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121节

  打完一炮,这些经历过特殊训练的骆驼稳得一比,在旁边的骑兵驱使下,转身撒开四蹄一路狂奔,跑了回去。

  对面北虏骑兵的战马,没被打中,却吓得乱蹦乱跳。

  一百二十门骑炮,分四波,给北虏骑兵当面洗脸,打得人仰马翻,伤害性也就四五百人,但是侮辱性极强。

  麻贵骑脸输出后,带着自己的骑兵师,一溜烟就跑得无影无踪。

  在压阵的北虏骑兵被麻贵骑兵师骑脸输出打得兵荒马乱时,非常有经验的马芳抓住机会,带着两个骑兵师,从侧翼对他发起了进攻。

  压阵北虏骑兵看到漫山遍野的明军骑兵,发现自己的处境有些尴尬。

  背后是明军车阵,要是被明军骑兵逼到那边去,肯定是要吃炮子铅丸的。

  迎敌,前军骑兵还在慌乱中,被骑脸打响的火炮声吓破胆的战马,一时半会还安抚不下来,算是失去战斗力。

  正在犹豫时,一支明军骑兵先锋冲了出来,对着一处北虏骑兵直冲过去,离着只有四五十步,顶着北虏骑兵的弓箭,他们躲在盾牌后面,掏出短铳,对着北虏噼里啪啦就打了起来。

  三百支短铳,几乎是对着鼻子集中火力打,打得对面的北虏骑兵人仰马翻,一下子打出一道缺口,后续的明军骑兵,呼啦一声,如同决堤的洪水,猛地冲了进来。

  北虏骑兵首领头人们都看傻了,现在的明军骑兵,怎么这么多花样啊!

  防不胜防!

  戚继光观察着整个战场,此时放心了,明军抓住主动权,这仗能赢。

  徐渭却皱起了眉头,脱口说道:“不对!”

  戚继光猛地转头,盯着他,“文长先生,什么不对?”

第154章 西北的问题也要解决

  西苑西安门督办处。

  王崇古和霍冀坐在花厅里,凑在一起,喝着茶,轻声议论着。

  “尧封,福建那边,情况稳定吗?”

  王崇古问道。

  两人既是山西同乡,又在东南剿倭战场上共过事,是世子党的骨干,关系很密切。

  但霍冀比王崇古小一岁,又晚一科中进士,持晚辈礼。

  “倭患多年,终于稳定了。太孙殿下此前通过督办处,廷寄给我们的钧令,福建以恢复民生为要。

  开窑厂,广茶场,多出产瓷器茶叶,通过海商卖出去,让福建百姓多收益。只是闽西多山,山高林密,家族闭塞,各自为据。矿多田少,为了开矿,为了争田地,各村寨是械斗不已。

  晚生巡抚福建三年,走访闽西用来两年时间,疏导教化,安抚地方,勉强叫那边稳定了。”

  王崇古听完,眼睛一亮。

  “尧封,老夫出抚江西时,听闻闽西多事。只是那边山高路远,世家多闭塞地方,与朝中和其它地方多无往来,势力不强。

  老夫听闻湖广那边,地方世家勾结官府,开矿盈利,嚣张至极。朝廷的矿监税监,在他们眼里视为无物。

  衡阳、永州、郴州,听说接连死了好几任户部派下去的矿监税监。”

  霍冀一愣,“这么嚣张跋扈?不知道王法几斤几两了?”

  “那边自前宋年间,就开始出进士,诗书传家啊。”

  王崇古的话让霍冀讶然一笑,“诗书传家。那是因为他们的那点破事,还没法入殿下的法眼。对了,海刚峰不是从那边南下的吗?没啃声?”

  “海刚峰过路的时候,那些世家把他当祖宗一样伺候,什么风波,都压得死死的,不敢冒一点水花。海刚峰对那边情况不熟悉,又急着去两广调查瑶民和山贼生乱的事,就这么让他们滑过去了。”

  霍冀忍不住笑了,“这些家伙,欺软怕硬,终究知道官法如炉啊。对了,鉴川兄,你入京有好几个月了吧,晚生还以为你出镇陕西,或者接任汝贞了。”

  “山西一时还离不开汝贞。”王崇古感叹了一句,“统筹局在太原大兴煤铁,搞得热火朝天,尧封已经有听闻了吧?”

  “晚生接到家里的书信,说太原府岚县那边,采煤炼铁,汾水两岸,现在开满了铁厂钢厂。”

  “没错,统筹局调集了大批能工巧匠过去,开了六个铁厂,一个钢厂。火器局在那边也要开一个火炮厂和火铳厂,不过说是开在太原城。”

  “以前听太孙殿下说什么实业,晚生还不知道什么。现在才明白,能产出货品,赚回钱财,利国益民的就是实业。茶场、瓷厂、纱厂、棉布、丝绸、煤铁、造船、海运.”

  “没错。老夫这几月,一边在统筹局和督办处帮办,一边在研习所里读书,学到了不少东西啊!”

  “读书?”霍冀很诧异,王崇古跟自己都是进士出身,宦海多年,也算是朝廷知名能臣干吏,还要去读书?

  “对,就是对此前的政事,做些总结。读了两个月书,知道财税制度,组织行为,运筹统计,这才明白,以前我们治政,凭得全是经验。”

  霍冀更加好奇了,“还有教这些的?”

  “是的。掌纛的是赵大洲,这位久在殿下身边,殿下所出政令,他非常熟悉。教习以徐文长和李卓吾为主,这两位天资聪慧,是大才。

  他们带着人,把殿下这几年所出的政令,还有汝贞、你我、东村(曹邦辅)等人遵行时,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种种总结在案,提炼精髓,编制成册。然后再讲给我们听。一边听,一边对照过往的治政,颇有收获啊。”

  霍冀脑子一转,“殿下的翰林院庶吉士?”

  王崇古撇了撇嘴,“比那个实在多了。”

  “晚生也要进去学习?”

  “尧封,进去学了是好事。带川(刘焘)、环洲(吴兑)、范溪(郑洛)、岳峰(萧大亨)等人,都有学过。就连汝贞和子理,如此繁忙,都抽空分两次学习了两三个月。

  太孙殿下称它为通过学习,统一思想。”

  霍冀点点头,心里有数,捋着胡须苦笑道:“太孙殿下这些学问,跟谁学的?皇上可没这些招数。”

  “自是天授吧。”王崇古感叹了一句。

  “小的见过太孙殿下!”外面随从的声音传了进来,王崇古和霍冀连忙起身,上前迎接。

  “臣兵部侍郎王崇古/霍冀,拜见太孙殿下。”

  “鉴川先生,尧封先生,不必多礼。”朱翊钧扶起两人,径直坐在上首位,寒嘘了两句便直奔主题。

  “两位先生,这次本殿请两位过来叙话,主要是聊聊陕西甘肃之事。”

  王崇古和霍冀神情一肃,恭敬答道:“请殿下训示。”

  “而今我们与俺答汗和谈,开边互市,两边获益匪浅,尤其是俺答汗赚得盆满钵满。据说他一口气组建了十六支商队,往漠北、金山和西域,倒卖我大明货物,谋取暴利。

  既然如此,他一时半会是不会与我们翻脸的。此次子理先生坐镇蓟州,对辛爱和所领的喀喇沁部发起了进攻,俺答汗也只是封锁与喀喇沁部地盘接壤的边界,保持中立。”

  王崇古和霍冀继续安静地听着。

  “如此大好局面,本殿想趁机把延绥、宁夏、陕西和甘肃四镇加以整饬。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我们与俺答汗友睦局面,不知道能维持多久,十年还是二十年?一旦局势有变,这四镇又要面对鞑靼人的寇边。

  尤其是甘肃镇,北边是吐鲁番部,东边是鄂尔多斯部,西边是青海土默特部,三面环敌,孤悬于外,不容乐观。”

  朱翊钧摇了摇头,“本殿看过边情禀贴,说俺答汗多次从鄂尔多斯部前往青海土默特部巡视,他怎么过去的?

  中间是我大明甘肃镇,他总不能飞过去吧。只能是从居延海,沿着张掖河南下,过甘州肃州,越祁连山而去。这算不算破边?算不算入境抄掠?

  只是边镇军将,朝中大臣,都装作没看见。”

  朱翊钧自嘲道,“而今本殿,也只能装作没看见。只是,这不是长久之计。”

  他身子往前一倾,盯着王崇古和霍冀,目光深邃,让两人身子不由一正,心里肃然。

  “本殿制定的九边方略是东攻西和。出兵收拾辛爱,只是东攻第一步。西和,也要我们自己根脚稳,篱笆牢,才能立得住。

  本殿会向皇爷爷请旨,请鉴川和尧封两位先生,出镇延绥陕西和宁夏甘肃。”

  王崇古一直在研究西北边事,听出问题来。

  以前都是延绥、宁夏两镇为一,甘肃和陕西连为一体,怎么太孙殿下说的有点不同。

  听了王崇古的疑惑,朱翊钧赞许地点点头,“前次和谈,我们要求把黄河以西、古浪和庄浪所以东,被鞑靼人占去的大小松山地区,还给大明。

  那里三面都是我大明,北边是沙漠,地方小,又不丰沃,俺答汗做了个顺水人情。只是让出土地牧场,他面子上说不过,只是暗地里把那里的人迁走,我们派人过去接管,都不声张。

  大小松山给了我大明,甘肃和宁夏两镇就连成一片了。”

  原来如此。

  看来朝廷跟俺答汗和谈,暗地里捞了不少好处。

  想想也是,太孙殿下这么精明的人,能轻易饶了俺答汗去?

  谈了一会,霍冀开口道:“殿下,我年少一岁,就去偏远一点的甘肃宁夏,鉴川兄年长,就留在陕西和延绥吧。”

  朱翊钧想了想,点头答应了,“好,本殿就跟两位先生,说说我朝在西北的方略。”

第155章 张居正被震麻了

  张居正站在船首,右手无师自通地拉着一根缆绳,感受着呼呼吹来的海风。

  所有的风帆都被放下,被顺风吹得鼓鼓的。庞大的船体在海面上快速行驶,疾如奔马。

  卢镗忙完后,走了过来。

  张居正看到他,哈哈大笑。

  “北山兄,这大海一览无遗的景象,真是让人心胸为之一开啊!”

  海风很大,还有哗哗的海浪声,站在风浪声中,跟别人说话都不由地要大声一点。

  “哈哈,没错。海天一色,壮阔无疆。如此美景,老夫看了几十年,却总也看不够。”

  “北山兄,多亏你提醒,让我换上一身戎装,换上笠帽,要不然我还穿着三品官服,乌纱官帽,这么大的风,根本站不住啊。”

  “是啊,大海凶险,风浪太大,斯文执礼,是站不住脚的。”

  听了卢镗意味深长的话,张居正目光一闪,没有接话,而是问起其它。

  “北山兄,你说的海上炮击操演,什么时候?”

  “明日。今天沿着海岸线向东北方向急行一天。晚上在宁津所以南海面停泊,休憩一晚。明日一早再出发,预计中午抵达成山角以东的绿水海面。我们在那里操演炮击。”

  张居正不由好奇,“晚上休憩一晚。上次元敬将军率陆战营,千里勤王,在香河大捷,说他是日夜兼程。”

  卢镗叹息道:“那是戚元敬在搏命啊。海上行船,最怕暗礁海沙。所以开拓新海路航线,都是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

  宁波到大沽海路,航行了上百年,船首舵手都很熟悉。可这只能保证白天无恙。”

  “为何?”

  “白天行船,桅杆上有瞭望手,可看数十里,暗礁海沙,都可以远远地发现。也可以根据岸边的山角灯塔,辨识位置,绕开海礁。

  晚上不行,黑灯瞎火,只能看星星估摸大概方向,万一撞到礁石上,就是船毁人亡。

首节 上一节 121/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