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416节
王遴腿一软,伸手扶住门,身子却不由自主地像根煮开的面条,瘫坐在地上。
来了,终于来了!
果真是不成功便成仁啊!
管事和门子连忙上前去扶住他。
“老爷,你怎么了?”
王遴喏喏地还没来得及说话,一行人走了进来,带头的人拱手说道:“在下锦衣卫镇抚司京畿局百户伍百,奉命来请王遴王老爷去镇抚司问话。”
王遴已经被扶了起来,强做镇静地问道:“伍百户,何事唤本官?”
“王老爷,你已经被吏部暂时停职,现在还没资格自称本官。”伍百先纠正了王遴的一个错误,然后解释道:“王老爷,在下请你去镇抚司问话,是那些册子和揭帖的事。”
王遴愤然说道:“怎么了?国朝现在要以言获罪了吗?大明立朝两百年,还没有因为文字而下狱的,想不到我王某会成为第一人。”
伍百心里不以为然。
我朝以言获罪的人多了去,我们锦衣卫镇抚司这两百年不知道因此此罪抓了多少人。
不过伍百懒得反驳他,只是按照新规定的办案规章,以及新的律法回答。
“王老爷,你在家里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人管。
但是写了未经审批,擅自刊印,还发行各处,就违法了。
根据《刑律》
王老爷,你的管事王二福已经归案。他如实交代,是你提供资金以及文字底稿,指使他找到私版工匠和不法书贩,私刻雕版,非法印刷和发行。
现在本官根据《文字出版管理条例》第七款规定,找你回镇抚司问话。”
伍百的话让王遴脑子发涨。
现在怎么平白多了这么多律法和条例?
以前我们只需要有德,就可以搞定一切,那还需要什么这法那律的,真是脱了裤子放屁!
王遴的妻妾围了过来,拉着他,哭哭戚戚地喊老爷,毫不凄惨。
锦衣卫镇抚司啊,以前是诏狱,活人进去,死鬼出来。现在老爷要被抓进去,家里的天要塌了,这可怎么办!
王遴还在强做镇静,安慰妻妾说道:“老爷我无非写了私印几本书,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年头,私雕兴旺,市面上印刷发行私书的人,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老爷我只是倒霉,正好被逮到了,放心好了,不会有事的,很快就会回来了。”
伍百嘿嘿一笑:“王老爷,这世上有的事不称只有二两重,一上秤杆千斤都打不住。咱们先回衙门再说。”
王遴这边被镇抚司的人带回衙门,高拱府上,却有锦衣卫都指挥使宋公亮和东厂都监王诚上门拜访。
高拱料到皇上会秋后算账,只是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
今天才二月初二,登极大典才是昨天,皇上的反击居然来得这么猛烈迅疾!
高拱很平静地说道:“宋都使和王都监来召老夫,荣幸之至。且等老夫收拾一下,再去诏狱。”
宋公亮和王诚对视一眼,说道:“高公误会了,我二人只是来找高公,当面相询一件事。”
当面询问一件事?
高拱愣了一下。
不是抓自己进诏狱吗?
可是想起皇上的手段,知道自己不用进诏狱的高拱反而忐忑不安起来。
进诏狱,结果自己能料到。
可是偏偏不抓自己进诏狱,皇上想用哪一招对付自己?
杀人诛心太厉害了,老夫真得吃不消啊。
高拱小心地说道:“何事?请两位直说。”
宋公亮拿出三本书,双手捧过去。
“高公,先请看看。”
高拱狐疑地接到手上,扫了一眼。
嗯,是两本话本。
《徐侍郎报应记》、《张阁老华绮录》。
可高拱看到封面上的名字,心里暗暗觉得不妙。看到第三本封面上的名字《西苑春梦》,脸色大变。
“这这是什么意思?”
宋公亮答道:“这三本是私版话本,从江南流传过来的。作者匿名,印匠书商也都是匿名。高公,这三本话本,内容本使就不详述了,一本隐射兵部徐侍郎,一本隐射内阁张阁老,第三本的内容大不敬。”
高拱喉结忍不住上下抖动,“这三本书,与老夫何干?”
玛德,这三本书,尤其是第三本,就是震天雷,谁沾到谁就是个死。
宋公亮继续说道:“这三本书,是镇抚司在追查王遴等人私印书册揭帖,擅自发行传播各地的非法出版案时,一并发现的。
王遴的书册揭帖南下,这三本书北上,几乎同时出现,可以说是遥相呼应。”
高拱坐不住了。
把发泄不满的文章结成书册,写成揭帖,是一般文人常用手法。
还有些文人,满腹的文采装不住,拿着一支笔,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地编故事,隐射某人。
故事越离奇香艳,百姓们越爱看,传播更广,影响也就越大,然后就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
陈世美就是这么来的。
可是隐射徐渭和张居正也就罢,你没事写什么《西苑春梦》?
那是你能写的吗?
你要是手痒,就把手剁了!
偏偏这三本私版话本跟王遴私印的书册和揭帖,几乎同时出现,一南一北,好像商量好的遥相呼应。
王遴跟自己的关系,朝野又都知道。
不行,这件事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谁也不能栽赃给老夫!
宋公亮不慌不忙地说道:“这三本话本印刷精美,一般的私版印坊绝印不出这样的书来。天下能印出这么精美书的印坊也没有几家。
镇抚司找了经验丰富的印匠,经他们辨识,这三本书是用雕版印刷,而且技法是江南一派,能雕出这么好木版的,江南也不过十家。
于是镇抚司派专人南下,会同南京分局的人继续侦查。最后查到,这三本话本书,来自金陵印书局。”
高拱身子一弹,猛地站了起来,满脸惊恐地连连摆手:“不可能,这不可能啊!”
宋公亮继续说道:“高公,我们镇抚司的人已经把金陵印书局相关人员悉数抓捕归案。刻版木匠、印书匠,还有金陵印书局总办高文昌,高公的侄儿。
目前拿到的口供,高文昌一口咬定,他在某位书商的重金利诱下,一时贪婪,答应让金陵印书局的刻版匠和印书匠,帮书商印了这三本书。
他说自己收了三千块银圆后,什么事都不管,那三本书的样板都没见过,只是交代下面的人给印就好了。”
刚才一直没出声的王诚此时开口:“高公,金陵印书局以前是南京户部下属印书坊,专事印刷黄册、鱼鳞册,早年还印过宝钞。在江南印书行可排在前五。
南京户部被撤并后,该印书坊被剥离出来,直属户部,官督商办,成立了金陵印书局。生意大好,日进斗金。隆庆二年初,高公把你的侄儿高文昌安排去做了总办。
这两年,高文昌着实捞了不少钱,在新郑置办了五进的大宅院,还从秦淮河买了一位名妓做妾侍。这日子过得着实快活啊。
高公,贵侄正在押解回京的路上,等他回来,请好好劝一劝贵侄,赶紧把那位神秘的书商供出来。这案子,他背不动的!”
高拱额头上满是汗珠,一脸惊恐,呼吸急促,仿佛无形的双手抓住了脖子。
这件大案,我大侄子背不动,老夫也背不动!
第509章 大明的春天来了!
高拱脸色变幻了一会,慢慢萎靡地低下头。
他终于放弃了所有的侥幸和希望。
“两位,陛下有何吩咐?”
“皇上说,等送先皇入山陵后,请高公回乡读书。还切切叮嘱,以后一心读书,不要再胡乱写书印书了。”
高拱闭着眼睛,仿佛瞬间老了十几岁,所有的精气神被抽走了。
听宋公亮说完,高拱知道,这多亏了隆庆帝在驾崩前,对皇上说的那句话。要不然,皇上不会派宋公亮和王诚来传话,而是直接把自己“请”到锦衣卫去问话。
想起先皇隆庆帝在临终前,抓住自己的手,跟自己说的那句话。
“朕走后,你回乡去,我们不趟这潭浑水了。”
先皇太了解自己,也太了解皇上了。
为何自己当初就不听先皇的话,把事情弄到这个地步,只能靠着先皇的遗嘱,才保住了自己的周全。
但高拱也知道,高家的富贵到此为止!
悔不该,当初自己听从先皇的劝告,及时上疏请辞,或者不掺和王世贞的事情,还能君臣好聚好散,自己不仅能如徐阶一般荣休归乡,子孙后代也能备受照顾。
现在倒好,什么情面都没有了,能安然回乡就不错了。
“请回禀皇上,臣回乡后一定闭门用心读书,再不敢三心二意。”
宋公亮和王诚点了点头,拱手说道:“高公,在下两人回去复命了,告辞!”
离开高府,进到马车里,马车缓缓启动,王诚有些疑惑地说道:“宋都使,我还是坚持自己意见,这三本话本书,跟高拱没有关系。
高文昌,是有心人特意找上门,为的就是把这三本书跟高拱扯上关系。”
宋公亮淡淡一笑:“王都监,那你认为幕后黑手是谁?”
王诚迟疑一下,摇了摇头:“在下现在也说不清是谁,但能肯定是出身江南的高官或世家。”
“哦,王都监为何这么说?”
“这三本书,从编写到雕版再到刊印发行,都在江南,偏偏做得天衣无缝,肯定是在江南根深蒂固,又手段高明。”
宋公亮挑开窗帘,看了看外面的街面。
这里还是东城,京师最繁华的地方。
街道两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