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115节

  王明远给李茂倒了杯水,神色认真起来:“李茂兄,你们这次带来的茯茶,具体有多少?品相如何?”

  李茂从随身行李里拿出一个小本子,翻看着说道:“此次随船一路售卖,所剩也不算很多,主要是中等和上等的茯茶砖,约有三百斤。品相都极好,金花茂盛,香气醇正,估计若是明远兄你那封信顺利的话,张伯父那边很快就会安排后续的茶货送来湘江府。”

  王明远点点头,心里快速盘算着。

  三百斤,听起来不少,但书院同窗之前的求购热情他是见识过的,他沉吟道:“这样,我返回书院后,便去寻之前向我打听过茯茶的同窗,将货源已到的消息告知他们。统计好他们所需的数量和品类,让狗娃将名单送来。届时还需劳烦李茂兄备好货,约定个时间,送货交接。”

  “这是自然!这些交给我,你放心。”李茂连忙应下。

  安排好了销售事宜,话题便转到了更长远的铺子规划上。

  李茂叹了口气,眉头微蹙:“不瞒明远兄,我来的路上就和同船的湘江府客商打听过了,湘江府好的铺面紧俏,租金也高,而且大多得找本地人去经办,咱们外地人初来乍到,怕是有些难办。

  而且听说那些牙人会见我们是外地口音,言语间颇多试探,可能甚至会有些……瞧不大上我们,觉得我们做不长,押金也会要的更多,租金也高昂且苛刻,甚至会要求一次付清半年甚至一年的租金。

  不过此事还是先等文涛兄痊愈,我和他再实地打探一番,再看如何处置。”

  王明远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粗糙的木桌面上轻轻敲击。这种情况他早有预料,排外和欺生在哪里都一样。

  他沉吟片刻,开口道:“此事急不得。你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难免受阻。这样,若实在没有合适的,或有人刻意刁难,你们也不必硬扛。”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我那位师兄,如今任湘江府通判一职。此前,我便已和他提过你们或许会来湘江府开设茶铺一事,他也言明若有难处,定要去寻他帮忙。

  此事你们先行打探,若实在没有合适的铺子,我便修书一封,让狗娃送去师兄府上,说明情况。师兄他在本地为官数年,人脉颇广,由他出面或派人打个招呼,那些牙行和房东想必会给几分薄面,行事会顺畅许多。”

  李茂闻言,眼睛顿时一亮,但随即又黯淡下去,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神色,夹杂着感激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惭愧。

  他低下头,声音有些发闷:“明远兄……原本我与文涛兄前来,是想助你一臂之力,为你分忧,让你能更专心学业。

  却没成想……到头来,事事仍要倚仗于你,反倒给你添了诸多麻烦,甚至还劳烦你搭上人情。

  我这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

  王明远看着他这副模样,心里也明白李茂本就是个自尊心强且务实的人。

  他伸手拍了拍李茂的胳膊,语气真诚:“李茂兄,此言差矣。你我之间,何须如此见外?你们能来,便是最大的助力。

  这茯茶在湘江打开局面,离不开你们奔波操持。寻铺面、与牙行周旋、日后经营打理,哪一样不是耗神费力的实在功夫?岂能说是添麻烦?”

  李茂听后神色并未缓和,反倒压低声音,更为郑重的道:“若真要劳烦明远兄的师兄促成此事,我定会和文涛兄好好商量,然后修书于张伯父,该分润打点的分成定会足额交付,不会让明远兄难做!”

  见李茂郑重的样子,此事王明远也不好再多说什么,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商户的存活之道。

  有时候,这托人办事或许会看在你的面子帮忙,但是你要给的孝敬也得给,这关乎颜面和礼数,更是这世道的潜规则。虽说大师兄他不一定会要,但是此事他们也不能完全装作不知,那的确就是不懂礼数了。

  此事就这样揭了过去,王明远又说道,“不过,我虽已写信告知张伯父湘江府茯茶需求旺盛之事,但此次你们带来的茶货销售情况、寻铺面的实际困难,也需尽快详细禀明。

  我建议,你们尽快再着手写信,将此地情况一一写明,尽快托可靠的驿馆或镖局送回长安。让张伯父知晓详情,也好及时调整后续发货策略和银钱支持。”

  “对!正该如此!”李茂立刻应道。

  事情商议定,傍晚王明远和狗娃便返回了书院。

  次日,王明远便将消息放给了之前询问过的同窗。果然,消息一传出,立刻就有不少人围了上来。

  “王兄,果真来了?我要五斤上等的!”

  “仲默,给我留三斤上等的,我明日便让仆役去取!”

  不过半日功夫,王明远粗略一算,订单竟已超过了百斤!这还不算一些闻讯赶来、之前并未询问过的同窗。

  他带来的那三百斤茶,怕是光书院内部就能消耗掉一大半!

  剩下的流入市场,估计也会被那些早已闻风而动的商人迅速瓜分。

  这火爆程度,连王明远自己都有些咋舌,他赶紧将整理好的名单和预估的货款数额让狗娃给李茂送去。

  狗娃送完信回来,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红晕:“三叔!李茂叔和小姑父看到单子,眼睛都直了!小姑父病都好了一半,直说这趟来得值!就是……就是他们带来的货,怕是不够卖啊!李茂叔说立马就给张爷爷写信催货!”

  王明远笑着点头:“看来,咱们这茯茶铺子,是非开不可了,而且得尽快开起来。”

第151章 择定本经,大儒要来?

  接下来的几天,张文涛身体好转后,李茂便和他开始全力奔波铺面之事。

  但确实如意料中那样一般,阻力颇多,王明远最终还是写了信,让狗娃送到了季师兄的府上。

  得到季师兄的帮助,情况很快就大为改观。

  最终,在季师兄派来的老管家“不经意”的陪同下,李茂他们以相对公道的价格,在一条人流尚可、靠近书院学子常去的城内街市地段,定下了一个不大但还算规整的铺面。

  来自长安的茶货也不出所料很快到了湘江府,于是,万事俱备,就只等店铺装修开业了。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学业上的压力却从未减轻。

  岳麓书院的课业日益繁重,经义注疏越挖越深,策论题目越发刁钻务实,六艺课程也占去不少精力。

  这日午后,他终于收到了来自长安的两封书信。一封是柳教谕的,另一封则是师父崔知府的。

  这两封信的内容,都指向了同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科举本经的选择,也是他上次写信中着重提到需要两位建议的。

  王明远其实自己也早已反复思量过此事,结合自身情况和大雍科举的现状,他内心已隐隐有所倾向。

  大雍科举,选择《诗经》作为本经的考生最多,约占四成。《诗经》文辞优美,发挥空间大,易出彩,但也竞争极其惨烈,需要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背诵功底。

  选择《易经》和《尚书》的次之,合计约占五成。《易经》玄奥,重在哲理思辨;《尚书》重在训诂考据和历史掌故,这两经都需要下死功夫钻研。

  而选择《礼记》和《春秋》的考生最少,加起来也不过一成。《礼记》制度繁琐,《春秋》微言大义,需要极强的逻辑分析和史料驾驭能力,主要是因为这两本所需要参考学习的其他名著比于其他三本,更是多了好几倍。所以极为枯燥艰苦,常人难以坚持。

  但王明远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他因为前世经历的影响,思维偏重逻辑和务实,文学上的浪漫发散并非最强项。

  死记硬背他不怕,但和那些自幼浸-淫诗书的江南才子比拼《诗经》,他并无绝对把握,《易经》的玄奥哲理也非他所长。

  反倒是《尚书》和《春秋》,更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对历史事件的洞察评判,这更契合他的思维模式。

  尤其是《春秋》,看似只是编年史记录,实则字字褒贬,蕴含着深刻的儒家政治理念和道德评判,非常考验考生的史识和论辩能力。

  而那两封信,虽角度不同,却殊途同归,都将建议指向了《春秋》!

  这与王明远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

  选择冷门且难度极高的《春秋》,意味着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啃下最硬的骨头。

  为何说《春秋》难?

  因为《春秋》不光要学习本经,还要额外学习三传及注疏(左氏、公羊、谷梁等传注)合计约 196.85 万字,所学内容更是《诗经》14.27 倍,《尚书》的 2.71 倍,《周易》的 4.35 倍,和《礼记》相近。

  但一旦学有所成,便极易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在众多选择热门经书的考生中显得卓尔不群,更容易获得考官的青睐。

  “果然……还是《春秋》。”王明远放下信纸,长长吁了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之色。

  这条路注定艰难,但无疑是最适合他的道路。

  就在王明远刚刚确定本经,准备沉心苦读之时,书院里突然传出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引得所有学子都沸腾了起来!

  这日午后,周教谕刚讲完课,并未立刻宣布散学,而是面色凝重又带着一丝罕见的激动,扫视着堂下众学子,缓缓开口:“肃静!有一要事告知诸位。”

  讲堂内瞬间鸦雀无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周教谕身上。

  “据书院所得消息,”周教谕的声音清晰地在安静的讲堂内回荡,“致仕归乡的当朝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周时雍周大人,不日将莅临我岳麓书院!”

  “周太傅?”底下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和抽气声!

  周老太傅!那可是真正名动天下、桃李满朝堂的人物!

  历经三朝,曾任帝师,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虽已致仕归养,但其在士林中的声望和影响力,依旧无人能及!

  周教谕待底下稍稍安静,继续道:“周老大人年事已高,此次乃是念及乡谊,顺路至书院稍作盘桓,或会于下月举行一二次大讲。此乃千载难逢之机遇!尔等务必珍惜!”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严肃:“按书院旧例,凡有大儒名士莅临,诸生皆需撰文一篇,题材不限,经义、策论、诗赋皆可,字数不必过多,重在言之有物,彰显我岳麓学子之风骨才学。书院诸位教谕将择优遴选,呈予贵客阅览。若文章能入周老法眼,得其片言只语点评,乃至召见垂询……尔等当知这意味着什么!”

  这话如同点燃了干柴,所有学子的眼睛瞬间都亮得吓人!

  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步登天的可能!

  即便不能被收为弟子,哪怕只是得到周老太傅的一句夸奖,也足以让一个学子声名鹊起,在未来的科举仕途上获得难以想象的助力!

  虽然周教谕也暗示周老年事已高,早已不再收徒,但万一呢?万一自己的文章惊才绝艳,打动了老人家呢?

  就算没有万一,能被这样一位泰斗级的人物看到自己的文章,本身就是莫大的荣耀和资本!

  顷刻间,整个乙班都弥漫开一种极度兴奋、紧张、摩拳擦掌的气氛,方才下课的慵懒一扫而空,每个人腰杆都挺得笔直,眼神灼灼,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篇能改变命运的文章。

  王明远的心也忍不住怦怦跳了起来,周太傅的大名,他早已如雷贯耳,这可是真正活在传说里的人物!能亲眼见到,聆听教诲,已是幸事。若能得其青睐……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虽然自知文章在藏龙卧虎的岳麓书院并非顶尖,想要被选中的几率微乎其微,但面对这样的机会,谁能不心动?谁能不全力以赴?

  难!但……难就不做了吗?

  王明远握了握拳。无论如何,这是一次机会,一次检验自己学业、开阔眼界的机会。他必须全力以赴,写出自己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至于结果,尽人事,听天命。

  他看着周围已然陷入狂热状态的同窗们,仿佛已经听到了无声的战鼓在岳麓山上擂响。

第152章 沧海茯韵茶

  王明远琢磨了好几天,才将文章写完,又反复修改誊抄,直到自觉再也挑不出毛病,才郑重地交了上去。

  文章交出去的那一刻,心里反而踏实了,就像完成了一场重要的阶段性考核,结果如何,已非自己能掌控,索性不再多想。

  比起那缥缈的机遇,眼前另一件实实在在的喜事,更让他期待,那便是湘江府的“长安茯茶”铺子,终于要开业了!

  李茂和张文涛特意把日子定在了他休沐这日,就为了让他这个“大功臣”能一同见证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消息传来后,比王明远更激动、更坐立难安的,却是同斋舍的李昭。这几天,李昭就跟屁-股底下长了钉子似的,在书案前根本坐不住。

  一会儿拿起笛子比划两下,一会儿又凑到王明远身边,眼巴巴地问:“明远兄,明远兄!那曲子……《沧海一声笑》!你练得怎么样了?指法可还顺畅?调子没忘吧?到时候咱们俩合奏,琴笛相应,定能惊艳全场!一鸣惊人!将这茯茶的名号打响,嘿嘿!”

  他搓着手,兴奋得两眼放光:“为了这事儿,我这个月休沐都没回家!我给爹娘去信,就说……就说我课业上遇到了瓶颈,要留在书院,请你这位乙班的优等生多多指点辅导,得抓紧时间刻苦用功!我娘还回信夸我懂事了,知道上进了!嘿嘿嘿……”

  王明远看着他这副“阳奉阴违”、得意洋洋的模样,真是哭笑不得。

  自打那日被李昭磨得没法子,把记忆里这首《沧海一声笑》的旋律大致哼给他听,这哥们就算彻底陷进去了。

  李昭不愧是家学渊源,只听了几遍,就能用笛子摸出个七七八八,还自己完善了不少细节,兴奋地直呼“此曲只应天上有”!

  王明远起初还担心会影响他学业,委婉提醒过几次。

  但李昭把胸脯拍得砰砰响:“放心放心!功课我心里有数!这音律之道,于我而言就是休息,是放松!练曲子反而让我读书时脑子更清明!”

  看他确实没耽误正事,这次月考虽仍在丙班中游徘徊,而且稳中有升,王明远也就由他去了。

首节 上一节 115/1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从武惠妃马奴到篡唐新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