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101节

  引路的书生似乎看出他们的拘谨,温和地笑了笑:“不必紧张,山长为人最是随和。”

  穿过几重院落,来到一处较为僻静的院落,院门上悬着“百泉轩”的匾额。

  院内有一小池,泉水淙淙,几尾锦鲤游弋其间,显得格外清幽。

  引路学子在书房外站定,轻声禀报:“山长,王公子到了。”

  “请进。”里面传来一个温和却不失清朗的声音。

  王明远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襟,率先走了进去。王大牛和狗娃提着礼物,紧跟其后。

  书房内陈设简单,却处处透着雅致。

  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堆满了书籍,一张宽大的书案上,笔墨纸砚井然有序,旁边还摊开着几卷书册。

  一个穿着青色直缀、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睿智的中年文士正从书案后站起身,面带微笑地看向他们。

  王明远只看了一眼,便心中一定——此人眉宇间与柳教谕确有七分相像,只是气质少了些许柳教谕的沧桑,多了几分书院山长的儒雅与威仪。

  他不敢怠慢,上前一步,躬身便欲行大礼:“学生王明远,拜见柳山长!”

  柳山长却快步上前,一把托住了他的胳膊,力道恰到好处,既阻止了他下拜,又不显得失礼。

  他的笑容真诚了许多:“明远贤侄,不必多礼!快请起!”

  他打量着王明远,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早就听家父多次提及贤侄,赞你天资颖悟,心性纯良,更难得是务实肯学。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恳切:“更何况,暻儿那孩子调皮,若非贤侄当日舍身相救,后果不堪设想。这份恩情,柳某一直铭记于心,本当是我谢你才对,怎能再受你的大礼?”

  王明远连忙道:“山长言重了!当日情形,任谁遇见都会出手相助。教谕更于学生有授业解惑之恩,学生万万不敢当得山长如此。”

  “诶,一码归一码。”柳山长摆摆手,示意他不必谦逊,目光转向他身后的王大牛和狗娃,以及他们手中提着的礼物,“这两位是?”

  王明远忙介绍道:“回山长,这是学生的长兄王明心(王大牛),这是侄儿王心恒(狗娃)。此次路途遥远,家中父母不放心,特让兄长护送学生前来。侄儿年纪小,便让学生带在身边,也好做个伴,长长见识。”

  王大牛赶紧放下礼物,学着王明远的样子笨拙地拱手:“见、见过山长!”

  狗娃也有样学样,声音响亮:“见过山长爷爷!”

  柳山长被狗娃这声“爷爷”叫得微微一怔,随即失笑:“好,好,不必多礼。一路辛苦,快请坐。”

  众人分主宾落座,有仆役奉上清茶。

  柳山长这才看向那些礼物,笑道:“贤侄来便来了,何必如此破费?”

  王明远起身,将茶叶礼盒和装着土产的包袱奉上,诚恳道:“山长,学生家中清寒,并无长物。些许家乡土产,是家母与嫂嫂亲手所制,这茯茶亦是友人作坊新制,特带来请您尝尝鲜,聊表心意,绝非什么贵重之物,还望山长莫要嫌弃。”

  他特意点明是“家乡土产”、“亲手所制”、“新制”,既表明了心意,又淡化了价值,以免对方推拒。

  柳山长闻言,果然笑容更真切了几分。

  他先是好奇地打开那个精致的茶叶礼盒,看到里面压得紧实、金花璀璨的茯茶砖,拿到近前仔细闻了闻,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哦?这是咱们西北特产的茯茶?金花茂盛,菌香独特,品相极佳!这在湘江府我都未曾见过有店铺售卖,我也好多年没有喝过了,贤侄有心了!”

  接着,王明远又解开那个包袱,柳山长一眼便看到了里面金黄的玉米碜子、油亮的腊肉腊肠、红润的柿饼蜜枣,脸上的笑容更是抑制不住,尤其是看到玉米碜子和柿饼时,竟下意识地咽了下口水,虽然动作极快,但王明远看得分明。

  “好!好!都是好东西!”柳山长抚掌笑道,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欢喜,“不瞒贤侄,柳某虽久居湘江,却独好西北这口粗粮风味,这玉米碜子熬粥,最是暖胃暖心!还有这腊味,一看就是地道的西北风味!这柿饼和蜜枣我也是许久未曾尝到了!这些可比那华而不实的礼物更合我心意!贤侄这份礼,真是送到我心坎里了!”

  他这话说得毫不掩饰,透着读书人难得的直率与真性情。

  王明远心中暗喜,知道自己这步棋走对了,忙道:“山长喜欢就好。”

  礼物合心意,又是父亲极力推崇的晚辈,还对自己儿子有恩,柳山长的心情显然极好。

  他吩咐仆役将礼物仔细收好,便不再拘礼,与王明远畅谈起来。

  从长安府的风土人情,问到柳教谕的近况,又聊及学问经义,甚至对王明远那篇关于蝗灾的策论也略有耳闻,问了几句其中的见解。

  王明远回答得不卑不亢,既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时刻注意着分寸,言辞谦逊,每每引经据典,都能切中要害。

  而且他总能恰到好处地接话,或倾听,或发表一两句精妙的见解,一时间气氛愉悦,引得柳山长谈兴更浓,眼中赞赏之色愈浓。

  谈到兴头上,柳山长甚至拍着王明远的肩膀,感慨道:“可惜贤侄年纪尚轻,否则定要与你煮酒论道,畅谈三日!”

  一旁的王大牛和狗娃听得云里雾里,但见柳山长开怀大笑,不断拍着王明远的肩膀,也知道相谈甚欢,两人便也跟着咧嘴傻笑,书房里的气氛融洽无比。

  柳山长平日给人的印象多是严肃寡言,今日却似打开了话匣子,从学问聊到书院趣事,又从书院趣事聊到自家那个调皮捣蛋的儿子柳暻,抱怨中带着宠溺。

  王明远则恰到好处地表示理解,或温言宽慰,或巧妙引导话题,让柳山长说得更加尽兴,这都是这段时间跟随师父崔知府学到的本事。

  聊了足有一个多时辰,茶水都添了三次。

第126章 狗娃的活计

  柳山长才似忽然想起什么,目光再次落到一直安静-坐在下首的王大牛和狗娃身上,关切问道:“明远,你兄长和侄儿此番前来,作何打算?可是要在此长住?”

  王明忙道:“回山长,兄长待学生安顿下来,便要返回家乡。只是侄儿,学生想着他年纪尚小,只勉强认得几个字,学生一人在外求学,便想留他在身边,一来可作伴,二来也想让他在书院附近寻个力所能及的活计,磨砺一番,总比在家乡野着强。”

  柳山长闻言,略一沉吟,望向狗娃,见他面容虽然看起来略有些稚嫩,但身量颇高,骨架粗壮,看上就是个半大小伙子,年纪也不像太小的样子,而且应该是有把子力气,便开口道:

  “既如此,何必舍近求远。书院食肆那边,近日正好缺个手脚麻利的伙计,主要负责帮忙搬送米粮蔬菜、清洗碗碟、打扫厅堂、发放饭食之类的杂活。

  活计是辛苦些,但胜在安稳,管吃管住,一个月还有八百文的工钱。我看心恒身子骨结实,若是愿意,不妨就去那里试试?就在书院里,离你的斋舍也近,方便照应。”

  王大牛和狗娃一听,眼睛瞬间亮了!

  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

  王大牛正发愁弟弟安顿好后,狗娃年纪这么小,虽然有把子力气,但也不知道活计好不好找,原本就是看能不能在书院旁边酒楼食肆找个洒扫的活计,平日里若王明远有个急事也能跑跑腿,照应照应。

  没想到柳山长一句话就解决了天大难题!在书院里干活,又安全又体面,还能天天见到三郎,再好不过了!

  狗娃更是喜出望外,食肆!那不就是吃饭的地方吗?

  天天能吃饱饭,还能和三叔在一起,每个月还有钱拿!这简直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美差!

  不等王明远回答,狗娃就激动地站起来,学着王明远样子笨拙地拱手,声音响亮:“我愿意!谢谢山长爷爷!我肯定好好干!我不怕吃苦!”

  柳山长见他反应机灵,态度诚恳,笑着点头:“好,那就这么说定了。明日我让食肆的管事带你去熟悉一下活计。”

  王明远也没想到事情如此顺利,连忙带着大哥和狗娃再次道谢:“多谢山长!如此安排,真是再好不过,学生感激不尽!”

  不过,柳山长怎么也没想到,面前这个身量不低的小伙子,竟还不到九岁。

  见事情都解决好,柳山长心情更佳,抬头看了看天色,已近正午,便朗声道:“相逢即是缘,今日便由我做东,一起去食肆用顿便饭,也让心恒提前认认地方。”

  “这如何使得……”王明远连忙推辞。

  “诶,不必客套!”柳山长不容分说,已起身引路,“我也许久未去食肆用饭了,正好尝尝今日的菜色。”

  食肆离百泉轩不远,是一座宽敞的二层木楼。

  此时正值饭点,许多学子手持食牌,排队打饭,秩序井然。

  食肆内桌椅干净,饭菜香气扑鼻。

  柳山长显然熟门熟路,并未去学子排队的大堂,而是引着他们走到一侧用屏风略作隔断的雅间,这里可以单点菜肴。

  他点了几个菜:一道清蒸鳜鱼、一道干笋炒腊肉、一道腊味合蒸、一道时蔬,并一个汤,外加一大盆米饭。

  大雍虽然开海多年,但是辣椒这种作物还未彻底推广,所以这几日他们也吃的都是些常见的清淡菜肴。

  “尝尝,我们书院的厨子,手艺还是不错的。”柳山长笑着招呼,尤其对王大牛和狗娃说,“不必拘束,放开吃。”

  王大牛和狗娃听到这话面色不显,笑呵呵的应是。

  饭菜很快上来,果然色香味俱全。

  那腊味合蒸和干笋炒腊肉,用的正是本地腊肉,与王明远带来的北方腊味风味迥异,却同样咸香下饭。

  狗娃看着那油光锃亮、堆得冒尖的米饭,还有香喷喷的菜肴,早就馋得直流口水,但还是端正的坐着。

  得到允许后,端起碗筷,大口扒饭,吃得头都不抬。

  王大牛起初还有些放不开,但见柳山长态度随和,也渐渐放开,吃得啧啧称赞。

  王明远吃相斯文,但也能看出对饭菜很满意。

  柳山长自己吃得不多,更多的是看着他们吃,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仿佛很享受这种热闹的烟火气。

  席间,柳山长又细细叮嘱了王明远入院的一些事宜:去何处办理入籍手续、缴纳束脩、斋舍分配、书院各项规章禁忌、何时开始授课、拜见哪位先生等等,条理清晰,关怀备至。

  王明远一一牢记在心,感激不已。

  这顿饭吃得宾主尽欢。

  饭后,柳山长又亲自领着王明远去见了负责学子入籍的管事,简单交代了几句。

  那管事见是山长亲自引荐,态度自是无比热情周到,很快便将一应文书手续办理妥当,只待王明远择日搬入斋舍,便可正式入学。

  一切顺利得超乎想象。

  日落西山时,王明远三人才辞别柳山长,离开岳麓书院,返回城中客栈。

  回去的路上,狗娃兴奋得一路蹦跳,扯着王大牛的袖子:“爹!你听见没?八百文!管吃管住!还能天天见到三叔!嘿嘿,我后日就能上工了!”

  王大牛黝黑的脸上也满是憨厚的笑容,重重拍了下儿子的后脑勺:“傻小子!走了狗屎运了!可得好好干!别给你三叔丢人!”

  说完,他又看向王明远,眼中充满了骄傲与欣慰:“三郎,还是你有本事!这柳山长,真是个大好人!一点架子都没有!”

  王明远望着远处暮色中岳麓书院朦胧的轮廓,心中亦是暖流涌动。

  他没想到,拜见山长之事竟如此顺利,不仅得到了对方的认可和关照,连狗娃的安置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是啊,”王明远轻声道,“是个难得的好人。咱们的运气,确实不错。”

第127章 新宿舍

  次日早上日头刚升起,王明远站在客栈门口,看着王大牛和狗娃吭哧吭哧地把最后两个大箱子搬上雇来的马车。

  车辕被压得微微下沉,车夫心疼地直咧嘴。

  “三郎,东西都齐了没?你再想想,可别落下啥!”王大牛抹了把额头上的汗,黝黑的脸上带着点不放心,又朝客栈里张望了一眼。

  “大哥,都齐了。”王明远拍了拍自己背着的书箱,“要紧的东西都在这儿,其他的东西箱子里都归置好了,都检查了好几次了。”

  他看着车上那几个摞得老高的箱子,心里也有点无奈。

  狗娃在一旁插嘴:“爹,你就放心吧!我也检查三遍了!”

  王大牛瞪了他一眼:“就你话多!待会儿到了书院,手脚麻利点,别跟个木头桩子似的杵着!”

  “知道啦知道啦!”狗娃缩缩脖子,小声嘀咕,“我-干活可利索了……”

首节 上一节 101/1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从武惠妃马奴到篡唐新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