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516节

  皇上呕心沥血,殚精竭力,大兴工商实业,为大明百姓筹谋出新的活路。奴婢以前在东南待过,知道那些世家豪右的德性。

  占着土地,霸着棉花、丝茧和稻谷,恨不得把天底下的好处都搂到自己的怀里去。现在连皇上给百姓们谋的活路也要堵塞。

  从政治上论,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奸贼,太过狂妄,挖大明墙脚不说,还堵塞皇上强国富民的路。

  一群不识抬举的东西!他们难道不知道这大明的天,是皇上的天,这大明的地,是皇上的地。

  所以奴婢觉得,海公在江南做得好,做得呱呱叫!”

  胡宗宪四人对视一眼,心里暗暗赞叹。

  好个杨金水!

  朱翊钧指了指杨金水,“金水,所以朕一直说,朕的课,你学得最用心,悟得也最通透。”

  胡宗宪四人听到这话,知道皇上在点自己,于是胡宗宪、赵贞吉和谭纶不由地看向张居正。

  张相,江南之事,海瑞和江苏按察司只是一把刀而已,现在善后全是内阁的事,你要不要表个态?

  还没等张居正开口,朱翊钧先开口了,“海公在江南替我们顶雷,在替我们披荆斩棘,朕不能负他。司礼监拟诏,即日起,所有皇庄按律纳粮赋,少府监隶属和持股的商号、公司、工厂等所有实体,一概按章缴税。少府监每半年公布一次纳税财报。

  再通报律政院,《国律》和《刑律》增补条款,大明之人,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有两样是一样的,一是生老病死,二是按章纳赋税。逃避赋税,必严惩之!户部的税政总局,要加强建设,要有能力严查缉捕敢于逋逃税赋之人!”

  “遵旨!”

  皇上以身作则,以后谁敢不纳粮缴税?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张居正不能保持沉默,开口道:“皇上,臣完全赞同海公奏章奏请之事。回去后就叫吏部、户部和刑部合议皇上刚才的口谕,以及海公所提四条建言,拟定纲目细则。

  待皇上御批后,立即照行。

  此外,臣再照会太常寺,把海公在苏州会审的详情,向天下公报,深刻揭示地方世家豪右为非作歹、作奸犯科、大逆不道的种种罪行,还有那些为他们摇旗呐喊的文人儒生,也要把他们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恶行,一一揭示出来。

  以儆效尤、惩前毖后!”

  朱翊钧满意地点点头。

  这是态度问题。

  张居正这番话,明面看是汇报了内阁后续的跟进工作,正合朱翊钧的心意。暗地里也表明了态度,他不会出手去救恩师徐阶,任其自生自灭。

  这也意味着他会与徐阶为首的江南世家守旧势力,彻底分割开。

  这就对了!

  历史上你没得选,只能依靠那些人支持你进行新政改革,结果被反噬。

  现在有我,你不用选,踏踏实实施展你的手段,大刀阔斧的推行新政改革好了。

  朱翊钧提醒了张居正一句:“张师傅,海公奏章朕会尽快批复。内阁后续跟进的细则,尽快定下。过段日子,张师傅和朕,还要东巡滦州。”

  “遵旨。”

  赵贞吉在一旁说道:“皇上,海公在苏州会审,说明司法改革初见成效,臣恳请,趁热打铁,进一步进行司法改革,吸取此前改革的经验教训,完善机构和相应法制。”

  “赵师傅,你说!”

  “臣恳请复御史台,分辖都察院和司理院,直管大理寺。都察院继续掌监察纠劾,司理院慎法审判,大理寺继掌慎法复核。”

  赵贞吉说复御史台,因为太祖皇帝在国朝初立时,以中书省理政,大都督府掌军,御史台监察纠劾。

  后来才废中书省和左右丞相,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朱翊钧点点头,“赵师傅此言大善。应该改,也必须改。中枢改了,地方也改一改。以后各省布政司公文直呈内阁,按察司直呈御史台,兵备司直呈戎政府。”

  好家伙,中枢和地方三司职责分明,三条线清清楚楚的。

  张居正心头一跳,连忙问道:“皇上,那督抚呢?”

  朱翊钧看了他一眼,斩钉截铁地说道:“各总督和巡抚的奏章直递资政局和司礼监!”

  胡宗宪四人对视一眼,齐声道:“臣遵旨!”

  朱翊钧拿起海瑞的奏章,说道:“海公想必到了华亭,主持徐家的抄没和清点。听说徐阶叫长孙徐元春,连夜赶回华亭,火急火燎地买田置地,归于徐家宗祠,以为族中义田。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这样吧,金水。”

  “奴婢在。”

  “内库出笔钱,给徐族义田买五百亩水田。张师傅。”

  “臣在。”

  “你牵头,带着你们这些做学生的凑些钱,给恩师的族中义田也买些水田。”

  “臣遵旨!”

  李春这时在外面禀告道。

  “皇上,紧急军报。”

  朱翊钧一愣。

  谁不长眼,凑过来找抽啊!

第592章 三哥开门,自由贸易了

  朱翊钧开口道:“进来说。

  谁这么不开眼?四位资政都在,朕和四位老先生要好好商议一番,到底是红烧还是清蒸,要不就油炸。

  李春弯着腰走进来,恭声说道:“回皇上的话,不是外敌擅开边衅,挑战我大明威严,是俞大猷率整编后的朱雀水师,出满剌加港,奔天竺果阿港,找葡萄牙人的晦气去了。

  这是他六百里加急,递上来的出发辞安题本。”

  朱翊钧恍然大悟,“原来是俞大猷去揍葡萄牙人。那就好。

  来而不往非礼也!

  葡萄牙人敢来我三宝府满剌加城挑衅闹事,我们不打回去,朕的颜面何在?大明颜面何在?

  颜面没有了,南海那些蛮夷,肯定要起异心。所以说,该出手时就出手,出手后这世间就太平了。”

  胡宗宪四人连忙答道:“皇上圣明。”

  朱翊钧一时兴起,继续说道:“海军是吞金兽,这一点张师傅是清楚的。”

  张居正笑着答道:“臣跟戎政府胡总戎政,以及其他四位大都督,相处得都很融洽。唯独跟右军大都督带川公(刘焘),少有见面,也不敢见他。”

  “为何?”

  “带川公见臣一次,就叨唠着要内阁户部给右军加预算。尤其是户部王尚书,天天被他唠叨,不厌其烦。

  唠叨也就算了,海军部上至带川公,下至普通军校,只要去一趟户部,都要顺点东西走。带川公不厌其烦,干脆吩咐户部值勤警卫军军官,乞丐和海军部,不得入户部。”

  右军就是海军,被人称为海军部,与左军陆军部对应。

  朱翊钧和众人知道张居正在开玩笑,但这个玩笑开得有意思,十分有趣,大家都忍不住哈哈地大笑。

  等众人笑声平复,朱翊钧继续说道:“海军耗费大量的钱财,看来大家是有共识的。那么朕坚持维持这么一支庞大的海军,用意何为?”

  杨金水识趣地答道:“皇上这是为了大明海疆安全,以及维护自由贸易。”

  “对,维护自由贸易。有人会好奇地问,贸易自由,为何还要一支庞大的海军维护?很简单,自由贸易是对我们而言,我们在贸易时要非常地自由。

  想卖什么就卖什么,想卖多贵就卖多贵;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多便宜买就多便宜买,谁也不能干涉!

  这才是我们自由贸易的精髓。”

  胡宗宪笑着说道:“皇上,这样的自由贸易,有些强人所难啊。”

  朱翊钧也笑了,“所以我们才需要这么多战列舰,需要这么多舰炮。

  这次朱雀水师出击,一是找葡萄牙人回礼,其次就是打开天竺的市场大门。少府监是最清楚天竺的市场潜力有多大。

  那里的人口不比大明少,那里田地肥沃,适合种稻米和棉花,还有丰富的煤铁矿藏,总而言之,非常有钱,不仅可以成为大明工业原料来源地,还可以成为大明工业产品的倾销地。

  苦一苦天竺百姓,让大明百姓先富起来。”

  朱翊钧挥着手说道。

  “天竺市场打开后,就是波斯、大食以及再西边的埃及和奥斯曼,他们的贵族还是很有钱的,也很喜欢大明的老三样丝绸、茶叶、瓷器。将来也会喜欢大明独占的香料、玻璃器皿和棉布。”

  杨金水在旁边说道:“皇爷,这就是你讲的政治经济学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吗?生产创造财富,交换也创造财富。”

  “没错,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生产并不真正创造财富,交换才创造财富。”

  这下不仅杨金水愣住了,连张居正等人都傻了。

  我们好不容易才理解出生产和交换都能创造财富,现在你又冒出一个新的观点,直接把我脑子干冒烟了。

  朱翊钧解释道:“什么叫财富?朕打个比喻,甲擅长摘果子,乙擅长捕鱼,甲天天吃果子度日,乙吃鱼度日,那果子对于甲,鱼对于乙,算不算财富?”

  杨金水最醒目,马上答道:“皇爷,不算。果子对于甲,鱼对于乙都只算赖以生存的根本,不算财富。”

  “好,现在甲把多余的果子跟乙交换,交换来乙多余的鱼,那么现在交换来的鱼对于甲,果子对于乙,算不算是财富?”

  “皇爷,奴婢明白了,从无到有才是财富,所以皇爷一直说财富是创造出来的。”

  朱翊钧点头道:“对,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大明缺粮食,可以用丝绸去换,一百人产出的丝绸,可以换回三千人吃的粮食。

  大明缺棉花,可以用棉布去换,一百人织出的棉布换回来的棉花,可以再织出一万人穿的棉布来。

  这就是创造财富!”

  杨金水恭维道:“皇上圣明,一语道破天机。我们不停地从四海收购原料,在大明用机器生产出大量的货品,再贩卖至四海贸易交换,获得更多的原料和货品,使得大明的财富不断倍增。”

  “对,大明财富倍增的一种体现就是货品的价格变得极为便宜。以前江南一石稻米,需要八钱银子,现在呢?

  大量安南、占城、暹罗、真腊以及日本的大米涌入,米价只需五角银圆,折金花银五钱多一点,降价了三分之一。

  此前江南素色棉布十五文一尺,现在一尺两分钱,折合十二文,便宜了五分之一。如果打开天竺市场,获取到大量价廉质优的天竺棉花,棉布可能会降到每尺一分钱。

  同时,随着米价降低,这两年猪肉、鸡肉的价格也降低了六分之一。

  如果打开天竺市场,他们大量便宜的粮食涌入我们大明,再加上玉米、红薯等新农作物大规模耕种,不仅酒的价格便宜,猪肉、鸡肉价格也会更便宜,对于百姓们来说,难道不是好事吗?”

  朱翊钧看着众人,意味深长地说道:“诸位先生,物价降低,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极大地减轻了生活负担。

  负担轻了,收入还增多了,百姓们有了余钱,就可以多买些肉食,让身体吃得棒棒的;可以把孩子送去读书识字,未来更有希望;可以多扯几尺花布,穿得体面些;可以去听听戏曲话本,丰富空余生活.

  诸位先生,这才朕心目中的民富。

  这样的民富,需要我们走出去,广四海之地以养国民,聚四海之货以养大明。”

首节 上一节 516/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