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598节
现在你极有可能要扶摇直上,我呢?
凤磐公,你怎么能落下我呢?
我可是你为数不多,一直对你恭敬有加的学生啊!
沈一贯心急如焚,坐立不安。
两人谦让了一会,潘应龙伸手道:“凤磐公,暂且请坐。”
张四维看他有要作答的意思,顺势坐下。
潘应龙开口道:“凤磐公的上疏,已经非常完美,学生学疏才浅,只能敬佩。皇上远见卓识,他看出凤磐公的不足之处,跟学生提了几句。”
张四维心中更喜,自己猜中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
“皇上的灼见,还请凤梧向老朽传达一二,让老朽好好学习,以补不足。”
“皇上说,凤磐公见识有了,但看得还不够透。文化只是第一步,大明新时代建设新文化还不够,应该建立新文明。”
“文明?‘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张四维由衷感叹道,一字之差,立意和境界差了千里,“皇上真是明见万里,洞悉千古啊!”
“是啊,学生也是感叹不已,当时有感而发,‘圣人开运亿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
张四维双眼瞪圆,心里就跟几十只猴爪子在拼命挠。
凤梧啊,要不你去跟皇上说一声,这句话你撤回,让我来说。
我费尽心思写了这么长一篇上疏,上万字,殚精竭力,到头来还不如你这一句话。
到此时,张四维也完全听明白,“皇上对老朽的上疏,还有什么垂训,请凤梧继续传达。”
潘应龙也不客气,巴拉巴拉说了一通,张四维越听眼睛越亮。
“学生听皇上的意思,是要成立一个专门的衙门,嗯,新的说法叫新部门,专司新文化运动的指导工作。
名字皇上都想好了,大明文化建设委员会。凤磐公,学生觉得,你把那份上疏再润色几分,这委员会主任舍你其谁!”
张四维马上答道:“凤梧老弟,就算老朽侥幸被皇上点中,出任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一职,也要仰仗凤梧老弟、梅林公以及张相等同僚的照应和支持。”
“同殿为臣,自当要互相支持照应。”潘应龙客气地答道,“学生请教完了,也不敢叨扰凤磐公和不疑老弟聚宴,先行告辞了。”
张四维客气地送到雅间门口,要不是潘应龙极力拒绝,他都恨不得送到楼下去。
沈一贯坐在旁边,看着回坐的张四维,满脸的春风,心里酸得牙根都酥了。
凤磐公,你怎么能把我给忘记了!
我可是你的好学生啊!
张四维目光一瞥,看到了沈一贯的神情,呵呵一笑:“不疑啊,凤梧的话,你听懂了吗?”
“学生听懂了,老师以后要飞黄腾达,扶摇直上。学生愚钝,以后怕是连老师的尾巴都抓不住了。”
听着这酸不拉几的话,张四维心里更乐。
“不疑,是不是埋怨老夫上疏,没有叫上你?”
“没有没有,学生绝对没有埋怨先生的意思,学生只是遗憾,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没有赶上,实在是抱憾之极。”
张四维哈哈一笑,“不疑啊,上疏时老夫也不知道是凶是吉,已经做好了被贬回家的准备。就算给你,你也不一定愿意跟老夫一起联名。既如此,还不如让老夫独自搏一把。
输了也不过是老朽一人,不会连累尔等年轻俊才。赢了,老夫上去了,一双手能做多少事?还不得要靠你们帮衬。”
沈一贯连忙说道:“老师说的是。老师对学生等人,可谓是恩重如山,学生铭记在心,时刻不敢忘。”
师生俩惺惺相惜一番后,张四维又问道:“刚才老夫与凤梧一番话,不疑听出些什么门道来?”
沈一贯想了想答道:“潘凤梧亲自找到老师,说了这番话,应该是奉了皇上的意思。皇上对老师的上疏深感满意,但觉得不够圆满。
故而叫潘应龙转达圣意,叫老师把上疏补圆满了,皇上顺势下诏,成立文化建设委员会,由老师出任主任,担纲大明新文化建设,指导新文风、新文艺、新戏文等移风易俗工作。”
“对了!”张四维兴奋地答道,“不疑不愧是东南年轻才俊翘首。文化建设委员会,不疑,大明还有一个委员会,你可知?”
“学生当然知道,张相担纲的大明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权倾一时。”沈一贯欣喜道:“恭喜老师,老师自此简在帝心,扶摇直上了!”
张四维矜持地摆了摆手,“不着急恭喜。不疑,文化建设还只是第一步。你没听潘凤梧传达的圣意吗?文明!
文明建设,才是皇上更看重的。我们只有把文化建设工作做好了,不负皇恩,才能领到更重要的文明建设工作。”
沈一贯听到张四维话里“我们”二字,知道张四维把自己当成自己人,文化建设委员会,必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心里不由一阵狂喜。
文化建设委员会!
老师说得没错,大明还有一个委员会,大明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这可是号令大明百官,令中枢地方十数万官吏不寒而栗的强力部门。
文化建设委员会虽然不敢跟它比,但是皇上给它如此取名,就肯定会赋予足够的权力。
我沈一贯终于也有了出头之日。
张四维还在兴奋地说道:“潘凤梧此次来,除了传达皇上的意思,还有就是点明栾永芳的事,他知道了,冯保知道了,皇上也知道了,只不过大家各有所求,也就到此为止。
现在栾永芳被抓,祸根去除,大家就要化敌为友,精诚合作!”
沈一贯迟疑地问道:“潘凤梧知道我们所做所为,他肯善罢甘休吗?”
“不肯也没办法,皇上要他放下,他就必须放下。”
“皇上为何要维护我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张四维的丹凤眼里闪着光,“老夫也是刚才才悟到。”
“还请老师指点。”
“而今朝堂上局势已明,实力最强的就是楚党和东南系。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皇上需要扶植一股第三势力,横在他们中间,免得他们直接对上。”
“老师,不是还有御史台的赵大洲吗?”
“他跟张居正越走越近,楚党蜀党极有可能合流。
皇上做事,一向未雨绸缪,现在趁着机会扶植我们上来,省得楚蜀两党真得合流了,临时去哪里找人去?”
“高,实在是高!”
沈一贯无比敬佩地说道,不知是说张四维高,还是说万历帝高。
是夜,栾永芳坐在顺天府大牢单间里,透过墙顶上小窗户,看到一弯明月,寒冷吹来,他被无边无际的恐惧包围着。
姐姐,快来救我!
姐夫,快来救我啊!
第658章 水太冷了!
过了几日,朱翊钧把张四维的两份奏章,《提请移风易俗行新文化除旧陋俗疏》和《再请建新文明以应新时代疏》明发,并在《皇明朝报》、《中国政报》、《顺天政报》上刊登,并叫太常寺传达旨意,各省政报必须以头版刊登此两疏。
朝野震惊,议论纷纷。
只是此时的朝野,与以往大不同。
几经“修剪”,朝堂上坚持理学原旨教条,冥顽不化的臣工所剩无几,陆续递上的反对奏章,也没有以前那么大火气。
地方上的名士大儒们,就算是议论纷纷,也只是在聚会时说一说,能在报纸上刊登出来的反对意见,几乎没有。
能刊登出来的,都是不法报纸,迅速被镇抚司地方差遣局查封。
预热了十几天后,朱翊钧对两份奏章的批复也下来了。
“移风易俗,迫在眉睫。着即日成立大明文化建设委员会,主管移风易俗,建设大明新文化。直属内阁。任命礼部右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张四维任主任,本兼各任不免.”
批复公布,朝野又是一片哗然。
大明第二个委员会居然成立了!
想想第一个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的权势,众人猛然醒悟,窝在翰林院的千年甲鱼,居然翻了身?
此前门可罗雀的文庙,这几日车水马龙。来往的官员不是来拜孔圣人,而是来拜访文化建设委员新任主任张四维。
攀攀关系,摸摸底细,询问一下文化建设委员会,到底如何运作,手里有什么权柄!
接着西苑又传下旨意,鸿胪寺正卿曾省吾出任通政使,执掌改制的通政司;顺天府尹刘应节迁为鸿胪寺正卿,顺天府少尹潘应龙署理顺天府尹。
朝堂心里有数了,纷争月余的通政使之争,结束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张居正因病请假回到原籍江陵。
曾省吾是承天府钟祥县人,被称为楚北三俊之一,正准备到乡试会试一试身手,听闻隔壁名噪一时的江陵神童张叔大回乡,马上跑来拜访,执师礼请教。
张居正见他恭敬有礼,又才藻富赡,便倾囊相授。还带着曾省吾,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向湖广的科试前辈们请教。
受益匪浅。
嘉靖三十四年湖广乡试,曾省吾一举中试。接着又在嘉靖三十五年中丙辰科进士。
科场连捷,曾省吾对张居正感激不尽,视为恩师。
曾省吾中试后很快就出京历练,巡按四川、浙江、福建等地,处理过川边土司叛乱,参与过东南剿倭。
被四川巡抚黄光升、总督江浙事胡宗宪上疏保举,说他“娴将略,善治边”、“莅事精勤,多有建白”。
黄光升现在是御史中丞赵贞吉的助手,执掌都察院,还是新学扛把子李贽的同乡,关系很好。
胡宗宪就不用说了,东南系的大佬。
曾省吾既是张居正的嫡系心腹,又与势盛的蜀党、新学和东南系都攀得上关系。
众多地下吏部尚书们分析完曾省吾的履历,忍不住感叹,通政使一职,舍他其谁?
潘应龙虽然只是署理顺天府尹,可是全天下人都知道,凭他在南城大改造以及京师其它政绩,全天下谁能从他手里抢走顺天府尹?
还有一直被边缘化的清流翰林首脑张四维,出任新设的文化建设委员会,担纲重任,满朝官吏猛地意识到,江南三大案的余波已经过去,百官们的春天即将到来。
又过了两天,西苑传下旨意,以戎政使胡宗宪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为媒人,替潘应龙向驸马都尉李府提亲纳采,希望能迎娶宁安大长公主与驸马都尉李和长女李氏。
宁安公主和驸马都尉李和欣然答应,然后开始进入问名、纳吉、纳征。
潘应龙找到相熟的钦天监右少监黄道林,请他帮忙算个吉日。
黄道林脸当时就拉下脸。
我是大良造,玩机器的,造蒸汽机在行,算吉日我会算个屁,我带你去找天文所的那帮神仙。
潘应龙拉住黄道林,非认定了他,还悄悄附耳说,三顿太白楼,万历二年二月初六是吉日。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