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156节
王金福叹了口气,身子往前倾了倾:“金宝老弟,咱就别绕弯子了。以前咱们老王家族人少,也没啥大出息的人,我这个族长,也就是个摆设,管管鸡毛蒜皮的小事。可现在不一样了!”
他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激动:“三郎中了举人!这是天大的喜事,也是咱们王家起势的开头!往后,咱们王家在十里八乡,在这永乐镇,甚至在这县里,那都是有名号的人家了!这族长之位,再让我这个没啥本事的老头子占着,不合适了。”
他看着王金宝,眼神诚恳:“你为人厚道,仗义,心里头装着族人,装着村里。这点大家都清楚。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是举人老爷的亲爹!
你说,日后要是跟外村人打交道,或者去衙门里办点什么事,你说你是王氏族长,那名头能一样吗?谁敢不给几分面子?
衙门里的书吏老爷们,听说你是解元公的爹,还是族长,那办起事来肯定顺畅得多!这都是为了咱们整个家族着想啊!”
王金宝听完,沉默了下来,他明白王金福的意思,这确实对家族有利,但他也有他的顾虑。
想了半晌,王金宝还是摇了摇头:“金福哥,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说的在理。但……实不相瞒,三郎在府城买了宅子,这次回来办完事,就打算接我和他娘去府城住些日子,享享福。
这往后啊,除了逢年过节,或者祭祖的大事,我们老两口在清水村待的日子怕是不长了。一个不常驻的族长,咋能管好族里的事?这不合适!”
王金福一听更急了,连忙道:“害!我当是啥大事呢!金宝老弟,你现在是举人爹了,哪能一直窝在咱们这小村子?你去府城享福是应该的!你放心,族长还是你来做,名头你挂着!
族里那些日常的琐碎事情,跑腿受累的活,都交给我!我就给你打个下手,当个管事!大事你拿主意,小事我来办,绝不敢自作主张!你看这样行不?”
他拍着胸脯保证:“而且你放心,如果你去府城了,你家这宅子,后山的坟地,我肯定安排人时常打扫照看,绝不会让它荒着、脏了!你们随时回来,保证都跟刚走时候一样!”
王金宝看着王金福急切又真诚的脸,知道他是铁了心要让自己当这个族长,话也说到这个份上,再推辞就显得矫情,也辜负了对方一番为家族考量的苦心。
他叹了口气,无奈地点点头:“金福哥,你这……哎,行吧。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我再推辞就是不识抬举了。这名头我先担着,但族里一应事务,还得辛苦老哥你多操持。”
王金福见王金宝终于松口,脸上顿时笑开了花,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这就对了!放心,金宝老弟,哦不,族长!我一定把族里事情打理得妥妥当当,绝不给你和三郎丢脸!”
又说了会儿话,王金福才心满意足地告辞离开。
送走王金福,王金宝回到堂屋,把这事跟家里人说了一遍。
最先出声的是赵氏,她有点担心地看着王金宝:“他爹,你这……你这当个甩手掌柜族长,真的好吗?族里事那么多,万一金福哥处理不当,或者底下有人仗着咱家名头在外头惹是生非,坏了名声,会不会……会不会影响到三郎的功名啊?你怎么就这么轻易答应了呢?”她主要是怕给三郎惹麻烦。
王金宝没说话,看向小儿子。
王明远沉吟了一下,开口道:“娘,不必过于担忧。金福叔的为人,咱们在村里这么多年是知道的,本分厚道,不是那等会拿着鸡毛当令箭、胡作非为的人。爹挂个名,对家族眼下来说,利大于弊。”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至于说有人可能打着我的旗号在外行事……这种事,不管爹当不当这个族长,都有可能发生。
反倒是爹有了族长这个名分,日后察觉了,也好名正言顺地去管束、惩戒,清理门户,总比事不关己、不好插手要强。金福叔既然主动提出辅佐,想必也会更加珍惜这份信任,会帮着约束族人。”
王明远这话说完,赵氏和其他人听了,也觉得在理,悬着的心也稍稍放下了一些,便不再多说什么。
然而,在众人没注意的角落,王大牛正低着头,假装在收拾东西,一双眼睛却亮得吓人,心跳也扑通扑通地加快。
族长!那可是族长啊!
他王大牛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像邻村那个吴地主一样,有种不完的地,然后当上自己家族的族长!
那多威风,多气派!
以前他只觉得自家田产快要赶上吴地主了,现在倒好,他爹直接要当族长了!
而且他还有个举人弟弟!
这不比那吴地主厉害多了?
王大牛心里头像有只小猫在挠,痒痒得不行。
他偷偷瞄了一眼他爹,心里琢磨开了:不知道爹以后……能不能把这个族长的位子传给他?
他也好想当啊!
怎么办,该怎么跟爹开口暗示一下呢?
或者……多给祖宗烧点纸人?
第224章 回长安
次日一大早,清水村村口的举人牌坊下,就聚齐了王家一脉的男丁妇孺。
族长王金福站在石阶上,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把昨晚和王金宝商量好的事说了出来。
他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从今往后,王金宝就是老王家的新任族长,他王金福退下来,专门跑腿打杂,辅佐新族长。
这话一出,底下先是一静,随即就爆发出嗡嗡的议论声,个个脸上都带着喜色。
“金宝叔当族长?好啊!”
“那可不!咱家族长是举人老爷的亲爹!说出去多有面儿!”
“往后去镇上、县里办事,腰杆都能挺直三分!”
没人觉得不妥,反倒都觉得是件天大的好事。
王金宝为人仗义,在村里人缘本就不错,如今又有个中了举人的儿子,由他领着家族,大伙儿都觉得前途亮堂。
王金宝站在王金福旁边,看着底下族人一张张朴实的、带着期盼和敬重的脸,心里头也热乎乎的。
他原本那点顾虑,在这份信任面前,也烟消云散了。
他拱拱手,没多说啥漂亮话,只沉声道:“金福哥抬爱,乡亲们信重,我王金宝感激不尽!既然大家伙儿都这么说了,这担子我就先挑起来。往后,还指望金福哥多帮衬,大伙儿多支持!咱们一起,把咱老王家的日子过得再红火些!”
“好!”底下响起一片叫好声。
族里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简单,痛快。
接下来几天,王家小院就忙活开了——收拾东西,准备搬家。
府城那三进的大宅子,可是花了真金白银买下的,又经衙门“赔偿修缮”后焕然一新,家具都配得齐齐整整,要是放着不去住,赵氏想想都心疼得直抽抽。
她和王金宝都不是那种拧巴的父母,儿子有出息,买了大宅子接爹娘去享福,这是天大的孝心。
要是他们非犟着留在乡下,美其名曰“不给孩子添麻烦”,那才是真扫兴,既辜负了儿子的心意,自己也没落着好,何必呢?
况且,府城多方便啊!想吃点啥新鲜的,买点啥稀罕物,抬脚就到街市上,不比乡下强?
那大宅子住着,冬暖夏凉,宽敞亮堂,怎么想都比乡下老屋舒坦。
“搬!必须搬!”赵氏一边麻利地打包着家里的瓶瓶罐罐,一边对过来帮忙的相熟-妇人说道,“儿子有孝心,咱当爹娘的就得接着,高高兴兴的,孩子心里也痛快!”
话是这么说,可真要离开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屋,心里还是舍不得。
尤其是那些用惯了的家具和物件,摸摸哪个都有感情。
“娘,这口腌菜坛子也带上吧?跟了咱十几年了,腌出来的酸菜味儿正!三郎和狗娃都爱吃!”刘氏指着墙角那个黑黢黢的半人高的陶坛子。
“还有那个木盆,三郎和狗娃小时候就用它过洗屁-股!”赵氏补充道。
虎妞更是把屋里屋外扫荡了一遍,恨不得把根柴火棍都塞进行李里。
王金宝看着越来越高的包袱堆,赶紧喊停:“行了行了!拣要紧的、常用的带上!那些大件的、笨重的就别搬了!府城啥没有?搬来搬去不够费劲的!光运费都够在府城买新的了!”
他这话主要是冲着小女儿虎妞说的。
这丫头正吭哧吭哧地试图把磨面的磨盘往门口挪,那磨盘死沉,她脸都憋红了。
“虎妞!说你呢!那磨盘放下!府城有磨坊,用不着这个!”王金宝提高嗓门。
虎妞不情愿地嘟囔:“爹,你又不是不知道咱家人的胃口,几天就得磨一次面……有个自己的磨盘也方便……”
“方便啥?占地方!赶紧放下!再磨蹭把你也留下!”王金宝虎着脸。
虎妞一听这话,立马怂了,赶紧撒手:“好好好,听爹的,不带了不带了。”
一家人忙活了两三天,总算把要带的东西归置得差不多了。
主要是些铺盖衣物,还有那些充满了回忆的旧家什。
临行前夜,一家人围坐在堂屋,气氛有些沉默。
王金宝磕了磕旱烟袋,看向小儿子:“明远,家里这边事都差不多了。你接下来有啥打算?”
王明远回道:“爹,娘,眼下已是十月,天气渐冷,路途怕是不好走,咱们按照之前商量的先回长安府城,一来安顿家中事宜,二来,想去新落成的长安书院看看。
虽然旧书院毁于地动,但新书院已经建好,其中或许有些前辈手札、孤本古籍可供参阅。待过了年,开春天气暖和了,再动身南下,先去嵩阳书院,再往白鹿洞、应天、姑苏等书院游学一番,最后北上京城,准备三年后的会试。”
他语气平静,但话里的意思大家都明白:这一去,又是至少三年。
赵氏一听,眼圈就有点红,忍不住用袖子擦了擦眼角:“这一晃,你才在家待了多久……又要走那么远,去那么久……”
王金宝心里也酸涩,但他是当家人,不能像妇人般哭哭啼啼。
他用力吸了口烟,沉声道:“好男儿志在四方!读书人更是如此!出去闯荡,见世面,长学问,是好事!爹娘在府城陪你再过个年,开春你安心去!家里不用惦记,有你大哥大嫂二嫂,有虎妞,都好着呢!”
话是这么说,但老两口心里都清楚,儿子越飞越高,越走越远,往后能像这样团聚的日子,怕是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了。
能多陪几个月,是几个月。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四辆租来的大马车就停在了王家院门口。
行李装得满满登登,车辕都压得微微下沉。
村长王金福带着不少村民来送行,又是一番叮嘱和道别。
马车缓缓启动,驶出清水村。
路过村口那崭新的“文魁解元”牌坊时,王金宝和赵氏都忍不住回头看了又看,目光里满是骄傲与不舍。
到了永乐镇上,马车照例稍作停留。
王明远下车,去镇上的赵氏蒙学向赵夫子辞行,赵夫子拉着他的手,又是一番殷切勉励。
辞别夫子,马车继续前行。
快出镇子时,路过镇口一家铺子,只见门口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声鼎沸,异常火爆。
“咦?镇上啥时候开了这么热闹的铺子?”狗娃好奇地把大脑袋伸出车窗外张望。
王金宝和王大牛交换了一个眼神,父子俩脸上都露出一丝心照不宣的、略带尴尬的神情。
那铺子的位置他们可太熟悉了——正是“张记纸扎铺”。
他们家那些西域侍女和昆仑奴纸人,全是从这儿买的。
王大牛带着点担忧,压低声音对他爹说:“爹,瞧这生意火的……怕是底下……都泛滥啦?”
王金宝深以为然地点点头,眉头微蹙:“嗯,是得寻摸寻摸了。老送一样的,祖宗也该腻味了。到了府城,好好打听打听,看看有没有啥新鲜玩意儿……”
父子俩在这边暗自盘算着给祖宗“更新换代”,马车已辘辘驶出永乐镇,将喧闹的人声抛在身后,沿着官道,朝着长安府城的方向,不紧不慢地行去。
第225章 偷吃贼
三日后,马车驶进了府城,稳稳当当地停在了城东那座崭新的三进大宅门前。
上一篇:大唐:从武惠妃马奴到篡唐新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