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601节

  前厅室内又是一片寂静。

  在座的人都在心里盘算着自己的利弊得失。

  算来算去,好像有几分胜算。

  只是有可能要暂时离开汉城,远赴中部山区,卧薪尝胆一段时间,与明国周旋。需要坚持到他们熬不住,主动求和。

  需要坚持多久,实在不好说。少说要坚持一年,说不定要坚持三五年。

  在中部山区坚持,日子到底有多苦,谁也不知道。

  戊辰之变,大家都吃了不小的苦头,但是只要能及时跑到江华岛去,靠着明国人,吃饱穿暖不成问题。

  可是一旦远赴中部山区坚持,就真的要吃大苦头了。

  值不值的?

  有人觉得值!

  吃个一到五年的苦,能立下不世之功,然后传给世代子孙,延绵数百年。辛苦我一人,兴盛我一族。

  这买卖值!

  有人觉得不值,而且风险很高,搞不好全家死光光,合族灭绝。

  对于明军的真实实力,这些一直躲在江华岛,等全境基本平定后才离岛的官员们,根本没有亲眼目睹过,只是根据种种迹象,以及个人的经验做出各自的判断。

  有的判断实力一般。

  在明军的宣传里,他们剿灭的朝献贼军,如何残暴,如何战斗力强,明军和朝献新军抱定报效国家的精神,勇于牺牲,这才剿灭贼军。

  于是某些朝献官员觉得,剿除乌合之众的草寇贼军,还这般费力,那明军战斗力也很一般。

  有的判断实力强。

  他们觉得草寇贼军再是乌合之众,分布各地也有三四十万。就算三四十万头猪,到各地去抓,也要耗费很长的时间。

  明军带着朝献新军迅速剿灭贼军,实力不菲。

  众人各有各的的心思,各有各的算计,最后李山海总结一句:“现在最关键的是抓住大义。”

  郑澈皱着眉头说道:“大义就是废李昖,立新君。可是如何废立?总不能是臣子废立君上吧?”

  柳成龙看到几人终于有达成一致的迹象,连忙说道:“朝献国内,还有一人可以废立朝献君上。”

  “谁?”众人齐声问道。

  “我!”

  一个声音从后厅里传了出来。

两百万字总结感言

  计划每月都写一份总结感言,11月份的耽误了几天,干脆想偷懒不写,可这是跟读者交流,整理自己写作思路的好机会,必须得写。

  看到字数到了一百九十七万字,这两天能到两百万字,干脆写一份两百万字总结感言。

  既然是两百万字总结感言,照例得说一句,写到两百万字,真不容易啊

  可是转念一想,你写了两百万字,不也收了两百万字的钱吗?(我记得本书是17万多字上架,算下来有一百八十多万字收费部分)

  你写得辛苦,读者老爷们一路订阅过来,花得不是白花花的银子吗?你写得辛苦,读者们的钱就挣得轻松?

  就不矫情说这样的话了,直奔主题。

  老早就知道写书要以人物为主,剧情是为人物服务的。人物立起来了,小说就能写好了。记住是记住了,可一写还是蛋散。尤其是前两本历史书,人物塑造得极其失败,故事也精彩不起来。

  好好总结了一下,发现自己只是悟到皮毛,没有悟到精髓。写人物,只盯着主角写,写着写着,还是成了为了写剧情而写故事,而不是为了人物设计剧情,写好一个故事。

  尤其是只盯着主角写,失败。独角戏的歌好听,但独角戏的故事不好看。

  必须有次要人物与主角互动,才能推动剧情,激发出精彩的故事来。尤其是历史小说,场面宏伟,涉及的方方面面非常多,人物也非常多,一旦展开,一个主角完全顾不过来,人物散了,故事也很容易就散了。

  在这本书,我痛定思痛。

  在第一部分《世子》里,我就盯着主角和祖父嘉靖帝写,写他们之间的感情,写主角在修道孤勇者嘉靖帝的支持下,奠定自己的基本盘,抓兵权,抢钱袋子。

  这一部分,很多读者都点了个赞,甚至还担心嘉靖帝死了,这部书就没有了灵魂。

  这些夸奖,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在《太子》这部分,我原计划写主角跟亲爹隆庆帝的互动,后来想了想,主角人设太强了,隆庆帝被压制得一点脾气都没有,只能老实地做一只紫禁城小蜜蜂,没法跟主角互动,顶多就是提供些乐子。

  可是不能又让主角唱独角戏。我选了选,发现读者们对海瑞很感兴趣,他名气也够大,就写他了。

  加上前面我给每一个角色都留了一个扣子,到了太子这部分,把海瑞拉出来,很顺利就写出来。但是写了两章,我觉得海瑞这个角色太知名了,很容易陷入套版中,于是我就把他身边的仆人舒友良拎出来,作为一个反差人物,与海瑞互动。

  如此一写,海瑞这个角色就有了光,围绕他发生的故事,读者们也爱看。

  原本还想写主角跟几位嫔妃产生互动,水一些感情戏(七个女的,一个拉扯一下,可以水多少章啊),结果刚写了两章就被喷了。

  我仔细想了想,首先这几位女配角没有铺垫好,贸然就跳出来,读者们确实很难接受。再说了,历史书的爽点在于弥补历史遗憾,重塑一个我们心目中的时代和朝代。在于金戈铁马,在于权谋争斗。喜欢看感情戏的,不是这本书的主要群体,就不要去强写了。

  于是放弃了写女配情感,顶多再做一些铺垫,以及做一些后面争权夺利剧情的伏笔。

  没有女配情感戏水字数了,我就只能着力去写朝堂上的斗争。把高拱、王遴拉出来做靶子,作为保守势力被打倒。重申一下,我对高拱、王遴没有恶意,你可以说本书里只是借用他们的名字和一些事迹。

  朝堂党争,再加上开疆拓土,总算能让不同的读者找到自己喜欢看的部分,《太子》这部分也顺利结束。

  到了《天子》这部分,按理说我应该写张居正,他与主角互动,通过剧情把他立起来。可是写了两章,特别别扭,根本立不起来。

  我仔细想了想,张居正为什么如此有魅力?就是因为在历史上万历年少时,他通过联手冯保和李太后,独揽大权,强力推行新政,为明朝续命,结果死后还被清算,成为历史悲剧人物。

  可是这本书里,我把主角写得太猛了。张居正还能独揽大权吗?真要是敢揽权,还揽到权了,那我此前描写的主角光环,岂不白废了?

  主角光环太亮了,他身边的正面人物都不好写,都会被夺去光彩。

  那写谁?必须是不在主角身边的。

  写戚继光?我琢磨了一下,前面的铺垫不够,再说了,写戚继光必须要写战争场面,可是写战争场面不是我擅长,写的几章争议都很大。毕竟这个框架一大,读者们各种想法都有,都以自己的为主,肯定觉得你写得有问题。

  海瑞?第二部分已经写过了,只能穿插着写,再多写读者们也会腻。

  那写谁呢?

  我把前面的部分反复看了看,选了两个人,一是潘应龙,一是王一鹗。潘应龙是我编的虚拟人物。王一鹗是历史人物,原本属于开挂人物,但不知为何在历史上一闪而过。

  我决定就写他俩,一是与主角的互动,推动主线;二是通过剧情来塑造他们;三是有了核心人物,故事围绕他们来写,就不会散。

  十二月份读者们就会发现,这两人的故事多了起来,来回交替。

  潘应龙负责朝廷党争,王一鹗负责平定四方。一个政治,一个军事。然后围绕他们俩,还有其他配角,只是我还在琢磨,选一两个类似舒友良这样的配角,把潘应龙和王一鹗的光打亮一点。

  目前是这样计划的,至于能不能写好,还请读者们及时反馈,多给予合理意见。

  大致总结就到这里了。

  后面的情节我已经有了计划,希望诸位读者老爷们继续支持我。

  下面就是感谢环节:

  感谢读者老爷们的订阅,以及月票支持!由于这两个名单不好找,我就只好单列打赏的名单,还请各位读者朋友见谅!

  谢谢书友:“这人真菜”;“书友20230628194256572”;“书友20170905140307095”;“书友20200802134708564”;“书友20201128223819620”;“鬼舞魂影”;“书友121111133026828”;“兰陵叫叫生”;“朝往暮归“;“覃椒“;“海天一笑“;“星云闪闪“;“天下纵横有我“;“人儿这么丑呀“。

  尤其是“人儿这么丑呀”书友,昨天咔咔给我干了6个1666阅币和1个588阅币的打赏,直接把我打赏得有点蒙。

  不得不说,这位书友真帅!

第660章 必须出重拳!

  李山海等人闻声转身向后厅看去。

  一道屏风撤开,露出后厅,一道帘子垂下,挡住了大家的视线,只看到后厅里坐着一位盛装的女子。

  虽然看不清面貌,但李山海等人听得出声音,弯腰恭声说道:“臣等见过王大妃娘娘。”

  坐在后厅帘子后面的,正是王大妃沈氏。

  沈氏出自名门青松沈氏。

  生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今年才四十岁。

  嘉靖二十一年被朝献中宗选中,指婚给二子庆原君李峘,封夫人。

  嘉靖二十四年,朝献仁宗死而无后,弟弟李峘即位,是为朝献明宗,立沈氏为王妃。

  嘉靖二十九年,沈氏产下顺怀世子。

  嘉靖四十二年,顺怀世子去世,沈氏和明宗再无子嗣。

  隆庆元年,明宗去世,沈氏以先王妃名义下教令,立中宗庶七子、明宗的弟弟德兴君李岹之子李钧入嗣朝献国统,改名李昖。

  垂帘听政半年,无力压制朝堂党争,也无法安抚地方的民怨,最后爆发戊辰之变。

  避居江华岛,沈氏深居后院,几乎没有露面和出声。

  不过青松沈氏,朝献名门世家之一,肯定不会甘于寂寞。她的弟弟沈义谦和沈忠谦一直活跃在前台。

  沈义谦一手拉起了西人党,但是出使明国两次后,迅速成为明国死忠粉,政治理念就是希望让朝献成为大明第二十一个承宣布政司,不被朝堂忠义良臣们所容,然后他弟弟沈忠谦接过西人党旗帜。

  现在朝献小朝廷回京,祭拜祖先陵墓,传文各地,又重新开张。

  王大妃沈氏的权势又逐渐恢复,加上国主李昖离开朝献去明国入朝觐见。作为朝献王权唯一代表的沈氏,权势达到顶峰。

  “诸公的议论,本宫听到了。诸位都是朝献的定海柱石,而今朝献危急之际,为何不奋起?”

  沈氏的声音晃晃悠悠地传出来。

  李山海等人低头恭敬地听着,心里却在嘀咕着,这娘们什么时候藏在这里。

  这次聚会是柳成龙安排的,地方也是他安排的。大家出于对他的信任,没有什么戒心就进来了,坐下就开始商谈起大事。

  想不到身后还藏的有人,大意了。

  柳成龙跟王大妃搅合到一块去了?

  一个二十多岁,俊朗挺拔,龙精虎猛;一位四十岁不到,如狼似虎,深居后宫。

  两人居然搅合在一起,看来此前传出来的风言风语,比如江华岛时,时常有青年男子夜宿王大妃内院

  看来这些都是真的!

  许多念头在众人的心头闪过。汉城李氏宗庙,刚修建起来的简陋房子里,明宗的神主位隐隐泛起绿光。

首节 上一节 601/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