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抗战:兵王的批量制造

抗战:兵王的批量制造 第242节

  一个念头如同烧红的烙铁,灼得他无法再躺下去——仓库里的那些残骸!

  他翻身下炕,动作牵扯着疲惫的肌肉,有些僵硬。

  没惊动任何人,他披上那件洗得发白、沾满油污的旧军装,脚步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径直走向兵工厂深处那座巨大的、专门用来堆放“废料”的仓库。

  推开沉重的木门,一股浓烈的铁锈味、机油挥发后的怪味和灰尘的气息扑面而来。

  仓库内部光线昏暗,只有高处几扇小气窗透进几束光柱,照亮了空气中浮动的尘埃。

  巨大的空间里,堆叠着各种扭曲变形的金属骨架、撕裂的蒙皮、断裂的机翼、烧焦的发动机残骸……像一头头被肢解后随意丢弃的钢铁巨兽的尸骸。

  这就是小鬼子空袭兵工厂留下的“遗产”。

  几架九七式重爆被防空火力撕碎后,本着“一颗螺丝钉都不能浪费”的原则,被工人们用尽办法拖了回来。

  如今它们七零八落地堆在这里,在昏暗的光线下,更显得破败不堪,与废铁堆无异。

  方东明的心跳不受控制地加快。他锐利的目光扫过这片钢铁坟场,系统冰冷的提示音仿佛又在颅腔内回响:

  【九七式重爆轰炸机修复机会1次!附赠100公斤航空炸弹20枚!】

  修复?瞬间就能完成!

  他几乎能想象到那架庞大的银灰色轰炸机完好无损地矗立在这里,充满力量感的流线型机身,巨大的螺旋桨,黑洞洞的弹舱……这将是悬在鬼子头上真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轰炸兵站、铁路枢纽、物资仓库……其战略价值,远非几门山炮可比!

  但狂热的念头刚刚升起,就被冰冷的现实死死压住。

  怎么解释?!

  一架翼展近二十米、重达数吨的庞然大物,凭空出现在这守卫森严、众目睽睽的兵工厂仓库里?

  而且是从一堆公认的、摔得稀巴烂的废铁中“变”出来的?

  更别提那二十枚沉甸甸的一百公斤航弹了!

  方东明下意识地摩挲着下巴,指尖传来粗糙的胡茬感。

  他绕着几块相对完整的残骸踱步,昏暗的光线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不定的阴影。

  “直接变出来是找死……”他低声自语,声音在空旷的仓库里带着回音。

  需要一个过程,一个能糊弄过去的、看似合情合理的“修复”过程!

  他停下脚步,蹲在一块巨大的、布满凹痕和裂纹的机翼主梁残骸旁,手指拂过冰冷的金属。

  触感粗糙,带着深深的伤痕。

  “技术突破?”方东明皱紧眉头。

  兵工厂目前的维修能力,仅限于枪械、火炮和小型机械。修复一架结构复杂、工艺精密的轰炸机?

  这步子迈得太大,别说其他人,他自己都觉得扯淡。

  没有图纸,没有专用工具,没有大型机床,甚至没有懂航空维修的工人……这借口太虚,经不起推敲。

  “秘密研究小组?”他随即又摇头。

  兵工厂就这么大点地方,人员调动、物资消耗根本瞒不住。

  凭空多出一个研究飞机的“秘密小组”,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他的目光扫过仓库角落里堆放的、从其他修复项目中替换下来的废旧零件,有些是炮上的,有些是机床上的,锈迹斑斑,形态各异。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火石般闪过脑海。

  “废物利用”和“瞎猫碰上死耗子”!

  方东明的眼睛微微眯起,一丝精光闪过。

  核心思路是:不是“修好”了一架,而是“拼凑”出了一架勉强能飞的!

  他站起身,开始在巨大的仓库里更加有目的地走动,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块残骸,心中快速盘算:

  拼凑飞机肯定需要载体。他需要选定一架相对“完整度”最高的残骸作为主体。

  目光很快锁定在一堆残骸中,那里似乎有半截相对完好的机身框架和一台看起来损伤不算最离谱的发动机主体。

  就是它了!这将成为“拼凑”的核心骨架。

  而拼凑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制造一个漫长的、艰难的、甚至有些混乱的过程。

  第一步先整理归类。调一小组绝对可靠、嘴巴严实的老工人进来,名义是“整理废料,看看能不能拆点有用的零件”。

  把仓库里所有九七重爆的残骸,不管有用没用,都翻出来,分门别类堆好。

  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工程,耗时耗力,动静不小,合情合理。

  然后开始第二步进行大胆尝试。

  在整理过程中,意外发现那半截机身和那台发动机“似乎还有抢救的价值”。

  然后突发奇想决定试着拼凑拼凑看。这个过程要显得笨拙、外行、充满不确定性。

  今天敲敲打打试图校正一根变形的龙骨,明天又发现某个关键连接件没有,得满仓库甚至去其他废料堆淘换……

  对了,……这个过程要足够长,足够折腾,足够让人摇头觉得方厂长又在异想天开才行。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折腾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把所有人的耐心和好奇心都磨得差不多了。

  甚至内部都开始有人嘀咕“这玩意儿能飞起来才见鬼了”的时候,动用系统的修复机会!

  当然,还得选一个月黑风高或者雷雨交加的夜晚,然后再独自进入仓库,进行修复。

  最后,既然是拼凑而成的,那自然得有证据。那么可以选择立刻人为制造一些补丁。

  用仓库里其他飞机残骸上相对完好的蒙皮,或者干脆用厚帆布、铁皮,粗糙地铆接或焊接到机身、机翼的某些非关键位置。

  让飞机看起来花花绿绿,打满了“补丁”。

  至于零件来源嘛……提前准备好一些从其他废旧机械上拆下来的、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但其实用不上的齿轮、管路接头、仪表盘外壳之类的小玩意儿。

  在系统修复后,把这些玩意儿安装到飞机外部一些显眼但无关紧要的位置,或者就随意地挂在机舱里。

  对外就宣称是从废料堆里淘到的替代品。

  在完成这些工作后,这架飞机就可以对外展示了,但还得重点宣传这架飞机是七拼八凑、勉强修复、能飞起来就是奇迹……等等,降低大家对它完美性的期待。

  而后接下来就是航弹的问题。二十枚100公斤航弹,体积重量都不小,凭空出现同样致命。

  那么就利用自己厂长的身份和之前铸造雷霆二型火炮的技术权威,宣称在对仓库里其他未爆航弹进行安全拆解研究时,成功回收了大量高性能炸药。

  然后利用回收的炸药和部分可用的引信、弹体部件,加上兵工厂自制的简易弹壳,在炮弹组装车间,秘密地重新组装出了二十枚土法上马的航弹。

  最后强调其威力可能不稳定,投掷风险高。

  这同样需要一个漫长且保密的过程,可以和对飞机残骸的整理同时进行,共用同一批核心工人,减少知情范围。

  等到一切都完成后,接下来需要做的自然就是试飞了。

  这个工作必须由一个技术顶尖且绝对信任的人来飞。

  那么,无疑这个人选只能自己来!

  对外宣称自己在潜入太原机场时,观摩过小鬼子的开飞机,所以有把握试试,并强调试飞危险性极高,九死一生,借此阻止其他人靠近和详细检查飞机。

  而试飞地点也要选在极其偏僻、人迹罕至的山坳秘密进行。

  方东明的思路渐渐清晰,一个看似漏洞百出却又勉强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在方东明脑海中成型。

  这个故事的核心就是:用相对漫长的时间、笨拙的尝试、大量的“废料”堆砌,加上一点点不可思议的运气和他的技术偏执。

  最终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从垃圾堆里拼出了一架能飞的“破烂”和一堆“土炸弹”。

  当然,风险依然巨大,任何一个环节出纰漏都可能引来巨大的怀疑。

  但想到这架轰炸机可能带来的战略价值,想到它在未来战场上可能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方东明眼中的犹豫迅速被决绝取代。

  他深吸一口气,仓库里冰冷的、混杂着铁锈和尘埃的空气涌入肺腑。

  他最后看了一眼那堆选定作为“核心”的残骸,仿佛要将它的破败模样刻进脑海,以便与未来“修复”后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

  “就这么干!”他低声自语,带着破釜沉舟的狠劲。

  转身,他大步走出仓库,反手将沉重的木门关上,将那堆承载着巨大秘密和希望的钢铁残骸,连同他刚刚编织好的弥天大谎,一同锁进了渐渐浓重的暮色之中。

  下一步,就是挑选参与这个“伟大废品回收计划”的核心人员了。李勇那几个老兄弟,嘴巴严,手艺扎实,是首选。

  …………

  与此同时,在另外一边,由魏大勇和胡勇带头押运的八门山炮,缓缓抵达榆次前线的旅部临时指挥所外。

  八门已然焕然一新的四一式山炮,如同蛰伏的钢铁巨兽,静静地耸立着。

  陈旅长高大的身影在几门山炮间快步穿行,手指用力敲击着冰冷的炮管,发出沉闷的笃笃声;

  他弯腰仔细检视每一根被强力校正后还带着细微锤痕的炮架大梁,摩挲着粗糙但严丝合缝的新轮轴,最后,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一排排整齐码放、散发着新油墨味的炮弹箱。

  “好!好!好!”

  陈旅长直起身,连道三声好,脸上的凝重被巨大的兴奋取代,眼中燃烧着迫切的战意?

  “李云龙这小子,这回是割了心头肉,可这肉割得值!值透了!方东明,真他娘的是个奇才!”

  他猛地转身,对身后的通讯参谋吼道:“立刻给总部发电!炮已安全抵达,状态完好,炮弹齐备!我部攻击准备全部就绪!请首长指示!”

  “是,旅长!”通讯参谋快步冲向电台。

  而直到这个时候,陈旅长才看向魏大勇和胡勇还有押运山炮过来的新一团人员,笑容满面地朝他们点了点头,随后说道:

  “这一路你们辛苦了,好好去休息一下吧,然后返回黄涯洞,保护好那里。”

  “是,旅长!”魏大勇他们全部都激动了,喉咙不由自主的发出震天的大吼。

  ………

  八路军总部,作战室内灯火通明。

  副总指挥和副总参谋长正俯身在地图上,最后推演着攻击路线。译电员匆匆而入,将译好的电文呈上。

  副总指挥接过电文,目光如电般扫过,紧锁的眉头骤然舒展,嘴角难以抑制地向上扬起。

  他将电文递给副总参谋长:“老伙计,成了!八门炮,齐装满员,到位了!”

  副总参谋长飞快看完,镜片后的眼睛精光一闪,重重一拍桌面:“好!李云龙这次立了大功!

  方东明这副厂长,更是功不可没!没有他在后方玩命,这铁拳头就砸不出去!”

首节 上一节 242/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左拥金钗,右抱五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