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94节
“是。”
随从离开后,徐渭装作没有听懂,笑着说道:“诸位,既然你们到了这里,肯定是有心与我大明好好和谈。
既然要谈,就坐下来慢慢谈。不要耍性子,也不要甩脾气。真想要干仗,我们奉陪。”
近卫前久和细川藤孝对视一眼,心中骇然。
他们跟国内那些头脑简单的武士不同,知道大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以前倭寇横行,是大明东南卫所糜烂,尤其是有内应,才会占到便宜。
前些年大明重新振奋,尤其是嘉靖四十一年后,练新军,兴水师,大行火器,基本上肃清了东南倭寇。
曰本跑去当真倭的流浪武士,损失惨重,回来后也是肝胆皆丧,不敢再下海。
大明水陆两军是越打越勇武,就跟出鞘的宝刀,越磨越锋利。
尤其是大明水师有三宝水师的底子在那里,虽然一时还无法重回巅峰,但是重新振奋起来的水师,也足以让曰本国各藩喝一壶。
近卫前久和细川藤孝经常做的事情就是代表天皇和足利将军,调解各大名之间的纷争,对于各大名的实力是了解的。
平户、萨摩藩不是摩萨、丰后、日向等大名的水军,吹嘘得有多么厉害,但实际上就是一支近海水军,围着曰本岛打打转,沿着一串串岛屿走一走还可以。
稍远点,浪一大就担心船翻了。
流浪武士去大明当真倭,都还是搭载大明“内应”的船只,才去得那么远。
平户、摩萨、丰后等大名麾下的水军,真要是能扬帆去到大明沿海,按照他们贪婪的性子,恨不得天天去,月月去,早就抢得暴富,还会像现在,穷得吃个白米饭团,添条鱼都跟过年似的。
徐渭把近卫前久和细川藤孝的神情看在眼里,心里冷哼一声。
太孙殿下说得对。
现在的曰本国,都打成一锅粥了。
几十里的地方,手下有几千号男女就敢自称大名。
凑了数千人开战,就敢称为“震惊天下”的合战。
支离破碎,各自为政。
穷横穷横,只敢做些偷袭的下作腌臜事。
真要国战,他们完全没有那个实力。
徐渭、吴兑、李贽引着近卫前久等人,来到旁边的左堂,里面摆着一张长圆桌,两面各摆着一排座椅。
徐渭领着吴兑、李贽在里面的主位依次坐下,又一挥手,从侧屋里走进来六人,
“这六位分别是礼部、兵部、和通商厅的官吏,以及通译两员,协助本官与你们和谈。近卫先生,细川先生,你们请坐。”
近卫前久和细川藤孝,看到明国这边准备如此充分,反倒有些心虚了。
近卫前久和细川藤孝坐中间,五位各大名代表武士坐两边,各港口的商人代表被武士眼睛一逼,只好坐到后面一排,连长圆桌都没资格上。
徐渭把朱翊钧拟定的六十一条,推了过去。
“这上面是我大明的要求,你们看看。同不同意,给个话就行。
近卫前久和细川藤孝接过来看完后,脸色极其难看。
其它武士接过去一看,巴嘎的骂了起来。
徐渭冷冷地看着他们。
吴兑和李贽对视一眼,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从未遇见的事情。
一位随从走了进来,在徐渭耳边轻声了几句。
徐渭骤然惊喜,站起身来,昂然道:“我大明太孙殿下闻报,今日理藩院会谈场上,有曰本国使节傲慢无礼,尤其是摩萨藩主的代表,出言不逊。
故请得大明天子圣谕,八百里加急,传于大明浙江水师提督卢公,命他率水师主力,扬帆北上,把摩萨藩所有的港口全部犁一遍。
摩萨藩所属海面,凡是浮在水面上的木板,全部击沉。”
徐渭握紧拳头,狠狠往下一挥,心里十分解气。
他久在东南,又曾经入胡宗宪幕僚,为剿倭出谋划策,亲眼目睹过倭祸惨状,尤以真倭所害最烈。
满腹怨气,今日随着太孙殿下的一番口信,终于出了些许。
徐渭目光如刀,在近卫前久、细川藤孝和众多曰本使节脸上一一扫过。
“殿下叫本官转告曰本使节团,以前大明宣仁义道德,你们置若罔闻。而今大明船坚炮利,用新方式跟你们讲道理,希望这回,你们听得懂!”
近卫前久、细川藤孝和五位代表武士,又气又急,但看到明人动了真火,反倒偃旗息鼓,不敢声张。
吴兑和李贽却是又惊又喜。
太孙讲道理的方式,还真新颖,让人一时半会接受不了。
第119章 找到鲶鱼和撬杆了
听了徐渭的与曰本国使节团初步和谈的汇报后,朱翊钧点点头:“文长先生辛苦了。”
朱翊钧扫了一眼,今天在座的有赵贞吉、郑洛、萧大亨、吴兑、李贽,目前都是太孙党的骨干。
朱翊钧心里很清楚,所谓太孙党,实际是自己能给这些人带来好处,他们才愿意上自己的船。
有人上船,有人也会下船。
朱翊钧定了定神,继续说道:“此前我跟李阁老说过,东边急不得。为什么急不得?文长先生,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殿下所命,属下但无不从。”
徐渭欣然地答道。
“太孙殿下所言,高瞻远瞩。此前属下还不是很理解,这次跟曰本国使节团初谈一次,这才体会到太孙殿下的深谋远虑。”
徐渭看了一眼赵贞吉、郑洛、萧大亨、吴兑、李贽,把他们的神情落在眼里。
有的听得很认真,有的不以为然。
“现在曰本国国主晦暗无能,就是个泥菩萨。
国内共主征夷将军足利氏大权旁落,自身难保”
郑洛打断徐渭的话:“文长,你说了曰本国主,又说征夷将军,到底怎么回事?”
徐渭心里有些不耐,这些讯息理蕃院有,也通报给督办处。身为督办处总办的郑洛居然没有过目,还要现场问?
朱翊钧给徐渭递了个眼神过去,示意徐渭稍安勿躁。
郑洛是皇爷爷塞过来的人,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只是皇爷爷认为好用的人,自己不觉得就一定好用。
徐渭深吸一口气,稳了稳情绪,继续说:“曰本国主,逾称天皇,早就成为傀儡。其为首的朝廷和公卿,也有名无实,仰息各地藩镇为度日。
此前曰本国实权掌握在征夷将军足利氏手里,如曹武魏。后各藩镇乱国,互相攻伐,于是足利氏就也大权旁落,朝不保夕.”
郑洛捋着胡须,冷笑不屑,“果真是粗鄙蛮夷,不明圣贤,不循尊卑。”
众人默不作声。
朱翊钧心头一动,郑老夫子这句话,有点意思。
有像是居高临下,鄙视曰本国,可是又像是为自己请皇爷爷下诏,令浙江水师扫荡摩萨藩大小港口做注释。
不明圣贤,不循尊卑,那只能行以天威了。
徐渭还在继续:“所以跟曰本国会谈,跟谁谈,就是个很麻烦的事情。跟曰本国主及其朝廷公卿谈?跟足利将军谈?都不管用。政令出不了京都,谈了也是白谈。
跟各藩谈?千辛万苦谈好了,还没开始遵行,这家藩主被攻灭,城头变换大王旗,换了新藩主,以前谈下来的人家不认账,还得重新谈。
所以太孙殿下说得对,东边急不得。慢慢谈,边谈边把他们的情况摸清楚。此外就是我们集中精力跟曰本各港口的商人谈。”
萧大亨微皱眉头:“跟曰本商人谈?”
吴兑也有些不解:“文长兄,上次会谈,看得出,身为各藩代表的那五人,对商人代表,很不客气。
能谈出些什么?”
徐渭笑了,“环洲有所不知。那些曰本各藩代表,都是穷横。这些年,曰本国内混战不休,各藩互相征伐,那才叫穷兵黩武,极尽民力。
为了招募兵力,应对征战,许多藩主都在大商人那里欠下不少债务。有些曰本大商人,往往是交战数方的债主。”
众人有些惊讶,李贽忍不住问道:“商贾成了藩镇的债主?他们不担心那些藩主不还钱吗?”
“肯定担心。所以那些曰本商人会用各种手段,钳制这些藩主。比如联合起来,控制粮食和粮价,控制藩主麾下的矿山,以及领地特产的外销。
藩主要是不还钱,一旦翻脸,信誉败坏,所有商人不再卖粮食、兵甲、铁铜给他,这个藩主可能会很快被环伺的敌手被吞并。”
徐渭的话,让众人三观震惊。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曰本国各藩镇的生死,居然暗地里捏着某些大商人手里。
朱翊钧甩着袖子,走到中间,对众人问道:“诸位有看到我大明的机会吗?”
“大明的机会?”众人面面相觑,有些不明白朱翊钧的话的意思。
“现在东海制海权,掌握在我大明水师手里。大明海商,可自由出入曰本、朝鲜、安南、暹罗、真腊,手里的丝绸、棉布、瓷器、茶叶、白糖都供不应求。
还可以南调北运,把南海的香料、粮食北运朝鲜、曰本。再把朝鲜的铁矿、铜器,曰本的硫磺、白银、丝帛、刀剑运回大明。”
徐渭马上附和了两句:“殿下所言极是。这两年,我大明东海海商,在统筹局杨金水的统筹下,蓬勃发展,几乎垄断了朝鲜、曰本的海商贸易。
现在佛郎机等西洋人,都不愿再北上朝鲜曰本,宁可在上海、宁波、泉州和广州,与我大明持牌海商贸易往来。无它,他们竞争不过我大明海商。”
赵贞吉身为统筹局总办,是了解情况的。捋着胡须,脸上有几分得意。
自嘉靖四十一年,创建统筹处,发放海商牌照以来,理顺关系,肃清海路,大明海商如火山爆发一般,迅速发展,获得巨大的利润。
若非如此,统筹局怎么能承担得住东南剿倭,现在新军营,以及京营戎政改革所需的粮饷,还有皇上的玄修敬天等巨大的开支?
其他人还在思考,这又跟大明的机会有什么关系?
多做生意?
大明海商已经在做得不亦乐乎,算不上什么机会。
李贽灵光一闪,脱口说道:“殿下,我大明商人可扶植一批曰本商人,再通过这些曰本商人去控制曰本国内的各藩镇。”
众人讶然,连徐渭都很吃惊李贽的想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