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65节

  马寻问道,“那老八、老九和老十封什么?”

  “潭王、赵王、鲁王。”朱元璋就笑着说道,“既然是封王,一口气都封了,封了王就要准备封功臣了。”

  马寻也在怀疑朱元璋就是自己制定规矩、自己在破坏规矩。

  《祖训录》去年就开始编纂了,虽然还在完善,可是有些比较大的事情肯定是早就定下来的。

  现在还是不要和朱元璋去争辩这些事情,他是皇帝,自然就是他来做主了。

  看到马寻和李贞都接受这个说法,朱元璋笑着说道,“那你们去文华殿,和标儿商定这事。”

  马寻有些意外,“太子现在开始理政了?”

  主要是文华殿特殊,这是储君办公的场所,在宫殿里办公意义可不一样。

  朱元璋笑着解释说道,“也不算理政,就是看看批阅过的奏章,有些小事让他稍微处理一下。你外甥有那个本事,用不着操心。”

  随即朱元璋对小太监说道,“传步撵。”

  皇宫实在太大,在宫里不好骑马。所以只靠两条腿走路肯定有些累,朱元璋、马寻是没问题,但是李贞岁数大就可以优待。

  李贞也不推辞,确实是因为武英殿和文华殿相距太远,他走着也累。

  “姐夫,保儿这些天在做什么呢?”马寻有些好奇的问道,“这些天我跟着淮西人家吃喝、酒宴,保儿倒是没怎么过去。”

  李贞笑着说道,“我让他侍疾,就没准他出去。”

  马寻愣了一下,没听说李贞病了啊。

  看到马寻似乎误会,李贞解释说道,“保儿不一样,不好和一些淮西人家走的太近,就装病了。”

  马寻这才安心,“这倒也是,我本来也是想要不去,只是人情难却,都是些亲近的人家。”

  李贞深有感触的说道,“就是如此,保儿本来就是陛下外甥,现在在军中根基也深,哪能再和淮西人整天在一起,这不妥当。”

  马寻是一个本分人,李贞同样也是一个本分人,他们都非常有分寸。

  所以朱元璋和马秀英也时常在感慨,虽然家里的亲戚就这么俩个了,但是都是省心的,就没有像他们这样不用担心外戚的帝后。

  李贞刚下步撵,朱标就走出了文华殿,“姑父、舅舅。”

  “臣李贞(马寻),拜见太子殿下。”

  朱标有些埋怨的说道,“姑父和舅舅又见外了,我到底是晚辈,哪能受长辈的礼。”

  李贞就笑着说道,“殿下,这是在文华殿。要是在偏殿,臣倒是敢冒昧些。”

  这就是属于工作的时候称职务了,哪能太子表示亲近,这就大咧咧的直接应下来呢,还是要分场合的。

  到了文华殿里,稍微看到了几张熟面孔。比如说宋濂、魏观,这也都是朱标的‘老师’,负责给他讲经义。

  而这些人也不只是会读书而已,他们多少也是能处置一些公务。

  “舅舅,你也是见过魏祭酒。”朱标就笑着介绍说道,“这是宋师,很早前就教我读书。”

  马寻笑着客气说道,“早就听闻宋师当代大儒、博学多才,可惜没能有机会去讨教学问,实在遗憾。”

  这话不只是宋濂不信,李贞和朱标也不信。

  毕竟马寻去年刚到京城的时候就被安排过陪太子读书,可是他在大本堂就是看‘闲书’、开小差,哪像是要求学的样子。

  现在的马寻也是时间大把,可是他也不愿意去找宋濂等人请教学问。

  要不然以他的身份登门拜访,宋濂等人不知道要多开心,毕竟宋濂和太子的关系也很好。

  宋濂和魏观见到马寻也是忧心,这个管着国子学的国舅,始终对国子学不上心。

  本来以为马寻读过一些书,可以讨教一下学问、可以一起说书论据,大家就是和睦相处、观念相投的读书人、儒家子弟。

  可是现在再看看,马寻还真的就是读了几本书而已,算不上正经的读书人。

  毕竟大家也都看出来马寻更喜欢和勋贵往来,对读书人不算亲近。

  看到宋濂和魏观似乎要当着朱标的面说什么,马寻先下手为强,“殿下,今日上朝之前见着上朝规矩太乱,我已和礼部尚书讨论了一番。”

  朱标有些不理解,“舅舅是什么意思?”

  “无规矩不成方圆,上朝乱哄哄的、奏事乱哄哄的,一点规矩都没有。”马寻直接说道,“太子殿下,何不请大儒、宋师等商定入朝规矩,唐宋时肯定不会如此。”

  李贞立刻帮腔说道,“殿下,老臣以为国舅说的有道理。老臣上朝不多,只是也知道上朝之时实在太乱,一点规矩都没有。”

  朱标就心领神会的说道,“这么说来倒是礼部有些缺失了,是该召大儒、博士商定这些事宜。开朝三年,也不奏报如此大事,实在不像话!”

  想要委婉的说马寻这个管着国子学的人不用心发展文教,马寻就先下手为强指责这些大儒等没有规矩。

  最主要的是李贞这么个德高望重的勋贵、外戚帮腔不说,太子也是毫不掩饰的在拉偏架。

  想要指责马寻,这些读书人先给自己的立场放正,先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再说。

  李贞也随即说道,“太子殿下,臣等奉命前来与殿下商定诸王册封之事。”

  朱标笑着说道,“姑父、舅舅,我也是在和宋师等依唐宋旧制商定册封诸王的事宜。只是前朝的一些旧制,未必适合我大明。”

  马寻接话说道,“岁月变迁、沧海桑田,自然不能全都依唐宋旧制。只是陛下在恢复汉人正统,也不好不遵旧制。”

  这话可不是废话,完全依照唐宋时期的制度来肯定是想都不用想。但是另起炉灶自己制定规矩,那也不符合现在的移风易俗、恢复汉家正统的大方针。

  所以现在最合适的做法就是以唐宋的一些旧制为框架,稍微做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动就好。

  朱标开口说道,“我也是如此想的,只是舅舅想来也知道。唐朝李氏本贯为陇西李氏,尊奉老子为祖先。宋朝赵氏本贯为涿郡赵氏,为战国时期赵幽缪王迁的后人。“

  马寻和李贞都在听着,不明白朱标这是什么意思。

  朱标继续开口说道,“诸大儒引经据典,觉得天命所归。我祖上,也该有大人物,这是我朱氏得社稷之天命。”

  马寻脸色顿时变了,说道,“殿下,我与恩亲侯奉命代管大宗正院,陛下宗族如何,我等岂能不知!“

  李贞也显得非常愤怒的说道,“殿下,高祖皇帝句容通德乡朱家巷人,世代务农、家境贫困,殿下也该明白这是宗族族谱有记!”

  高祖皇帝,这也就是朱元璋追封的五世祖朱仲八,这是南宋时期的人。

  马寻也非常愤怒的说道,“陛下宗族传承有序,宗族族谱清晰。我马氏一族亦是传承有序,上溯北宋仁宗时,难道还有人给我马家也找了祖宗?”

  给皇帝、皇后找个好祖宗,证明这是天命所归、证明这是人心所向,增加皇帝的神圣性等等,这是很多统治者的惯例。

  但是现在,现在说不定要给我再找个祖宗,这可就不行了!

  宋濂和魏观等人都开始担心了,他们其实找了不少姓朱的名人,比如说朱熹,这就适合引经据典、牵强附会成为皇帝的祖先。

  这样一来,和读书人亲近啊。

  到时候再找个姓马的读书人,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现在好了,皇帝和太子还没有表达不满,恩亲侯和国舅就先愤怒了,这俩个外姓人好像是更加在乎朱家的祖先是谁。

  可是谁也不敢说什么,因为眼前这两位,现在就是管着皇帝的族谱、九族,想要给皇帝找祖宗,得这两位先同意了再说。

第97章 我给皇帝理族谱

  有些人发迹了,喜欢给自己找个厉害的祖宗,似乎这样就可以使得自己的出身更加显赫。

  而给皇帝找个厉害的祖宗,那也是增加神圣性等等。

  比如说现在很多文官都希望朱元璋能认朱熹为祖宗,因为这是程朱理学的奠基人。

  在去年科举之制就定下以朱熹等‘传注为宗’的制度,只是这些在很多人看来还不够。

  南宋时期的朱熹被认为是伪学魁首,在元朝时候成为主流,而现在很多人想要更进一步。

  一旦朱元璋认了朱熹为祖宗,那么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门学说就无可撼动,以后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朱熹抬进孔庙、争取列入十二哲。

  李贞显得非常愤怒,说道,“陛下家世,无人比我清楚。陛下祖上为佃户、淘金户,从句容迁至盱眙,再迁凤阳。”

  马寻也跟着说道,“我马氏一族祖上本是兖州府人,金人南下,我祖上南迁至归德府宿州。”

  李贞更为愤怒,“帝后宗族宗脉一向清晰,岂有牵强附会、寻他人为祖宗的道理?”

  “就是如此!”马寻也火力全开,对着宋濂和魏观就喷了起来,“自家祖宗不认,寻个国姓的为祖宗,这是什么道理?”

  宋濂满头大汗慌忙解释,“恩亲侯、国舅,下官等并无此意。只是寻根溯源,找到些许线索。”

  “线索,有什么线索?”李贞更为愤怒,“我早年得仁祖淳皇帝准许,迎娶陇西长公主为妻,我岂能不知陛下宗族族谱!”

  朱元璋是真心亲近他的二姐,大明开国的时候追封为孝亲公主,今年该封为陇西长公主。

  也就是今年李文忠回乡祭奠母亲,费了好大力气才找到朱元璋大姐和大姐夫破败的棺椁。

  朱元璋碍于脸面,才追封长姐为太原长公主、封长王七一为驸马都尉,改葬盱眙县太平乡。

  朱元璋连堂兄弟都能追封为王,可见对于这个亲大姐、大姐夫有多恨了。

  宋濂和魏观等人现在都没办法开口了,因为李贞和马寻火力全开,看这趋势是谁敢再提起皇帝、皇后的家世等,这两个外戚就要动手了。

  这也没办法啊,皇帝同伴的亲戚就李贞一个,还是六十多岁的老头,谁敢和他在一些事情上争论呢。

  皇后这边同辈的也就是这么个弟弟,还小了十多岁,谁要是惹了他,皇后就要先着急。

  最重要的是这两个是真的了解帝后的家世,想要找祖宗的话,他们要是不认可,谁来说都不行。

  朱标这时候就是稳坐钓鱼台了,不发表任何的意见,好像是什么主张都没有一般。

  等到宋濂和魏观等人落荒而逃,朱标才笑着开口,“这些事情还得是姑父和舅舅来才行,这些人就没安好心。”

  李贞余怒未消的说道,“殿下,这些人这么做也太过了,哪能随便认个祖宗!”

  “谁让咱们现在是帝王家,有些事情就得让几步。”朱标有些嘲讽一般的说道,“认个好祖宗,百官心悦诚服、百姓觉得天经地义。”

  怕李贞不懂,朱标解释说道,“这些人现在这么做,无非就是想要立个显学。现在虽说都是儒家子弟,只是还有很多学派。”

  李贞大概理解了,“都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看好些学派也有学说。”

  “都是儒家不假,只是儒家的先贤太多。”朱标就笑着说道,“这些人都是程朱学派,生怕朝廷像两宋将这程朱定为伪学。”

  马寻也跟着讽刺说道,“这倒也是,朱熹要是成了皇家祖宗,谁敢再说这是伪学?”

  朱标这才开口说道,“这些人想要先说服我,再让我去说服爹。宋师虽然与我有授业之恩,只是他到底是读书人、到底是浙东人。”

  知道李贞和马寻对这些不太了解,朱标解释说道,“宋师看似理念包含着性理、治术和事功等内容,与先秦的孔孟之道更为接近,不过本质是以程朱为宗,兼取周敦颐等。”

  在李贞和马寻点头的时候,朱标继续说道,“这学说是程颢与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到南宋时期朱熹集为大成。”

  耐心的朱标进一步解释,“在前元时多有将儒教定为儒宗,这些士人主要集中于徽州、福建、江西、浙东等文风鼎盛鱼米富庶之地。这些人,都是程朱。”

  马寻一下子理解了,“全都是南方人,我记得朱熹也是南方人,是徽州府婺源人。”

  朱标抓住机会就夸奖马寻,“舅舅不愧是饱读诗书,朱夫子祖籍是婺源人,在福建尤溪出生,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

首节 上一节 65/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