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106节

  此刻已经来了大半的人,都是陌生的面孔,年纪看起来参差不齐,有看起来十七八岁、面容沉稳的,也有像他这样十三四岁、还带着些许稚气的。

  大家各自安静地找位置坐下,偶尔有相熟的低声交谈两句,气氛显得有些拘谨和沉闷,显然都还没从昨天那场“下马威”式的分班考和今早看榜的冲击中完全缓过来。

  王明远找了个靠中间、不前不后的位置坐下,将书箱放在案侧。

  他目光扫过周围,这些就是未来要一起学习、甚至竞争的乙班同窗了。

  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是和他一样初次备考的,又有多少是经历过乡试洗礼的。

  很快,学子们到齐了。

  几乎是踩着点,一位身着深青色直缀、年约四旬、面容清瘦、留着三缕长须的中年教谕,抱着一摞书卷,步履沉稳地走进了学舍。

  他目光平静地扫视了一圈,眼神锐利却不逼人,自有一股师者的威严,原本还有些细微声响的学舍瞬间彻底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教谕将书卷放在讲案上,并未立刻翻开,而是双手负后,声音平和却清晰地开口:“诸位学子,我姓周,你们可唤我周教谕。未来三年,将由我主要负责乙班的基础讲授。”

  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正题:“今日第一课,我不打算讲授具体的经文章句。”

  这话让底下一些摩拳擦掌准备记笔记的学子愣了一下。

  周教谕仿佛没看到众人的疑惑,继续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开始具体的课业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未来三年,你们在岳麓书院,究竟要学什么,为何而学,以及……如何学。”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扫过众人,语气加重了几分:

  “你们能坐在这里,目标应当都是一致的——三年后的乡试,搏一个举人功名。

  或许你们之中,有人来自地方官学,有人出自私塾名师,甚至有人已然粗读过部分注疏,略通经义。

  但这都不妨碍我今天,再将岳麓书院为你们规划的路径,清晰地再说一次。”

  “秀才功名,考的是根基,是记诵,是规矩。院试重《四书》,兼及《五经》基础,要求你们熟读背诵,能解大意,做出的八股文章格式合乎规范,写出策论条理清晰。好比匠人学徒,先认全工具,学会基本手法。”

  周教谕语速平稳,却字字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

  “而举人功名,选拔的乃是真正具备治国潜力的英才!乡试之难,远非院试可比。其要求,乃是对经典的深度理解、融会贯通,乃至引经据典,关切时务,解决实际问题!”

  他拿起案头最上面一本厚得惊人的书册——那是《四书注疏》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首要的,便是手中这些。”他拍了拍那摞书卷,

  “书院为你们备下的《四书章句集注》及核心注疏。其字数,《大学》注疏约五千字,《中庸》注疏约一万两千字,《论语》注疏约六万字,《孟子》注疏约十二万字。

  这,是基石中的基石,需反复研磨,一字一句,皆要了然于胸,深刻理解其微言大义,而非院试时那般浅尝辄止。”

  底下响起一片低低的吸气声。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这具体的数字,尤其是《孟子》那十二万字的注疏,还是让不少人感到头皮发麻。

  这可不是死记硬背就行的,需要理解,需要消化!

  周教谕没有停顿,继续道:“待半年后,你们对四书注疏有了初步掌握,便需选定你们的‘本经’。五经之中,《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择一为主攻,作为你们乡试中墨义、经义乃至策论的重要依凭。所选本经,其经文及重要注疏,字数往往多达数十万言!这并非要求你们尽数背下,但核心经义、关键注疏、各家学派观点,必须精深掌握,形成你们自己的见解体系。”

  王明远默默听着,心中凛然,柳教谕虽曾与他大致说过书院学业繁重,但直到此刻,听到周教谕将这冰冷的数字和清晰的要求道出,他才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未来三年将要面对的是怎样一座书山学海。

  这不仅仅是量的堆积,更是质的飞跃,是对心力、脑力的极致考验。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周教谕话锋一转,

  “若只知埋头经疏,不过一腐儒耳,绝非朝廷选拔举人之意。

  乡试策论,往往紧扣时政、民生、吏治、边防!因此,史学,不可或缺!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需择要精读,知兴替,明得失。

  时务策论,需关注朝廷邸报、地方政要,乃至民间疾苦,要学会以经史之学问,析当下之时势,提出有见地、可施行的策论!”

  他环视众人,声音沉凝:“简而言之,秀才阶段,是抓住核心,夯实基础。而举人阶段,则是拓展广度,挖掘深度,最终要达到‘经史为用’的境界!这才是岳麓书院要教给你们,并要求你们做到的!”

  学舍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宏大的学习框架和极高的要求震慑住了,连呼吸都下意识地放轻了。就连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此刻也显得格外清晰。

  周教谕似乎很满意这种效果,稍作停顿,让众人消化片刻,才再次开口,语气稍缓:“当然,书院亦会为你们提供相应指引。除日常由我及诸位经义、策论教谕授课外,每月定期,会有山长会亲临大讲堂,举行大讲,所有甲乙丙三班学子皆可前往聆听。各山长学贯经史,其讲解高屋建瓴,于尔等开阔眼界、提升格局大有裨益。”

  “此外,书院时常会延请各地名儒、致仕官员、乃至不同学派的学者前来讲学交流。此类讲学,机会难得,届时会提前张贴告示,尔等可根据兴趣自行前往听讲,于博采众长颇有好处。”

  “平日课业之余,亦会安排高年级的优秀学子,或是已中举的师兄,来与你们分享心得,答疑解惑。待你们选定本经后,书院还会根据你们的选择,安排专精该经的师长进行更深入的小班辅导。”

  周教谕将书院的培养体系大致介绍了一遍,条理清晰,安排周到,既给予了压力,也指明了路径和资源。

  最后,他目光扫过一张张或凝重、或茫然、或兴奋的年轻面孔,淡淡道:“岳麓书院能提供的,是最好的师资,最严谨的体系,最浓郁的氛围。但最终能走到哪一步,能否在三年后的乡试中脱颖而出,靠的还是你们自己日复一日的勤学不辍、深思明辨。望诸生谨记,好自为之。”

  说完,周教谕微微颔首,拿起讲案上的书卷:“今日便到此。明日辰时正,正式讲授《大学》章句及注疏,望诸位提前温习。散了吧。”

  他没有再多言,拿起书卷,转身便走出了学舍。

  留下满屋子的学子,面面相觑,久久无人说话。

  一股巨大的、实实在在的压力,如同岳麓山厚重的山峦,沉甸甸地压在了他们的心头。

  王明远终于无比真切地意识到,古人求学之路,远比他想象得更为艰苦卓绝。这不仅仅是对智慧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力、专注力和体力的漫长磨砺,这可比前世考上985难的不知道多少倍。

第134章 食堂大婶为何给你打饭手不抖?

  书院的日子正式开始后,那学习压力和节奏,比王明远前世新闻上看过的衡水中学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每日辰时正点开课,雷打不动。

  讲堂里,周教谕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引经据典,剖析义理,信息量比在府学的时候更甚。

  底下鸦雀无声,只闻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春蚕啃桑叶,密集又急促。

  下午通常是策论研讨或经义辩解,几位轮值的教谕风格各异,有的喜欢抛出尖锐议题,引得学子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则注重实务,要求针对某地灾情或政令写出具体条陈,力求言之有物。

  晚上则是自修,斋舍里油灯常常亮到深夜。

  能考进岳麓的,果然没一个庸才,个个都憋着股劲儿,那股子钻研的“狠劲”和自律和“卷劲”,让王明远都暗自心惊。

  他甚至觉得,跟前世那些顶尖学府的学霸们比起来,这帮古人在缺乏现代工具辅助的情况下,单凭死记硬背和反复揣摩就能达到这种深度,其心志之坚韧,恐怕更胜一筹。

  空气里都仿佛飘着一股无形的硝烟味,那是学业上较劲的味道。

  王明远倒没慌。

  上辈子卷过,这辈子更卷过,他深知节奏的重要性。

  饭得一口口吃,路得一步步走,绷得太紧,弦容易断。

  他依旧保持着相对规律的作息,尽量子时前入睡,早上起来还会绕着斋舍后的空地慢跑几圈,再打打五禽戏,锻炼下-体魄。

  而一般这会,早都已经有“卷王”起床学习很久了,同斋舍的李昭也感觉是被刺-激过头了。

  自从知道自己吊车尾进了丙班,他就像是屁-股后头点了挂鞭炮,整个人焦躁得不行。

  第二天开始就学着那些狠人,早上天蒙蒙灰就挣扎着爬起来,开始背诵各种经义。晚上更是熬得眼珠子通红,哈欠连天,油灯里的油添了一次又一次。

  结果没撑过五天,这家伙就彻底蔫儿了。

  听说他,他在丙班的经义课上,上课上着直接不小心睡着了,脑袋直接“咚”一声磕桌案上了,响声清脆,引得周围同窗侧目。

  讲课的教谕虽没说什么,但他自己是被羞得恨不得找个石头缝钻进去。

  此刻,李昭正哭丧着脸,拽着王明远的袖子哀嚎:“王兄!我不行了!真不行了!再这么下去,别说丙班升乙班,我怕是要直接躺医馆里了!上课眼皮跟灌了铅似的,先生讲啥根本灌不进脑子!白熬了!”

  王明远看着他这惨样,哭笑不得:“李兄,我早就说了,欲速则不达。身体是本钱,熬垮了,啥都白搭。你看我,睡足了,精神头足,听讲也清晰,记东西也快些。”

  李昭唉声叹气:“理是这么个理儿……可你看丙班那帮人!听说有人彻夜不熄灯!睡不到两个时辰!跟他们比,我这就跟躺平混日子似的,心里发虚啊!”

  王明远则摇摇头,“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强求不得。有人或许天赋异禀,能熬能扛,但你我皆是常人,还是得循序渐进。保证课堂效率,比课后耗时辰更重要。”

  好说歹说,李昭总算听了劝,开始试着调整作息,跟着王明远一起,该睡睡,该起起,早上甚至也跟着王明远去锻炼身体。

  虽然眼底的黑眼圈一时半会儿消不下去,但至少上课不打瞌睡了,脸色也好了些。

  这日中午,王明远和李昭照例结伴去食肆,到了打饭的窗口,队伍排得老长。

  李昭伸着脖子往前看,眼巴巴地盯着前头那个掌勺的大婶。

  轮到他们时,李昭赶紧递上自己的食牌,脸上堆起笑:“婶子,多来点那个笋干烧肉,谢谢婶子!”

  那大婶面无表情,舀起满满一勺油光锃亮、肉块扎实的笋干烧肉。

  李昭眼睛都亮了!

  可下一秒,只见那大婶手腕极其熟练地抖了两抖!

  那满满一勺菜,像是被施了法术,瞬间缩水了一大半!只剩下些零星的笋干和一两块小小的肉丁,颤巍巍地倒进了李昭的碗里。

  李昭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眼睛瞪得溜圆,看着碗里那点“可怜货”,又抬头看看大婶那淡定无比的脸,嘴巴张了张,差点没哭出来。

  “不是……婶子!您这手……”他话没说完,后面的人就催了。

  大婶眼一瞪:“下一个!”

  李昭只得悻悻然地挪开,端着那碗“清汤寡水”的菜,一脸悲愤。

  王明远忍着笑,递上自己的食牌。

  还是那个大婶,还是那勺菜,手腕依旧照例抖了抖。

  但落到王明远碗里的菜,明显比李昭那份要实在不少,肉块也多了几块。

  李昭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眼睛都快喷火了!

  他凑到王明远身边,压低声音,语气里全是羡慕嫉妒恨:“王兄!王兄!你看见没?!啊?凭什么?!同样抖两下,你的就比我的多?!这婶子是不是偏心眼儿?!她是不是看你长得俊?!”

  王明远实在没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摇摇头:“胡说什么。”

  他压低声音,用眼神示意了一下打饭区域里面一个正吭哧吭哧搬着满箩筐餐盘的半大小子身影:“瞧见没?那个穿灰短褂、个头挺高的小子。”

  李昭顺着目光看去,只见一个黑壮结实的少年,正利落地帮着搬运东西,偶尔抬头擦汗时,目光会飞快地朝王明远这边瞟一眼,咧咧嘴笑笑。

  “那是我侄儿,王心恒,小名狗娃。在食肆这边帮工。”王明远解释道,“估计是他私下里跟相熟的婶子大叔们打过招呼了。”

  李昭瞬间恍然大悟,嘴巴张成了圆形:“哦——!原来如此!怪不得!王兄!你可太狡猾了!有这关系不早说!”

  他立刻换上一副谄媚的表情,抓住王明远的胳膊:“王兄!亲兄弟明算账!不对,好同窗共患难!能不能让我也沾沾光!小弟要求不高,就求大婶的手别抖得那么狠就行!”

  王明远笑着点头:“成,过两日得空,我带他认认你。不过你也别声张,免得他难做。”

  “一定一定!守口如瓶!”李昭拍着胸脯保证,顿时觉得碗里的菜好像也没那么寒碜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他对李昭这个舍友的各方面品性也是认可的。

第135章 狗娃的隐藏技能?

首节 上一节 106/1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从武惠妃马奴到篡唐新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