怀里,感觉像是捡回了一条命。

  本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王明远刚在座位上坐定,柳教谕踱步过来,随手将一沓叠得整整齐齐的纸放在他案头。

  王明远疑惑地打开一看,眼睛瞬间瞪大了。

  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却不是文章,而是……词汇!

  和他那本《词汇大注》类似,但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精妙!

  有描写山川气象的磅礴之词,有刻画人物神韵的传神之语,有抒发胸臆的激昂之句……

  而且,每个词旁边,都用蝇头小楷清晰地标注着:

  此词宜用于何种情境?描写何物?比喻何意?甚至还有几个词旁边画了小小的圈,旁边写着“府尊曾赞此语”。

  这薄薄的一沓纸,分量却重逾千斤!

  这哪里是普通的词汇表?

  这分明是柳教谕数十年学问积累的精华!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期许!

  王明远心头滚烫,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猛地站起身,对着柳教谕离去的背影,深深一揖到底,久久没有起身。这份情,他没齿难忘!

第47章 大哥的准备

  距离府试只剩下最后七天了。

  府学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连走路都带着一股小心翼翼的紧张。

  王大牛也察觉到了弟弟身上的压力。

  这些天,王明远去府学后,王大牛也早早出门了。

  也不像往常白日无事,去东市肉铺帮忙解肉,而是神神秘秘的,不知道去了哪里。

  王明远每每问他,他就憨憨一笑,挠着头说:“出去转转,透透气。”

  眼神却有点躲闪。

  王明远忙着啃书本,也没多想。

  大哥在长安人生地不熟,估计也就是在附近逛逛,或者又去其他地方帮人杀猪。

  他叮嘱大哥注意安全,便一头扎进了书堆里。

  这天,王明远提前从府学回来,想最后梳理一遍功课。

  刚推开院门,就看见大哥王大牛在院子里搓着手,来回踱步,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那张黝黑的脸膛憋得通红,额头上还冒着汗,一副欲言又止、坐立不安的样子。

  “大哥?你这是怎么了?”王明远放下书箱,奇怪地问。

  王大牛看见他,像是吓了一跳。

  随即又像是下定了决心,猛地一跺脚,几步冲到王明远面前,声音因为激动和紧张而有些发颤:

  “三……三郎!我……我这几天没去肉铺!”

  “嗯,我知道啊,你不是说出去转转吗?”王明远更疑惑了。

  “不是转转!”王大牛急得直摆手,脸更红了,

  “我……我是去……去给你打听消息去了!”

  “打听消息?什么消息?”王明远一愣。

  王大牛深吸一口气,像是鼓足了天大的勇气,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

  “我……我想学上次你那个县城的同窗李茂 !

  就是县试前,他帮你打听消息!

  我想着,府试肯定也有些这种门道!

  我……我就想着,也去帮你打听打听!看看知府老爷有啥喜好,有啥忌讳的!

  万一……万一有用呢?”

  王明远愣住了。

  大哥……竟然去干这个了?

  他一个老实巴交、在陌生人面前话都有点社恐的人,在长安城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打听知府大人的喜好?

  这……这简直比让他去杀一百头猪还难吧?

首节 上一节 41/1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从武惠妃马奴到篡唐新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