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804节

  基层组织建设,原本着重在村长和村辅导员。现在河南大案出来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大明基层组织建设,县一级才是重中之重。

  一县领头人要是没选好,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那大明的所谓基层组织建设,就是白瞎了。”

  张居正点头赞同:“皇上圣明,所言极是。万历新政推行了近五年,地方汇总上来的问题不知几凡,但是回过头往深处一看,大部分问题都出在县以下。

  究其原因,根子还在县府上!”

  “张师傅,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资政局制定再多的好方略政策都没用!内阁六部诸寺、各省布政司调门喊得再高,嗓子扯破了也没用。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内阁六部诸寺、省布政司,诸多方略规划,犹如千条线,但是要落实到位,却是需要县府这根针去做,去具体实施,带动乡镇和各村遵行。

  他这根针要是给力,穿针引线,千条线井井有条,编织成锦。

  这根针要是歪一点,千根线就就会越织越乱,最后成了一团乱麻!”

  朱翊钧一拍扶手,“张师傅,我们君臣在这一点是达成了共识。那就让潘凤梧,在基层组织建设中,把县府班子的建设,也一并纳入进去。”

  他扳着手指头算起来:“以前县府只有知县、县丞、主簿三位,外加一位县尉。

  现在要想把县府完善起来,让县级主佐班子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朕觉得,县丞再加两三位,县左丞一位,以及县右丞两三位。”

  张居正点头道:“皇上这是把县府类比内阁。这样也好。一头一尾,遥相呼应!”

  朱翊钧点点头,继续说道:“以前县衙的六房,可以废掉了。它是第一线,直接施政,面对百姓,处置具体事宜。

  它不是省布政司,更多的职责是统筹协调和制定方略。县府废六房,直接分设职能局。”

  张居正点点头:“皇上英明,臣附议。”

  “河南大案,还爆出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警政和税政部门,是奸胥蠹吏祸害百姓的重灾区。

  警政部门,王子荐上任后是整饬的重点,我们静观其变。

  税政部门如何整饬,户部要担起责任来。”

  张居正附和道:“皇上,税政部门没有地方的支持,无法完额征纳赋税。可是一跟地方羁绊,又很容易勾连坏事。

  户部也非常头痛。”

  “张师傅,这确实是大问题,但我们要迎难而上。虽然我们的目标是大明不再征缴田赋,光靠工商税收就能维持朝廷运作。

  目标宏大,但离现实还很遥远。当下我们还必须征缴田赋,而这一块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

  张师傅,对付这些奸胥蠹吏,律法不是问题。现有的律法在这一块非常酷峻,抓到基本上是重刑,严重的直接是死刑。

  关键问题是如何让这些陋习恶行被揭发出来。

  河南大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通讯员、记者,舆论监督,完全可以纳入我们的监督体系,成为重要的监督手段。”

  张居正沉思了一会,“皇上英明。十年来大明报纸迅猛发展,记者从业者数千人,也形成了一个现象。

  要是某报纸能爆出惊天动地的大案,销量暴增,名利双收。揭发该新闻的记者也跟着名利双收。

  报纸和记者愿意去寻找和发掘这些新闻,把这些陋习和恶行揭露出来。

  臣回去后安排召开内阁会议,要求太常寺鼓励和保障报纸的正常舆论监督,刑部对勇于揭发陋习恶行的记者要给予保护。”

  在这个问题上讨论了一会,朱翊钧转到下一个话题。

  “张师傅,今日朕找你来的第二件事就是引黄北归工程。

  淮河、运河受黄河水患之苦久矣,河南山东河北缺黄河水灌之苦久矣。一害一利,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

  印川公为了这个工程筹划了数年,派出多支勘测队实地勘察数年,各种数据报告和勘测地图,堆在一起足足有一人高。

  该水到渠成。”

  朱翊钧加重语气,“朕知道,朝野上下,包括内阁在内,对这个工程心存疑惑,三心二意。

  这是万万不行!

  引黄北归工程几经讨论,利弊摆在那里,清清楚楚。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承担失败的责任,就不敢去努力尝试!

  新政改革的后果如何,我们不知道,但我们还是勇敢地开始了,努力地推行。

  只不过我们在推行时睁大眼睛,时刻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该调速调速,该拐弯拐弯,严重时拉下紧急刹车。

  新政改革上张师傅尚且勇猛精进,怎么到了引黄北归工程上,反倒迟疑了?”

  没错,张居正在引黄北归工程上心存疑惑。

  虽然他没有出声反对,但是他身为内阁总理,在这么重大的项目上没有公开说支持,态度就很明显了。

  在这个项目上,朱翊钧一直在做张居正的工作。

  “张师傅,引黄北归工程是朕做的决定,所有责任由朕来承担,内阁不要有负担和顾虑,坚决执行朝议会议上公议、朕御批的方略决策!”

  皇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张居正知道自己要是再不表明态度,君臣之间恐怕会生隙。

  “皇上,臣对引黄北归工程确有疑虑。工程浩大,耗费无数不说,黄河出事,会祸及百姓百万。

  臣身为内阁总理,受皇上重托,料理国政,不得不慎重。”

  张居正不支持引黄北归工程,除了以上原因,其实还有私人恩怨。

  张居正跟引黄北归工程倡导者潘季驯,虽然曾经同在西安门书堂,为朱翊钧的老师,但关系一般,还常常因为政见不同而争论,但好歹没有撕破脸皮。

  但张居正跟另一位倡导者、工部尚书朱衡的关系可谓是水火不容。

  朱衡是能臣,强直不挠,与张居正时常当众吵架,被他深恶之。

  可朱衡心计精明,决断果敢,非常善于理剧剸繁,尤其在水利和营造方面政绩卓著。

  因为他的统筹兼顾、勇于任事,滦河、西辽河以及漠南漠北等地的直道和城堡要塞建设,才会推进得如此迅速。

  张居正虽然无法撼动朱衡工部尚书的位置,但是让他眼睁睁地看着朱衡,还有潘季驯名留青史,做不到。

  引黄北归工程,是皇上钦定的。

  张居正知道,此事万一失败了,皇上的脾性肯定会把最大的责任揽下来,潘季驯和朱衡不会吃多少挂落,反而会没有功劳还有苦劳。

  可万一成功了,潘季驯和朱衡就会名留青史,流芳百世。

  不会像自己搞新政改革,许多人赞誉,也有许多人在骂,青史上可能毁誉参半。

  种种原因,张居正对引黄北归工程非常冷淡,进而引起连锁反应,使得许多人不敢出声赞同。

  朱翊钧对张居正的小心思心知肚明。

  张师傅的心眼可不大,信任的人掏心掏肺,厌恶的人恨不得流放到三宝半岛去,眼不见心不烦!

  人无完人,张居正又不是圣人,他身上总会有各种毛病。

  海瑞海青天,也是一身的臭毛病!

  朱翊钧继续听张居正往下说。

  “既然多方论证,此工程利国益民。又得皇上钦定御批,老臣和内阁就坚决执行,绝不会打折扣!”

  朱翊钧笑了,“朕就说张师傅有大局观,国事大于私怨。有张师傅这句话,朕也就放心了,相信你和内阁一定会把引黄北归工程重视起来。

  接下来朕要跟张师傅说第三件事。”

第828章 张居正也开窍了

  张居正沉声答道:“皇上请吩咐。”

  “铁路,朕今天要跟张师傅说的第三件事是铁路!”

  朱翊钧的话让张居正笑了。

  “老臣早就等皇上说铁路的事?”

  朱翊钧也笑了,“看来张师傅看到修铁路的好处。”

  “回皇上的话,修铁路,属于投资大但是回报也大,而且回报周期很长的优质项目。可以说是可以吃千代百世的绝好项目!”

  朱翊钧笑得更开心,“看来张师傅没少从杨金水那里取到真经!”

  站在角落的冯保微微抬起头,瞥了两眼过来,又继续垂手低头,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就挑明了说,张师傅,未来三年内阁要重点关注六条铁路的修建。

  第一条是京秦线向北延伸线,出山海关,过绥中、宁远、广宁和辽河,直抵沈阳建成京沈线,成为京哈铁路的主干部分。

  第二条是京津线向东北方向延伸,过顺义、怀柔、密云,出潮河所,直抵承德。

  第三条是京津线向西北延伸,过居庸关、宣府,直抵大同,成为京绥线的主干部分。

  这三条铁路里程不长,耗费不大,但重在战略,张师傅你要心里有数。”

  张居正点点头,心里有数。

  这三条线全是围绕京师做文章,核心问题就是确保京畿安全。这三条铁路东至沈阳,北至承德,西至大同,一旦修通,军队调动极其便利。

  北疆如同加了一道铁链,京畿固如金汤。

  京畿稳固了,后续就可以以这三条铁路为基础,继续延伸,经营东北、漠南和漠北。

  所以说这三条铁路具有战略意义。

  “后面三条铁路,则重在经济意义。

  胶济郑西线,是中原和关中出海的重要通道。

  河南、陕西地处腹地,又无长江水系那样便利的河运,所以铁路是第一选择。

  打通它们的出海口,把鲁豫陕用铁路串在一起,后续再完成引黄北归工程,双管齐下,复兴关中和中原,让它们也成为大明富庶之地。”

  张居正说道:“皇上,臣总理国政数年,深刻明白皇上所言的农为国本、工可强国、商以富国的道理。

  河南、陕西发展农业,仅仅只能让百姓们解决温饱问题,如何让他们过上富庶生活?

  必须大兴工商。

  只是要想富,先修路,这路还必须是铁路。

  一旦胶济郑西铁路修通,陕西、河南有了出海口,自然就能开办工厂,流通贸易,沿着铁路线建立一个个区域经济中心。”

  “张师傅和内阁有此认识,朕心甚慰。

  胶济郑西铁路是连通东西的重要动脉,那么津浦和京汉两条铁路,是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现在大明的医学发展得越来越快,动脉、静脉血管也被太医院正式定义和公布。张居正听得懂是什么意思。

首节 上一节 804/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