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621节

  “督宪,出了什么事?”

  “什么出了什么事?”

  “督宪风尘仆仆而来,难道不是出了什么急事?”

  “不是。本督匆匆而来,一是岳麓书院和邺侯书院合并,改为省级公学大学一事。”

  “督宪,内阁设大学一事,只给了南边四个名额,上海财大气粗,在吕公公的牵头下,自发捐助,成立了东南大学,硬多挤出了一个名额。

  我们湖南可没有他们那份财力。再说内阁在武昌设立一所大学,覆盖湖广江西,实属难得了,我们湖南再想成立一所,恐怕是难于登天。”

  “老胡,你给我说说,什么叫难于登天?难于登天,在本督看来,都是给自己找的托词借口。”

  胡僖跟王一鹗打交道多了,熟悉这位顶头上司的脾性,早就没有刚开始的畏手畏脚,不客气地反问道:“大学,内阁只安排了九个名额,南北两京占去两个。西安、济南、太原、滦州占去四个。

  然后苏州、武昌、成都又占去三个名额。上海钱多人猛,硬生生多砸出一个名额。现在南昌没有,广州没有,开封没有,安庆没有,连杭州都没有,凭什么让我们湖南又挤进去一个?”

  王一鹗端起桌子上的茶杯,咕咚咕咚喝了几口。

  胡僖继续说道:“督宪,我知道,我们湖南多一个大学,肯定是大好事。从督台到抚台再到我们藩司,都是大大的政绩一件。

  更让人心动的现在成立大学,三五年后科试全面改革,大学学子才能参加乡试和会试。我们湖南有一所大学,占多大便宜?这对于湖南的学子,多大的先机啊?对于我们来说,又是多大的政治资本?

  督宪,好事归好事,关键是名额,什么理由再多占一个名额?”

  胡僖越说越激动,“督宪,只要你能把成立大学的名额拿来,我们湖南布政司,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它办起来。”

  王一鹗把茶杯往桌面上一放,“老胡,你不用跟我耍滑头。内阁公文里早就说得清清楚楚,大学经费三七分。内阁出七成,省里只需出三成。

  就是因为办学钱款内阁要掏大头,所以才把名额卡得这么严。只要本督搞来了名额,用得着你砸锅卖铁吗?轮得到你砸锅卖铁吗?”

  胡僖讪讪一笑,“督宪,三成也不少了,湖南比不得上海滦州,富得流油。下官还得东挪西借,到处拼凑呢。

  不说这些,督宪,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搞来大学名额。”

  王一鹗自信满满地答道:“本督想到理由了。”

  胡僖眼睛一亮,“督宪,什么理由?”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

  “对!当前我大明的国策之一,西南改土归流。只要往它身上靠,肯定是百无禁忌。”

  胡僖想了想,还是觉得不靠谱,“督宪,好是好,可怎么把湖南的大学跟改土归流拉扯在一起?”

  “改土归流的经验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能干忠诚、勇于任事的官吏队伍,尤其是本土官员。

  土生土长的本土官员,他们有才识、有能力,心向大明,跟当地的苗、瑶、僮民天生亲近,对于改土归流后安抚百姓、收拢人心,比我们派下去的官吏好用多了。

  可是这样的本土官员不会地里自己长出来,得培养。

  怎么培养?最好的培养场所当然是大学了。内阁在成都成立巴蜀大学,就有给川边周边改土归流地区培养本土官员的用意。

  广西改土归流初见成效,湘西也在改土归流,思南城现在打起来,要是顺利的话,拔掉播州这颗大钉子,贵州的改土归流就成功了一半。

  广西、湘西、贵州,改土归流需要那么多本土官吏,怎么培养?都送到武昌成都去培养?肯定不方便了。

  武昌的江汉大学,原本就是照顾两湖、安徽、江西四省,还有部分河南生源。再挤进来广西、湘西和贵州的本土官吏培养生源,怎么挤得下?”

  胡僖一拍大腿,喜出望外,“督宪,你这主意真是太好了。这个理由找得好,正大光明啊!关乎改土归流,必须特事特办啊。”

  王一鹗右手随意挥了挥,“这份申请报告还得你们藩司写,会同永顺府、辰州府一起写,在把广西、贵州的要求也囊括进去,眼界要放高一些,不要盯着鼻子底下那些东西。

  你们写好了,总督衙门加批语,本督再想法子,送到西苑去。”

  胡僖更加欣喜,“送到西苑去,那太好了。皇上点了头,内阁再如何也得再加一个名额。”

  “老胡,西苑好送,但是皇上那一关可不好过。皇上眼里可容不得沙子,我们要想让皇上同意,就得把功课做扎实了。

  永顺和辰州府有土司多少,改土归流后新设多少县,需要多少官吏。还有贵州那边,也要打个预计,多少土司要改土归流,预计新设多少县,需要多少官吏。

  这些数字,你布政司必须统计好,没有的找姚丙周去要。”

  “是,是,是!”胡僖连连点头,“督宪放心了,我们一定把这申请文书写好了,力争把大学名额给拿下来。”

  “现在大学名额能不能拿下来,你们的申请文书写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思南城这一仗一定要打好。

  它就像一个系着湘西、贵州和川南的结,要是把这个结解开了,整个局面就全部打开,一顺百顺。

  要是解不开,就是一个死结,后面是越搞越难受。”

  胡僖默然了一会,对王一鹗说道:“督宪,朱师长和子明他们,一定会完成督宪交代的任务,把思南一仗打好。”

  王一鹗抿了抿嘴,看了看西边,“本督也希望如此。”

  依山傍水的思南城,被东边升起的朝阳凝视着,晨雾迅速褪去,现出全形,仿佛一座金光闪闪的宝塔。

  乌江从它的南边流过,如同飘动的一条锦带。

  整座山城,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味和血腥味。一队队士兵在城中巡逻,草鞋脚板踩过石板路,发出哗哗的声音,打破寂静。

  思南城东南靠乌江边,是一座官码头,目前还掌握在守军手里。在官码头附近,有一人坐在堤坝上,头戴斗笠,披着霞光,正在垂钓。

  丘弃浊穿着一身没有肩章军衔的陆军军装,头戴铁盔,站在码头台阶上方左右看了看,看到了那位钓鱼佬,急匆匆跑了下来,隔着老远就喊道。

  “子明,你怎么在这里?指挥司有急事找你!”

第676章 思南城下的钓鱼佬

  浮在水面上的稻杆浮标往水里沉下去又浮起来,沉下去又浮起来。

  李明淳眼睛一亮,猛地站起来,双手抓住毛竹杆制成的鱼竿,双腿成马步,腰沉背弯,双臂一使劲,走你!

  一条乌江鱼翻着肚皮、甩着尾巴被甩到了岸上的卵石滩上。

  “嘿,乌江鲢鱼。”丘弃浊啪啦啪啦跑下台阶,像螃蟹一样迈着双腿,跑上河滩,走到跟前,欣喜地取下鱼钩,把鱼丢进竹篓里。

  又探头往竹篓里看了看,更加欣喜,“子明,你钓到了这么多鱼?今天晚上,酸汤鱼火锅必须搞起来。”

  “哈哈,那是必须的。”

  “子明,你这酸汤鱼火锅,哪里学会的?”

  “那是我跟着王督宪去西苑做客,皇上特意叫御厨房做的,用的米汤发酵酸汤,再加木姜子、花椒、辣椒.

  皇上给我们介绍配料做法,还感叹道,这酸汤鱼火锅,最好的鱼就是乌江鱼,乌江里的鲢鱼。去骨脍片,再配上这边的坛腌酸菜,那才是正宗的酸汤鱼。”

  丘弃浊直直地看着李明淳,嘴巴张开,许久都合不上。

  “子明,你进西苑做过客?”

  “对,沾了王督宪的光。皇上喜欢在西苑请众臣们吃饭,不是御宴,是类似家宴那样。

  王督宪、梅林公、太岳公、大洲公、子理公、莱阳公、陕西的曹公、山西的霍公、东北的魏公、汝宁侯、带川公

  还有你们邺侯书院的学长,潘府尹,都在西苑吃过皇上的家宴。”

  李明淳手里给鱼钩重新套上蚯蚓,嘴里答道。

  丘弃浊一脸向往地问道:“西苑,听说那里有山有湖,美如仙境?”

  “没有你说的那么美如仙境,就是普通的湖景,楼台殿阁,不过里面树很多,十分安静。”李明淳右手用力一甩,鱼钩被甩了出去,扎进了水面。

  丘弃浊看到他这样子,一脸的不满,“你还要钓鱼?”

  “当然是继续钓鱼。”

  “指挥司找你。”

  “外面的播州土兵要吃过早饭才会攻城,而且他们这几天的攻城重点是官码头这边。我就钉在这里。”

  “指挥司有其它事找你。”

  “什么事?”

  “我怎么知道,你去了朱师长自会跟你说。”

  李明淳只好把鱼钩从水里拉起来,用一根长木条把蚕丝做的渔线缠好理直,再和鱼竿归在一起,叫来一位守卫的土兵。

  “大哥,帮我收到你们岗哨里。”

  “没问题李参军。”

  李明淳跟着丘弃浊上了青石板堆砌的台阶,往头顶上的城门走去。

  “子明,你为什么要坚持死守官码头?”

  两人刚好走到了台阶顶部,水门城楼前,李明淳微微喘着气,站定了指着脚下的官码头说道:“你看这官码头,靠着乌江,是思南城与外界交通的唯一通路。

  快船顺流而下,直到印江城,再通过那里与铜仁、湘西通往来。”

  “可是这里无险可守,只凭东西两边的那道河堤,还有前些日子修建的木栅栏,防守起来很难。

  杨偏刀几次要求把兵力收回到水门,你一直在反对,到底什么原因?”

  李明淳指着官码头划了一个大圈,“清涟,钓鱼必须有诱饵,没有诱饵鱼儿怎么咬钩?鱼傻,可杨兆龙不傻!”

  “诱饵,你拿官码头当诱饵?”

  正说着话,突然城楼上一声炮响,远处江面也传来几声炮响,声音跟思南城楼上的炮声不同,显得很闷。

  闻声看去,看到对岸江边上,火光闪动,不一会就是闷闷的炮声传来,然后看到一群群的人,涌上对岸的江边,手舞足蹈,张弓搭箭,对着一艘逆流而上的桨船乱射。

  那艘船两边的船桨齐划,仿佛凝聚成两条手臂,一下又一下划动着江面,船只冲破江面,撞出无数的水花,向官码头方向驶来。

  乌江在思南城这一段江面,水流并不湍急,江宽水缓,船只顶着空中乱飞的箭矢,有一发没一发的石弹,离官码头越来越近。

  李明淳和丘弃浊现在看得清楚,对岸江边,十来堆人各围着一个炮位,那是播州土兵的松树炮,总共十门,用来封锁江面,狙击从印江逆流而上的船只。

  只不过效果十分感人,到目前为止,打中了四艘船,打出五个洞,暂无人员伤亡。

  反倒是播州土兵布置在对岸的弓弩手,这段时间射中了船上二十一人,其中两人伤势过重死掉了。

  战果显赫。

  桨船很快靠近了官码头,一群人穿过一道栅栏,以及前面密密麻麻的拒马,上前到栈桥上,接过缆绳,把船只绑在栈桥的木桩上。

  搭上挑板,一群穿着褙子的民夫冲上船去,迅速搬运货品。

  一麻袋一麻袋的粮食,一木箱一木箱的弹药,还有箭矢、刀枪等军械,装在长竹篓里,被两三百名民夫们挑着、扛着、背着,运下船来,沿着台阶爬上去,呼呼地微喘着气,从李明淳和丘弃浊身边跑过,进了城楼门洞。

  啪啪的脚步声在门洞里回响,格外清脆。

  过了一会,又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在门洞响起,一群民夫抬着担架跑了出来。

首节 上一节 621/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