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兵王的批量制造 第121节
因此,3门九二式步兵炮居然无了用武之地,只能停下。
方东明见此也明白,是时候收取倒在阵地上的小鬼子尸体的技能了。
于是命令陈安带领11连守好炮兵阵地,而他自己则是带着侦查队,往沈泉他们所在的位置行去。
方东明带着侦查队赶到后,看着沈泉满脸自责的样子,上前说道:“沈营长,别把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
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小鬼子这次突围准备得疯狂决绝,能扛到现在,二营的同志们都是好样的。
咱们现在要做的,是赶紧配合新一团主力,将剩余的小鬼子给消灭了。”
沈泉重重的点了点头,“方营长,你指挥,我们二营绝对配合与听从。”
方东明看了看沈泉的身后,之前一个营300来人的兵力,如今只剩下100多人,可见刚才的惨烈程度。
不过小鬼子也没讨到好处,如今成功突围出去的也不过200左右。
独立团两个营以及他们四营的全力进攻可不是开玩笑的,小鬼子的步兵大队着实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就在方东明他们开始商议下一步的计划之时,刚刚突破重围的安藤俊真却是敏锐的察觉到了联队主力残余部队的困境。
安藤俊真看着身边残兵败将,心中明白,若此时去与联队主力残余会合,极有可能一同被八路军围歼。
但作为一名日军军官,对“武士道”精神的盲目信奉,让他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他觉得必须做出一些行动来挽救局势。
他强忍着手臂上伤口的剧痛,目光在周围的士兵身上扫过,大声吼道:“我们不能就这样看着联队主力被消灭!
八路虽然攻势猛烈,但他们的兵力也必然分散。我们从侧翼迂回过去,趁其不备,给八路来个突然袭击,或许能打乱他们的部署,为主力部队解围。”
那些小鬼子们虽然疲惫不堪且大多带伤,但长期被灌输的军国主义思想让他们对安藤俊真的命令不敢有丝毫违抗。
李云龙正指挥着新一团在坂田指挥部废墟附近清理残余小鬼子,眼尖的他突然发现了安藤俊真那股小鬼子的异动。
凭借着多年的战斗经验,他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意图。
“他娘的,这群小鬼子还想搞偷袭,给主力部队解围,想得倒美!”李云龙骂骂咧咧地转身,对着身后喊道:“张大彪!”
张大彪立刻跑步上前,敬礼道:“团长,有什么指示!”
李云龙大手一挥,指向安藤俊真小鬼子迂回的方向,说道:“看到那股小鬼子没?
他们想从侧翼偷袭咱们,你让三连去拦住他们,一个小鬼子都不许放过来!”
“是!”张大彪领命后,如一阵疾风般朝着三连所在的位置奔去。
张大彪赶到三连时,郑建业和张图正带着战士们稍作休整,毕竟此前的战斗让大家都有些疲惫。
但听到张大彪传达的命令后,三连战士们瞬间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浑身充满了斗志。
郑建业迅速起身,大声喊道:“同志们,团长信任咱们,让咱们去拦住想偷袭的小鬼子,咱可不能掉链子!”
张图也跟着鼓舞士气:“对,咱三连啥时候怕过!这次也一定把小鬼子打得屁滚尿流!”
战士们纷纷响应,迅速拿起武器,检查装备,动作干脆利落。
郑建业看了看战士们,心中满是欣慰,他深知三连的战士们都是好样的,在任何艰难的任务面前都不会退缩。
“出发!”郑建业一声令下,三连以最快的速度朝着安藤俊真小鬼子迂回的方向赶去。
三连的动作第一时间便被安藤俊真所察觉到了,他的顿时心中一紧,他深知被八路军发现了意图,此次偷袭行动的难度陡然增加。
但他仍心存侥幸,觉得自己这边虽人数不多,可都是从绝境中突围出来的残部,个个抱着必死的决心,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八路已经有所察觉,我们不能退缩,加快速度,趁他们还未完全布好防线,冲过去!”安藤俊真挥舞着染血的指挥刀,声嘶力竭地喊道。
第165章 缴获联队旗
方东明看到李云龙的安排后,心中暗自佩服,这李云龙不愧是打仗的一把好手,反应确实够快。
随着他们也不闲着,先是对着吕志行以及沈泉交代了一番后,才看着身边的四营战士,大声喊道:“同志们,小鬼子想跑,咱们可不能让他们如意,跟我追!”
四营战士们早就憋着一股劲,听到方东明的命令,齐声高呼:“杀鬼子,报仇雪恨!”
随即如猛虎下山般朝着安藤俊真残部撤退的方向追去。
与此同时,方东明派出去的独立团二营和三营迅速在右侧占据有利地形,开始构筑临时阵地。
他们利用战场上现有的石块、树木等材料,迅速搭建起简易的工事。
战士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挖掘战壕,有的搬运物资,有的则警惕地观察着四周,以防小鬼子援军的到来。
吕志行和沈泉分别指挥着二营以及三营,有条不紊地布置防御。
吕志行大声喊道:“同志们,动作快点,构筑好防线,绝不能让小鬼子的援军突破咱们这里!”
沈泉也跟着鼓舞士气:“对,咱们一定要守好阵地,给四营和新一团的兄弟们创造有利条件!”
在战士们的努力下,阵地很快初具规模。轻重机枪被架设在关键位置,战士们严阵以待,眼睛紧紧盯着小鬼子可能出现援军的方向。
此时,新一团三连在郑建业的带领下,如同一把利刃,迅速朝着安藤俊真小鬼子迂回的方向穿插过去。
没一会儿,他们就与安藤俊真所率的小鬼子迎面撞上。
安藤俊真原本想着趁八路军尚未完全布好防线,能侥幸偷袭成功,可没想到这么快就遭遇了顽强抵抗。
他看着眼前这支人数并不占优,却士气高昂的八路军队伍,心中不禁一紧。
郑建业看到小鬼子,眼神瞬间锐利起来,他举起手中的驳壳枪,大声吼道:
“同志们,咱三连啥时候怕过!狠狠地打,让小鬼子知道咱们的厉害!”
三连的战士们可是全部被方东明赋予过战斗技能的,各个战斗经验丰富,战斗素养极高。
听到连长的命令,他们迅速找好掩体,以精准的枪法朝着小鬼子射击。一时间,枪声大作,子弹如雨点般射向小鬼子。
小鬼子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有些懵,但他们很快回过神来,凭借着人数上的些许优势和武器装备的精良,展开了凶猛的反击。
然而,三连战士们毫不畏惧,凭借着灵活的战术和被赋予的精湛战斗技能,与小鬼子展开了激烈的对射。
安藤俊真看着眼前的战局,心中满是疑惑与不甘。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自己这边人数多于对方,装备也不落下风,为何在这短短时间内,却被这支八路军连队打得有些手足无措。
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士兵不断倒下,而八路军却如鬼魅般,利用地形和精准的射击,一次次化解他们的攻击。
只见一名三连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如灵猴般灵活地变换着位置,每一次射击都精准地命中一名小鬼子。
他身旁的战友则默契地为他提供掩护,交替射击,让小鬼子根本无法集中火力攻击。
这种配合娴熟、战术精妙的打法,让安藤俊真大为震惊。
郑建业一边射击,一边观察着战场形势。
他敏锐地发现小鬼子的火力主要集中在正面,于是果断下令:“二排,从左侧迂回,给小鬼子来个侧击,打乱他们的阵脚!”
二排战士们迅速行动,利用地形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朝着小鬼子左侧摸去。
当他们靠近小鬼子后,二排长一声令下:“打!”
二排战士们突然开火,密集的子弹如暴风雨般倾泻向小鬼子左侧。
小鬼子们顿时阵脚大乱,原本疯狂的反击势头被瞬间打断。
安藤俊真见状,心急如焚,他挥舞着染血的指挥刀,声嘶力竭地喊道:
“顶住!大日子帝国的武士们,不能退缩!”
小鬼子们在他的驱使下,勉强稳住了阵脚,试图重新组织反击。
但三连战士们的进攻丝毫没有减弱。一排和三排也加大了攻击力度,与二排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三连战士们凭借着精湛的战斗技能,没多久就让小鬼子们顾此失彼,开始慌乱起来。
他们原本那股疯狂的劲头逐渐被打散,进攻的节奏也被彻底打乱,许多小鬼子开始面露惧色,进攻变得畏手畏脚。
安藤俊真看着士气低落的士兵,心中又气又急。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带领的这股从绝境中突围出来,本以为能凭借疯狂和狠劲冲破八路军防线的精锐部队,竟被这支人数少于他们的八路军连队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一时间心急如焚,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他知道如果不能尽快突破眼前这道防线,一旦被后方追击而来的八路军前后夹击,那他和他的部队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八嘎!”安藤俊真愤怒地咆哮着,他的眼睛因为过度愤怒和焦急而布满血丝。
他挥舞着指挥刀,朝着那些面露惧色的小鬼子冲过去,用刀背狠狠地抽打离他最近的几个士兵,吼道:
“你们这群懦夫!大日子帝国的荣耀不容玷污,给我冲上去,杀光这些支那人!”
在他的威逼下,小鬼子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再次发起进攻。
然而三连战士们的防线如同一道钢铁壁垒,纹丝不动。他们利用精准的枪法和巧妙的战术,不断地给小鬼子造成伤亡。
此时,方东明带领的四营已经逐渐逼近。
安藤俊真清楚地听到了后方传来的密集脚步声和喊杀声,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快,集中火力,突破他们的防线!”安藤俊真声嘶力竭地喊道,他将所有能调动的火力都集中到了正面,试图在三连的防线上撕开一个口子。
小鬼子们集中了几挺机枪,对着三连的正面阵地疯狂扫射,一时间弹如雨下。
三连的战士们则躲在掩体后,等待着敌人火力的间隙。
郑建业看着小鬼子疯狂的进攻,大声喊道:“同志们,沉住气,等他们靠近了再打!”
战士们紧紧握着手中的武器,眼睛死死地盯着前方,等待着出击的时机。
就在小鬼子们以为三连被压制得无法反击,准备发起冲锋时,郑建业大喊一声:“打!”
顿时,三连阵地上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手榴弹如雨点般投向小鬼子。
爆炸的轰鸣声、小鬼子的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小鬼子的这次进攻再次被击退。
安藤俊真看着眼前如铜墙铁壁般的三连防线,又听着后方越来越近的喊杀声,心中明白,再继续纠缠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他那布满血丝的双眼闪过一丝决绝,此刻,他顾不上联队主力残部的死活了,当务之急是保全自己这支部队,日后再图复仇。
“放弃进攻,全力撤退!”安藤俊真用尽全力嘶吼着,声音中带着一丝破釜沉舟的狠劲。
他深知,若不赶紧撤离,一旦被八路军前后合围,所有人都将葬身在这片土地。
小鬼子们听闻命令,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纷纷转身,朝着后方不顾一切地逃窜。
他们早已没了之前的疯狂劲头,只剩下满心的恐惧和求生的欲望。
方东明看到小鬼子突然开始撤退,立刻意识到敌人的意图。“绝不能让他们跑了!”
他大声喊道,带领着四营加快脚步追击。四营的战士们如同下山的猛虎,气势汹汹地朝着小鬼子追去。
郑建业也不甘示弱,带着三连迅速起身,紧跟在四营之后,对小鬼子展开了衔尾追击。
上一篇:红楼:左拥金钗,右抱五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