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抗战:兵王的批量制造

抗战:兵王的批量制造 第148节

  张铁目光炯炯,挺直腰杆敬礼道:“团长放心!侦察中队保证完成任务。

  俺们一定深入敌后,把鬼子的情况摸个底朝天,绝不让您和兄弟们打无准备之仗!”

  方东明再次环顾众人,提高音量说道:“同志们,这次破袭大战意义非凡,咱们16团与独立团携手作战,责任重大。

  各营连之间一定要紧密配合,互通有无。战场上情况多变,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可能影响全局。

  所以大家在准备过程中,要是遇到什么问题,别藏着掖着,及时汇报,咱们一起商量解决。”

  吕志行在一旁神色凝重地补充道:“同志们,大战在即,不仅要在军事上做好充分准备,思想上更要高度统一。

  要让每一位战士都明白,咱们这一仗,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给无数受苦受难的同胞报仇雪恨。

  咱们要激发战士们的斗志,让大家怀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

  同时,一定要严守机密,不能让小鬼子察觉到咱们的一丝动向,打他们个猝不及防!”

  方东明接着说道:“没错,政委说得对。咱们一路走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每一位战士都是铁打的汉子。

  这次攻打娘子关据点,就是咱们再立战功的时刻。

  大家回去后,按照部署立刻展开准备工作,我相信,咱们一定能像之前那样,把小鬼子打得落花流水,让他们知道咱们八路军的厉害!有没有信心?”

  “有!”众人齐声高呼,声音震得屋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

  “好,那就各自行动吧!”方东明挥了挥手,让众人前去准备。

  ………

  与此同时,山本一木也迎来了他的重大转机。

  在太原的日军指挥部,筱冢一男面色阴沉地坐在桌前,面前站着山本一木。

  山本一木低着头,不敢直视筱冢一男那带着审视的目光。

  “山本一木,此次行动的失败,让帝国的颜面蒙羞。但帝国看重你对特种作战的见解,给你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筱冢一男缓缓开口,声音冰冷。

  山本一木心中一喜,连忙说道:“将军阁下,感谢您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筱冢一男微微点头,接着说道:“从德意志请来的特种作战教官已经抵达太原,你将在他的协助下,重新组建一支特工队——樱花特工队。

  帝国对这支特工队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真正发挥特种作战的优势,扭转当前局势。”

  山本一木听闻要重新组建新特工队是非常兴奋与激动的,但一听樱花特工队的名字,心中不禁闪过一丝失望。

  毕竟之前他苦心训练的山本特工队已全军覆没,而“樱花特工队”这个新名号,让他觉得似乎之前的心血都付诸东流。

  但他很快便重振精神,此时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这是他挽回声誉、证明自己的唯一机会。

  “将军阁下,我定会不辱使命,让樱花特工队成为帝国在支那战场上的一把利刃!”山本一木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炽热的光芒。

  筱冢一男看着山本一木的变化,微微点头,心中明白,这段时间的压制已经到了火候了。

  “很好,山本一木。这位德意志教官汉斯,在特种作战方面经验丰富,你要虚心向他学习。”

  “是,将军阁下!”山本一木大声回应。

  很快,山本一木在司令部见到了汉斯。

  汉斯身材高大,穿着笔挺的军装,脸上带着一种日耳曼人特有的冷峻。

  “山本大佐,久仰大名。接下来我们将共同组建樱花特工队,希望我们合作愉快。”汉斯用略带生硬的日语说道。

  山本一木微微鞠躬,略微有些谦卑的说道:“汉斯教官,以后还请您多多指教。对于组建这支特工队,我已有一些想法,不知是否与您的思路相符。”

  汉斯做了个请坐的手势,两人便在一旁的桌子边坐下。

  山本一木开始阐述自己的想法:“人员方面,我建议从各个精锐部队中挑选,不仅要身体素质过硬,还要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训练内容上,除了常规的渗透、暗杀、爆破,还应加强情报收集与分析能力的训练。

  毕竟,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汉斯听完,点了点头,“山本大佐,你的想法很不错。但我认为,还需注重团队协作的训练。

  特种作战往往需要队员之间默契配合,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另外,针对不同的作战环境,如山地、丛林、城市等,都要有相应的特训。”

  山本一木认真聆听,不时点头表示赞同,“汉斯教官所言极是,我之前的山本特工队在团队协作方面确实有所欠缺,这次一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随后,两人开始详细商讨人员选拔标准和训练计划。

  山本一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打造出一支比之前更强大、更具威慑力的樱花特工队。

  让那些曾经让他吃瘪的八路军,尤其是那个方东明带领的16团,付出惨痛的代价。

  他永远遗忘不了方东明所率领下的特战队对他带来的伤害与耻辱。

第189章 飞雷炮和燃烧瓶到手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远处便传来了一阵沉闷的车轮滚动声。

  方东明早早便在团部外等候,看到那支由骡马和大车组成的后勤队伍缓缓驶来,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可算盼来了!”方东明大步迎上前去。

  带队的后勤干部跳下车,对方东明敬了个礼,说道:“方团长,总部派发的飞雷炮、燃烧瓶,还有30个20斤炸药包都送到了,数量准确无误,请您查验。”

  方东明回礼后,看着车上摆放整齐的飞雷炮、一箱箱的燃烧瓶以及码放好的炸药包,心中满是喜悦。

  “辛苦你们了,这么远的路,一路奔波。”

  简单查验过后,方东明立刻让人将这些装备搬运到操场上,随后派人去通知各营营长前来领取。

  不多时,一营长林志强、二营长陈安和三营长高明便急匆匆地赶到。

  看着眼前这些的装备,三人的眼睛瞬间亮得如同星辰,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林志强搓了搓手,迫不及待地说道:“团长,俺一营早就盼着这些宝贝了,您快下令分发吧,俺们保证尽快掌握使用技巧,在战场上好好教训小鬼子!”

  陈安也笑着点头,“是啊,团长,二营也等不及了,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高明更是握紧拳头,“团长放心,俺们三营一定把这些装备用出最大威力!”

  方东明笑着说道:“好,按照之前的安排,一营与二营各2门飞雷炮,三营1门。

  燃烧瓶方面,一营和二营各30颗,三营40颗。炸药包一营10个,二营10个,三营10个。

  大家拿回去后,立刻组织战士们熟悉装备,展开训练。”

  各营长纷纷领命,带着手下的战士们兴高采烈地将装备搬回各自营地。

  与此同时,政委吕志行也没闲着。

  他很清楚炸药包在战斗中的重要性,看着剩余的材料,心中有了盘算。

  吕志行召集来后勤人员,说道:“同志们,大战在即,咱们得抓紧时间制作炸药包。

  咱们手头的材料还算充足,争取再做出30个来。这可关系到战斗的胜负,大家加把劲!”

  后勤人员们纷纷响应,“政委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于是,后勤营地内一片忙碌景象。

  战士们有的搬运材料,有的调配炸药,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炸药包的制作。

  方东明来到后勤营地,看到大家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心中很是满意。

  他走到一位正在制作炸药包的战士身边,关切地问道:“制作过程还顺利吧?有没有什么困难?”

  战士抬起头,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说道:“团长,没啥困难,咱们一定尽快做好这些炸药包,让前线的兄弟们多一件杀敌的利器!”

  方东明拍了拍战士的肩膀,鼓励道:“好样的!你们在后方默默付出,同样是为抗战做贡献。大家小心操作,注意安全。”

  与此同时,在386旅的其他驻地,各团也在差不多的时间迎来了这批至关重要的装备。

  新一团的驻地,李云龙早就得到消息,早早就在营地门口翘首以盼。

  当运送飞雷炮和燃烧瓶的队伍出现时,他兴奋地大喊:“都愣着干啥,赶紧帮忙搬装备!”

  战士们一拥而上,迅速将车上的装备卸下来。

  李云龙围着飞雷炮转了好几圈,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好家伙,这玩意儿可得好好使唤,到时候让小鬼子知道咱新一团的厉害!”

  他转头对一营长张大彪喊道:“张大彪,把各连连长都叫来,咱们研究研究这飞雷炮咋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把它的威力发挥到最大!”

  张大彪应了一声,转身去召集人。

  不一会儿,一群连长围在飞雷炮旁,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李云龙站在中间,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咱得找个好位置,等小鬼子援军一到,就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

  这飞雷炮威力大,咱们得把它当成秘密武器,给小鬼子一个措手不及!”

  独立团这边,孔捷同样对飞雷炮和燃烧瓶的到来欣喜不已。

  他看着这些装备,对身边的战士们说:“同志们,总部给咱们送来了这么好的武器,咱们可不能辜负总部的期望。

  这次配合16团攻打娘子关据点,咱们一定要打出独立团的威风!”

  战士们齐声高呼,士气高昂。

  孔捷接着说道:“三营长,你负责挑选一批精干的战士,专门训练飞雷炮的操作。

  一定要练得精准熟练,在战场上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让各连加强对燃烧瓶使用的训练,这玩意儿对付小鬼子的工事和坦克都好使!”

  三营长领命而去,迅速组织起训练工作。

  772团的程瞎子看着飞雷炮,心中也是激动万分。

  他大声对战士们说:“同志们,有了这些飞雷炮和燃烧瓶,咱们破坏铁路和攻打据点就更有把握了!

  咱772团啥时候怕过,这次一定要把小鬼子打得屁滚尿流!”

  战士们纷纷响应,干劲十足。

  程瞎子随后对手下的营长们说道:“各营要抓紧时间训练,熟悉装备性能。

  特别是飞雷炮,要找到最合适的发射位置,争取一炮一个准。

  另外,燃烧瓶的使用也要讲究技巧,不能浪费一个,都明白了吗?”

  营长们齐声回答明白,便各自去安排训练事宜。

  而17团和18团各收到两门飞雷炮和50枚燃烧瓶后,尤团长和闵团长也是兴奋异常。

首节 上一节 148/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左拥金钗,右抱五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